【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单元知识大串讲(知识点+易错点)(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下第2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单元知识大串讲(知识点+易错点)(含解析)

资源简介

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2.1 走进微观世界
01 感受分子的存在
1、分子
(1)定义: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点:分子很 ,小得看不见、摸不着,如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就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
02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粒子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粒子之间空隙比较小;在气体中,粒子之间空隙比较大。
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注: 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分子次之, 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03 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1、扩散现象
(1)意义: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 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 。
(2)发生及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 有关。
① 能够扩散。气体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扩散得越 ;
② 也能够扩散。液体扩散的快慢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 ;
③固体与液体之间以及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
<名师指点>:通过瓶内气体/液体颜色变化反映气体/液体扩散,运用了 法。
2、分子热运动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 。
3、分子观点解释现象
水蒸气容易被 ,而水和冰并不容易 :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 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 ,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 ,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 ,所以水蒸气易被 ,而水和冰不易被 。
注: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 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04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之间的引力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的。不但物体 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 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2、分子之间的斥力
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 。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 。
2.2 构建分子模型
01 模型
1、科学研究中,常常用 来表达一个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信息。
如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全貌和运动状态;用细胞模式图展示不同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借助眼球模型,认识和研究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模型的分类
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 的或 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 、
或 ,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 。
3、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 、 和 ,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 方法。
4、水的状态模型
(1)水在状态变化中 变成其他物质,构成水这种物质的水分子 变成其他分子。水的物态变化实质上是一种 变化。
(2)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过程中,构成水的水分子之间 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固态物质分子间距离 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 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
02 符号
1、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 、 等,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符号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俗成,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符号的作用
用 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 不同和表达的 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名师指点>:模型与符号的比较
符 号 模 型
表示方法 字母数字等较简单 物体、图、表、表达式等相对复杂
作 用 使事物简单化 更好认识和理解事物具体、直观
关 系 模型中可能含有符号
03 分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现在已知的原子有几百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不同的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 原子,也可以是 原子。
2、分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 的,而原子是 的。在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 。可见,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物质的构成
物质通常是由 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 构成的,如:金属铝由 构成,石墨由 构成。
04 水分子的构成
1、水的构成
水由 构成;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时,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如下)
(1)实验中可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气体是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2)实验说明,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可以发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可表示为: 。
(3)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水少的(气体多的)试管为氢气,V正极:V负极 =1 : 2,可巧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实验也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 。根据精确的实验结果, 个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
注:①电解水通的是直流电;
②电解水过程中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 ;
③正氢负氧1比2指的是气体体积比而不是质量比;
④电解水时产生气体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A产生的氧气氧化电极而减少B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名师指点>:电解水的反应分析
(1)发生了变化: , , ;
(2)没有变化: , 。
<名师指点>:关于水的宏观微观说法
①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②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③水由水分子构成。
3、电解水的微观解释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生成 和 。2个氢原子结合成 ,很多氢分子聚集成 ;2个氧原子结合成 ,很多氧分子聚集成 。
4、化学变化
(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 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 ,原子又可以结合成 。因此,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3 构建原子模型
0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新教材中不涉及波尔与现代,拓展)
时间 人 物 模型理论 内容描述 主要成果 图 示
1803 ______ ________ 模型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发现 原子
1904 ______ ________ 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发现 _____
1911 ______ ________ (行星绕太阳) 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①α粒子 散射实验 ②发现 ________
1913 玻尔 ______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
现代 薛定谔 _______模型 /
2、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实验
现 象 结 论
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运动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少的α粒子发弹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核带 电荷,居于原子 ;核外电子带 电荷,在 空间做高速运动。
(2)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 ,电性 ,所以整个原子呈 。
2、原子核的构成
(1)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 和 构成的。
(如: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中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 。
(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 个单位正电荷,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3)由于原子呈电中性,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电性及电荷量可知:核电荷数= = 。
(4)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比较
微粒名称 电 性 质 量
核外电子 带___电荷 9.1176×10-31千克
原子核 质 子 带___电荷 1.6726×10-27千克
中 子 ___电荷 1.6748×10-27千克
(5)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构成的。
03 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极小,计算起来极不方便。为此,国际上规定采用 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把一个碳-12 原子的质量分为 等份,则1份质量为1.993×10-26×=1.661×10-27千克。其他原子的质量与1.661×10-27千克质量相比后得出一定的 ,这个比值就是该原子的 。
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名师指点>: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性 质 实验测出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相对质量
数值与 单位 数值非常小,单位为“kg” 数值一般取整数,单位为“1”,通常不写
联 系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04 离子
1、氯化钠的生成
(1)氯气观察:取一瓶氯气,观察它的颜色为 。
(2)金属钠观察:用镊子在放有煤油的试剂瓶中夹取一块钠,用刀切割成一小块,观察到钠是一种质软、 的金属固体。
(3)实验中:点燃钠,将燃烧匙伸入氯气瓶中,反应结束后观察瓶内的物质为 。
(4)实验现象: 。
2、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
(1)钠原子 1个电子后形成带 电荷的钠离子(一种 离子);
(2)氯原子 1个电子后形成带 电荷的氯离子(一种 离子)。
(3)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 ,构成了 的氯化钠。
3、离子
在许多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会因为 电子或 电子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荷的微粒称为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如:硫酸铜就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1)阳离子:钠离子Na+、铵根离子NH4+......
(2)阴离子:氯离子Cl- 、硫酸根离子SO42-......
4、离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1)原子 电子变为阴离子;
(2)原子 电子变为阴离子。
5、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比较
(1)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2.4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01 认识元素概念
1、元素
(1)定义:科学上把具有相同 (即: )的一类原子总称为 。
(如:氢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的原子的总称。)
(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的种类不变,所以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02 同位素
1、同位素原子
原子核内的 相同、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 。 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汞元素有7种稳定的同位素。
2、质量数: + =质量数。
3、同位素原子的两种表示方法
(1)常用原子符号(X)表示,其中X表示 ,Z表示 ,A表示 。如氢有氕(H)、氘(H)、氚(H)三种同位素原子。
<名师指点>:根据上图,辨别氕氘氚
氕: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质量数 。
氘: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质量数 。
氚: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质量数 。
(2)也可以用“原子名称(或符号)-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来表示。【拓展】
如:氧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分别为氧-16(O-16)、氧-17(O-17)、氧-18(O-18)。
4、同位素的应用
(1)质谱分析中,用稳定 原子作为示踪原子;
(2)核潜艇利用铀的同位素 释放的能量作为动力;
(3)利用 对一些脏器进行扫描,诊断肿瘤等疾病;
(4)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 ,进行古董鉴定。
注: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即质子数)不同。
03 元素分布
1、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地壳主要由 、 、 铝 、 、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 ,其次是 。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 ,其次是 。
2、人体中的元素及作用
(1)人体内大约含有30多种元素,其中 种为大量元素,约占99.95%,其余为 元素。它们中有些是必需元素,每一种必需元素在体内都有一个适量范围, 或 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另外,人体内也含有一些有害元素,如:镉、汞、铅等。
(2)人体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元素。
(3) 元素能促进儿童骨骼生长; 元素能预防贫血; 元素能预防甲状腺肿大;
元素能预防龋齿; 元素能增进食欲,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元素能预防癌症。
3、化合物与单质
(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作 。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作 。
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
<名师指点>:化合物与单质的比较
单 质 化 合 物
概 念 由 元素组成的_______ 由 元素组成的_______
宏观组成 一种元素 至少两种元素
微观构成 同种原子或同种原子 构成的同种分子 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 或不同种离子
举 例 铁、氧气 二氧化碳、氯化钠
相同点 都是纯净物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
②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判断一种物质是化合物的前提是该物质必须是单一物质,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是否为多种,即“一物多素”
4、元素的分类
人们常把元素分成 元素、 元素两类。稀有气体元素也属于 元素,这类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 ,化学性质非常 ,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
(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元素名称常用“钅”为部首(除汞和金外),如铁、镁等。
(2)非金属元素
①常温下呈气态单质的元素名称常用“气”为部首,如氢、氦、氮等;
②常温下其单质呈液态的元素名称常用“氵”为部首,如溴等;
③常温下呈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的元素名称常用“石”为部首,如碳、硫、磷等。
04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写法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等。
(2)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再加一个 字母来区别(即:第一个字母要 ,第二个字母要 ),如用Ca表示钙元素,用Cl表示氯元素,用Cu表示铜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 ,如H可表示 ;
(2)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 ,如H还可表示 ;
(3)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表示一种 ,如Cu可表示 ;
(4)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则表示某元素的 。如3H表示 。
注:元素符号本身既有宏观含义——表示某种元素,又有微观含义——表示该元素的1个原子。但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则只有微观含义,只能表示几个某原子,不再具有宏观含义。
故“2N”只能表示“两个氮原子”。
3、离子符号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或带电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
(1)只带1个单位电荷,则把电荷数“1”省去,直接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或“-”,如钠离子 等。
(2)带多个单位电荷,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写电荷数,再写“+”或“-”,如镁离子 ,钙离子 。
(3)较为复杂的离子:有些离子的组成不止一种元素,如OH-,这种离子称为某某根离子,这些离子是带电 。
05 探索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根据元素的 和 ,科学家把人们已知的110多种元素按 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叫做 。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
(1)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表中共有7个横行,表示有 个周期。每个周期由 元素开头(第一周期除外),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 元素结尾。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 逐渐增加。
(2)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列, 个族(其中第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占有一格位置,每一格包括元素的 、 、 、 等内容(如下图所示)。
3、元素周期表中获取信息
(1)根据元素所处的位置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等。对原子而言:质子数= (★必背)
(2)从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元素单质的物理状态;元素是人工合成的还是自然存在的;元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5 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01 化学式
1、化学式
用 和 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如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成“CO2”。
2、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物 质 类 型 化 学 式 的 写 法 化 学 式 的 读 法
单质 金属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 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①铁— ; 铝— ; ②氦气— ; 氩气— ; ③硫— ; 磷— 。 元素名称:Fe—
稀有气体 “某气”:He— Ar—
非金属 固态 (石字旁除碘单质) 元素名称:S—
气态 液态 先写出组成单质的 ,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表示分子中 的数字。 氧气— ; 氮气— ; 氢气— ; 臭氧— 。 “某气”:O2—
化合物 O +某种元素组成 一般把氧元素符号写在 边。 如:CO2、CuO等。 一般是从 向 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读作“几某化几某”。 如:“CuO”读作“ ”; “P2O5”读作“ ”。
H +某种元素组成 一般把氢元素符号写在 边。 如:HCl等。
金属元素+非金属 元素 一般要把金属元素符号写在 边; 一般要把 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注: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 表示。
4、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的意义 以 CO2 为例
宏 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 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二氧化碳 是由 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
微 观 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表示二氧化碳是由 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可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________________
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是由一个 和两个 构成的
5、如果要表示某物质的几个分子,可以在化学式前面加上 。
如:2个氧气分子可用 表示。
02 化合价
1、化合价
不同原子构成分子时,各种原子的个数用“ ”来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有正、有负,不同元素组成化合物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
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1)×2+(-2)=0 。
2、化合价的写法
化合价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 方用“+n”或“-n”表示。注意 、 号在数字的前面,且“ ”不能省略,如、O3等。
<名师指点>: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默写表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钾 K 氢 H
钠 Na 碳 C
银 Ag 氮 N
钙 Ca 氧 O
铝 Al 硫 S
铁 Fe 氯 Cl
铜 Cu 碘 I
<名师指点>:化合价的记忆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为负二价,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铜氧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永不变。
3、化学式的确定
根据元素化合价,即可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首先按显 价元素在左,显 价元素在右的原则写出元素符号,并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 ,然后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 。
4、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
(1)常见的化合物中,氢总是 价元素,氧总是 价。
(2)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 价,非金属元素显 价。
(3)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常显 价,跟氢化合时常显 价。
(4)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
(5)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
(6)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 的化合价,如O2、O;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 的化合价,如Na、H;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 的化合价,如H4O3。
5、原子团的化合价
(1)有一些物质,如NaOH、CaCO3、NH4C1等,它们中的一些带电的原子团(属于离子),如OH-、CO32-、NH4+,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团,又叫作 ,根也有化合价,如氢氧根化合价为 。
(2)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 。
(3)原子团的化合价表
原子团 离子符号 电荷 化合价
氢氧根
硝酸根
铵根
硫酸根
碳酸根
<名师指点>: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的区别与联系
化合价 离子符号
表示 方法 用+1、+2、-1、-2……表示, 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_______(“1” ) 用+、2+、-、2-……表示, 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_______(“1” )
实例 、 、24 H+、Cl-、Mg2+、S2-、Na+、SO
联系 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所带的电荷,通常数值 ,正负一致
<名师指点>:拓展之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合集
类型 数字含义 举例 例子中数字含义
数字+化学式 表示几个某分子 2O2 5H2SO4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数字+元素符号 表示几个某原子 2O nN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数字+离子符号 表示几个某离子 2O2- 3Al3+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数字在元素符号 的右下角 表示一个某分子中含有 几个该种原子 H2O ________________
数字在元素符号 的右上角 表示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 Mg2+ ________________
数字在单独某元素 符号的正上方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为 正几价(或负几价) ________________
数字在物质中某元 素符号的正上方 表示在某物质中某元素显 正几价(或负几价) SO4 ________________
03 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相对分子质量的步骤
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首先要写出正确的 ,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各元素的 ,最后根据分子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求出相对分子质量。
3、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注意事项
(1)元素符号与其右下角数字之间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需用“ ”,元素符号之间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需用“ ”。
如: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 。
(2)原子团括号外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团的个数,应先将原子团内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计算出来,再 其个数。
如:Al2(SO4)3的相对分子质量= = 。
(3)结晶水合物中的“·”表示结合的含义,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应将“·”前后两部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而不是相乘。
如: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 。
(4)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一个 ,其单位也是“ ”,通常不写。
4、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 ,只要知道物质的化学式,就可以计算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5、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1)计算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 乘以其 的乘积的比值。
(2)计算注意事项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因此在计算格式的书写上有严格的规定。
如: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不能写成2N∶4H∶3O,也不能写成N2∶H4∶O3,应该写成m(N)∶m(H)∶m(O)=(14×2)∶(1×4)∶(16×3)= 。
②检查各原子的原子总数,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原子总数是 而不是1,不要遗漏。
③不要把原子个数比当作是元素的质量比。原子个数比是元素符号右下角的 之比,
如:H2O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而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 。
6、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或质量
(1)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该元素的 。
01 误认为分子运动与物质运动是一样的运动
1.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现象 B.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
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春天空气中飘飞着各种植物的花粉
2.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3.(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很小 D.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4.(2023秋 鹿城区期末)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夏天,柳絮飞扬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5.(2023秋 东阳市期末)如图所示,一环形金属丝布满一层肥皂膜,环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线,中间连在一起。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则乙和丙部分肥皂膜形状将变为图中的(  )
A. B. C. D.
6.(2023秋 武义县期末)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其微观变化如图所示。则水结成“热冰”后(  )
A.水分子变成其它分子
B.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停止
C.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
D.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变化
02 对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易混淆
7.(2024秋 西湖区校级月考)如图是电解水反应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B.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C.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重新组合成的过程水分子
D.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8.(2024春 余杭区期中)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大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C.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D.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9.(2024春 海曙区校级期末)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10.(2024春 杭州期中)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图中①表示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气和氧气混合而成的
C.过氧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D.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03 无法正确判断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
11.(2023春 临海市期末)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12.(2024秋 余姚市期末)如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13.(2024春 杭州期中)分类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  )
A.食盐、食醋 B.液氧、二氧化碳
C.冰水、铜丝 D.青铜器、空气
14.(2023春 苍南县期中)科学概念有交叉、并列和包含等关系如图,下列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单质和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
C.化合物和纯净物属于交叉关系
D.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15.(2023春 平湖市期中)下列容器中分别盛有不同的物质,判断所盛物质并将对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空格:
(1)属于单质的是   。
(2)属于混合物的是   。
16.(2023春 萧山区校级月考)①空气;②液氢;③海水;④纯铁;⑤冰水混合物;⑥二氧化碳;⑦氦气。
上述物质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纯净物的是    。
04 混淆化学用语中数字表示的含义
17.(2024春 洞头区期中)人们常用成熟的香蕉与其他来成熟的水果放一起,是因为成熟的香蕉会释放一种气体乙烯,它能够加快其他水果成熟。乙烯作为催熟剂,其化学式为C2H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乙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乙烯分子
B.乙烯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
D.乙烯是由碳原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18.(2023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今年3月1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正式将白血病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可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和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化学式为C29H31N7O CH4SO3,下列关于甲磺酸伊马替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碳酸伊马替尼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一个甲磺酸伊马替尼分子是由77个原子构成
C.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0:35:4
D.甲碳酸伊马替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9
19.(2024春 余杭区期末)姜黄素是一种天然的酚类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抗炎和抗癌特性,化学式为C21H20O6。下列有关姜黄素说法正确的是(  )
A.姜黄素中含有3个氧分子
B.姜黄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0:3
C.姜黄素中含有21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
D.保持姜黄素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姜黄素分子
20.(2024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大蒜中含有一种有效成分辣素“硫化丙烯”,其化学式为C3H6S,能杀菌,具有一定的抗病功能和食疗价值.下列关于硫化丙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个硫化丙烯分子中含有3个氢分子
B.1个硫化丙烯分子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构成
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分子中C、H、S元素质量比为3:6:1
05 描述化学式含义时,易将宏观和微观混淆
21.(2023春 上城区期中)如图为某品牌户外野营的炊具——卡式燃气罐,这种燃气罐内燃料的主要成分为丁烷(化学式为C4H10)。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烷是由碳和氢气构成
B.丁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C.丁烷分子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D.丁烷物质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
22.(2023春 台州期中)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 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等微粒,已知N为7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aN5 3H2O是一种氧化物
B.1个共含有35个质子
C.1个带五个单位的负电荷
D.1个中共含有35个电子
23.(2021春 西湖区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个H2O分子和10个H2SO4分子中氢分子个数一样多
B.质量相等的SO2和SO3中氧元素质量比为5:6
C.化合物HnMO2n+1中M元素的化合价为n+1
D.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2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O2
24.(2024春 鹿城区校级月考)2024年,嫦娥六号将出征月球,从月球背面的土壤中采集更多的样品,争取实现2000克的目标。月壤中富含氦﹣3,可参与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供发电。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氦钠化合物(化学式为Na2He),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He中Na为+1价,He为﹣1价
B.Na2He中Na、He元素的质量比为2:1
C.Na2He中既含金属元素,也含非金属元素
D.稀有气体都很稳定,始终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25.(2023春 滨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六氯苯(化学式C6Cl6)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六氯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10%
C.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苯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26.(2023春 文成县期中)五一期间小文一家人计划去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游玩,素有“壶穴奇观,华夏一绝”美誉的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林茂、谷幽、穴奇、湖秀”为胜,是个远近闻名的森林氧吧。森林公园富含负氧离子,是一种负氧离子,是通过氧分子得到电子形成的。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氧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7
B.负氧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7
C.负氧离子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
D.负氧离子与氧气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06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把握不住答题方向
27.(2023春 金东区期中)在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4%,则O2和CO2的质量比是(  )
A.2:5 B.3:1 C.3:22 D.8:11
28.(2023春 台州期中)制造口罩时,常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常温下,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按一定质量比混合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2%.下列有关该混合气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6:1
B.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8%
D.环氧乙烷与乙烯的分子数之比是1:2
29.(2024秋 余姚市期末)如图所示是网红爆款零食“蜡瓶糖”,这款糖果采用食品级蜂蜡作为外壳,内部填充了糖浆(主要成分葡萄糖)等成分,因口味丰富、形状多样而深受大众喜爱。但是网红零食大多为三无产品,并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一定要小心选购。
(1)蜂蜡主要成分是软脂酸,化学式为C16H32O2,软脂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2)零食“薯片”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如果用碘液来检验薯片和蜡瓶糖,会显蓝色的是    。
(3)计算128g软脂酸中碳元素的质量。
30.(2024春 苍南县期中)前段时间,流感高发导致苍南人们医院人满为患,奥司他韦作为抗流感药物成为了家中的常备药品。如图是奥司他韦颗粒的相关信息,请计算:
(1)奥司他韦中C、H元素的质量比。
(2)312g奥司他韦中N元素的质量。
(3)对1岁以上的儿童推荐按照下列“体重——剂量表”服用“奥司他韦”。
体重 小于等于15kg 15~23kg 23~40kg 大于40kg
每次用量 30mg 45mg 60mg 75mg
假如患病儿童的体重是30kg,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服用“奥司他韦”颗粒2次,一个疗程5天,那么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多少包?
31.(2024春 浦江县期末)最近,国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锌原子周围聚合咪唑钠(C3H3N2Na)和苯并咪唑(C7H6N2)两种有机物的新型玻璃,与硅原子周围聚合各种无机物的传统玻璃相比,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延展性。
(1)硅元素与锌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苯并咪唑(C7H6N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
(3)请列式计算咪唑钠(C3H3N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32.(2022春 杭州期中)请根据题目条件进行计算:
(1)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X与Y形成的化合物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
(2)已知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2:1,由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X、Y的质量之比是2:3,其中X的化合价为+a。则在化合物中Y的化合价为   。
(3)已知有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的混合物100g,测得硫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   。
33.(2023春 龙湾区期中)大多数厨师炒菜时,既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醋中的乙酸与料酒中的乙醇生成乙酸乙酯。下表中是几种常见的酯,请完成下列问题:
酯的名称 甲酸甲酯 甲酸乙酯 乙酸甲酯 乙酸乙酯
化学式 C2H4O2 C3H6O2 C3H6O2 X
(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甲酸乙酯(C3H6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含7.2g碳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4)比较、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据表推测X的化学式为    。浙教版(2024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物质的微观结构
2.1 走进微观世界
01 感受分子的存在
1、分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点:分子很小,小得看不见、摸不着,如一滴水(以20滴水为1 mL计)中就含有约1.67×1021个水分子,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26 kg。
02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粒子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粒子之间空隙比较小;在气体中,粒子之间空隙比较大。
所以,气体往往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不易被压缩。
注: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03 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1、扩散现象
(1)意义: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2)发生及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
①气体能够扩散。气体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扩散得越快;
②液体也能够扩散。液体扩散的快慢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液体扩散得越快;
③固体与液体之间以及固体与固体之间发生。
<名师指点>:通过瓶内气体/液体颜色变化反映气体/液体扩散,运用了转换法。
2、分子热运动
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观点解释现象
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注: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04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之间的引力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虽然彼此相互隔开,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正是分子之间的引力,像一只只无形的手,将分子与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各种固体和液体的。不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两个物体接触面上的分子之间同样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2、分子之间的斥力
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
2.2 构建分子模型
01 模型
1、科学研究中,常常用模型来表达一个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信息。
如用地球仪来表示地球的全貌和运动状态;用细胞模式图展示不同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借助眼球模型,认识和研究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模型的分类
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3、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是一个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4、水的状态模型
(1)水在状态变化中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构成水这种物质的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水的物态变化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变化。
(2)在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过程中,构成水的水分子之间距离发生了变化。一般情况下,固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小于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小于气态物质分子间距离。
02 符号
1、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符号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俗成,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符号的作用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名师指点>:模型与符号的比较
符 号 模 型
表示方法 字母数字等较简单 物体、图、表、表达式等相对复杂
作 用 使事物简单化 更好认识和理解事物具体、直观
关 系 模型中可能含有符号
03 分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现在已知的原子有几百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2、分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在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物质的构成
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铝由铝原子构成,石墨由碳原子构成。
04 水分子的构成
1、水的构成
水由水分子构成;当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水蒸气)时,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2、电解水实验(装置图如下)
(1)实验中可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的气体是氢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说明,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可以发生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可表示为:水氢气+氧气。
(3)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水少的(气体多的)试管为氢气,V正极:V负极 =1 : 2,可巧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4)实验也说明,水分子中含有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原子。根据精确的实验结果,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注:①电解水通的是直流电;
②电解水过程中在水中加少许硫酸钠或氢氧化钠:目的是增加水的导电性;
③正氢负氧1比2指的是气体体积比而不是质量比;
④电解水时产生气体体积比大于2:1的原因:A产生的氧气氧化电极而减少B在水中氧气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名师指点>:电解水的反应分析
(1)发生了变化:物质种类,分子种类,分子数目;
(2)没有变化:原子种类,原子数目。
<名师指点>:关于水的宏观微观说法
①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②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③水由水分子构成。
3、电解水的微观解释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4、化学变化
(1)定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3 构建原子模型
0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新教材中不涉及波尔与现代,拓展)
时间 人 物 模型理论 内容描述 主要成果 图 示
1803 道尔顿 实心球 模型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发现 原子
1904 汤姆生 西瓜(枣糕) 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发现 电子
1911 卢瑟福 核式结构 (行星绕太阳) 模型 原子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①α粒子 散射实验 ②发现 原子核
1913 玻尔 分层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
现代 薛定谔 电子云模型 /
2、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实验
现 象 结 论
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运动方向 原子核极其微小,核外空间很大
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 原子核带正电
极少的α粒子发弹回来 原子核质量很大
02 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核带正电荷,居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
(2)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2、原子核的构成
(1)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如: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
(3)由于原子呈电中性,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电性及电荷量可知: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比较
微粒名称 电 性 质 量
核外电子 带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原子核 质 子 带正电荷 1.6726×10-27千克
中 子 不带电荷 1.6748×10-27千克
(5)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
03 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极小,计算起来极不方便。为此,国际上规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把一个碳-12 原子的质量分为 12 等份,则1份质量为1.993×10-26×=1.661×10-27千克。其他原子的质量与1.661×10-27千克质量相比后得出一定的比值,这个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名师指点>: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性 质 实验测出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比较得出的相对质量
数值与 单位 数值非常小,单位为“kg” 数值一般取整数,单位为“1”,通常不写
联 系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04 离子
1、氯化钠的生成
(1)氯气观察:取一瓶氯气,观察它的颜色为黄绿色。
(2)金属钠观察:用镊子在放有煤油的试剂瓶中夹取一块钠,用刀切割成一小块,观察到钠是一种质软、带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固体。
(3)实验中:点燃钠,将燃烧匙伸入氯气瓶中,反应结束后观察瓶内的物质为白色固体。
(4)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2、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
(1)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一种阳离子);
(2)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一种阴离子)。
(3)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了电中性的氯化钠。
3、离子
在许多化学变化中,电中性的原子会因为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成为带电荷的微粒,这种带电荷的微粒称为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如:硫酸铜就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1)阳离子:钠离子Na+、铵根离子NH4+......
(2)阴离子:氯离子Cl- 、硫酸根离子SO42-......
4、离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1)原子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
(2)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阴离子。
5、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比较
(1)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4 探究物质组成的奥秘
01 认识元素概念
1、元素
(1)定义: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如:氢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 1 的原子的总称。)
(2)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也不会改变。
02 同位素
1、同位素原子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汞元素有7种稳定的同位素。
2、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
3、同位素原子的两种表示方法
(1)常用原子符号(X)表示,其中X表示原子种类,Z表示质子数,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如氢有氕(H)、氘(H)、氚(H)三种同位素原子。
<名师指点>:根据上图,辨别氕氘氚
氕:质子数1;中子数0;电子数1;质量数1。
氘:质子数1;中子数1;电子数1;质量数2。
氚:质子数1;中子数2;电子数1;质量数3。
(2)也可以用“原子名称(或符号)-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来表示。【拓展】
如:氧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分别为氧-16(O-16)、氧-17(O-17)、氧-18(O-18)。
4、同位素的应用
(1)质谱分析中,用稳定同位素原子作为示踪原子;
(2)核潜艇利用铀的同位素裂变释放的能量作为动力;
(3)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一些脏器进行扫描,诊断肿瘤等疾病;
(4)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进行古董鉴定。
注: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03 元素分布
1、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地壳主要由氧、硅、 铝 、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2、人体中的元素及作用
(1)人体内大约含有30多种元素,其中11种为大量元素,约占99.95%,其余为微量元素。它们中有些是必需元素,每一种必需元素在体内都有一个适量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另外,人体内也含有一些有害元素,如:镉、汞、铅等。
(2)人体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元素。
(3)钙元素能促进儿童骨骼生长;铁元素能预防贫血;碘元素能预防甲状腺肿大;氟元素能预防龋齿;锌元素能增进食欲,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硒元素能预防癌症。
3、化合物与单质
(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作化合物。
(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一物质叫作单质。
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
<名师指点>:化合物与单质的比较
单 质 化 合 物
概 念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宏观组成 一种元素 至少两种元素
微观构成 同种原子或同种原子 构成的同种分子 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 或不同种离子
举 例 铁、氧气 二氧化碳、氯化钠
相同点 都是纯净物
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
②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判断一种物质是化合物的前提是该物质必须是单一物质,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是否为多种,即“一物多素”
4、元素的分类
人们常把元素分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两类。稀有气体元素也属于非金属元素,这类元素在自然界中含量稀少,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通常情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
(1)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元素名称常用“钅”为部首(除汞和金外),如铁、镁等。
(2)非金属元素
①常温下呈气态单质的元素名称常用“气”为部首,如氢、氦、氮等;
②常温下其单质呈液态的元素名称常用“氵”为部首,如溴等;
③常温下呈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的元素名称常用“石”为部首,如碳、硫、磷等。
04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写法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等。
(2)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再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如用Ca表示钙元素,用Cl表示氯元素,用Cu表示铜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如H可表示氢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如H还可表示一个氢原子;
(3)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还表示一种物质,如Cu可表示铜这种物质;
(4)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则表示某元素的若干个原子。如3H表示3个氢原子。
注:元素符号本身既有宏观含义——表示某种元素,又有微观含义——表示该元素的1个原子。但当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则只有微观含义,只能表示几个某原子,不再具有宏观含义。
故“2N”只能表示“两个氮原子”。
3、离子符号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或带电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及电性。
(1)只带1个单位电荷,则把电荷数“1”省去,直接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写“+”或“-”,如钠离子Na+等。
(2)带多个单位电荷,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先写电荷数,再写“+”或“-”,如镁离子Mg2+,钙离子Ca2+。
(3)较为复杂的离子:有些离子的组成不止一种元素,如OH-,这种离子称为某某根离子,这些离子是带电原子团。
05 探索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科学家把人们已知的11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叫做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
(1)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表示有 7 个周期。每个周期由金属元素开头(第一周期除外),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加。
(2)元素周期表的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列, 16 个族(其中第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都占有一格位置,每一格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如下图所示)。
3、元素周期表中获取信息
(1)根据元素所处的位置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等。对原子而言: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必背)
(2)从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元素单质的物理状态;元素是人工合成的还是自然存在的;元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2.5 用化学式表示物质
01 化学式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如二氧化碳分子可表示成“CO2”。
2、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
物 质 类 型 化 学 式 的 写 法 化 学 式 的 读 法
单质 金属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通常就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①铁—Fe; 铝—Al; ②氦气—He; 氩气—Ar; ③硫—S; 磷—P。 元素名称:Fe—铁
稀有气体 “某气”:He—氦气 Ar—氩气
非金属 固态 (石字旁除碘单质) 元素名称:S—硫
气态 液态 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 氧气—O2; 氮气—N2; 氢气—H2; 臭氧— O3。 “某气”:O2—氧气
化合物 O +某种元素组成 一般把氧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如:CO2、CuO等。 一般是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读作“几某化几某”。 如:“CuO”读作“氧化铜”; “P2O5”读作“五氧化二磷”。
H +某种元素组成 一般把氢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如:HCl等。
金属元素+非金属 元素 一般要把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一般要把非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右边。
注:直接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4、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的意义 以 CO2 为例
宏 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表示二氧化碳 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 观 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表示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 可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5、如果要表示某物质的几个分子,可以在化学式前面加上系数。
如:2个氧气分子可用2O2 表示。
02 化合价
1、化合价
不同原子构成分子时,各种原子的个数用“化合价”来表示。元素的化合价有正、有负,不同元素组成化合物时,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如: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1)×2+(-2)=0 。
2、化合价的写法
化合价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注意正、负号在数字的前面,且“ 1 ”不能省略,如、O3等。
<名师指点>: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默写表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名称 符号 常见化合价
钾 K +1 氢 H +1
钠 Na +1 碳 C -4、+2、+4
银 Ag +1 氮 N -3、+5
钙 Ca +2 氧 O -2
铝 Al +3 硫 S -2、+4、+6
铁 Fe +2、+3 氯 Cl -1
铜 Cu +1、+2 碘 I -1
<名师指点>:化合价的记忆口诀
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为负二价,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铜氧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永不变。
3、化学式的确定
根据元素化合价,即可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首先按显正价元素在左,显负价元素在右的原则写出元素符号,并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然后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4、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则
(1)常见的化合物中,氢总是 +1 价元素,氧总是 -2 价。
(2)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3)非金属元素跟氧化合时常显正价,跟氢化合时常显负价。
(4)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 。
(5)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6)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不同的化合价,如O2、O;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常显相同的化合价,如Na、H;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H4O3。
5、原子团的化合价
(1)有一些物质,如NaOH、CaCO3、NH4C1等,它们中的一些带电的原子团(属于离子),如OH-、CO32-、NH4+,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这样的原子团,又叫作根,根也有化合价,如氢氧根化合价为-1。
(2)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3)原子团的化合价表
原子团 离子符号 电荷 化合价
氢氧根 OH- -1 -1
硝酸根 NO3- -1 -1
铵根 NH4+ +1 +1
硫酸根 SO42- -2 -2
碳酸根 CO32- -2 -2
<名师指点>:化合价和离子符号的区别与联系
化合价 离子符号
表示 方法 用+1、+2、-1、-2……表示, 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1”不省略) 用+、2+、-、2-……表示, 标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1”省略)
实例 、 、24 H+、Cl-、Mg2+、S2-、Na+、SO
联系 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所带的电荷,通常数值相等,正负一致
<名师指点>:拓展之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合集
类型 数字含义 举例 例子中数字含义
数字+化学式 表示几个某分子 2O2 5H2SO4 2个氧分子 5个硫酸分子
数字+元素符号 表示几个某原子 2O nN 2个氧原子 n个氮原子
数字+离子符号 表示几个某离子 2O2- 3Al3+ 2个氧离子 3个铝离子
数字在元素符号 的右下角 表示一个某分子中含有 几个该种原子 H2O 每个水分子中含2个氢原子
数字在元素符号 的右上角 表示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或负电荷) Mg2+ 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数字在单独某元素 符号的正上方 表示元素的化合价为 正几价(或负几价) 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数字在物质中某元 素符号的正上方 表示在某物质中某元素显 正几价(或负几价) SO4 硫酸锌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03 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就是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2、求相对分子质量的步骤
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首先要写出正确的化学式,再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表,查出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后根据分子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求出相对分子质量。
3、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注意事项
(1)元素符号与其右下角数字之间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需用“ × ”,元素符号之间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需用“ + ”。
如:CO2的相对分子质量= 12+16×2 =44。
(2)原子团括号外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团的个数,应先将原子团内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计算出来,再 乘以 其个数。
如:Al2(SO4)3的相对分子质量= 27×2+(32+16×4)×3 =342。
(3)结晶水合物中的“·”表示结合的含义,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应将“·”前后两部分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加 而不是相乘。
如:CuSO4·5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64+32+16×4+5×(1×2+16) =250。
(4)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一样,也是一个比值,其单位也是“ 1 ”,通常不写。
4、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定值,只要知道物质的化学式,就可以计算出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5、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1)计算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其原子个数的乘积的比值。
(2)计算注意事项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因此在计算格式的书写上有严格的规定。
如: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不能写成2N∶4H∶3O,也不能写成N2∶H4∶O3,应该写成m(N)∶m(H)∶m(O)=(14×2)∶(1×4)∶(16×3)= 7∶1∶12 。
②检查各原子的原子总数,如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原子总数是 2 而不是1,不要遗漏。
③不要把原子个数比当作是元素的质量比。原子个数比是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之比,
如:H2O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2∶1 ,而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 1∶8 。
6、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或质量
(1)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2)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01 误认为分子运动与物质运动是一样的运动
1.【答案】B
【解答】解: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现象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故A错误;
B、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由于分子不停无规则运动,热水很快变红,是扩散现象,故B正确;
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着斥力,故C错误;
D、春天空气中飘飞着各种植物的花粉,花粉发生了机械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B
【解答】解:A、春天,柳絮飞舞,属宏观的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B、夏天,荷花飘香,是花香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符合题意;
C、秋天,黄沙扑面,属宏观的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D、冬天,雪花飘飘,属宏观的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答】解: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随温度而改变,故A错误。
B、蔗糖溶解,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C错误。
D、分子的体积十分微小,用肉眼很难看见,石灰石的粉末不是分子,是固体小颗粒,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C
【解答】解:A、夏天比冬天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水分蒸发快,所以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故A正确;
B、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正确;
C、柳絮不是分子,柳絮飞扬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故D正确。
故选:C。
5.【答案】C
【解答】解:当用热针刺破甲侧肥皂膜时,乙、丙区域的肥皂膜失去甲肥皂膜的表面张力,而表面张力使肥皂膜收缩,因各点受力特点相同,则肥皂膜形状应为C图。
故选:C。
6.【答案】C
【解答】解:AD、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故AD错误;
B、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世界上没有静止的分子,故B错误;
C、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水结成“热冰”后,水分子间仍然存在着引力,故C正确。
故选:C。
02 对物质、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易混淆
7.【答案】B
【解答】解:A、由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A错误;
B、由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分子变化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了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故B正确;
C、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分成氢原子与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故C错误。
D、由电解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在分,不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解答】解:A、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有的分子的质量比原子小,例如,氢分子的质量比氧原子的质量小,故说法不正确;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铁是由原子构成的,则铁原子是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说法不正确;
C、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故说法正确;
D、并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例如,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C。
9.【答案】C
【解答】解:A、水是一种物质,不能由氢气、氧气两种物质组成,故A选项说法错误。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B选项说法错误。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选项说法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答案】(1)原子;
(2)A。
【解答】解:(1)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则①表示的是原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原子能构成分子。
(2)A.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含氢气和氧气,故说法错误。
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过氧化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1)原子;
(2)A。
03 无法正确判断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
11.【答案】D
【解答】解:A、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故A错误;
B、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故B错误;
C、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故C错误;
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中最少含有两种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C
【解答】解:A、图A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B、图B表示两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图C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D、图D表示纯净物中的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答案】B
【解答】解:A、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C、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D、青铜器是合金,属于混合物,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解答】解:A、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A说法错误;
B、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单质和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故B说法错误;
C、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纯净物和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故C说法错误;
D、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15.【答案】(1)A;
(2)BCE。
【解答】解:(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氧气和液氧中只有氧分子,属于单质;故答案为:A;
(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氧气和臭氧、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过氧化氢和水,它们都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BCE。
16.【答案】④;②⑦;①③;②④⑤⑥⑦。
【解答】解: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属于 属单质的是纯铁,属于 属单质的是液氢、氦气;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空气、海水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液氢、纯铁、冰 混合物、二氧化碳、氦 都属于纯净物;故答案为:④;②⑦;①③;②④⑤⑥⑦。
04 混淆化学用语中数字表示的含义
17.【答案】A
【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保持乙烯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乙烯分子,故A正确;
B.乙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C错误;
D.乙烯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18.【答案】C
【解答】解:A、由化学式(C29H31N7O CH4SO3)可知,甲碳酸伊马替尼是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说法正确;
B、由化学式(C29H31N7O CH4SO3)可知,一个甲磺酸伊马替尼分子是由77(即29+31+7+1+1+4+1+3)个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C、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0):(1×35):(16×4)≠30:35:4,说法错误;
D、甲碳酸伊马替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29+1×31+14×7+16+12+1×4+32+16×3=589,说法正确。
故选:C。
19.【答案】D
【解答】解:A、姜黄素是由姜黄素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姜黄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0):(16×6)≠10: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姜黄素是由姜黄素分子构成的,1个姜黄素分子中含有21个碳原子、20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姜黄素是由姜黄素分子构成的,保持姜黄素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姜黄素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0.【答案】B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1个硫化丙烯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1个硫化丙烯分子由3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化丙烯是由碳、氢、硫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化丙烯中碳元素、氢元素和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6):32=18:3:16,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05 描述化学式含义时,易将宏观和微观混淆
21.【答案】B
【解答】解:A、丁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不含碳和氢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丁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丁烷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丁烷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1个丁烷分子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2.【答案】B
【解答】解:A.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必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因此NaN5 3H2O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
B.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1个共含有5×7=35个质子,故B正确;
C.1个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故C错误;
D.氮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1个中共含有5×7+1=36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23.【答案】B
【解答】解:A、10个H2O分子和10个H2SO4分子中氢原子一样多,H2O分子和H2SO4分子中没有氢分子,故A错误;
B、等质量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中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6,故B正确;
C、根据化合物的代数和为零,设M元素的化合价为x,可得(+1×n)+x+(﹣2)×(2n+1)=0,解得x=(3n+2),故C错误;
D、某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2,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则14x:16y=7:12,x:y=2:3,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3,故D错误;
故选:B。
24.【答案】C
【解答】解:A、根据化合价规则可知,Na,He中Na为+1价,He为﹣2价,故A错误。
B、Na2He中Na、He元素质量比=(23×2):4=23:2,故B错误。
C、Na,He中既含金属元素钠,又含非金属元素氦,故C正确。
D、稀有气体很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5.【答案】B
【解答】解:A、六氯苯是由六氯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7.7%<10%,故正确;
C、由六氯苯的化学式C6Cl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6):(35.5×6)=12:35.5,故错误;
D、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故选:B。
26.【答案】A
【解答】解:A、负氧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8×2+1=17,故A正确;
B、负氧离子的核电荷数为8×2=16,故B错误;
C、负氧离子显﹣1价,故C错误;
D、负氧离子与氧气分子的构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也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06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把握不住答题方向
27.【答案】C
【解答】解: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在O2和CO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4%,则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所占质量分数为:64%;则氧气所占质量分数为:1﹣24%﹣64%=12%,二氧化碳所占质量分数为:1﹣12%=88%,则O2和CO2的质量比是12%:88%=3:22。
故选:C。
28.【答案】C
【解答】解:A、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均为2:4,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2×2):(1×4)=6:1,故选项说法正确。
B、混合气体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2×2):(1×4)=6:1,环氧乙烷和乙烯(C2H4)按一定质量比混合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72%,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72%﹣12%=16%,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则混合气体中环氧乙烷的质量分数为16%÷(100%)=44%,则乙烯的质量分数为1﹣44%=56%,则环氧乙烷与乙烯的分子数之比是:1: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29.【答案】( 1 )6:1:1;
( 2 )薯片;
(3)96g。
【解答】解:(1)化学式为C16H32O2,软脂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1×32):(16×2)=6:1:1;
(2)碘可使淀粉变蓝色,零食“薯片”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如果用碘液来检验薯片和蜡瓶糖,会显蓝色的是薯片;
(3)128g软脂酸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8g96g。
故答案为:( 1 )6:1:1;
( 2 )薯片;
(3)96g。
30.【答案】(1)48:7;
(2)28g;
(3)20包。
【解答】解:(1)奥司他韦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28)=48:7;
(2)312g奥司他韦中N元素的质量为312g100%=28g;
(3)患病儿童的体重是30kg,每次用量为60mg,一个疗程的用量为60mg×2×5=600mg,每包含奥司他韦30mg,则该患儿一个疗程共服用的包数为600mg÷30mg/包=20包。
故答案为:(1)48:7;
(2)28g;
(3)20包。
31.【答案】(1)质子数;
(2)C:H:N=42:3:14;
(3)40%。
【解答】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硅元素与锌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答案为:质子数;
(2)苯并咪唑(C7H6N2)中碳、氢、氮元素的质量比为(12×7):(1×6):(14×2)=42:3:14;故答案为:C:H:N=42:3:14;
(3)咪唑钠(C3H3N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答:咪唑钠(C3H3N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32.【答案】(1)X3Y4。
(2)。
(3)22g。
【解答】解:(1)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7:2,X与Y形成的化合物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8,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为:3:4.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X3Y4。
(2)已知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2:1,由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X、Y的质量之比是2:3,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为:1:3,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XY3.其中X的化合价为+a.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在化合物中Y的化合价为。
(3)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中,钠原子和硫原子的个数比始终是2:1,也就是说不论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以任意质量比混合,混合物中钠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都是定值,则混合物中钠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23×2):(32×1)=46:32。
测得硫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
则混合物中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00g×22%=22g.
故答案为:
(1)X3Y4。
(2)。
(3)22g。
33.【答案】(1)6:1:8;
(2)43.2%;
(3)14.8g;
(4)C4H8O2。
【解答】解:(1)甲酸甲酯(C2H4O2)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故答案为:6:1:8;
(2)甲酸乙酯(C3H6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43.2%;故答案为:43.2%;
(3)含7.2g碳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是7.2g14.8g;
答:含7.2g碳元素的乙酸甲酯的质量是14.8g;
(4)根据甲酸甲酯、乙酸甲酯的化学式可知,乙酸乙酯的一个分子里比乙酸甲酯的一个分子里多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因此乙酸乙酯的化学式为C4H8O2;故答案为:C4H8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