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浙教版 七年级下创设情境我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汽油、酒精等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油、酒精与同为液体的水有什么区别 探究实践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各种变化又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变化难以觉察。因此,研究物质的变化,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与分析。冰块消融钢铁生锈食物霉变粉碎蔗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探究实践探索活动2.将试管中的酒精倒入小烧杯中,分别用棉签蘸取酒精和水涂于手背,观察并记录现象。闻气味1.取约 2 mL的酒精置于试管中,观察酒精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酒精的气味,如图3.3-1所示。酒精是无色的液体,有酒味。用手在试管口轻轻扇动酒精很快蒸发完,手背感到凉。酒精燃烧,水不燃烧。3.用点燃的火柴分别接触烧杯中的酒精和水,观察并记录现象。探究实践4.问题讨论:(1)在酒精所发生的变化中,哪个属于化学变化 哪个属于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挥发感到凉酒精燃烧探究实践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种类不变,改变了分子间的间隙。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是物态变化,酒精分子不变,酒精分子间的间隙变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探究实践物质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变化前:变化后:变化后:纸张燃烧纸张撕碎纸纸纸二氧化碳和水现有一张纸,你们可以让它发生哪些变化?探究实践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特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微观实质是否可逆伴随现象联系 否 是分子种类不变,改变了分子间的间隙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可逆 不可逆形状、温度、状态改变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探究实践自然界的变化丰富多彩,这是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的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磁铁吸引铁铜块能压成片、拉成丝磁性是磁体的物理性质。延展性是铜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探究实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氢气燃烧铁生锈可燃性是氢气的化学性质。铁会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等性质。探究实践请你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性质 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类别银白色、有光泽有导热性、导电性有延展性有铁磁性会生锈能与酸反应物理性质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探究实践性质纸在燃烧纸能燃烧变化:强调一个过程或现象。变化区别:变化和性质变化性质+能、可、会、易等性质:强调某一“能力”和“属性”,常用:能、可以、难、具有、易、会等词语进行描述。探究实践思考与讨论酒精与水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从化学性质上看,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从物理性质上看,酒精与水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不同;酒精分子模型 水分子模型C2H5OHH2O物质的性质由其结构决定的探究实践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过来,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酒精有可燃性石墨硬度小铜有导电性可作燃料可制铅笔芯可用作导线决定反映决定反映决定反映结构性质用途决定决定反映反映迁移应用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2.判断镁条燃烧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大量的热C.镁条变短 D.生成了白色固体BD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橡皮泥捏成变形金刚 B.用铁矿石炼铁C.钢铁生锈 D.煤饼燃烧A迁移应用4.“蜡烛会燃烧,蜡烛在燃烧”,文中指的是蜡烛的( )A、前者指化学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B、前者指化学性质,后者指化学变化C、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D、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变化B5.火柴燃烧时,发光、发热这一现象说明了( )A、火柴在化学变化中存在物理变化B、火柴在物理变化中存在化学变化C、火柴在化学性质中存在物理性质D、火柴在物理性质中存在化学性质A迁移应用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航天燃料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冰箱除味C.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易挥发 C.铜能拉成丝B.铁易生锈 D.氢气密度小BA板书设计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一定有无需要化学性质不需要物理性质无结构性质用途决定决定反映反映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学习内容与要求】1.1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与功能①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2.3物质变化的特征⑦了解物质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2.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3.探究实践: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4.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材分析】本节是全章的最后一节,也是对前面学习过的物质的各种性质的初步概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化学理论性知识,是今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汽油、酒精等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汽油、酒精与同为液体的水有什么区别 引入课题物质的变化 情境展示: 问题探究: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哪些变化? 思考交流: 归纳结论: 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探索活动 1.取约 2 mL的酒精置于试管中,观察酒精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酒精的气味,如图3.3-1所示。 酒精是无色的液体,有酒味。 2.将试管中的酒精倒入小烧杯中,分别用棉签蘸取酒精和水涂于手背,观察并记录现象。 酒精很快蒸发完,手背感到凉。 3.用点燃的火柴分别接触烧杯中的酒精和水,观察并记录现象。 酒精燃烧,水不燃烧。 4.问题讨论: (1)在酒精所发生的变化中,哪个属于化学变化 哪个属于物理变化 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情境展示2: 问题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思考交流: 归纳结论: 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种类不变,改变了分子间的间隙。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 继续探究: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思考交流: 归纳结论: 完成探索活动,仔细观察现象,得出酒精的两种变化。 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有利于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比较,梳理知识。物质的性质 问题引入:自然界的变化丰富多彩,这是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的性质。 情境展示: 问题探究:什么是物理性质?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 情境展示2: 问题探究:什么是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等性质。 继续探究: 请你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依据是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思考与讨论 酒精与水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从物理性质上看,酒精与水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不同;从化学性质上看,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继续探究: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有什么关系? 思考交流: 归纳结论: 通过讨论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归纳判断依据。 为学习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作知识铺垫。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浙教版 七年级下创设情境我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汽油、酒精等物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汽油、酒精与同为液体的水有什么区别 探究实践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物质的各种变化又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变化难以觉察。因此,研究物质的变化,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与分析。冰块消融钢铁生锈食物霉变粉碎蔗糖有些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有些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探究实践探索活动2.将试管中的酒精倒入小烧杯中,分别用棉签蘸取酒精和水涂于手背,观察并记录现象。闻气味1.取约 2 mL的酒精置于试管中,观察酒精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酒精的气味,如图3.3-1所示。酒精是无色的液体,有酒味。用手在试管口轻轻扇动酒精很快蒸发完,手背感到凉。酒精燃烧,水不燃烧。3.用点燃的火柴分别接触烧杯中的酒精和水,观察并记录现象。探究实践4.问题讨论:(1)在酒精所发生的变化中,哪个属于化学变化 哪个属于物理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哪些不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酒精挥发感到凉酒精燃烧探究实践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种类不变,改变了分子间的间隙。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液态酒精变成气态酒精是物态变化,酒精分子不变,酒精分子间的间隙变大。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分子发生了变化。探究实践物质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变化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变化前:变化后:变化后:纸张燃烧纸张撕碎纸纸纸二氧化碳和水现有一张纸,你们可以让它发生哪些变化?探究实践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特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否生成新物质微观实质是否可逆伴随现象联系否 是分子种类不变,改变了分子间的间隙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可逆 不可逆形状、温度、状态改变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等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探究实践自然界的变化丰富多彩,这是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的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理性质。磁铁吸引铁铜块能压成片、拉成丝磁性是磁体的物理性质。延展性是铜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延展性、导热性、导电性等性质。探究实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氢气燃烧铁生锈可燃性是氢气的化学性质。铁会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等性质。探究实践请你说说铁具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中,哪些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哪些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性质 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类别银白色、有光泽有导热性、导电性有延展性有铁磁性会生锈能与酸反应物理性质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探究实践性质纸在燃烧纸能燃烧变化:强调一个过程或现象。变化区别:变化和性质变化性质+能、可、会、易等性质:强调某一“能力”和“属性”,常用:能、可以、难、具有、易、会等词语进行描述。探究实践思考与讨论酒精与水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它们性质差异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从化学性质上看,酒精具有可燃性,水不具有可燃性。从物理性质上看,酒精与水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不同;酒精分子模型 水分子模型C2H5OHH2O物质的性质由其结构决定的探究实践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反过来,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酒精有可燃性石墨硬度小铜有导电性可作燃料可制铅笔芯可用作导线决定反映决定反映决定反映结构性质用途决定决定反映反映迁移应用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2.判断镁条燃烧为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放出大量的热C.镁条变短 D.生成了白色固体BD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用橡皮泥捏成变形金刚 B.用铁矿石炼铁C.钢铁生锈 D.煤饼燃烧A迁移应用4.“蜡烛会燃烧,蜡烛在燃烧”,文中指的是蜡烛的( )A、前者指化学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B、前者指化学性质,后者指化学变化C、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性质D、前者指物理变化,后者指化学变化B5.火柴燃烧时,发光、发热这一现象说明了( )A、火柴在化学变化中存在物理变化B、火柴在物理变化中存在化学变化C、火柴在化学性质中存在物理性质D、火柴在物理性质中存在化学性质A迁移应用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航天燃料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冰箱除味C.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6.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易挥发 C.铜能拉成丝B.铁易生锈 D.氢气密度小BA板书设计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一定有无需要化学性质不需要物理性质无结构性质用途决定决定反映反映有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核心概念聚焦1.下列实验室器材的自白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B.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C.载玻片:“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D.砝码:“我被磨损了”2.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面纱织布 C.火药应用 D.瓷器烧制3.下列描写事物的诗词中,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引自《沁园春 雪》)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引自《无题》)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引自((望庐山瀑布》)D.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4.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A. B. C. D.5.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地沟油”可能会引发癌症。以下都是辨别“地沟油”的简易方法,其中是利用化学性质进行辨别的是( )A.看油是否透明 B.油是否有异味 C.听油燃烧时是否有噼啪声 D.降温,看油是否更易凝固6.常用的“灭火弹”里装有液态四氯化碳,使用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A.气态时密度比空气大 B.沸点较低,容易气化 C.不支持燃烧 D.可燃性7.下面有关物质属性的应用及新材料的描述,错误的是( )A.飞机外壳使用钛合金--密度小 B.炒锅的塑料手柄--导热性好C.古代的指南针司南--磁性 D.用酒精作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凝固点低核心素养提升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C.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后物质颜色一定不变9.为解决能源危机,下列新能源的开发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将乙醇与汽油混合生产乙醇汽油 B.农村用生活垃圾制沼气C.“地沟油”在硫酸催化下制生物柴油 D.利用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气10.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流程,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11.“碳海绵”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超轻的固体材料,密度仅0.16mg/cm3,是一种良好的绝缘材料。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碳海绵能浮在水面上 B.碳海绵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C.碳海绵不易导电 D.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12.台州某公司通过提取玉米中的某种营养成分,加工成可以承受110℃高温的“玉米杯”。玉米杯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既安全又环保。玉米杯加工流程如图所示。(1)从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分析,玉米的果实属于 。(2)如图物质循环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发酵 B.降解 C.加工成型13.现有一种人工制成的膜,为探究淀粉和碘能否透过该膜,用铁架台、烧杯、用这种膜做成的袋、细棉线、1%的淀粉溶液、稀碘溶液等用品,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1)碘能使淀粉变蓝,这是碘的 性质。(填“物理”或“化学”)(2)如果实验结果是袋内外液体均不变蓝,则表明淀粉和碘均不能透过该膜;如果袋内液体变蓝,袋外液体不变蓝,则表明 。(3)由实验可以推测,一个淀粉分子 一个碘分子。(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创新素养应用14.甲、乙两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的实验示意图,丙、丁两图为水的微观变化示意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是 。 (2)丙、丁两图分别为上述两个实验的微观变化示意图,其中图 (填“丙”或“丁”)可用来表示图乙实验的微观变化。(3)请结合图丙和图丁,用分子、原子等术语从微观角度来描述图甲、乙实验的变化:图甲实验: ;图乙实验: 。参考答案核心概念聚焦1.B 2.B 3.B 4.D 5.C 6.C 7.B核心素养提升8.8 9.A 10.D 11.B12.器官 C13.(1)化学;(2)碘溶液能透过该膜,淀粉溶液不能透过该膜(3)大于创新素养应用14.(1)甲是物理变化 乙是化学变化(2)丙 (3)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章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变化(第1课时) 教学设计.docx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共20张ppt).ppt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 (共20张ppt).pptx 考试这样考--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1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