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单元名称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课程标准: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以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 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 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奠定学生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1.1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阐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 党的必然性。 1.2引述党章规定,明确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1.3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 理、方式和表现。 (2)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 ①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把握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必然性和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性,理解中国共产党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从而树立坚定跟党走的信念,着力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这一 核心素养。 ②引导学生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学会自觉辨别,提高 对党的认识,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作用,提高比较的能力,着力培养学 生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 ③引导学生通过宪法序言和宪法第一条,明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具有合法 性和合理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法律依据,着力培育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 ④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历史贡献以 及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参与实践的能力, 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中去,着力培育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
2. 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 (1)单元学习目标: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把握中国共产党成 为执政党的必然性和保持长期执政地位的重要性,理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彻底改变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 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使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 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使 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领 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重要贡献及其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党为何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含义和要求; 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代共产党员如何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因,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 ②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党为 何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党为什么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代共产党员如何更好发挥 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及重要意义;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因, 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
3.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前各种政治力量
) (
历史和人

的选择
)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站起来、富起来、强
起来
)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 (
坚持党的领导
) (
坚持和加强
党的领导
) (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 (
综合探究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方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国富民强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
党的性质和宗旨
) (
中国共产党
的先进性
) (








)党的执政理念 (




时代前列
)党的思想与时俱进 (
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一、课时安排:8 节(含练习) 第一课 2 课时,第二课 3 课时,第三课 3 课时 二、教与学活动规划 遵循大单元视域、整体性规划、议题式架构,通过“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怎样高扬永不褪色的旗帜 ”“如何理解依法执政 ”三个议题探 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程、先进性和执政方式。 三、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
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
) (
决定
) (
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 (
表现
) (
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 (
性质
) (
需要
) (
领导核心和
执政地位
) (
历史和人民
的选择
) (
中国共产党
的先进性
) (
坚持和加强党的
全面领导
) 更坚强有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三《政 治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讲述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人民反对压迫、抵 御侵略的斗争中,为了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出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 试,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比较与鉴别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 共产党的方案和主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本框内容与下一框内容相互衔接,两 框共同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本册教材 的逻辑起点。
2.学情分析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无数仁人志士各种各样的尝试拯救旧中国、中 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等,学生在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 对于本框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不能灵活调用理论语言,来结合事实语 言对问题展开分析,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欠开阔,能力有待提升。本框题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坚定跟党走。
3. 目标确定 学习 进阶学习 过程表现标准 / 学习任务学业水平 测评建议 习得性 学习获取- 接受1.辨认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回顾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水平一理解- 反应2.举例概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 国方案,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应用性 学习实施- 依从3.引述宪法序言,说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 有新中国 ”;相信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 民的选择。水平二拓展性 学习分析- 价值化4.通过比较鉴别,赞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的历史真理。水平三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与两大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 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 务类型等)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 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 对应) 评价活动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 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 评价的内容、程序与工具等; 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判断 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环节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视频《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观看视频,一起歌唱 教师线上关注学生的课堂参 与积极性,观察学生积极性 和主动性
设计意图:学生一起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正 题。
环节二:探究分享,知识链接1
1.展示探究与分享一,思考: (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 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2)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要肩负 起怎样的历史使命? 2.提问,点评,总结。 结合对材料信息的理 解和所学知识回答。 教师预设对学生回答的 内容、答案生成方法、阐述 中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语言 的运用进行评价;学生自评 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完成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及内在联系;通过情境探究,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
环节三:探究分享,知识链接2
展示探究与分享二,思考: (1)近代中国谋求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的政治方案有哪些? 结果怎样?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 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结合对材料信息的理解 和所学知识回答。 教师预设对学生回答的 内容、答案生成方法、阐述中 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语言的 运用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查漏 补缺。
设计意图:完成学习目标2:了解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明确中国共产党的 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通过情境探究,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环节四:探究分享,知识链接3
展示探究与分享三, 1.思考: (1)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各阶级 斗争的根本性弱点是什么? (2)工人阶级具有什么特点? 2.播放视频《中共抗战老战士 口述实录》,引导学生思考我 们应如何继承以前的光荣传 统,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根据课本知识,结合对 材料和视频信息的理解,回 答。 教师预设对学生回答的 内容、答案生成方法、阐述中 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语言的 运用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查漏 补缺。
设计意图:完成学习目标3: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通过情境探究和视频播放, 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情感升华。
6.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 路径与关键点)
中 华人 民共 和国 成立 前各 种政 治力 量 基本国情 决定 主要矛盾 决定 历史任务 决定 (
第一种:被抛弃
第三种:赢得拥护
(为什么)
)三种方案 第二种:无法实现 (
1.其他阶级斗争的根本性弱点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担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 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包括基础达标、拓展提升、开放实践等类别) 巩固练习: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两 大历史任务,让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这两大 历史任务是 ( ) ①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③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④改变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某班同学围绕“ 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其中你认为不 符合班会主题的观点是( ) A.获得中间派人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B.经过28年努力,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D.获得中国工人阶级和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支持,为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中国革命事业 提供了群众基础 3.中国共产党人就要像焦裕禄一样,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 心和使命是 ( ) A.建设世界第一强国 B.为中国人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C.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19世纪60 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 又雇用了一批工人。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为200万人左右。下列关 于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 ②与无产阶级是天然的同盟军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④把资本主义作为自身的最高理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对20世纪初 期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是( ) ①直接推动五四运动爆发,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②促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 ③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④使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拓展学习: 课后探究:完善大概念“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没有共 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的知识体系。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视频学习资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共抗战老战士口述实录》 作用:课前和课中观看,激发兴趣,通过比较鉴别,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 历史真理,激励学生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2)情境材料:引用毛泽东和习近平的有关话语,创设相关情境材料。 作用:依托情境材料,创设问题,实现能力培养,了解时政内容。
9.教学反思 (1)探究活动巧妙精炼,情境设置贴近史实。本课采取讲授法和情境探究法,设置 了三个探究与分享,依据知识逻辑层层推进,重视学科内容知识整合与迁移,具有时代性 和价值性。 (2)预设线上教学实况,做好充足实践准备。线上教学无法掌握学生具体情况,教 师需合理安排探究活动和时间分配,预估学生的表现,做好充分引导的准备。 (3)关注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本课强调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的素养培育,通过视频播放和情境活动的探究与分享,能让学生深度认识和赞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近代中国各种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学会自觉辨别, 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 念,做有时代担当的青年。
10.使用与改进建议 (1)过程性评价内容:本课设计为线上教学,无法掌握学生具体情况。在线下教学 中,教师可多维度,发挥正面激励与提升能力的作用,关注学生展示的亮点、学生读材料 的方法、审题的过程、学生表达中语言的组织,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在课堂活动中 的参与程度与水平;关注课后训练题目中审题、解题、答题中能力的实现程度,并做一进 步的教学调整。 (2)过程性评价方式:根据课堂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 8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