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3.1坚持党的领导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包括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1)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坚持党的领导》是部编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该框下设两目: 第一 目:“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第二 目:“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 的全面领导 ”。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含义、体 现和要求,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意义。新时代党的领导 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在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本框内容和第二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学生在探究坚持党的领导中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的结论。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 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 党的领导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同;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领会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两课的知识积累为本 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更有利于落实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同时,学生 对党的领导方式容易混淆,应以具体生动的材料引导他们加以理解区分。3.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描述学 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导入视频,明确党的地位,体悟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 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达成政治认同。 2.通过分析“打赢脱贫攻坚战 ”相关材料,科学认识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 领导,落实科学精神。 3.通过学习“五位一体 ”图片资料,感悟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以 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承诺。4.学习重点难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 (1)重点: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相关论断和区分。 原因分析:党的领导方式非常重要,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才能更好地明确路线、方针、 政策,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才能统一思想、集中智慧、凝聚力量,坚持党的组织领导 才能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策略突破:以脱贫攻坚时政热点为主线索分别以三则材料落实党的三个领导方式。 (2)难点:解释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现和意义。 原因分析:学生对党与其他国家机关及社会领域的关系比较陌生,对“五位一体 ” 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不太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理解加强党的全 面领导的体现和意义。 策略突破: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充分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充分体现党的全 面领导,有利于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 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 任务类型等)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 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 应) 评价活动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 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 评价的内容、程序与工具等; 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判断 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环节一:通过观看视频,思考为什么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 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 ”? 2. 引导学生落实知识点:坚持 党的领导的地位和意义。 :1.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初步 认识理解坚持党的领导是战 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 针 ”。 2.认真做笔记,落实坚持党 的领导的原因在于党的地位 和意义。 1.学生是否认真观看视频并思 考问题。 2.学生是否能从党的地位与 意义明确坚持党的领导的重 要性,掌握为什么要坚持党 的领导。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落实坚持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理解新时代必须坚 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自觉学习党的理论,立足自身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通过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既落实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也掌握坚持党的领导的地位和意义 的知识点。环节二:从脱贫攻坚伟大的人民战争中领会党的领导方式。1.展示材料一:脱贫攻坚方针 政策的制定,引出党的政治 领导的知识点。 1.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得出 材料体现的是党的政治领 导。明确党的政治领导包括 含义、体现、要求三方面。 1.学生能否从材料中分析得 出体现的是党的政治领导。 有无提升政治认同的核心素 养,是否落实政治领导的三 方面知识点。2.展示材料二:脱贫攻坚座谈 会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出党的 思想领导的知识点 2.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得出 材料体现的是党的思想领 导。明确党的思想领导包括 含义、体现、要求三方面。 2.学生能否从材料中得出得 出体现的是党的思想领导。 有无提升科学精神的核心素 养,是否落实思想领导的三 方面知识点。3.展示材料三:脱贫攻坚表彰 大会,扶贫干部和广大党员倾 力奉献,引出党的组织领导的 知识点。 3.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得出 体现的是党的组织领导。明 确党的组织领导包括含义、 体现、要求三方面。 3.学生能否从材料中得出体现 的是党的组织领导。有无提升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的核心素 养,是否落实组织领导的三方 面知识点。4. 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区分 三种领导方式。通过小试牛 刀连连看,引导学生在不同 的背景材料中区分党的三种 领导方式。 4. 明确三种领导方式强调的 侧重点不同。认真阅读材料, 完成连连看。 4.学生能否从具体材料中区分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 导。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条主线索,以分别体现党的政治领导、 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三则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过对三种领导方式 的区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 组织领导的政治认同素养,坚定科学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 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环节三:思考:新时代应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1.展示“ 习语 ”相关链接“ 坚 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 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 导一切的。”引导学生明确坚 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 1.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坚持 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 涵。 通过对相关链接的理解,进一 步明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 1.学生是否能从相关链接的理 解中迁移到坚持和加强党的 全面领导的知识点,明确坚持 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涵 和体现。涵和体现。 2.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明 白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现代化经 济蓬勃发展,人民当家做主的权 利得到进一步保障,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兴盛,社会治理格局更加 完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全面 推动了乡村振兴。 领导的体现在对人大、政府、 政协、监察委员会、法院、检 察院的领导以及对军队的绝 对领导,具体体现在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 域。 2. 学生归纳得出坚持和加强 党的领导的两大意义。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2)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2.学生是否能从坚持“五位一 体 ”的总体布局与“四个全 面 ”的战略布局理解坚持和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意义。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通过“ 习语 ”的相关链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确打赢脱贫 攻坚战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更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更 好地推进“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 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环节四:情感升华。观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视频。设计意图:激励新时代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 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秉承先贤初心,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 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承诺,落实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6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引 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包括基础达标、拓展提升、开放实践等类别) (5道选择题完成时间为7分钟以内,1-3为基础达标,4-5为拓展提升) 1. 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其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 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单选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央人民政府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国共产党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D 正确。其他选项均错误。 2.新时代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就是要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重要的是, 必须增强“四种意识 ”, 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种意识 ”即(单选) A.创新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 B.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C. 大局意识、忧患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 D.政治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 答案:B 解析:四种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B 正确。其他选项均错误。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党的思想领导。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单选 ) ①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 ④最重要的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党的思想领导,②④符合题意。①③属于政治领导的内容。 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 盼,使改革更接地气 ”。这表明( 单选 ) ①党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 ②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③党是领导一切的,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④党坚持思想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强调党员干部开展工作时应该了解群众呼声,重视调查研究, 使改革更接地气。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③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符合题意。①④与材料 无关。 5.选好“领头雁 ”、配强“ 当家人 ”,决定了农民口袋鼓不鼓、农村环境美不美。为了确 保党对基层工作的绝对领导,真正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在某地村级组织换届中,949 个 行政村,全部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这突出体现了( 单选 ) ①村级行政部门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宗旨 ②党高度重视城市居民自治,实现居民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某地村级组织换届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 ”,确保了党对基层 工作的绝对领导,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从而有效落实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③④符合题意。村级组织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是党的工作方法。①表述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居民自治,②与题目无关。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特色学习资源:在央视网和学习强国等平台搜集有关脱贫攻坚时政热点的图片及视 频资料,以图文并茂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技术手段运用: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将学生采用现代科技实现自主学习的成 果展示出来,作为情境,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学相结合。8.教学反思(从学习、教学、评价和一致性四个基本问题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性 总结,如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脱贫攻坚及乡村振 兴的时政热点贯穿本节课既能拓展学生的时政视野,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要注意的是探究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夯实知识点,落实核心素养,不能让探究活动流于形 式。三个教学环节层层紧扣,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展开教学活动,并通过引导思考检验学 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及素养落实情况。经过教学活动与探究思考对比分析,本节课基本达 成教学目标。需要改进的是,所有的教学环节及探究活动都应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充分提高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本课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笔者对“大 单元 ”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写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单元目标与重难点和单元整 体教学思路这几方面感觉无从下手。同时,在活动评价方面思考得不够周详,具体不是 很清楚究竟从哪些方面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是定性还是定量评价,是过程 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疑惑。10.使用与改进建议(给使用本课教学设计的同行们提出的建议, 包括本课教学评应该 注意的问题,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等) (1)本课教学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评价过程中注意教学评价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但是,要注意与教学过 程中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什么时候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怎样来使用等,都需要我 们每一位老师认真地去研究。 ②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认识到学 生之间的差异并分别对待:基础好的同学评价标准相对要更高一些,有利于这一部分同 学取得更大的进歩;而基础差的同学原评价标准相对要更宽容一些,增强一部分同学的 信心,鼓励其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创作,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来把握学生之间的差 异,是我们老师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地方。 (2)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 ①教师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 高材料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节录像课面 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应该把握好知识难度。 ②优化教学设计要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共鸣,从 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 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