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规划+《空气有质量吗》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周围的空气单元主题 周围的空气课标要求 在核心概念:三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中,核心概念聚焦于空气的存在、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理解空气作为我们周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对于生命活动和自然界平衡的关键作用。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涵盖空气的成分、空气的存在与性质、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同时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多个方面。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培养环保意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并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 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等方面。4.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空气入手,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空气的相关知识。教材设计注重实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入手,逐步深入到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等方面。每个部分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同时,教材还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对实验和探究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他们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空气的直观认识。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地球周围的重要物质。2.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方面。科学思维1.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实践1.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学会使用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倾听、认同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感受空气的存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活动材料:塑料袋、气球、饮料瓶等。活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充满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空气。2. 教师演示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让学生模仿操作。3. 学生用气球吹气,感受空气的流动和体积变化。4. 学生用饮料瓶收集空气,并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成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材料:燃烧匙、蜡烛、集气瓶、水槽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2. 教师演示如何用燃烧匙燃烧蜡烛并收集燃烧后的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集气瓶收集空气并放入水槽中观察气泡情况,推断空气的成分。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三:探究空气的性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可压缩性、支持燃烧等。活动材料:注射器、气球、火柴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本单元要探究的空气性质。2. 教师演示如何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并观察其体积变化,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吹气后松开观察气球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4. 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后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理解空气支持燃烧的性质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活动四:保护空气,减少污染活动目标: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活动材料:图片、视频资料等。活动过程:教师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和建议。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进一步加深对空气污染防治的理解。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达成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来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0课《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同样具有质量。2. 学生认识到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并理解测量工具(如天平)的基本原理科学思维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形成对空气质量的科学认知。2.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探究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2. 学会使用天平进行基本的质量测量,记录并分析数据。科学态度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 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到空气具有质量。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教学难点设计并实施实验,有效证明空气具有质量。分析实验数据,准确得出结论。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观察讨论:教师展示一个空杯子和装满水的杯子,让学生比较哪个更重。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如果杯子里的不是水,而是空气,它会变轻吗?”引发思考。 通过直观对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质量的存在,并设置疑问,激发探究欲望。(二)生活应用 探究活动1:天平初体验学生活动:分组操作天平,先测量书本、笔等物体的质量,熟悉天平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探究活动2:空气质量的直接观察学生活动:在天平一端放置一个空气球,另一端逐渐加入小石子直至天平平衡。然后,向气球中充气,观察天平的变化。探究活动3:空气与物体的质量对比学生活动:分别测量一个空盒子和装有空气的盒子的质量,比较两者差异。探究活动4:不同体积空气的质量比较学生活动:准备两个相同的气球,一个充入少量空气,另一个充入较多空气,分别测量其质量。探究活动5:密封与非密封容器的空气质量对比学生活动:准备一个密封的气球和一个未密封的气球(口部扎紧但留有微小缝隙),充入相同量的空气后,分别测量质量,并观察一段时间后质量的变化。探究活动6:制作简易空气秤学生活动:利用天平、塑料袋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空气秤,通过增减塑料袋中的空气量来观察天平的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天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通过直接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加入后引起的质量变化。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巩固空气具有质量的观念,并理解质量测量的相对性。探究空气体积与质量的关系,理解质量不随体积变化而线性增加,但体积增大通常意味着质量增加。通过对比实验,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和密封性对质量测量的影响,增强实验的严谨性。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空气质量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三)生活应用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能体现空气具有质量的实例,如气球上升、风的力量等,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对科学的亲近感。(四)知识总结 总结汇报:各组派代表分享本次探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空气具有质量、测量方法、实验结果等。教师提炼:总结空气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实验中的关键发现,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通过总结汇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提炼则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空气是______(有/没有)质量的。2.我们通常使用______来测量物体的质量。3.天平上,较重的一端会______(下沉/上升)。4.实验中,向气球中充气后,天平的______端会下沉。(空气球所在/未放气球)答案:有;天平;下沉;空气球所在、判断题空气质量会随着体积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密封的气球和未密封的气球在充入相同量空气后,质量相同。(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来判断物体的质量大小。( )4.空气的质量可以用手直接感知。( )答案:×;×;√;×、选择题1.下列哪个工具可以用来测量空气质量?A. 温度计 B. 天平 C. 秒表 D. 尺子2.实验中发现,向气球中充气后天平倾斜,说明空气:A. 没有质量 B. 质量很小 C. 有质量 D. 质量变化无常3.下列哪个现象不能直接证明空气有质量?A. 气球升空 B. 风推动物体移动 C. 天平一端放置气球后倾斜 D. 水中的气泡上升4.使用天平测量时,应先调节______至水平。A. 横梁 B. 底座 C. 托盘 D. 指针答案:B;C;B;A、实践探究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空气的质量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改变。请简述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答案示例:步骤:准备一个密封的透明容器,内部放置一个可变形的气球,充入一定量空气后密封容器。观察并记录气球形状改变前后(如挤压气球)天平的平衡状态。预期结果:天平保持平衡,说明在封闭系统中,空气的质量不受形状变化的影响。五、板书设计空气有质量吗 质量的概念 物体的基本属性 可测量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质量这一科学事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活动注重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相结合,生活应用环节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尚显生疏,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指导和练习。此外,板书设计虽条理清晰,但可适当增加图表或图示,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总之,本次教学实践为后续的科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