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规划+《空气占据空间吗》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周围的空气单元主题 周围的空气课标要求 在核心概念:三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中,核心概念聚焦于空气的存在、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理解空气作为我们周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对于生命活动和自然界平衡的关键作用。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涵盖空气的成分、空气的存在与性质、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同时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多个方面。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培养环保意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并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 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等方面。4.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空气入手,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空气的相关知识。教材设计注重实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入手,逐步深入到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等方面。每个部分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同时,教材还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对实验和探究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他们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空气的直观认识。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地球周围的重要物质。2.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方面。科学思维1.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实践1.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学会使用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倾听、认同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感受空气的存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活动材料:塑料袋、气球、饮料瓶等。活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充满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空气。2. 教师演示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让学生模仿操作。3. 学生用气球吹气,感受空气的流动和体积变化。4. 学生用饮料瓶收集空气,并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成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材料:燃烧匙、蜡烛、集气瓶、水槽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2. 教师演示如何用燃烧匙燃烧蜡烛并收集燃烧后的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集气瓶收集空气并放入水槽中观察气泡情况,推断空气的成分。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三:探究空气的性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可压缩性、支持燃烧等。活动材料:注射器、气球、火柴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本单元要探究的空气性质。2. 教师演示如何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并观察其体积变化,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吹气后松开观察气球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4. 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后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理解空气支持燃烧的性质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活动四:保护空气,减少污染活动目标: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活动材料:图片、视频资料等。活动过程:教师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和建议。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进一步加深对空气污染防治的理解。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达成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来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原理。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科学思维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分析并推断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探究学习并实践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假设。科学态度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尊重实验证据,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验证与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同样占据空间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观看视频: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当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并用力吹气时,水面上升并溢出。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溢出?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空气与空间的关系。(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吹大气球学生活动:每组分发一个未吹气的气球,让学生尝试吹大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探究活动2:水中的气泡学生活动:将吸管插入装满水的透明塑料瓶中,用嘴吹气,观察水中气泡的形成和上升。探究活动3:纸片不掉落学生活动:将一张纸片平放在空瓶口,迅速倒置瓶子,观察纸片是否掉落。接着,在瓶底扎一个小孔,再次尝试,观察变化。探究活动4:挤压瓶子学生活动:用手轻轻挤压装有空气的塑料瓶,观察瓶子的形变及松开手后的恢复情况。探究活动5:水下气球实验学生活动:将一个吹好的气球放入水槽中,缓慢向下按压,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及水面的升降。探究活动6:制作空气炮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塑料瓶、纸片等材料制作简易空气炮,通过快速挤压瓶身发射纸片,观察纸片的飞行距离。 通过吹气球这一简单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进入气球后使其膨胀,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通过观察气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能在水中占据空间并推动水移动。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在密封状态下能支撑纸片不掉落,一旦空气流出,纸片因重力作用而掉落,加深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通过挤压瓶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会恢复原状,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且具有弹性的特性。此实验让学生看到气球在水下被压缩时排出空气,水面随之上升,反之亦然,强化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引入浮力概念。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空气的力量,还能深刻理解空气被迅速释放时占据空间的快速变化,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三)生活应用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胎充气、气球装饰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吸管插入饮料中能吸到饮料。 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小组讨论并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_____,但它同样占据_____。2. 在水中吹气时,水面上升是因为空气_____了水的空间。3. 通过_____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4. 空气占据空间的量可以通过_____来测量。答案:1. 物质,空间 2. 占据 3. 纸团不湿 4. 量筒和水(二)、判断题1. 空气没有重量,所以不占据空间。( )2. 当我们吹气球时,气球变大是因为空气进入了气球并占据了空间。( )3. 装满水的杯子中插入吸管吹气,水不会溢出。( )4.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通过观察气泡的数量来估计。( )答案:1. 错 2. 对 3. 错 4. 对(三)、选择题1. 下列哪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A. 燃烧实验 B. 纸团不湿实验 C. 溶解实验2. 空气占据空间的量可以通过什么来测量?A. 温度计 B. 量筒和水 C. 天平3. 当我们向水中吹气时,水面上升是因为( )。A. 水被吹走了 B. 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 C. 水变重了4. 下列哪个现象不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A. 轮胎充气 B. 气球变大 C. 水结冰答案:1. B 2. B 3. B 4. C(四)、实践探究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并描述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答案:实验名称:纸杯倒立不漏水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纸杯和一杯水。2. 将纸杯倒立在水中,确保纸杯口完全浸入水中。3. 观察纸杯内部是否进水。预期结果:纸杯内部没有进水,说明空气占据了纸杯的空间,阻止了水的进入。五、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是物质 观察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实验占据空间 推理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成功地引导学生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原理。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设计自己的实验时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