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规划+《哪里有空气》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周围的空气单元主题 周围的空气课标要求 在核心概念:三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中,核心概念聚焦于空气的存在、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理解空气作为我们周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对于生命活动和自然界平衡的关键作用。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涵盖空气的成分、空气的存在与性质、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同时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多个方面。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培养环保意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并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 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等方面。4.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空气入手,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空气的相关知识。教材设计注重实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入手,逐步深入到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等方面。每个部分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同时,教材还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对实验和探究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他们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空气的直观认识。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地球周围的重要物质。2.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方面。科学思维1.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实践1.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学会使用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倾听、认同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感受空气的存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活动材料:塑料袋、气球、饮料瓶等。活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充满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空气。2. 教师演示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让学生模仿操作。3. 学生用气球吹气,感受空气的流动和体积变化。4. 学生用饮料瓶收集空气,并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成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材料:燃烧匙、蜡烛、集气瓶、水槽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2. 教师演示如何用燃烧匙燃烧蜡烛并收集燃烧后的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集气瓶收集空气并放入水槽中观察气泡情况,推断空气的成分。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三:探究空气的性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可压缩性、支持燃烧等。活动材料:注射器、气球、火柴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本单元要探究的空气性质。2. 教师演示如何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并观察其体积变化,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吹气后松开观察气球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4. 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后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理解空气支持燃烧的性质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活动四:保护空气,减少污染活动目标: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活动材料:图片、视频资料等。活动过程:教师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和建议。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进一步加深对空气污染防治的理解。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达成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来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第9课《哪里有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空间中。2.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科学思维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认识和理解空气存在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理解空气的性质。科学探究1. 学生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学生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并基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尊重实验证据的科学态度。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空气的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1. 呼吸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感受空气的存在。2.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呼吸过程中感受到的空气,并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通过呼吸感受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纸团会不会湿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玻璃杯、一张纸团和一杯水。2. 将纸团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3. 观察纸团是否湿透,并讨论原因。探究活动2:气球吹气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气球。2. 用嘴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3. 松开气球口,观察气球的变化。探究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空塑料瓶、一个水槽和一杯水。2. 将塑料瓶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瓶内水面高度。3. 用手将塑料瓶压入水中,观察瓶内水面高度的变化。探究活动4:塑料袋捕空气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塑料袋。2. 用力抖动塑料袋,然后迅速扎紧袋口。3. 观察塑料袋内是否充满空气,并讨论空气的来源。探究活动5:空气流动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两张纸。2. 将一张纸放在桌面上,用另一张纸扇动,观察纸张的变化。3. 讨论空气流动的原因和效果。探究活动6:植物呼吸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盆绿色植物、一个塑料袋和一根橡皮筋。2. 将塑料袋套在植物上,用橡皮筋扎紧袋口。3. 将塑料袋放置一段时间,观察袋内是否有水珠凝结,并讨论原因。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从而理解空气的存在。通过吹气球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和释放,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并能够在压力下被压缩。通过塑料袋捕空气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并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捕捉到空气。通过空气流动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流动性,并能够通过外力作用产生流动。通过植物呼吸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也需要空气进行呼吸作用,并产生水蒸气,从而进一步理解空气的重要性。(三)生活应用 学生活动1.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2. 汇报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四)知识总结 学生活动1. 总结归纳: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空气的存在、性质和应用。2. 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总结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空气的思维导图。 通过总结归纳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空气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答案:无色、无味、透明2. 我们通过______来感受空气的存在。答案:呼吸3. 空气占据一定的______。答案:空间4. 植物通过______进行呼吸作用。答案:气孔(二)、判断题1. 空气可以被压缩。( )答案:√空气没有重量。( )答案:×3.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面的波动来判断空气是否流动。( )答案:√4. 燃烧需要空气。( )答案:√(三)、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空气的性质?( )A. 无色 B. 有味 C. 透明答案:B下列哪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气球吹气实验 B. 纸团会不会湿 C. 空气流动实验答案:B3. 下列哪个现象说明空气在流动?( )A. 气球变大 B. 水面波动 C. 纸团变湿答案:B4.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主要吸入的是什么?(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答案:B(四)、实践探究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案:实验材料:冰块、玻璃杯、干布实验步骤:1.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2. 用干布擦拭玻璃杯外壁,确保没有水珠。3. 观察一段时间,记录玻璃杯外壁的变化。实验现象: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实验结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当冰块冷却玻璃杯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杯外壁凝结成水珠。五、板书设计哪里有空气 无色、无味、透明空气的存在 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空间中 占据空间空气的性质 可以被压缩和释放具有流动性 呼吸空气的应用 燃烧植物生长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空气的性质。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学会尊重实验证据,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部分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的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我也将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