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规划 课时教案(含3课时)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案(含3课时)+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周围的空气
单元主题 周围的空气
课标要求 在核心概念:三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三单元《周围的空气》中,核心概念聚焦于空气的存在、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理解空气作为我们周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对于生命活动和自然界平衡的关键作用。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涵盖空气的成分、空气的存在与性质、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同时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多个方面。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保护空气,减少空气污染,培养环保意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方面,学生需要能够:识别并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 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等方面。4. 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空气入手,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空气的相关知识。教材设计注重实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教材内容安排循序渐进,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入手,逐步深入到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及防治等方面。每个部分都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同时,教材还注重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化学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实践,对实验和探究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于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他们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空气的直观认识。此外,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是地球周围的重要物质。2.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3. 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方面。科学思维1. 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 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实践1.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性质。2. 学会使用常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3.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态度责任1.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倾听、认同他人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单元结构化活动 活动一:感受空气的存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活动材料:塑料袋、气球、饮料瓶等。活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充满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空气。2. 教师演示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让学生模仿操作。3. 学生用气球吹气,感受空气的流动和体积变化。4. 学生用饮料瓶收集空气,并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成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材料:燃烧匙、蜡烛、集气瓶、水槽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空气的主要成分。2. 教师演示如何用燃烧匙燃烧蜡烛并收集燃烧后的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集气瓶收集空气并放入水槽中观察气泡情况,推断空气的成分。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活动三:探究空气的性质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可压缩性、支持燃烧等。活动材料:注射器、气球、火柴等。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本单元要探究的空气性质。2. 教师演示如何用注射器抽取空气并观察其体积变化,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气球吹气后松开观察气球的变化,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4. 学生用火柴点燃蜡烛后放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理解空气支持燃烧的性质5.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性质。活动四:保护空气,减少污染活动目标: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学会简单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活动材料:图片、视频资料等。活动过程:教师出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和建议。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开展环保知识竞赛等,进一步加深对空气污染防治的理解。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本单元的达成评价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成果等。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表现,来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9课《哪里有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空间中。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
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认识和理解空气存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理解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
1. 学生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记录实验现象,并基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尊重实验证据的科学态度。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 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 学生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操作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 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空气的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1. 呼吸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感受空气的存在。2.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呼吸过程中感受到的空气,并思考空气的重要性。 通过呼吸感受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纸团会不会湿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玻璃杯、一张纸团和一杯水。2. 将纸团放入玻璃杯中,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3. 观察纸团是否湿透,并讨论原因。探究活动2:气球吹气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气球。2. 用嘴吹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3. 松开气球口,观察气球的变化。探究活动3: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空塑料瓶、一个水槽和一杯水。2. 将塑料瓶竖直放入水槽中,观察瓶内水面高度。3. 用手将塑料瓶压入水中,观察瓶内水面高度的变化。探究活动4:塑料袋捕空气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只塑料袋。2. 用力抖动塑料袋,然后迅速扎紧袋口。3. 观察塑料袋内是否充满空气,并讨论空气的来源。探究活动5:空气流动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两张纸。2. 将一张纸放在桌面上,用另一张纸扇动,观察纸张的变化。3. 讨论空气流动的原因和效果。探究活动6:植物呼吸实验学生活动:1. 学生准备一盆绿色植物、一个塑料袋和一根橡皮筋。2. 将塑料袋套在植物上,用橡皮筋扎紧袋口。3. 将塑料袋放置一段时间,观察袋内是否有水珠凝结,并讨论原因。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从而理解空气的存在。通过吹气球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和释放,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并能够在压力下被压缩。通过塑料袋捕空气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并能够通过简单的方法捕捉到空气。通过空气流动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流动性,并能够通过外力作用产生流动。通过植物呼吸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也需要空气进行呼吸作用,并产生水蒸气,从而进一步理解空气的重要性。
(三)生活应用 学生活动1.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燃烧、植物生长等。2. 汇报分享:每组选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知识总结 学生活动1. 总结归纳: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空气的存在、性质和应用。2. 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总结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空气的思维导图。 通过总结归纳和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空气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
答案:无色、无味、透明
2. 我们通过______来感受空气的存在。
答案:呼吸
3. 空气占据一定的______。
答案:空间
4. 植物通过______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气孔
(二)、判断题
1. 空气可以被压缩。( )
答案:√
空气没有重量。( )
答案:×
3.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面的波动来判断空气是否流动。( )
答案:√
4. 燃烧需要空气。( )
答案:√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空气的性质?( )
A. 无色 B. 有味 C. 透明
答案:B
下列哪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
气球吹气实验 B. 纸团会不会湿 C. 空气流动实验
答案:B
3. 下列哪个现象说明空气在流动?( )
A. 气球变大 B. 水面波动 C. 纸团变湿
答案:B
4.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主要吸入的是什么?(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答案:B
(四)、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答案:
实验材料:冰块、玻璃杯、干布
实验步骤:
1.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
2. 用干布擦拭玻璃杯外壁,确保没有水珠。
3. 观察一段时间,记录玻璃杯外壁的变化。
实验现象:
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
实验结论: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当冰块冷却玻璃杯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杯外壁凝结成水珠。
五、板书设计
哪里有空气 无色、无味、透明空气的存在 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所有空间中 占据空间空气的性质 可以被压缩和释放具有流动性 呼吸空气的应用 燃烧植物生长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空气的性质。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学会尊重实验证据,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操作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部分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的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我也将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第10课《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学生能够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同样具有质量。
2. 学生认识到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得到,并理解测量工具(如天平)的基本原理科学思维
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形成对空气质量的科学认知。
2.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
1.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空气是否具有质量。
2. 学会使用天平进行基本的质量测量,记录并分析数据。
科学态度
1.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鼓励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到空气具有质量。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设计并实施实验,有效证明空气具有质量。
分析实验数据,准确得出结论。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观察讨论:教师展示一个空杯子和装满水的杯子,让学生比较哪个更重。学生讨论后,教师提问:“如果杯子里的不是水,而是空气,它会变轻吗?”引发思考。 通过直观对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质量的存在,并设置疑问,激发探究欲望。
(二)生活应用 探究活动1:天平初体验学生活动:分组操作天平,先测量书本、笔等物体的质量,熟悉天平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探究活动2:空气质量的直接观察学生活动:在天平一端放置一个空气球,另一端逐渐加入小石子直至天平平衡。然后,向气球中充气,观察天平的变化。探究活动3:空气与物体的质量对比学生活动:分别测量一个空盒子和装有空气的盒子的质量,比较两者差异。探究活动4:不同体积空气的质量比较学生活动:准备两个相同的气球,一个充入少量空气,另一个充入较多空气,分别测量其质量。探究活动5:密封与非密封容器的空气质量对比学生活动:准备一个密封的气球和一个未密封的气球(口部扎紧但留有微小缝隙),充入相同量的空气后,分别测量质量,并观察一段时间后质量的变化。探究活动6:制作简易空气秤学生活动:利用天平、塑料袋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空气秤,通过增减塑料袋中的空气量来观察天平的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天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通过直接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加入后引起的质量变化。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巩固空气具有质量的观念,并理解质量测量的相对性。探究空气体积与质量的关系,理解质量不随体积变化而线性增加,但体积增大通常意味着质量增加。通过对比实验,理解空气的可压缩性和密封性对质量测量的影响,增强实验的严谨性。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空气质量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生活应用 小组讨论:列举生活中能体现空气具有质量的实例,如气球上升、风的力量等,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对科学的亲近感。
(四)知识总结 总结汇报:各组派代表分享本次探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空气具有质量、测量方法、实验结果等。教师提炼:总结空气质量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实验中的关键发现,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通过总结汇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提炼则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空气是______(有/没有)质量的。
2.我们通常使用______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3.天平上,较重的一端会______(下沉/上升)。
4.实验中,向气球中充气后,天平的______端会下沉。(空气球所在/未放气球)
答案:有;天平;下沉;空气球所在
、判断题
空气质量会随着体积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
密封的气球和未密封的气球在充入相同量空气后,质量相同。( )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平的平衡状态来判断物体的质量大小。( )
4.空气的质量可以用手直接感知。( )
答案:×;×;√;×
、选择题
1.下列哪个工具可以用来测量空气质量?
A. 温度计 B. 天平 C. 秒表 D. 尺子
2.实验中发现,向气球中充气后天平倾斜,说明空气:
A. 没有质量 B. 质量很小 C. 有质量 D. 质量变化无常
3.下列哪个现象不能直接证明空气有质量?
A. 气球升空 B. 风推动物体移动 C. 天平一端放置气球后倾斜 D. 水中的气泡上升
4.使用天平测量时,应先调节______至水平。A. 横梁 B. 底座 C. 托盘 D. 指针
答案:B;C;B;A
、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空气的质量不会因为形状的改变而改变。请简述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答案示例:
步骤:准备一个密封的透明容器,内部放置一个可变形的气球,充入一定量空气后密封容器。观察并记录气球形状改变前后(如挤压气球)天平的平衡状态。预期结果:天平保持平衡,说明在封闭系统中,空气的质量不受形状变化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质量的概念 物体的基本属性 可测量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有效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具有质量这一科学事实,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活动注重实践操作与观察分析相结合,生活应用环节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然而,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尚显生疏,未来教学中应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指导和练习。此外,板书设计虽条理清晰,但可适当增加图表或图示,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总之,本次教学实践为后续的科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1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原理。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占据空间的特性。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分析并推断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探究
学习并实践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假设。
科学态度
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尊重实验证据,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验证与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空气作为一种物质同样占据空间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观看视频: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当一根吸管插入水中并用力吹气时,水面上升并溢出。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溢出? 通过直观的视频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初步思考空气与空间的关系。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吹大气球学生活动:每组分发一个未吹气的气球,让学生尝试吹大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探究活动2:水中的气泡学生活动:将吸管插入装满水的透明塑料瓶中,用嘴吹气,观察水中气泡的形成和上升。探究活动3:纸片不掉落学生活动:将一张纸片平放在空瓶口,迅速倒置瓶子,观察纸片是否掉落。接着,在瓶底扎一个小孔,再次尝试,观察变化。探究活动4:挤压瓶子学生活动:用手轻轻挤压装有空气的塑料瓶,观察瓶子的形变及松开手后的恢复情况。探究活动5:水下气球实验学生活动:将一个吹好的气球放入水槽中,缓慢向下按压,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及水面的升降。探究活动6:制作空气炮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塑料瓶、纸片等材料制作简易空气炮,通过快速挤压瓶身发射纸片,观察纸片的飞行距离。 通过吹气球这一简单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进入气球后使其膨胀,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通过观察气泡,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但能在水中占据空间并推动水移动。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理解空气在密封状态下能支撑纸片不掉落,一旦空气流出,纸片因重力作用而掉落,加深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通过挤压瓶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但会恢复原状,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且具有弹性的特性。此实验让学生看到气球在水下被压缩时排出空气,水面随之上升,反之亦然,强化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引入浮力概念。通过动手制作和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空气的力量,还能深刻理解空气被迅速释放时占据空间的快速变化,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生活应用 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胎充气、气球装饰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吸管插入饮料中能吸到饮料。 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四)知识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小组讨论并总结学习收获。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_____,但它同样占据_____。
2. 在水中吹气时,水面上升是因为空气_____了水的空间。
3. 通过_____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4. 空气占据空间的量可以通过_____来测量。
答案:1. 物质,空间 2. 占据 3. 纸团不湿 4. 量筒和水
(二)、判断题
1. 空气没有重量,所以不占据空间。( )
2. 当我们吹气球时,气球变大是因为空气进入了气球并占据了空间。( )
3. 装满水的杯子中插入吸管吹气,水不会溢出。( )
4. 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通过观察气泡的数量来估计。( )
答案:1. 错 2. 对 3. 错 4. 对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A. 燃烧实验 B. 纸团不湿实验 C. 溶解实验
2. 空气占据空间的量可以通过什么来测量?
A. 温度计 B. 量筒和水 C. 天平
3. 当我们向水中吹气时,水面上升是因为( )。
A. 水被吹走了 B. 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 C. 水变重了
4. 下列哪个现象不能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A. 轮胎充气 B. 气球变大 C. 水结冰
答案:1. B 2. B 3. B 4. C
(四)、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并描述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答案:
实验名称:纸杯倒立不漏水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纸杯和一杯水。
2. 将纸杯倒立在水中,确保纸杯口完全浸入水中。
3. 观察纸杯内部是否进水。
预期结果:纸杯内部没有进水,说明空气占据了纸杯的空间,阻止了水的进入。
五、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是物质 观察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实验占据空间 推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成功地引导学生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原理。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设计自己的实验时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科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