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8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2a - 2b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Unit8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2a - 2b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8 Once upon a Time Section B 2a - 2b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 “stepmother”“wicked”“lead”“finally”“be lost”“get lost”“find one's way” 等,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进行简单的造句和口语表达。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准确描述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行为,包括过去某个时间点正在进行的动作以及随后发生的动作,做到时态运用准确,动词形式正确。
学生能够读懂 2a - 2b 部分关于童话故事的文本,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脉络,能够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如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主要行动和故事的结局等,并能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学生能够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对故事进行简单的复述和改写,在复述和改写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使表达更加丰富、流畅,同时能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想象,如补充故事中的细节、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学生能够围绕童话故事展开口语交流,如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感受等,在交流中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语音语调自然,同时能够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二)学习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快速把握文章大意,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细节,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故事中的语言知识、文化内涵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学习方法和策略,如如何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如何分析故事的结构和情节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方法迁移到其他文本的学习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思维品质目标
鼓励学生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情节设置等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分析继母的行为是否合理、故事的结局是否符合逻辑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开展故事改写、续写等创意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打破原有的故事框架,创造出新颖的情节、角色和结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创作素养。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如在阐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时,能够有条理地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表达,同时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回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语言组织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文化意识目标
通过学习童话故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如西方童话故事中对勇敢、善良等品质的赞美,以及对邪恶势力的批判,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组织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童话故事在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如西方童话中常出现的魔法元素与中国童话中神话传说元素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包容精神,使学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童话故事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如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等,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融入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树立。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与童话故事相关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并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熟练运用这些词汇进行表达。
熟练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描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确保时态运用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读懂关于童话故事的文本,准确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围绕童话故事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教学难点
能够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准确区分和运用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避免时态混淆,尤其是在描述较为复杂的情节和情感时,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提高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对隐含信息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推断,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意图、情感变化等深层次信息。
培养学生在口语交流中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恰当的逻辑结构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克服表达时的思维局限和语言匮乏,做到表达富有逻辑性、条理性和感染力,同时能够有效地回应他人观点,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童话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中西方文化在童话故事中的差异和共性,并将这些文化理解融入到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与童话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浓厚的童话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代入感,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如阅读任务中的信息提取、口语任务中的故事讨论、写作任务中的故事改写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任务的成功完成,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共同分析故事中的语言知识、合作完成故事的改写等。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Lead - in)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经典童话故事的图片,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对应的童话故事名称。然后,教师提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common elements in these fairy tales ” 引导学生思考童话故事中的常见元素,如善良的主人公、邪恶的反派、神奇的魔法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童话故事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包含一些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场景和角色。播放结束后,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在视频中看到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Why do we like fairy tal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m ”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继续学习关于童话故事的英语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词汇教学(Vocabulary teaching)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 2a 部分的单词和短语,如 “stepmother”“wicked”“lead”“finally”“be lost”“get lost”“find one's way” 等,并逐个教授单词的发音、拼写和含义。教师可以结合图片、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单词的意思,如展示一张继母的图片,教授单词 “stepmother”;用例句 “She is a wicked woman. She always makes trouble for others.” 来解释单词 “wicked” 的含义。
开展 “单词接龙游戏”。教师说出一个单词,如 “stepmother”,让学生以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为开头,说出一个新的与童话故事相关的单词,如 “rabbit”。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说不出正确的单词,则被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学生获胜。通过这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巩固学生对新学词汇的记忆,同时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教师让学生将新学的单词和短语运用到句子中,进行简单的造句练习。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示范句子,如 “My stepmother is very kind to me.”“The wicked witch cast a spell on the prince.” 然后让学生自己造句,并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分享他们造的句子,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词和短语的用法。
(三)阅读教学(Reading teaching)
读前(Pre - reading)
教师引导学生看 2a 部分的图片,图片展示了《韩赛尔与格蕾特》的故事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猜测这个故事可能会发生什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o are the two children What are they doing Where are they ” 通过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预测。
教师利用图片和简单的例句,教授学生在阅读短文中可能会遇到的生词和短语,如 “breadcrumbs”(面包屑)、“forest”(森林)、“goblin”(小妖精)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对故事中的关键元素有初步的认识。
读中(While - reading)
快速阅读(Skimming):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 2b 部分的短文,要求学生在 3 - 5 分钟内读完,然后回答问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what is the main plot ” 学生阅读结束后,邀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细节阅读(Scanning):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短文,这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找出故事中的关键信息,如韩赛尔和格蕾特为什么会被带到森林里、他们是如何在森林里找到回家的路的、他们在森林里遇到了什么危险等,并在课本上进行标记。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细节问题,如 “Why did the stepmother want to leave the children in the forest How did Hansel get the breadcrumbs What did the children see in the forest ”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学生阅读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细节内容,深入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语法学习(Grammar learning):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短文中出现的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的句子,如 “Hansel and Gretel lived near a forest with their father and stepmother.”“Hansel was dropping white stones along the way.” 让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结构和用法,总结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句进行讲解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时态的运用,如 “He played football yesterday.(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He was playing football at this time yesterday.(一般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某个时间点正在进行的动作)”
读后(Post - reading)
故事复述(Story retelling):教师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在学生复述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和引导,如故事的开头、中间发生了哪些重要事件、结尾如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问题讨论(Question discussion):教师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tepmother Why do you think so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Hansel or Gretel How can we learn from their experience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语言知识讲解与练习(Language knowledge explanation and practice)
教师再次系统地回顾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的用法,通过更多生动的例句进行展示和讲解,如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last week.(一般过去时)”“I was doing my homework when my mother came back.(一般过去进行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种时态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
教师重点强调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的区别,通过对比例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它们的用法差异,如 “He watched TV last night.(一般过去时,强调过去发生的动作)”“He was watching TV at 8 o'clock last night.(一般过去进行时,强调过去某个时间点正在进行的动作)”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时态的填空练习,如:
I ______ (go) to the park yesterday.
She ______ (read) a book when I saw her.
They ______ (play) football at this time last Sunday.
The children ______ (sing) and ______ (dance) at the party last night.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答案,对学生做错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时态知识。
(五)口语练习(Oral practice)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让学生围绕 “Which fairy tale do you like best and why ” 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如喜欢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喜欢故事的情节发展、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等。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表达,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语速和表达的流畅性。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时,代表要清晰、流畅地表达小组内成员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及原因,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可以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汇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六)课堂总结(Summary)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重点词汇和短语、一般过去时和一般过去进行时的用法、《韩赛尔与格蕾特》的故事内容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如 “What ar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e learned today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using the simple past tense and 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 What is the main plot of the story of Hansel and Gretel ”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准确、口语表达流畅等,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个别单词发音不准确、时态运用错误等,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七)作业布置(Homework)
让学生回家后用英语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的简介,要求包含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和自己喜欢的原因,字数在 80 - 100 字左右。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英语童话故事,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童话书籍,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的英语版本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英语阅读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