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十送红军》、《情深谊长》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第一课时(湘教版)七年级下01本课目标02新课导入03新知讲解04课堂拓展05课堂评价06课堂总结本课目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能在歌曲《十送红军》过门不间断的伴奏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的 1— 24 小节。欣赏歌曲《情深谊长》,能感受其优美的音调、丰富的情感,以及调性 转换带来的音乐情绪、色彩、意境的变化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军民鱼水情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长征革命历史长征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带你们回忆一段历史,1934 年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保 存实力,红军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转移,一路上寒风凛冽、千难万险,战士们 征服雪岭、穿越沼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事件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艰难 的长征路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这节课,让我们在歌声中重温长征故事,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学唱《十送红军》答案就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军民鱼水情里。8 万多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近 10 天, 渡河花了 4 天,他们“悄无声息”踏上长征路,敌人竟没有发现丝毫动静。 30 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个秘密,这是怎样的奇迹!于都县城东门年逾古稀的曾大爷,不仅主动捐献了家中的床板,还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板也送到架桥工地。10 万条米袋、2 万多床被毯、8.6 万斤棉花、20 万双军鞋……苏区人民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队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夕,这里处处上演着 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歌曲《十送红军》,重温这一段长征故事。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战前准备,才能支撑 一支 8 万多人的红军队伍的战略远征?欣赏学唱歌曲歌曲描绘了红军长征出发时,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送行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军民鱼水情。聆听歌曲《十送红军》。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欣赏学唱歌曲很多字是江西方言发音,如介(jiè)字读成 gāi;歌词中有很多衬词,这些衬词没有具体的意思,但能体现歌曲的韵味和地方特色。聆听欣赏歌曲,提示学生关注歌词的特点学唱歌曲教师视唱歌谱,要求学生对照歌谱找出旋律中出现的几处特殊装饰音,对比有和没有装饰音的演唱效果有何不同;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学习装饰音;引导学生表达出歌曲中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和对红军早日归来的期盼情感。学唱歌曲学唱歌曲跟随范唱学唱歌曲学唱歌曲欣赏靳尚谊油画《送别》,说一说这幅油画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面?与歌曲《十送红军》有着怎样的联系?感受绘画与歌曲两种艺术形式表现同一题材时方法和手段的异同。学唱歌曲在这幅油画作品中,靳尚谊设计了三组主体人物形象,生动凸显军民鱼水情。第一组是母子。一位母亲拍着儿子的肩膀,仿佛在向红军指挥员说:“把孩子交给你吧,他也一起去参军。”而红军指挥员看着孩子,像在回应:“你年龄还小,我们还会回来的。”这一组人物,表达革命的火种还留在于都。第二组是夫妻。画作并未展现妻子的面孔,但透过她的背影便能感受到她对丈夫不舍的情感,比直接看着丈夫挥手告别更加深刻。第三组是红军与孩子。看到这一幕,似乎能感觉到孩子跟红军战士平时很熟悉,因此在战士出发之际,小孩拉着他的手,仿佛在说:“叔叔你要走了,把我也带上吧?”画家将民歌《十送红军》的情调充分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上,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 欣赏《情深谊长》1935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为抢夺时间,红军决定穿越拖乌彝族聚居区,并组建了由刘伯承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的红军先遣队,先行进入彝区,为后续部队开路。先遣部队到达冕宁后,对红军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5 月 21 日,红军先遣队来到彝汉杂居的俄瓦垭口一带,被彝族人堵住去路。红军坚决执行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刁难,都坚持不向彝族同胞开枪,只是不断通过喊话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并表示红军大队人马到达此地,只是借路北上。欣赏《情深谊长》随后,一直关注着红军动向的小叶丹经人介绍,与刘伯承实现了彝海会谈,两人同时还决定结为兄弟。就这样,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上,歃血为盟,实现了“彝海结盟”的历史壮举。“彝海结盟”后,小叶丹派人作向导,把部队一直护送出彝族聚居地,直抵安顺场。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红军的后续部队也胜利通过了该区,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聆听歌曲,感受其优美的音调和丰富的情感。欣赏歌曲欣赏《情深谊长》是一首具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特点的歌曲,由王印泉填词,臧东升谱曲,是音乐舞蹈剧《东方红》的插曲。歌曲高亢、抒情,跌宕起伏,抒情的旋律和富有动感的节奏,表达了红军到来时彝族同胞的喜悦心情。这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作品,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经典记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彝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欣赏歌曲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欣赏歌曲这首歌曲采用并列二段曲式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欣赏歌曲欣赏请同学们再次 聆听歌曲,说一说这两个部分在旋律、调性、音乐情感、色彩以及意境上有哪些变化。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A 宫四声调式,宫羽交替,前两乐句采用变换拍子,中间有四小节的连接,后两乐句是前两乐句的重组,前半句有局部的变化,后半句采用严格合尾的方式;第二部分同样由四个乐句构成,为起承转合结构,调式转为 C 宫系统的 a 羽调式,前两个乐句具有同头异尾的重复关系。两个部分相互呼应,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分析歌曲节拍和旋律表现特点?对比思考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有着浓郁的彝族音乐特色,歌曲运用了“换头合尾” 的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每一句歌词都互有关联,采用了以三拍子为基础 的八九拍和八六拍,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舞蹈韵律特征。大幅度的音程跳进、 丰富的装饰音为歌曲增添了灵动活泼的气息。随乐轻声跟唱歌曲,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军民鱼水情。综合表现“彝海结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 和军民的团结,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课堂评价分组排练并展示师生互动点评课堂总结1965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30 周年,我国曾创作过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请同学们分小组搜集有关《长征组歌》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享。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陕北民歌《蓝花花》、管弦乐曲《蓝花花》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长征”为主题,大致按照长征的时间脉络编排了 五首歌曲的学习: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十送红军》;表现中央红军 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机智作战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表现彝 海结盟的《情深谊长》;表现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的《过雪山草地》; 再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场面的《会师歌》。《十送红军》歌词非常口语化,旋律婉转优美、情意绵绵,建议采取“欣 赏领先”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聆听欣赏歌曲,熟悉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创 作背景,为学习演唱歌曲做铺垫。如,听第一遍,问歌曲的内容是什么,听第二遍,问歌词中加入了什么特殊的字词、方言,再带领学生学衬词、方言, 然后随钢琴伴奏跟唱旋律,基本唱会歌曲后,再解决歌曲重、难点,如装饰 音、休止等。演唱时强调表现歌曲中依依惜别的情感,声音要轻柔、甜美。《情深谊长》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红军长征经过彝族聚居区 时,刘伯承元帅与彝族头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生死兄弟。歌曲表现了红军和彝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建议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让学生 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学习 目标 1. 能在歌曲《十送红军》过门不间断的伴奏下,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的 1— 24 小节。 2. 欣赏歌曲《情深谊长》,能感受其优美的音调、丰富的情感,以及调性转换带来的音乐情绪、色彩、意境的变化。 3. 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军民鱼水情。重点 1. 有表情地演唱《十送红军》的1—24 小节。 2. 欣赏歌曲《情深谊长》,感受其前后两个乐段在情绪、色彩、意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两个乐段之间的联系。难点 欣赏歌曲《情深谊长》,感受其前后两个乐段在情绪、色彩、意境等方面 的变化以及两个乐段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 1. 引导学生回忆长征革命历史。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带你们回忆一段历史,1934 年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 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击,保存实力,红军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转移,一路上寒风凛冽、千难万险,战士们 征服雪岭、穿越沼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事件吗?(长征) 2. 导入课题。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长征对中国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艰难的长征路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触动着人们的心灵。这节 课,让我们在歌声中重温长征故事,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学唱《十送红军》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怎样的战前准备,才能支撑 一支 8 万多人的红军队伍的战略远征? (生思考并回答。) 师小结:答案就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的军民鱼水情里。8 万多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休整近 10 天, 渡河花了 4 天,他们“悄无声息”踏上长征路,敌人竟没有发现丝毫动静。 30 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了一个秘密,这是怎样的奇迹!400 多米宽的于都河, 8 个长征渡口,5 个渡口需要架设浮桥。于都群众主动从自己家里搬来各种木 料、门板,汇集了大小船只 800 多条。于都县城东门年逾古稀的曾大爷,不 仅主动捐献了家中的床板,还把自己的一副寿材板也送到架桥工地。10 万条 米袋、2 万多床被毯、8.6 万斤棉花、20 万双军鞋……苏区人民竭尽所能、倾 其所有支援自己的革命队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出发前夕,这里处处上演着 母送子、妻送郎当红军的感人场景。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歌曲《十送红军》,重 温这一段长征故事。 1. 聆听歌曲《十送红军》。设问: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红军长征出发时,根据地人民为红军送行的感人画 面,表达了深深的军民鱼水情。 2. 聆听欣赏歌曲,提示学生关注歌词的特点。 很多字是江西方言发音,如介(jiè)字读成 gāi;歌词中有很多衬词,这 些衬词没有具体的意思,但能体现歌曲的韵味和地方特色。 3. 学习演唱歌曲 1—24 小节。 学习步骤:轻声随乐跟唱歌曲 2—3 遍;教师视唱歌谱,要求学生对照歌 谱找出旋律中出现的几处特殊装饰音,对比有和没有装饰音的演唱效果有何不同;重点指导学生模仿学习装饰音;引导学生表达出歌曲中人民对革命事 业的坚定支持和对红军早日归来的期盼情感。 4. 欣赏靳尚谊油画《送别》,说一说这幅油画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面?与 歌曲《十送红军》有着怎样的联系?感受绘画与歌曲两种艺术形式表现同一 题材时方法和手段的异同。 师小结:在这幅油画作品中,靳尚谊设计了三组主体人物形象,生动凸显军民鱼水情。第一组是母子。一位母亲拍着儿子的肩膀,仿佛在向红军指 挥员说:“把孩子交给你吧,他也一起去参军。”而红军指挥员看着孩子,像 在回应:“你年龄还小,我们还会回来的。”这一组人物,表达革命的火种还 留在于都。第二组是夫妻。画作并未展现妻子的面孔,但透过她的背影便能 感受到她对丈夫不舍的情感,比直接看着丈夫挥手告别更加深刻。第三组是 红军与孩子。看到这一幕,似乎能感觉到孩子跟红军战士平时很熟悉,因此 在战士出发之际,小孩拉着他的手,仿佛在说:“叔叔你要走了,把我也带上 吧?”画家将民歌《十送红军》的情调充分运用到油画的创作上,依依惜别 的情景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 三、欣赏《情深谊长》 师:1935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后继续北上, 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为抢夺时间,红军决定穿越拖乌彝族聚居区, 并组建了由刘伯承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的红军先遣队,先行进入彝 区,为后续部队开路。先遣部队到达冕宁后,对红军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5 月 21 日,红军先遣队来到彝汉杂居的俄瓦垭口一带,被彝族人堵住去路。 红军坚决执行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刁难,都坚持不向 彝族同胞开枪,只是不断通过喊话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并表 示红军大队人马到达此地,只是借路北上。 随后,一直关注着红军动向的小叶丹经人介绍,与刘伯承实现了彝海会 谈,两人同时还决定结为兄弟。就这样,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边上,歃血 为盟,实现了“彝海结盟”的历史壮举。“彝海结盟”后,小叶丹派人作向导, 把部队一直护送出彝族聚居地,直抵安顺场。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 路,红军的后续部队也胜利通过了该区,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 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此为背景创作的歌曲《情深谊长》。 1. 聆听歌曲,感受其优美的音调和丰富的情感。 《情深谊长》是一首具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特点的歌曲,由王印泉填 词,臧东升谱曲,是音乐舞蹈剧《东方红》的插曲。歌曲高亢、抒情,跌宕 起伏,抒情的旋律和富有动感的节奏,表达了红军到来时彝族同胞的喜悦心情。这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作品,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经典记忆,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彝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 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 师:这首歌曲采用并列二段曲式结构,由两个部分构成。请同学们再次 聆听歌曲,说一说这两个部分在旋律、调性、音乐情感、色彩以及意境上有 哪些变化。 师小结: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A 宫四声调式,宫羽交替,前两乐句 采用变换拍子,中间有四小节的连接,后两乐句是前两乐句的重组,前半句 有局部的变化,后半句采用严格合尾的方式;第二部分同样由四个乐句构成, 为起承转合结构,调式转为 C 宫系统的 a 羽调式,前两个乐句具有同头异尾 的重复关系。两个部分相互呼应,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3. 分析歌曲节拍和旋律表现特点。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有着浓郁的彝族音乐特色,歌曲运用了“换头合尾” 的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手法,每一句歌词都互有关联,采用了以三拍子为基础 的八九拍和八六拍,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舞蹈韵律特征。大幅度的音程跳进、 丰富的装饰音为歌曲增添了灵动活泼的气息。 4. 随乐轻声跟唱歌曲,深入感受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军民鱼水情。 “彝海结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和军民的团结,也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1965 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30 周年,我国曾创作过一部主题鲜明、内 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请同学们分小组搜集有关《长征组歌》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享。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1.十送红军(欣赏).mp3 02.十送红军(范唱).mp3 03.十送红军(伴奏).mp3 07.情深谊长(欣赏).mp3 【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课件.pptx 【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