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表格式,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表格式,无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及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第六 课第二框题,下设三个目的内容,第一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阐述作为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格局最重要的特点。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 域自治 ”,阐述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 因和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第三目 “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阐述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 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 义社会相适应。 (2)核心素养功能及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信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制度,有其独特优势, 树立制度自信。认可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遵循唯物辩证法,增强法治思维,以科 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以及“宗教政策 ”的相关内容, 但是只停留在基本概念的认知上。高一的学生,分析和思辨能力大大增强,他们探索 认知世界的兴趣比较高,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需要进一步丰富理论、升华情感,使学 生在探究、合作、共享中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在比较中澄清概念,在丰富的案例中说 明事实,不断增强思辨能力和法治思维,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 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3. 目标确定 1 1.通过观看视频,体会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 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 2.通过探究与分享,说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内涵。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认可我国的宗教政策, 自觉维护 民族关系,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3.通过探究与辨析,阐释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的有关规定,以及妥善处理宗教问 题的意义,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看待宗教政策与法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 识。
4.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作用、我国宗 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突破策略:图片展示、概念对比、教师深度讲解,历史资料呈现,《中国保障宗 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解读,学生在辨析中澄清概念,在历史和现实中实 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突破策略:教师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教 师进一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学生在思辨中掌握概念。教师引用 相关法律规定,展示真实案例,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4 -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探究与分享:播放视频《56个民族 同唱一首歌》。 2. 展示课本内容:我国的民族格局、 形成的历史渊源。 3. 展示关系图:呈现出我国的行政区 域类型。 1.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你可以感受到我国是一 个怎样的国家?民族格 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这一格局的形成有何历 史渊源? 2.学生做笔记,整理知识 点。 1.学生能否较快进入 课堂状态,是否认真观 看视频并积极思考问 题。 2.学生原有的知识储 备是否准确和丰富。 3.学生能否体会到各 民族相处的和睦与融 洽。
设计意图 学生在观看视频中,增强对本课学习的兴趣,通过观看视频内容,感受到56个民 族对祖国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内心涌动起对祖国的热爱和敬意。认识到我国的 民族格局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基于这种国情,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呈现出既民主 又集中的特色,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探究与分享:展示“ 民族团结进 步碑 ”的材料。展示知识点:我国的 新型的民族关系。 2.展示图片和关系图,讲解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 3.探究与分享:展示我国民族区域自 治的法制化进程。讲解知识点: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含义、内容及作用。 4.结构化展示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要求。 1.学生观看“ 民族团结 进步碑 ”的相关材料, 谈谈对我国民族关系的 理解。 2.学生做笔记,澄清概 念和关系,整理知识点。 3.学生从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发展历程中获取 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 事物。 1.学生能否结合事 例感受到我国新型的 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 2.学生是否具备历 史观和法治思维,论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历史必然性。 3.教师预设对学生回 答的内容、答案生成方 法、阐述中理论语言和 材料事实语言的运用进 行评价;学生自评查漏 补缺。 4.评价学生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
设计意图 本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
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和表达机会,经历观察、讨论、感悟、探究的过程, 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意识。学生在理论与实 践中体会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达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 一。
三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1.教师呈现知识点:我国妥善 处理宗教关系的原因。展示中 国伊斯兰教协会召开“《坚持 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五 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 2022)》研讨会 ”的图片和普 陀山佛教协会荣获“全国脱贫 攻坚先进集体 ”荣誉称号的图 片。 2.分享与探究:教师展示某同 学阅读《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 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的摘 录。 3.深度解读知识点:我国宗教 工作的基本方针。 1.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我国宗 教界人士爱党爱国爱社会的 热情。 2.学生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和 生活经验谈对我国宗教政策 的理解。 3.学生做笔记,整理知识点。 .1.学生能否在创设的情境中 对接知识点、关联教学内容, 能否在情境体验和分析中获 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体会学 习过程和方法。 2.学生能否运用恰当的语言表 达观点。 3.学生对我国的宗教工作的认 识是否存在偏差。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丰富的事实材料面前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宗教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宗教界 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热爱,认识到我国宗教政策的目的就是加强信教群众和不信 教群众的团结,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事业上来。学生在学习 中培养科学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观点,坚定信念,维护团结,促进和谐。
6. 板书设计
- 6 -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规定,要确保各民族都有适当数量的代 表,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这体现了 ( ) A.消除民族差异是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出发点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C.我国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D.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规定表明(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方针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3.问冷暖,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话生产,与“亲戚 ”一起下农田忙春耕;谋发展,送去 脱贫致富“金点子 ”……在“ 民族团结一家亲 ”活动中,新疆各族干部职工奔赴南北疆乡 村,共播发展的种子。这一活动 ( ) ①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②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自治权 ③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创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对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B.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不得强行干涉公民自由选择信教和不信教的权利 D.保护一切宗教活动是我国宗教政策的重要内容 5.某省宗教界以“精准扶贫,奉献爱心 ”为主题,积极开展宗教慈善公益活动,募集的善 款重点用于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这一做法 ( ) ①说明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体现我国坚持宗教自由政策 ③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发展的要求 ④是我国政府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表现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放实践作业:调查本市对口支援的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对口支援的形式,并分析在 这种支援下,当地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 7 -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学习资源分析: (1)视频学习资料:《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历史资料:“ 民族团结进步碑 ”,书籍: 《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 作用:课中观看、感悟、思考、分享,在历史与当下中、理论与实践中,全面感受我 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制度认同和法治 意识。 (2)情境材料: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创设相关情境材料。 作用:依托情境材料,创设问题,实现能力培养,了解民族区域自治会的法制化进程 及内容。 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的融合。
9.教学反思 (1)探究活动巧妙精炼,情境设置丰富和真实。本课采取讲授法和探究法,设置了4个探 究与分享,依据知识逻辑与现实逻辑层层推进,重视学科内容知识整合与迁移,具有时代 性和价值性。 (2)预设线上教学实况,做好充足实践准备。线上教学无法掌握学生具体情况,教师需 要注意处理好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既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又能做到价 值引领和情感升华。 (3)关注核心素养培育,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要恰到地处理好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10.使用与改进建议 (1)根据学情确定教学设计的使用,在教学上切忌千篇一律。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 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提高材料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 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 也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本节课知识点比较多,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过于浮夸,要注意合适、合理。如果 能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特色教学,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3)教师可以利用本设计中的一些探究分享,将情境任务前置,让学生提前感知和接触 本课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收集材料,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4)教师把观察、思维、讨论、探究、整合、评价测评等手段密切结合,彻底激发和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自发投入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
- 8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