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表格式,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表格式,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课题 6.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包括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1)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 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 ”,探究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优势的民 主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显现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 实践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 第六课围绕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重在说明这些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究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符 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人民群 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通 过学习本课,认同我国基层群众自我管理的制度创新,增强制度自信。 (2)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保障人 民当家作主、促进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好制度,有其独特优势,树立制度自信。 科学精神: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村委会或者 居委会的事例;会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法治意识:明确村规民约不能与国家法律冲突;明确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国家宪 法和相关法律保障。 公共参与:通过社会实践,感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 深刻的实践 ”这句话。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 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初中时学生学过相关知识,为深度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奠定基础。但是,基层 民主实践经验不足,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比较片面。高一学生初步完成了具体思维到 抽象思维的过渡,看待问题尖锐、新颖。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认识问题容易情绪 化,不够全面。
3. 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米筒投票选出的首个村委会》,了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 历程,理解村委会和居委会性质、内容,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达成政治认同。 通过观看《中国乡村治理呈现新局面》相关材料,科学认识、区分和理解民主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培育科学精神。 通过基层民主的实例,阐述和分享公民依法有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验,支持 并愿意主动参与基层民主,落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4.学习重点难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原因分析、突破策略) 我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两种基本形式: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 突破策略:搜集整理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织形式及重要作用的资料,用鲜 活的材料、真实的案例、令人信服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我国政 治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坚定学生 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自信心。 理解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含义和表现。 突破策略: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找相关信息,课堂讲解知识要点,进行列表对比 分析,学会区分5项内容,再通过实际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 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 学习任务类型等) 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 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 节对应) 评价活动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 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 性评价的内容、程序与工具 等;基于学生行为表现证据 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环节一:导入课题
观看导入视频《米筒投票 选出的首个村委会》,引导 学生了解村委会的发展历 程。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 1981 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 的合寨村,基层群众自治制 度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 本政治制度,尽快融入到本 节课的教学。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参与 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导入视频《米筒投票选出的首个村委会》,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层 群众自治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最早的村委会合寨村,知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 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迅速聚焦课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环节二: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 特点、组织形式? 讲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 含义、特点、组织形式。引 导学生落实知识点。 探究与分享:有同学在社会 实践活动中拍到这样一张 照片:李家村的办公楼前挂 着三块牌子,分别是中国共 产党李家村支部委员会、李 家村村民委员会、李家村村 务监督委员会。围绕这张照 片,大家提出不少问题。请 查找资料,为同学答疑解 惑。 拓展思考:我国基层群众性 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组织 的关系? 学生是否认真观看视频后 思考问题,我国基层群众自 治的含义、特点、组织形式, 尽快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 认真做笔记,掌握和落实我 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特 点、组织形式。 运用所学知识,分组合作思 考问题:1.这三个机构是层 级相同的村级组织吗?2. 村务监督委员会与另两个 机构是什么关系?3.三块 牌子挂在一起,说明三个机 构的组成人员是一样的 吧?4.村党支部委员会和 村委会是什么关系?它们 管的事情是一样的吗? 5.村委会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作完 成表格,归纳,总结,提升 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学生是否认真观看视频后思 考问题,在书本上查找我国 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特点、 组织形式。 学生是否能认真听讲,做好 笔记,弄懂我国基层群众自 治的含义、特点、组织形式。 教师预设对学生回答的内 容、答案生成方法、阐述中 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语言的 运用进行评价;学生自评查 漏补缺。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引 导学生答案生成方法,在阐 述中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语 言的运用进行评价;学生自 评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通过观看导入视频后,学生了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历程,理
(
解村委会和居委会性质 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 项基本政治制度 达成
)
一 , , 政治认同。同时,通过探究与分享的具体案例分析,以及村委会与居委会的对比, 也有利于落实知识点,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三: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观看视频《中国乡村治理 呈现新局面》。 引导学生落实知识点:人民 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原 因和途径。 小试牛刀:情境素材 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 村全面推进新时代乡村振 兴建设工程 学生阅读书本,思考人民 群众如何直接行使民主权 利,进行有效的基层治 理? 认真做笔记,落实人民群众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原因和 途径。 根据所学知识,根据上述 材料,分析上田村是怎样 完善乡村治理的? 学生是否认真观看视频并思 考问题。 学生是否能弄懂我国基层群 众自治的含义、特点、组织 形式。 教师预设对学生回答的内 容、答案生成方法、阐述中 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语言 的运用进行评价;学生自评 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通过观看《中国乡村治理呈现新局面》相关材料,科学认识、区分 和理解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现科学精神。通 过基层民主的实例,阐述和分享公民依法有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验,支持并愿 意主动参与基层民主,落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环节三:情境体验——总结、探究与分享
情境材料: 探究与分享:某村要制定 村规民约,村民们畅所欲 言。 甲:我觉得应该规定村里 重要事项要定期张榜公 布。乙:我想把“牲畜毁 坏他人庄稼被打死不赔 偿 ”写进去。丙:我看村 规民约让村委会主任定就 行了。 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你认 为哪些意见可以采纳,哪 些不应该采纳,为什么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回答 的内容、答案生成方法、阐 述中理论语言和材料事实 语言的运用进行评价;学生 自评查漏补缺。
- 8 -
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探究并分享自己的观点,阐述和分享公民依法有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验, 支持并愿意主动参与基层民主,有利于落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6.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关注作业的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作业对复习巩固、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包括基础达标、拓展提升、开放实践等类别) (5道单项选择题,完成时间为7分钟以内,1-3为基础达标,4-5为拓展提升) 1.在我国农村,农民参与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是 ( ) A.村民委员会 B.村民小组 C.居民委员会 D.农村管理区 答案:A 解析:在我国农村的自治组织是村民委员会,A 正确。其他选项均错误。 2.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 ) A.基层党组织机构 B.基层政权组织 C.基层行政机关 D.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答案:D 解析: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D 正确。其他选项均 错误。 3.相关资料显示,我国 8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96%以上的村
庄已经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91%以上的村庄建立了 民主理财、财务审计、村务公开的管理制度。这表明( ) A.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道路 B.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C.村民自治保障了村民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 D.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 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是农村建立了各种村民自治的制度,表明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 制度化和规范化道路,答案选 A。村民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选项错误。 村民自治保障了村民参与本村事务决策的权利,C 选项错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 经济建设微中心,D 选项错误 4.在我国,广大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下列行为属于人民群众参与基 层民主实践的是( ) ①村民许某参与了关于本村开设村办食品加工厂的协商 ②居民张某参加了所在社区关于重新规划小区停车位的居民代表会议 ③村民刘某因对县政府拆迁赔偿款不满意向县信访部门反映情况 ④居民李某作为正定县人大代表,参与了石家庄市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是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参与的在居住范围内的基层民主,是基层民主实践, 答案选 A.①② 。③④参与的不是居住范围内的基层民主实践,不选。 5、某村实施议事会制度,“社员代表大会议大事,议事团议难事,楼道议事会议琐 事,媒体平台议丑事 ”一一化解各项难题。优良家风、守法新风、最美民风成为村庄 亮丽的风景线。材料表明,议事会制度 ( ) ①推动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②创新了村务公开形式,有效扩大了村民民主权利 ③选出了本村当家人,牢牢夯实了村民自治的基础 ④促进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公民民主权利是法定的,并不能随意扩大,况且材料反映的是村民自主议事, 并未涉及村务公开形式,②排除。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 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材料未涉及,③排除。
- 10 -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特色学习资源:在央视网和学习强国等平台搜集有关基层群众自治、村委会、 居委会相关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以图文并茂方式让学生更好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技术手段运用: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支持,将学生采用现代科技实现自主学习 的成果展示出来,作为情境,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学相结合。
9.教学反思(从学习、教学、评价和一致性四个基本问题的角度,进行教与学的经 验性总结,如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用两段视频,村委会的产生以及乡村治理呈现新局面贯穿本节课既 能拓展学生的时政视野,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的是探究活动的 开展要充分夯实知识点,落实核心素养,不能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学环节层层 紧扣,围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展开教学活动,并通过引导思考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 程度及素养落实情况。经过教学活动与探究思考对比分析,本节课基本达成教学目 标。需要改进的是,所有的教学环节及探究活动都应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充分提高 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养成。本课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笔者对“大 单元 ”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写单元教学设计说明、单元目标与重难点和单 元整体教学思路这几方面感觉无从下手。同时,在活动评价方面思考得不够周详, 具体不是很清楚究竟从哪些方面对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进行评价,是定性还是定量 评价,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疑惑。
10.使用与改进建议(给使用本课教学设计的同行们提出的建议, 包括本课教学评应 该注意的问题,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等) (1)本课教学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评价过程中注意教学评价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 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中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但是,要 注意与教学过程中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什么时候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怎样来 使用等,都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认真地去研究。 ②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认识 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分别对待:基础好的同学评价标准相对要更高一些,有利于这 一部分同学取得更大的进歩;而基础差的同学原评价标准相对要更宽容一些,增强 一部分同学的信心,鼓励其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创作,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来 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老师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地方。 (2)本课教学实施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的设想。 ①教师在确定课堂学习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从激发认知兴趣、 提高材料分析技能、加强情感互动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与实 效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 节录像课面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应该把握好知识难度。 ②优化教学设计要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共鸣, 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 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