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教科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认识物体的形状》是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单元,旨在通过直观感知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物体形状的基本认识。本单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并理解形状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分类能力,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形状已有初步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科学的分类方法。因此,教学应注重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在“做中学”,逐步提升科学素养。核心素养分析1. 科学观念:能够识别并命名常见的立体图形(球体、立方体、圆柱体等)。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理解不同形状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分类思维。 3. 科学探究:参与实验操作,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尺子、量角器)进行初步测量,培养探究精神。 4. 科学态度: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会尊重事实,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图形的名称及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区分相似形状(如圆柱体与圆锥体)的不同点,理解形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教具准备图形模型(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 彩色卡纸、剪刀、胶水 实物展示台、PPT课件 测量工具(尺子、量角器,适合简单演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图片(如足球、魔方、水杯),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并尝试描述。 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尝试说出物品的形状。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题。二、讲授新课 1. 活动一: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装有不同形状物体的盒子,让学生闭眼摸取并说出形状。 2. 活动二:搭一搭,认一认 分发立体图形模型,指导学生尝试搭建简单结构。 3. 活动三:画一画,比一比 示范如何在纸上画出立体图形的轮廓。 4. 活动四:量一量,记一记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形状的基本尺寸(如边长、直径)。 5. 活动五:找一找,说一说 引导学生在校园或家中寻找不同形状的物品。 依次体验,描述手感,猜测并验证形状。 小组合作,使用模型搭建,讨论各形状的特点。 独立或合作完成图形绘制,比较不同形状的差异。 分组测量自己搭建的结构,记录数据。 记录发现,课堂分享,解释为何认为是该形状。 通过触觉感受形状差异,增强感知能力 实践操作,加深形状特征的理解。 通过绘画,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培养空间想象力。 初步接触测量工具,理解形状量化特征。 将学习延伸到生活,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三、课堂练习 填一填 1:足球的形状是______。答案:球体 2: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______形。答案:正方 3:铅笔的形状接近______体。答案:圆柱 4:圆锥体有一个圆形的______和一个尖点。答案:底面 5:我们常用来玩“掷骰子”游戏的是______体。答案:立方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相互检查答案。 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效果。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立体图形及其特征,强调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回顾学习内容,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或疑问。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 :球体 立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实践活动:摸一摸,猜一猜 搭一搭,认一认 画一画, 比一比 量一量,记一记 找一找,说一说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形状特征的深入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尚不熟练,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练习。此外,应将更多生活实例融入教学,进一步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未来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