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会师歌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会师歌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会师歌》《地球上的红飘带》
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
第三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能从诗词、书法、音乐、绘画等长征题材的艺术作品中,感受长征精 神,汲取奋进力量
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会师歌》,感受歌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
通过学习体验《地球上的红飘带》中毛泽东的诗词、手书以及长征题材的音乐、美术作品,感知诗·书·音·画的交融之美,感受伟大的长征 精神。
新课导入
在伟大的长征中,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跨 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 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山就有 20 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经过了一路的艰难险阻, 红军指战员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革命的曙光。1935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到达 陕北;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分别到达甘肃会 宁和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会师歌》,在歌声中感受胜利的豪情。
欣赏
学唱《会师歌》
聆听欣赏《会师歌》。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词蕴含了什么样的精神?
歌曲表现了激昂的、振奋的、充满胜利喜悦的情绪;歌词蕴含了革命精 神和爱国情怀
范唱
学唱《会师歌》
聆听欣赏歌曲,思考歌曲演唱表现的形式
合唱
视唱曲谱
出示歌曲二声部谱例并学习二声部演唱。
教学步骤:学生分声部合唱,唱歌曲中二声部中每小节第一个音,每个音唱两拍;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拍节奏;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拍节奏; 两声部合唱旋律;两声部唱歌词,分别与教师进行合唱;两声部合唱。
学唱歌曲
师生合作演唱表现歌曲
学生演唱合唱部分,其他由教师演唱
学唱歌曲
读歌词,感受歌曲内容
伴奏
学唱歌曲
学生轻声跟唱旋律两遍,然后找到齐唱部分,着重注意附点节奏部分,在老师的伴奏下,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演唱整首歌曲
综合探究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让我们一起在交响合唱的音乐中,诵读毛主席的长征诗词,观赏其气势恢宏、雄浑 豪放的手书,以及其他相关联的经典美术作品,多维度切入艺术化的综合体验。
综合艺术体验《地球上的红飘带》
综合探究
综合艺术体验《地球上的红飘带》
赏析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思考:《七律·长征》这首诗同学们在小学六年级已经学过,请大家欣赏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结合诗词,谈一谈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综合探究
1935 年 10 月 19 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 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 11 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即将胜 利结束时,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 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 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综合探究
作为诗词的原创者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书作品无疑 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仍是 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共写成正文 18 行,标题“长征诗”三字提笔轻写,字 字呈左低右高的侧势,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革命领袖的胸怀和 气魄。在《七律·长征》的手书中,毛泽东以笔走龙蛇的笔触,将红军长征 的艰辛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 精神,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段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综合探究
欣赏交响合唱《七律·长征》
在这首合唱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毛泽东诗词中的意境和气势?
综合探究
欣赏交响合唱《七律·长征》
为此诗配写的歌曲旋律挺拔刚劲,气息宽广,具有大气磅礴、 雄伟壮阔的艺术特色。全曲以男高音领唱为主线条,合唱声部采用了模仿、 呼应、衬腔等手法加以烘托,形成此起彼落、错落有致的音响效果,准确、 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博大胸怀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综合探究
欣赏交响合唱《七律·长征》
歌曲充分发挥了男高音领唱和合唱衬托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在两小节的号角性 的乐队前奏中,全曲的最高音直接出现,三连音与附点节奏的应用使合唱一 开始就描述了坚定、果断的军队形象。第二小节八度跳进,由高到低,再由一个八度的音阶上行回到最高音。同时节奏变慢,力度由弱到强,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篇的深邃意境、磅礴气势。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赏析毛泽东诗词及手书《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赏 析《而今迈步从头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清平乐·六盘山图》《走出泥沼》《革命理想高于天》等画作,尝试以下列任一词组为主题,说说你从 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伟大长征精神:崇高信仰、坚强意志、坚韧不拔、 无坚不摧、不怕牺牲、一往无前、革命理想高于天。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综合探究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拓展提升
配乐诗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 盘山》。
活动方式:老师提供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在这三首诗词中任选一首或自选其他毛泽东诗词,为其选择合适的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展示。
课堂评价
分组排练并展示
师生互动点评
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在歌声中“重走长征路”,重温了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们追随《十送红军》从江西出发,在《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坚毅的革命精神,在《情深谊长》中感受到浓浓的军民 鱼水情,在《过雪山草地》中感受到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会师歌》中分享了胜利的喜悦。
课堂总结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 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 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课堂总结
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 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音乐学科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陕北民歌《蓝花花》、管弦乐曲《蓝花花》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长征”为主题,大致按照长征的时间脉络编排了五首歌曲的学习: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十送红军》;表现中央红军 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机智作战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表现彝 海结盟的《情深谊长》;表现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困苦的《过雪山草地》; 再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场面的《会师歌》。《会师歌》是一首激动而热烈的合唱歌曲,进行速度。合唱部分有两处,第一处是歌词为“欢呼三个方面军”的三度关系的合唱,可在课堂开始之初以游戏的方式学习三度概念,寻找三度音,合作三度演唱,熟练掌握这一乐 句。第二处是“团结我们工农红军全部的力量”,这是重复的两句,只有一个 小节的非三度合唱,可以说是难点中的难点,可放慢速度来练习,待唱准后 再慢慢加速。在学唱双声部的过程中要一直引导同学们用合唱的状态来尝试 演唱。在交响合唱《七律·长征》的音乐中,诵读毛主席的长征诗词,观赏 其气势恢宏、雄浑豪放的手书,以及其他相关联的经典美术作品,体验 诗·书·音·画的交融。之后再请同学们说说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 长征精神,在这种伟大精神的感染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该怎样做?
学习 目标 1. 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会师歌》,感受歌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 2. 通过学习体验《地球上的红飘带》中毛泽东的诗词、手书以及长征题材的音乐、美术作品,感知诗·书·音·画的交融之美,感受伟大的长征 精神。
重点 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会师歌》,注意两个声部的互相配合。
难点 1.《会师歌》中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 2. 能从诗词、书法、音乐、绘画等长征题材的艺术作品中,感受长征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伟大的长征中,英雄的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 600 余次战役战斗,跨 越近百条江河,攀越 40 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雪山就有 20 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经过了一路的艰难险阻, 红军指战员以巨大的牺牲迎来了革命的曙光。1935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到达 陕北;1936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分别到达甘肃会 宁和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 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会师歌》,在歌声中感受胜利的豪情。 二、学唱《会师歌》 1. 聆听欣赏《会师歌》。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词蕴含了什么样 的精神? (歌曲表现了激昂的、振奋的、充满胜利喜悦的情绪;歌词蕴含了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2. 聆听欣赏歌曲,引导关注歌曲演唱表现的形式。(合唱) 3. 出示歌曲二声部谱例并学习二声部演唱。 学生分声部合唱,唱歌曲中二声部中每小节第一个音,每个音唱两拍;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拍节奏;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拍节奏; 两声部合唱旋律;两声部唱歌词,分别与教师进行合唱;两声部合唱。 4. 师生合作演唱表现歌曲。学生演唱合唱部分,其他由教师演唱。 5. 学唱整首歌曲。 学习步骤:学生轻声跟唱旋律两遍,然后找到齐唱部分,着重注意附点 节奏部分,在老师的伴奏下,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综合艺术体验《地球上的红飘带》 师: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让我们一起在交响合唱的音乐中,诵读毛主席的长征诗词,观赏其气势恢宏、雄浑 豪放的手书,以及其他相关联的经典美术作品,多维度切入艺术化的综合体验。 赏析毛泽东诗词及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设问:《七律·长征》这首诗同学们在小学六年级已经学过,请大家欣 赏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结合诗词,谈一谈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 感受? 师:1935 年 10 月 19 日,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 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 11 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即将胜 利结束时,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 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 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 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作为诗词的原创者和革命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手书作品无疑 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仍是 字体大小参差的风格。共写成正文 18 行,标题“长征诗”三字提笔轻写,字 字呈左低右高的侧势,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充分展现了革命领袖的胸怀和 气魄。在《七律·长征》的手书中,毛泽东以笔走龙蛇的笔触,将红军长征 的艰辛与豪迈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都仿佛蕴含着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 精神,让人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段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2. 欣赏交响合唱《七律·长征》。 设问:在这首合唱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毛泽东诗词中的 意境和气势? 师小结:为此诗配写的歌曲旋律挺拔刚劲,气息宽广,具有大气磅礴、 雄伟壮阔的艺术特色。全曲以男高音领唱为主线条,合唱声部采用了模仿、 呼应、衬腔等手法加以烘托,形成此起彼落、错落有致的音响效果,准确、 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博大胸怀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歌曲充分发挥了男高音领唱和合 唱衬托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地运用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在两小节的号角性 的乐队前奏中,全曲的最高音直接出现,三连音与附点节奏的应用使合唱一 开始就描述了坚定、果断的军队形象。第二小节八度跳进,由高到低,再由一个八度的音阶上行回到最高音。同时节奏变慢,力度由弱到强,很好地体 现了原诗篇的深邃意境、磅礴气势。 3. 赏析作品,感受长征精神。 师:赏析毛泽东诗词及手书《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赏 析《而今迈步从头越》《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清平乐·六盘山图》《走 出泥沼》《革命理想高于天》等画作,尝试以下列任一词组为主题,说说你从 这些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伟大长征精神:崇高信仰、坚强意志、坚韧不拔、 无坚不摧、不怕牺牲、一往无前、革命理想高于天。 4. 配乐诗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 盘山》。 活动方式:老师提供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在这三首诗词中 任选一首或自选其他毛泽东诗词,为其选择合适的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并与同学一起交流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在歌声中“重走长征路”,重温了那一段 艰苦的岁月。我们追随《十送红军》从江西出发,在《四渡赤水出奇兵》中 感受到红军战士英勇坚毅的革命精神,在《情深谊长》中感受到浓浓的军民 鱼水情,在《过雪山草地》中感受到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会师歌》中分享了胜利的喜悦。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 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 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 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 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