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蜡烛的变化【教材分析】《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蜡烛为主要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科学探究:1.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科学态度: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1.今天暑假老师去了一个地方。播放视频: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4.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进一步揭示课题。]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1.介绍蜡烛结构,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小蜡烛需要把整块蜡都熔化吗?(生:切一点)生:切碎2.为了加快熔化速度,提前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3.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1)切碎蜡块;(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4)等待蜡油凝固。注意事项:别划伤、别烫伤。出示图片:介绍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5.教师提示:明确要求小组合作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学生按要求分组制作蜡烛,教师边巡视边指导6.汇报交流发现,点评学生的发现。7提问: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生:切蜡块时,蜡块由大变小、形状改变;加热蜡屑时,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 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相机板书: 蜡块 → 蜡油 → 蜡烛)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设计意图:制作蜡烛是本课的重点,这一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又能提高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提前录制的蜡烛制作视频,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再用课件出示主要步骤及要求,进一步明确制作蜡烛的方法、过程与注意事项,保证了学生制作蜡烛的成功率,也为下一个下一步点燃蜡烛环节奠定基础。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三、 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1.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点燃两根蜡烛,①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2.提示:对比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4.汇报。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1)火焰。(2)蜡烛熔化、凝固。蜡烛还是蜡烛没变化,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边说边指板书)(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4)蜡烛变短、烛芯变化(6)蜡烛冒烟。①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生。③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是浑浊。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相机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再次实验,观察现象,做记录。(1)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2)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蜡烛燃烧后产生了什么?纸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汇报现象。小结: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探究其他物质的变化列举生活中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1)出示六幅变化图:盐溶解于水、烟花绽放、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成钢锭、火柴燃烧、石灰石遇盐酸冒气泡。(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3)结合板书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设计意图:科学离不开生活,此环节的教学,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五、拓展延伸选做活动,动手试一试。再得结论压扁饮料罐;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判断是哪一类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明白物质变化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板书设计】1.蜡烛的变化蜡块 → 蜡油 → 蜡烛 没有产生新物质光、热蜡烛 黑烟 产生了新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