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质量与密度(4)教学设计--【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质量与密度(4)教学设计--【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学七下(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质量与密度(4)——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3.1质量与密度(4)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理解并掌握依据密度公式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知道测量不同固体(规则、不规则、密度大小不同)体积的方法,以及测量液体密度时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要点;能运用测量方法准确计算物体密度。 2.科学思维:在设计实验测量物体密度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误差,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亲自动手操作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学会设计实验步骤、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4.态度责任:在实验操作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到准确测量密度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实验操作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掌握使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量体积的正确操作。 2.教学难点:针对不同固体(如密度较小的木块)设计合理的体积测量方法;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分钟) 展示木块和铁块,提问学生如何准确知道它们 “轻重” 程度,引出本节课通过测量石块和盐水密度来探索密度测量方法的主题。 (二)新课内容(35分钟) 1. 测量石块的密度 讲解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原理(密度公式 ρ=m/V);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其用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天平、量筒的使用要点;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石块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并计算密度,教师巡视指导。 2. 测量盐水的密度 讲解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重点强调测量盐水质量时要先测烧杯和盐水总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余盐水质量,通过差值得到盐水质量;让学生继续分组实验,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规范操作和准确读数。 3. 问题讨论(测量小木块的密度) 师:同学们,我们会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了,那现在有个新挑战,怎么测量小木块的密度呢?大家想想小木块有什么特点? 生:小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 师:对,这就是难点。那怎么解决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两种方法,助沉法和针压法。谁来说说助沉法的步骤? 生:把小木块和能沉入水中的重物用细线连在一起,先把重物浸没在水中记录刻度,再把它们一起浸没记录刻度,两次刻度差就是小木块体积。 师:非常正确。那针压法呢? 生:在量筒里放水,读出示数,用针把小木块压入水中再读示数,两次示数差是小木块体积。 师:很好。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生:助沉法可能误差小一点,但操作麻烦;针压法操作简单,但是用针压木块可能不太好控制。 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重点强调不同测量方法的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师:同学们,这节课快结束了,我们来回顾一下。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依据什么公式? 生:ρ=m/V。 师:测量固体体积时,不规则的大石块用什么方法?小木块呢? 生:大石块用排水法,小木块用助沉法或针压法。 师:测量盐水质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要先测总质量,再测剩余质量,用差值算盐水质量。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课后要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 3.1质量与密度(4)——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 实验原理:ρ=m/V 2. 测量石块密度 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等 步骤:测质量、测体积、计算密度 3. 测量盐水密度 步骤:测总质量、测剩余质量、测体积、计算密度 4. 测量小木块密度 方法:助沉法、针压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学生在使用天平、量筒时仍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如天平调平不精准、量筒读数误差较大等,后续应加强个别指导。在讨论测量小木块密度的方法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讨论环节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讲解实验原理和误差分析时,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测量在实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