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 年)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空气》教学设计课题 6 认识空气 课型 新授课科学观念:1. 学生能够说出空气无处不在,描述空气无色、无味等特征,列举空气的用途以及其与生物的关系。2. 认识到空气的成分和特性决定了其在支持生命活动(如生物呼吸)、助燃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理解空气与人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密切关系。科学思维:1. 培养观察与描述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空气的特征。2. 提升归纳与推理能力,从寻找空气的多种方法和对空气用途的探教学目标 究中,归纳总结空气的普遍存在和重要作用。探究实践:1. 通过找空气、观察空气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交流能力。2. 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积极参与讨论和分工协作,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态度责任:1. 激发学生对空气这一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2. 让学生了解空气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重点:认识空气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基本特征。了解空气的用途和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1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发现和总结空气的特征与用途。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离不开空气,那哪里有空气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课堂导入展示一些与空气相关的生活场景图片,如人呼吸、风车转动等,教师提问:“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找到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的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方法找到空气。二、探究与发现(一)观察空气1.为每个学习小组发放一个透明塑料袋、一张白色硬卡纸(用于衬托观察)。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和保持桌面整洁。2.教师手持透明塑料袋,向学生展示如何在教室中收集空气。将塑课 料袋张开,快速挥动几下,然后迅速捏紧袋口,使空气充满塑料袋。把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放在白色硬卡纸上,示范“看一看”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中空气的颜色,提问“我们能看到空气是什么颜色的吗?”让学生直观感受空气无色的特征。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的示范收集空气。之后,分别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程 (1)看一看:仔细观察袋中空气,组内成员交流是否能看到空气的颜色、形状等,记录观察发现。(2)闻一闻:小心打开塑料袋一个小口,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空气飘向鼻子,闻一闻空气是否有气味,记录感受。(3)尝一尝:轻轻抿一小口空气(注意不要将空气大量吸入口腔),感受空气是否有味道,组内分享体验。学 (4)捏一捏:用手挤压塑料袋,感受空气的存在和它的“软硬度”等体会空气的流动性和可压缩性等特点,交流自己的感觉。教师在教室中巡回观察,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如提醒学生在闻和尝的过程中注意卫生和安全。24.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察方法和发现。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空气无色、无味、透习 明、具有流动性等特征,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观察给予肯定。教师提问:“除了用塑料袋收集空气观察,还有其他方法能更清楚地观察到空气的这些特征吗?”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合理的想法给予鼓励和点评,为后续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性质埋下伏笔。(二)比较空气和水1.教师展示两个透明的杯子,一个装满水,另一个装满空气(提前用透明塑料膜密封杯口)。介绍实验材料,说明接下来要对水和空气进行比较观察。(1)从颜色方面比较:让学生观察两个杯子,说一说水和空气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得出水和空气都是无色的结论,但空气完全透明,水虽然透明但有一定的折射效果。(2)从气味方面比较:打开装水的杯子,让学生闻一闻水的气味(通常干净的水无味),再打开装空气的杯子(密封膜),让学生闻空气的气味,对比两者气味的特点。(3)从流动性方面比较:倾斜装水的杯子,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然后挤压装有空气的杯子(如果是软质塑料杯),感受空气的流动,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流动性的差异。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水流动起来和空气流动的感觉不太一样?”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刚才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讨论空气和水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如重量、占据空间的特点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3.总结归纳(3 分钟)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总结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完整的比较结论,强化3学生对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特性的认识。三、应用与拓展(一)空气的用途1.憋气游戏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憋气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让学生深吸一口气后,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尽量憋住气,时间为十秒(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之后正常呼吸。- 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提问:“在憋气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觉?恢复呼吸后又有什么感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在憋气过程中的难受感以及恢复呼吸后的舒畅感,体会空气对人体呼吸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2.空气与生物的关系探究展示图片:呈现人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植物在阳光下生长、动物在森林中活动等图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空气与植物、动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提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动物和人需要吸入氧气维持生命活动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明确空气是生物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3.空气其他用途探讨提出问题:“除了供生物呼吸,空气还有哪些用途呢?”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空气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应用。可能包括空气助燃用于生火做饭、工厂冶炼;空气流动形成风,可用于风力发电、推动帆船航行等。(二)空气被污染的影响教师展示一系列空气污染的图片,如烟雾弥漫的城市、被酸雨侵蚀的植物、受污染的河流上空的污浊空气等。结合图片进行简要介绍,4说明这些污染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如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垃圾焚烧等。提问:如果空气被污染了,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哪些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对人类健康、植物生长、动物生存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空气质量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保护空气环境,如绿色出行、节约能源、减少垃圾焚烧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四、课堂总结1. 空气在哪里:无处不在2.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3 空气的用途:供生物呼吸、助燃、风力发电等4.空气污染的影响:危害生物生存今天我们一起开启了探索空气的奇妙之旅。在“情境与问题”环节我们通过观察图片中同学们找空气的方式,知道了可以从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去发现空气,比如扇扇子时、吹气球时、用吸管在水中吹气时等等,还思考了更多找空气的方法。接着在“探究与发现”中,我们用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捏一捏等多种感官观察了空气,发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还具 课堂有流动性等特点。通过比较空气和水,加深了对空气特征的认识。小结然后在“应用与拓展”部分,我们亲身体验了憋气游戏,深刻感受到空气对我们人类呼吸的重要性。还一起探讨了空气与植物、动物的关系,知道了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空气。我们也了解到空气在助燃、风力发电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我们认识到如果空气被污染,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诸多危害,比如影响人类健康、阻碍植物生长、破坏动物生存环境等。5《认识空气》哪里有空气:无处不在板书设计 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空气的用途:供生物呼吸、助燃、风力发电等空气污染的影响:危害生物生存设计了多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空气、比较空气和水、憋气游戏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认识空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教学反思 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学过程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场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空气的存在、用途以及空气污染的影响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