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冀人版(2024 年)科学一年级下册《和谐共生》教学设计课题 11 和谐共生 课型 新授课科学观念:1.学生能够详细且准确地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并全面深入地阐述其带来的便利与弊端。2.清晰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多方面影响,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科学思维:1.通过自主观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探究实践:1. 借助亲自动手进行旧物改造和参与主题大赛的实践,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态度责任:1.显著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深刻且真切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与紧迫性。2.着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并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重点: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其带来的利弊,从而切实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难点:切实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从认知层面转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并且能够长期坚持,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系列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塑料制品在生活中广泛应课堂导入用的图片,如五颜六色的塑料玩具、透明的塑料水杯、各种塑料包装袋等,同时播放一段节奏轻快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1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后,播放一段环境受污染(重点突出塑料污染,如白色垃圾堆积在海滩、河流中漂浮着塑料瓶等画面)的视频,视频中配以沉重的音乐和旁白解说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料制品,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可是,我们也看到了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那些堆积如山的白色垃圾、被污染的河流,这些和塑料制品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可以先在心里想一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示和提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自然地导入新课。二、探究与发现(一)塑料制品的利与弊-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片,同时回忆自己的日常生活,自主寻找并记录生活中的塑料制品,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情况,对于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学生,轻声给予提示,如“想想你每天上学用的课 文具,家里的生活用品”等。- 5 分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找到的塑料制品,并且共同探讨这些塑料制品的优点和缺点。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塑料制品的利”和“塑料制品的弊”两个标题,以便后续总结。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这种塑料制品在使用程 过程中,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它在丢弃后,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补充,系统地阐述塑料制品的优点,如成本低,使得很多商品价格更加亲民,能让更多人消费得起;耐用,不易损坏,可以长时间使学 用;易加工,能够被制成各种形状和功能的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等。同时,详细讲解塑料制品的缺点,包括造成白色污染,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在环境中留存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土壤质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植物生长;流入海洋会威胁生物2生存,许多海洋动物因误食塑料垃圾或被塑料缠绕而死亡等。(二)做环保小达人习 -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使用环保袋、垃圾分类投放、使用可降解餐盒等图片,提问:“同学们,看看图片中的这些行为,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吗?这些行为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呢?”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1 - 2 分钟,然后请几位学生回答。- 开展“环保金点子”分享活动,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自己知道的环保做法,如节约水电,在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用水时避免长流水;绿色出行,尽量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尾气排放;旧物改造,将不用的物品改造成新的有用的东西,提高资源利用率等。对于学生分享的环保做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些不太常见或有创意的做法,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让学生详细解释,并且在黑板上记录下来。- 展示一些精美的旧衣变新物的案例图片和视频,如将旧 T 恤改造成时尚的购物袋,把牛仔裤改造成个性的笔筒等,同时讲解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如在裁剪衣物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等工具要小心;在缝合时可以选择合适的针法,让作品更加牢固美观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三)旧衣改造实践- 学生根据刚刚展示的案例和讲解,结合自己带来的旧衣物,确定旧衣改造方案。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观察学生的情况,对于没有思路的学生,给予启发,如“你这件旧衣服的颜色和图案很特别,想想可以把它做成什么呢?”“你可以从功能和美观两个方面来考虑改造方案”等。- 学生选择合适的旧衣物和工具,开始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使用剪刀、针线等工具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受伤。对于遇到技术难题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如教学生如何使用缝纫机,如何处理衣物的边角等。-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制作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每个学生拿着自己3的作品,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改造方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等。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和评价,教师也给予适当的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四)和谐共生- 多媒体展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图片,包括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后光秃秃的山坡、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河流、被垃圾覆盖的土地、受伤或死亡的野生动物等,同时播放一段低沉悲伤的音乐,营造沉重的氛围。-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在哭泣。大家想一想,地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呢?这些问题又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详细阐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减弱;环境污染会危害人类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等。-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水、土壤污染,保护环境。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如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做好垃圾分类,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将学生的建议记录在黑板上。- 介绍评选“环保小达人”的标准,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长期坚持环保行为,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争取成为“环保小达人”。三、应用与拓展- 向学生详细介绍“美丽家园主题大赛”,说明参赛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制作精美的模型,如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小屋、生态公园等;绘制生动的宣传画,以环保为主题,用色彩和图案表达对美丽家园的4向往和保护地球的决心;创作诗配画,用优美的诗句和相应的绘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等。同时展示一些以往优秀的参赛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鼓励学生自由组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讨论参赛方案。在学生组队和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如帮助小组确定主题,合理分工等。今天我们深入探讨了“和谐共生”这一主题。我们看到了森林砍伐环境污染、动物被害等严峻的环境问题,也分析了塑料制品的利弊。课堂 不过别担心,我们也找到了许多应对方法,像巧用旧物实现资源再小结 利用,生活中使用环保袋、做好垃圾分类 、用可降解餐盒等。希望大家能把这些环保行动变成日常习惯,从自身做起,一起为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努力。《和谐共生》一、环境问题森林被砍伐、环境被污染、动物被杀害二、塑料制品板书设计 利:轻便、耐用、成本低等弊:白色污染、不易分解、动物误食致死三、环保行动巧用旧物(如旧衣变新物)日常环保做法:使用环保袋、垃圾分类、用可降解餐盒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展示图片视频、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教学反思性,学生对塑料制品的利弊以及环保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旧衣改造实践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展示了许5多有创意的作品。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发言,自己参与度不够高;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关系时,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和数据,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