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教科版(2024)一年级下册科学1.7《它们去哪里了》教案含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教科版(2024)一年级下册科学1.7《它们去哪里了》教案含反思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教科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它们去哪里了》是2025年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旨在通过直观的观察和简单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探索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学习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等科学概念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展示,帮助学生形成对溶解现象的初步认识,同时培养其观察、记录和交流的能力。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观念: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知道一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而另一些则不能。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3. 科学探究: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能够记录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解释。 4. 科学态度: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溶解现象,区分可溶与不可溶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理解溶解过程的本质,即物质分子均匀分散到溶剂中。
教具准备
实验材料:食盐、沙子、糖、食用油、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小勺、纸巾。 多媒体设备:PPT展示溶解过程的动画。 记录工具:学生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界中溶解现象的短片(如雨水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视频,讨论视频中哪些物质发生了溶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二、讲授新课 1. 活动一:食盐的溶解 演示食盐溶解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变化。 2. 活动二:对比实验——沙子与 引导学生尝试将沙子加入水中,对比食盐溶解的实验。 3. 活动三:糖的溶解与品尝 指导学生进行糖的溶解实验,并鼓励品尝溶解后的糖水。 4. 活动四:食用油的实验 展示食用油加入水中的实验,讨论为何油不溶于水。 5. 活动五: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并讨论原因。 分组操作,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并记录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操作实验,品尝并讨论味道变化。 观察并记录现象,尝试解释原因。 小组讨论,分享发现。 直观展示溶解过程,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通过对比,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 增强体验,加深对溶解结果的理解。 拓展溶解概念,理解物质性质对溶解的影响。 巩固新知,提升归纳能力。
三、课堂练习 1. 下列哪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 A.沙子 B.糖 C.食用油 答案:B 食盐溶解后,水会变得_____。 A.更咸 B.更甜 C.无色无味 答案:A 3. 下列哪项不是溶解的特征? A.物质消失在水中 B.水变浑浊 C.形成均匀溶液 答案:B 糖溶解时,我们需要_____来帮助。 A.搅拌棒 B.锤子 C.放大镜 答案:A 油不能溶于水是因为它们的_____不同。 A.颜色 B.形状 C.分子结构 答案:C 独立完成练习,小组内核对答案。 检验学习成果,强化知识点记忆。
四、课堂小结 总结溶解的概念、条件及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回顾本课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巩固学习,促进知识内化,培养批判性思维。
板书设计
它们去哪里了 一、溶解的概念 二、实验观察 食盐溶解- 沙子不溶解 - 糖溶解 - 食用油不溶解 三、总结 可溶物质:糖、盐等 不可溶物质:沙子、油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动手实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直观理解了溶解现象。但需注意,部分学生在区分溶解与不溶解时仍存在困惑,未来教学中可增加更多实例,加深理解。同时,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动画进一步解释分子层面的溶解过程,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