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化学反应与电能第2课时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通过实验探究,能举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例,能辨识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3.通过原电池的学习,能列举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任务分项突破1.火力发电——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1)我国目前电能主要来自 发电,其次来自 发电。(2)火力发电的原理。通过化石燃料 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使 转化为 ,加热水使之 以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自主梳理』学习任务1 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火力水力燃烧化学能热能汽化为蒸汽(3)能量转化过程。燃烧其中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是 (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Zn片: 逐渐溶解, Cu片: 锌与稀硫酸 ,铜与稀硫酸 2.原电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1)实验探究[实验6-3]。有气泡产生无气泡产生反应不反应Zn片: Cu片: 产生H2(还原反应)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Zn片: Cu片: 电流表: 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 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指针偏转导线中有电流(2)微观探析电流产生的原因。负极氧化反应正极还原反应①总反应式: 。②能量转化: 能转化为 能。③电子的移动方向:从 流出,经导线流向 (与电流的方向恰好相反,电流是 )。④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向 移动,阴离子向 移动。(3)原电池。①概念:将 能转化为 能的装置。②本质:发生 反应。Zn+2H+ Zn2++H2↑化学电负极正极从正极流向负极正极负极化学电氧化还原3.构成原电池的必要组成部分理论上,自发的 均可设计成原电池。(1)(正、负极)电极材料(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等)。(2)还原剂与氧化剂。(3)形成 。氧化还原反应闭合回路『互动探究』探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被称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一个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在其一边镀锌,另一边镀二氧化锰。在纸内的离子“流过”水和氧化锌组成的电解质溶液。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2MnO2+H2O ZnO+2MnO(OH)。问题1:在该“软电池”中,哪种物质作负极 提示:由电池的总反应式可知,金属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问题2:电子是怎样移动的 电子能否通过电解质溶液 如果不能,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电子从负极流出通过外电路流向二氧化锰(正极)。电子不能通过电解质溶液,纸内的阳离子移向二氧化锰,阴离子移向锌,阴、阳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3:若将该“软电池”中的电解质换为酒精,还能否产生电流 提示:酒精不能导电,此时不能构成原电池,因此不能产生电流。问题4:若将该“软电池”中的二氧化锰换为石墨,能否构成原电池 若能,指出正、负极反应物。提示:能。负极反应物为Zn,正极反应物为O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归纳拓展『题组例练』题点一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判断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电极称为正极B.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的两极,一定要由活动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组成D.必须有电解质溶液存在,才能构成原电池B解析:原电池中失去电子的电极称为负极,A错误;原电池的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正确;原电池的两极不一定全部是金属,可能一种为活泼金属,一种为非金属,如石墨,C错误;电解质溶液存在的目的是形成闭合回路,也可以是熔融盐或氧化物,D错误。2.下列各装置中,能产生电流的是( )CA B C D解析:该装置中只有一种金属,不能构成原电池,A错误;乙醇不是电解质,不能导电,不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B错误;Fe的金属性强于Cu的,CuCl2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Fe+Cu2+ Fe2++Cu,符合原电池构成条件,C正确;没有构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D错误。题点二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3.某小组设计的化学电池使LED灯发光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换B.锌片为正极C.锌片质量减轻,发生还原反应D.电子由铜片通过稀硫酸流向锌片A解析:装置中存在“化学能→电能→光能”的转换,A正确;锌的金属性强于铜的,锌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则锌片为负极,Zn在负极失去电子,则锌片的质量减轻,B、C错误;该原电池中电子从负极锌片流出经导线流向正极铜片,D错误。4.某装置如图所示。(1)铁作 (填“正极”或“负极”),溶液中的H+向 (填“铁”或“铜”)电极方向移动。 负极铜解析:(1)Fe-Cu-稀硫酸原电池中,铁的金属性强于铜的,所以铁为负极,Cu为正极,溶液中H+向正极铜电极方向移动。(2)正极的现象是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有气泡产生Fe-2e- Fe2+解析:(2)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e- H2↑,现象是有气泡产生,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 Fe2+。(3)若反应过程中有0.2 mol 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L。 2.24解析:(3)由正极电极反应式2H++2e- H2↑可知,若反应过程中有0.2 mol 电子发生转移,产生 0.1 mol 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题后悟道学习任务2 原电池原理的简单应用『自主梳理』1.比较金属活动性两种金属分别作原电池的两极时,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 ,活动性弱的金属为 。2.增大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构成原电池时的反应速率比直接接触的反应速率大。[示例] 如利用粗锌和盐酸制备H2,比纯锌和盐酸反应要快。负极正极3.设计原电池理论上,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和制造原电池,可以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示例] 如将Fe+CuSO4 FeSO4+Cu设计成原电池,Fe应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可用Cu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解质溶液应选用CuSO4溶液。『互动探究』探究 简单原电池的设计提示:①②不能。因为反应①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虽然是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③能。因为反应③是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问题2:能否利用Al片、Cu片、浓硝酸设计一个简单的原电池 若能,试画出装置图。提示:能。装置如图所示。问题3:上述装置中正、负极如何判断 请写出装置中产生大量气泡时的电极反应式。提示:金属性Al>Cu,开始时,Al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但很快,Al表面被迅速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不再失去电子,正、负极调换,Cu失去电子作负极,表面存在致密氧化膜的Al作正极。归纳拓展设计原电池的基本思路『题组例练』1.有X、Y、Z三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X、Y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Y极产生大量气泡;②Y、Z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电流由Y→导线→Z;③X、Z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硫酸中,Z极发生氧化反应。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X>Y>Z B.X>Z>YC.Z>X>Y D.Y>Z>XC解析:根据①的描述可知,X极为负极,Y极为正极,则X的金属活动性大于Y的;根据②的描述可知,Y极为正极,Z极为负极,则Z的金属活动性大于Y的;根据③的描述可知,Z极为负极,X极为正极,则Z的金属活动性大于X的。综上分析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X>Y。2.回答下列问题。(1)试用实验室提供的下列试剂,设计两个原理不同的简单实验(只要写出两个实验方案即可),证明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铝的强。可选用试剂:Mg条、Al条、AlCl3溶液、MgCl2溶液、稀盐酸、NaOH溶液。实验方案①: ;实验方案②: 。用形状、大小相同的Mg条和Al条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观察其反应速率的大小 将Mg条和Al条靠在一起,插入稀盐酸中,观察其气泡产生的情况解析:(1)证明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铝元素的强,可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来比较,或者利用原电池原理。则方案①为用形状、大小相同的Al条和Mg条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观察其反应速率大小;方案②为将Mg条和Al条靠在一起,插入稀盐酸中,观察其气泡产生的情况。解析:(2)Cu+2FeCl3 2FeCl2+CuCl2中铜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则铜作负极,铁离子得到电子,在正极放电,所以该原电池的负极材料为铜,正极材料可用石墨,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2)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Cu+2FeCl3 2FeCl2+CuCl2设计一个原电池: 。负极材料为铜,正极材料可用石墨,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四步法”设计简单原电池(1)定——确定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剂、还原剂。(2)拆——负极电极反应:还原剂-ne- 氧化产物;正极电极反应:氧化剂+ne- 还原产物。(3)找——负极材料一般选择活泼金属作还原剂;正极材料一般选择比负极稳定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电解质溶液一般选择含氧化剂的溶液为电解质溶液。(4)画——连接电路,画出原电池示意图。思维建模知识整合学科素养测评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果电池的实验,测得数据如表所示:实验 编号 电极材料 水果品种 电极间 距/cm 电压/mV1 锌 铜 菠萝 3 9002 锌 铜 苹果 3 6503 锌 铜 柑橘 3 8504 锌 铝 菠萝 3 6505 锌 铝 苹果 3 450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5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Al-3e- Al3+解析:(1)实验5中电极材料是Zn与Al,因Al比Zn更活泼,则负极反应式为Al-3e- Al3+。(2)实验1、4中电流方向相反的原因是 。实验1中锌比铜活泼,锌为负极;实验4中锌不如铝活泼,锌为正极,所以两实验中电流方向相反解析:(2)因实验1中Zn比Cu活泼,Zn作负极;实验4中Al比Zn活泼,Zn作正极,则两实验中电流方向相反。(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影响水果电池电压的因素有 、 。 水果品种解析:(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果电池的电压与水果品种及电极材料有关。电极材料(4)若在实验中发光二极管不亮,该同学用铜、锌作电极,用菠萝作介质,将多个此电池串联起来,再接发光二极管,这样做 (填“合理”或“不合理”)。 合理解析:(4)这样做可使电压增大,做法合理。命题解密与解题指导情境解读:本题以水果电池的设计为背景,创设了真实、有意义的测试情境,有利于促进思考、推理和判断。素养立意:根据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研究不同因素对水果电池的影响,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科素养;从简单化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迁移到真实情境当中,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素养。思路点拨:(1)根据金属活泼性判断电极。(2)从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出发,推测可能影响电压大小的因素。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