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化学一轮考点梳理精讲(人教)】主题1重难突破2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化学一轮考点梳理精讲(人教)】主题1重难突破2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原卷版+解答版+讲解ppt)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重难突破2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类型1 溶解度曲线
考向1: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
1.如图,A、P、B三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点:甲物质t0 ℃时的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B点:甲物质t3 ℃时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晶体。
P点表示t2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相等 ,均为 25 g。
考向2: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2.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丙>乙>甲 。
3.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乙 。
考向3: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5.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6.甲、乙两物质中, 乙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考向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7.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62.5 g。
8.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溶液。
9.t2 ℃时,将15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
10.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 饱和 溶液。
考向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1.将t1 ℃时丙的饱和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溶剂 。
12.将乙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
考向6:判断物质提纯或结晶的方法
13.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 降温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14.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可采用 蒸发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考向7: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5.t2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
16.t1 ℃时,将100 g丙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33.3% (结果精确到0.1%)。
17.t3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甲>乙>丙 。
考向8:改变温度对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
18.在t3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丙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 。
19.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升温到t3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
 类型2 溶解度表格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考向1:从表中直接读取信息
20.从表中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0 g。
考向2:判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21.分析溶解度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较小 (填“较大”或“较小”)。
考向3:判断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区间
2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 20 ℃至 30 ℃范围内的某一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 36.0 g<x<36.3 g 。
1.(2022·黄冈、孝感、咸宁)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C.t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
D.t2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降温至t1 ℃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溶液的多
2.(2023·恩施州)根据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t ℃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KNO3的大
C.通过升温可使NaCl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蒸发结晶提纯KNO3
3.(2021·孝感)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t2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t1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
C.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 ℃时,将50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75 g饱和溶液
4.(2023·宜昌)如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t2  ℃时,乙的溶解度是 50 g。
(2)t1 ℃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升温到t2 ℃时,溶液的质量是 75 g。
(3)分别将t2 ℃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D (填字母)。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5.(2022·十堰)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t3 ℃时,乙的溶解度是 20 g。
(2)t3 ℃时,甲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1∶3 。
(3)t1 ℃时,把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则B烧杯内溶质是 甲 (填“甲”或“乙”)。现对图1中两烧杯内物质同时作如下处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字母)。
A.升温至t2 ℃,均形成不饱和溶液
B.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先升温至t3 ℃,再通过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两溶液均刚好达到饱和,蒸发水的质量:烧杯A>烧杯B
6.(2023·随州)列表法和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请根据下列图表进行分析:
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Ca(OH)2 0.18 0.17 0.16 0.15 0.14 0.13 0.12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2)10 ℃时,KNO3的溶解度 < (填“>”“<”或“=”)NaCl的溶解度。
(3)t ℃时,将75 g KNO3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25 g。
7.(2023·武汉)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碳酸氢钠、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性时,查阅资料如下:
表1 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溶解度 /g NaHCO3 6.9 8.2 9.6 11.1
KCl 27.6 31.0 34.0 37.0
NaCl 35.7 35.8 36.0 36.3
NH4Cl 29.4 33.3 37.2 41.4
表2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NaCl的溶解度为 35.8 g。
(2)根据20 ℃时上述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中属于“可溶”的物质是 NaHCO3 。
(3)将30 ℃时上述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a g分别降温到0 ℃,析出固体质量最大的物质是 NH4Cl 。
(4)20 ℃时,将氯化钠和氯化铵各m g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加入n g水,充分搅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
A.若两只烧杯中均无固体剩余,则所得氯化铵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若两只烧杯中均有固体剩余,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铵>氯化钠
C.若m≤0.36n,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铵=氯化钠
D.若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是饱和溶液,则0.36n≤m≤0.372n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重难突破2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类型1 溶解度曲线
考向1: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
1.如图,A、P、B三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点:甲物质t0 ℃时的 不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B点:甲物质t3 ℃时的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晶体。
P点表示t2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相等 ,均为 25 g。
考向2: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2.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丙>乙>甲 。
3.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乙 。
考向3: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
5.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6.甲、乙两物质中, 乙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考向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7.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62.5 g。
8.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溶液。
9.t2 ℃时,将15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
10.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 饱和 溶液。
考向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1.将t1 ℃时丙的饱和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溶剂 。
12.将乙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
考向6:判断物质提纯或结晶的方法
13.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 降温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14.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可采用 蒸发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考向7: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5.t2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
16.t1 ℃时,将100 g丙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33.3% (结果精确到0.1%)。
17.t3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甲>乙>丙 。
考向8:改变温度对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
18.在t3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丙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乙>甲>丙 。
19.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升温到t3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
 类型2 溶解度表格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考向1:从表中直接读取信息
20.从表中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6.0 g。
考向2:判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21.分析溶解度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填“增大”或“减小”);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较小 (填“较大”或“较小”)。
考向3:判断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区间
2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 20 ℃至 30 ℃范围内的某一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 36.0 g<x<36.3 g 。
1.(2022·黄冈、孝感、咸宁)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C.t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
D.t2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降温至t1 ℃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溶液的多
2.(2023·恩施州)根据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t ℃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KNO3的大
C.通过升温可使NaCl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蒸发结晶提纯KNO3
3.(2021·孝感)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t2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t1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
C.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 ℃时,将50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75 g饱和溶液
4.(2023·宜昌)如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t2  ℃时,乙的溶解度是 50 g。
(2)t1 ℃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升温到t2 ℃时,溶液的质量是 75 g。
(3)分别将t2 ℃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D (填字母)。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5.(2022·十堰)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t3 ℃时,乙的溶解度是 20 g。
(2)t3 ℃时,甲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1∶3 。
(3)t1 ℃时,把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则B烧杯内溶质是 甲 (填“甲”或“乙”)。现对图1中两烧杯内物质同时作如下处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字母)。
A.升温至t2 ℃,均形成不饱和溶液
B.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先升温至t3 ℃,再通过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两溶液均刚好达到饱和,蒸发水的质量:烧杯A>烧杯B
6.(2023·随州)列表法和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请根据下列图表进行分析:
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Ca(OH)2 0.18 0.17 0.16 0.15 0.14 0.13 0.12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
(2)10 ℃时,KNO3的溶解度 < (填“>”“<”或“=”)NaCl的溶解度。
(3)t ℃时,将75 g KNO3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25 g。
7.(2023·武汉)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碳酸氢钠、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性时,查阅资料如下:
表1 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溶解度 /g NaHCO3 6.9 8.2 9.6 11.1
KCl 27.6 31.0 34.0 37.0
NaCl 35.7 35.8 36.0 36.3
NH4Cl 29.4 33.3 37.2 41.4
表2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NaCl的溶解度为 35.8 g。
(2)根据20 ℃时上述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中属于“可溶”的物质是 NaHCO3 。
(3)将30 ℃时上述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a g分别降温到0 ℃,析出固体质量最大的物质是 NH4Cl 。
(4)20 ℃时,将氯化钠和氯化铵各m g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加入n g水,充分搅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填字母)。
A.若两只烧杯中均无固体剩余,则所得氯化铵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若两只烧杯中均有固体剩余,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铵>氯化钠
C.若m≤0.36n,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铵=氯化钠
D.若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是饱和溶液,则0.36n≤m≤0.372n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
2025年中考化学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重难突破2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考点梳理精讲
学习主题一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考向1:溶解度曲线上点的含义
1.如图,A、P、B三点代表的含义分别是:
A点:甲物质t0 ℃时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B点:甲物质t3 ℃时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晶体。
P点表示t2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均为   g。
类 型 1
溶解度曲线
不饱和
饱和
相等
25
考向2: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2.t1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
考向3: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4.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5.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6.甲、乙两物质中,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丙>乙>甲

增大
减小

考向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7.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是   g。
8.t2 ℃时,将25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下同)溶液。
9.t2 ℃时,将15 g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是   溶液。
10.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   溶液。
62.5
饱和
不饱和
饱和
考向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11.将t1 ℃时丙的饱和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
____________。
12.将乙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6:判断物质提纯或结晶的方法
13.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
14.当乙中含有少量的甲时,可采用   (填“降温”或“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物质。
增加溶剂
增加溶质(或
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降温
蒸发
考向7: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比较
15.t2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6.t1 ℃时,将100 g丙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结果精确到0.1%)。
17.t3 ℃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20%
33.3%
甲>乙
>丙
考向8:改变温度对溶液中各种量的变化
18.在t3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时,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多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
____________。
19.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 ℃升温到t3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乙>甲>丙
乙>甲>丙
类 型 2
溶解度表格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 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考向1:从表中直接读取信息
20.从表中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g。
考向2:判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21.分析溶解度表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与硝酸钾相比较,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填“较大”或“较小”)。
36.0
增大
较小
考向3:判断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区间
2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   ℃至   ℃范围内的某一温度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x)相同,x的取值范围是   。
20
30
36.0 g<x<36.3 g
1.(2022·黄冈、孝感、咸宁)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以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C.t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3
D.t2 ℃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降温至t1 ℃时甲溶液析出的晶体一定比乙溶液的多
B
2.(2023·恩施州)根据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 ℃时,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KNO3的大
C.通过升温可使NaCl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蒸发结晶提纯KNO3
A
3.(2021·孝感)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 ℃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B.t1 ℃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30%
C.甲中含有少量的丙,可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 ℃时,将50 g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75 g饱和溶液
B
4.(2023·宜昌)如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t2  ℃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t1 ℃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升温到t2 ℃时,溶液的质量是   g。
(3)分别将t2 ℃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50
饱和
75
BD
5.(2022·十堰)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 ℃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t3 ℃时,甲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
(3)t1 ℃时,把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则B烧杯内溶质是   (填“甲”或“乙”)。现对图1中两烧杯内物质同时作如下处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图1
图2
20
1∶3

A.升温至t2 ℃,均形成不饱和溶液
B.升温至t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先升温至t3 ℃,再通过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两溶液均刚好达到饱和,蒸发水的质量:烧杯A>烧杯B
答案:AB
6.(2023·随州)列表法和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请根据下列图表进行分析:
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10 ℃时,KNO3的溶解度   (填“>”“<”或“=”)NaCl的溶解度。
(3)t ℃时,将75 g KNO3的饱和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g。
减小

25
7.(2023·武汉)化学兴趣小组探究碳酸氢钠、氯化钾、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溶解性时,查阅资料如下:
表1 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表2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
0.01~1 微溶
1~10 可溶
>10 易溶
回答下列问题:
(1)10 ℃时,NaCl的溶解度为   g。
(2)根据20 ℃时上述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中属于“可溶”的物质是    。
35.8
NaHCO3
(3)将30 ℃时上述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a g分别降温到0 ℃,析出固体质量最大的物质是   。
(4)20 ℃时,将氯化钠和氯化铵各m g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加入n g水,充分搅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若两只烧杯中均无固体剩余,则所得氯化铵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若两只烧杯中均有固体剩余,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铵>氯化钠
C.若m≤0.36n,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铵=氯化钠
D.若所得溶液中只有一种是饱和溶液,则0.36n≤m≤0.372n
NH4Cl
AB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