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46个考点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考点探究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46个考点 2025年中考地理一轮考点探究人教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46个考点
1.描述纬度位置的四个方面:
①纬度范围(当图中给出详细纬度时)
②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③温度带:热带、亚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等。
④特殊纬线来描述,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如在描述澳大利亚纬度位置时可以说南回归线穿过其中部。
2.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纬度适中,气候适宜,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②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有利于发展多样化农业。
3.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海陆兼备,同时拥有陆上和海上交往的便利条件。
4.图中识别中国四大海域、内海、主要岛屿、群岛:
5.图上识别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6.用数据说明我国国土辽阔:①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②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③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④东西跨经度62°;⑤南北跨纬度49°。
7.我国疆域辽阔的优势:
①领土面积大,资源丰富;②疆界长,邻国多,利于发展对外贸易;③可以增强国家的生存能力;④气候差异大,适合发展多种农业;⑤物产丰富,有利于资源的内部调剂。
8.图上识记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简称、行政中心:
目前,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点拨】现阶段,地级市(如郑州市、开封市等)是介于省级和县级行政区之间的一级行政区。自治州是介于省级和县级行政区之间的一级民族自治地方。
9.我国人口特征:
【现在】①基数大;②增长速度缓慢。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总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10.人口众多的影响: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②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
11.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
12.民族:①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民族文化:傣族——泼水节;藏族——雪顿节;维吾尔族、回族等——开斋节;蒙古族——那达慕节;高山族——丰收节;汉族——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侗族大歌;藏族《格萨尔王传》史诗;蒙古族呼麦。
13.读饼状图可知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14.山区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
②有利条件: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15.识记中国主要山脉及走向:
①图解山脉作为省级行政区的分界线。
②图解山脉作为地形区的分界线。
③山脉影响河流、气温、降水等。
④地形区【落实到地图上】
青藏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
塔里木盆地——最大,干旱
准噶尔盆地——第二大,西北有缺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聚宝盆”——矿产丰富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土壤肥沃)
东北平原——黑土肥沃,粮食商品率高
华北平原——黄土肥沃,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
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均海拔低,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16.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7.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对交通的影响: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③对河流的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18.地形、地势特点描述的一般方法:
地形
19.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①纬度位置,北方纬度高气温低;②冬季风影响,北方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冬季风影响大。
20.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①分布不均;②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③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 600毫米以上,西北内陆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2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征:①季节变化大;②年际变化大。
22.不同干湿地区对应的降水量、植被、农业类型:
①湿润区,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②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多是旱地;③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④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植被以荒漠为主,有山地牧场,有水源的地方形成绿洲农业。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毫米) 植被 农业类型
湿润地区 一般超800毫米 森林为主 水田为主
半湿润地区 400~800毫米 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 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 200~400毫米 温带草原为主 牧业为主
干旱地区 200毫米以下 荒漠为主 绿洲农业
2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的影响——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夏季风不稳定,降水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3)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全年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②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④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南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终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
⑤高原山地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高寒缺氧。以图中五道梁为例,气候特点:全年低温,降水少。
24.河流水系特点:发源地、流程、流向、注入海洋、干支流形状、支流多少等。
25.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通常从“二期(汛期、结冰期)、二量(水量、含沙量)、流速”等方面分析。
①汛期,通常描述方式,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夏季/冬季等;
②结冰期,冬季最低月均温在0°C以下,有结冰期。如果河流有结冰期,还要判断河流有没有凌汛现象。凌汛发生的条件:a.有结冰期;b.低纬流向高纬。
③水量,描述:水量大/小;
河流水量大小通常考虑三个因素:a.降水量;b.流域面积;c.支流多少。
④含沙量,影响因素主要有植被、土质、坡度等;
⑤流速,一般描述方式,“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或“水流速度慢”。
【点拨】一般情况下,流域内存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情况,通常河流含沙量大,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河流含沙量小。
26.荆江河段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荆江(洪涝、航运)的治理措施:
①实施裁弯取直工程;②设立分洪、蓄洪区;③加高加固堤防、疏浚河道。
27.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28.河流航运价值高低考虑的因素:
自然:①流程;②水量;③结冰期;④流速;⑤水位季节变化;⑥江海联运。
人文:流经地区人口、城市多,经济较发达,运输需求量大。
【典例】结合长江水文、水系特点,分析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答:①支流多,干支流通航里程长;②注入东海,有利于江海联运;③汛期长、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④水流较平稳,水量大;⑤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运输量大等。
29.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忧患、成因与治理措施
项目 上游 中游 下游
忧患 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凌汛 水土流失严重 “地上河”,易引发洪涝,凌汛
成因 自然:降水少,气候干旱 人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且夏季多暴雨 泥沙淤积,人们不断加高大堤,形成“地上河”
治理 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草、合理放牧等;针对凌汛,加强监测,炸冰泄洪 中游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水利枢纽 加固黄河大堤;针对凌汛加强监测,炸冰泄洪
30.主要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31.防灾、减灾措施:①对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②修建防灾工程;③通过宣传等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④建救灾物资储备中心;⑤及时救灾。
32.资源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①合理利用;②注意保护和培育。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①珍惜和节约使用;②积极寻找可替代产品
33.如何保障资源供给:①扩大进口渠道;②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回收再利用;③节约资源;④开发新材料,寻找可替代产品;⑤优化经济结构,减少资源消耗。
34.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特点及影响:①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②耕地少,难利用土地较多;③后备耕地不足。
35.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衡:我国耕地和林地的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36.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①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②制定相应的法律,保护土地;③(农耕区)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合理放牧等;④营造防护林(干旱区——防风固沙,湿润区——保持水土)。
37.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及措施:
我国水资源 分布不均匀 表现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决措施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旱涝多发 兴修水库
空间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南稻北麦;西牧东耕;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引黄济青,引滦入津等。
38.针对水资源不足可采取的措施:①开源:合理开发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②节流:农业上,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培育耐旱农作物);工业上,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生活中,一水多用;③防治水污染,农业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工业上,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中,少用洗涤剂和清洁剂等。
39.现代交通运输特点:
交通运输方式 特点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量小,适合短途,受天气影响大
铁路运输 投资大,受天气影响小,运量较大,价格较低
航空运输 速度快,价格高,运量小,受天气影响大
水运 速度慢,运量大,价格低,受天气影响大
管道运输 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合二为一,运输液态、气态等流态物质
40.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特点:①分布不均;②东部铁路网密集,西部铁路网稀疏;③延伸方向来看,主要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
41.郑州、株洲、商丘、徐州等铁路枢纽城市:
【背诵】交通常考方式总结:
(1)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因素:矿产资源、人口城市、地形、气候等。
(2)修路可能遇到的困难:①地形,如多高原山地,地形崎岖,隧道、桥梁建设难度大;;②气候,如气候寒冷,冻土广布;③河流,如多河流,桥梁多,成本高;④地质,如降水多的山区,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修路成本高。
(3)修路后,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人员出行、商品流通,促进信息文化交流;②增加就业机会;③缩短两地交通时间;④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⑤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⑥如果道路修建在国界附近,利于对外贸易,利于国防。
42.我国西部地区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4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自然条件: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②地形:如平原——种植业;山地、丘陵——林业、牧业;
③土壤:如东北黑土,华北黄土,东南丘陵红土酸性适合茶树生长;
④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等。
农作物生产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自然条件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地形:如平原——种植业;山地、丘陵——林业、牧业
土壤:如东北黑土肥沃,华北黄土肥沃,东南丘陵红土酸性适合茶树生长
河流:提供灌溉水源
人文条件 市场
交通
劳动力,经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价格较低
技术
政策
44.西北地区(如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等)发展种植业的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①有灌溉水源;②夏季光照充足,热量充足;③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
4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4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件:①科技发达;②交通便利;③环境优美;④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