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普通高中保送生科学仿真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普通高中保送生科学仿真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普通高中保送生科学仿真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3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所已知的具有最大密度的星体和最小密度的物质分别是(  )
A.黑洞、星际物质 B.中子星、星际物质
C.红巨星、氢气 D.白矮星、氢气
2.(3分)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如图放置,装满不能混合的两种液体,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A;若将容器倒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B;比较pA与pB的大小,正确的是(  )
A.pA>pB B.pA=pB C.pA<pB D.无法比较
3.(3分)如图所示,在一块长方形木块上用细线缚着一块石头,使它漂浮在玻璃缸内的水面上。这时木块恰好露出一半体积,使石块在木块的下面,并仍放在原来玻璃缸的水中,则(  )
A.木块露出一小半体积,缸中水面在a处以上
B.木块露出一大半体积,缸中水面在a处以下
C.木块露出一大半体积,缸中水面仍在a处
D.木块露出一半体积,缸中水面在a处以上
4.(3分)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  )
A.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B.硫酸、氨气
C.酒精、氧气
D.水、氯化氢
5.(3分)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
A.f1=5N,f2=0,f3=5N B.f1=5N,f2=5N,f3=0
C.f1=0,f2=5N,f3=5N D.f1=0,f2=10N,f3=5N
6.(3分)一运动员在进行长跑锻炼时,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  )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7.(3分)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有关数据.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的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8.(3分)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科学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下列给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鱼类主要是靠鳔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沉和上浮的
B.蚊子细尖的口器,可以增大压强,易于刺穿皮肤吸取人和动物体内的血液
C.大象长有两个大大的耳朵,不仅可以发挥听觉功能,还能用于散热
D.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前,猫、狗、老鼠和蛇等动物大都会有异常表现,是因为这些动物可感知地壳内部运动发出的次声波
9.(3分)如图所示,有一个盛水玻璃容器,水中浮着一个倒立的玻璃杯,处于图示静止状态,当小管中水位发生变化时(  )
A.往小管中加水,玻璃杯将向上运动
B.往小管中加水,玻璃杯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C.打开阀门,小管中水位下降,玻璃杯将向上运动
D.不管小管中水位升还是降,玻璃杯永远保持静止
10.(3分)t℃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其质量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c=2b﹣a B.c=2a+b C.c=a+b D.c=a+2b
11.(3分)有两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先把甲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把甲球取出,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则甲球比热c甲和乙球比热c乙大小的关系是(  )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3分)如果不慎在照相机的镜头上粘上一个灰尘颗粒(如图),那么拍摄的相片(  )
A.其上部将出现一个黑点
B.其下部将出现一个黑点
C.其上部和下部皆无黑点
D.其上部和下部各出现一个黑点
13.(3分)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可见光波段,人体温度约为37℃,宇宙空间内的电磁辐射相当于零下270℃的物体发出的,这种辐射称为“3K背景辐射”(  )
A.γ射线 B.X射线 C.紫外线 D.无线电波
14.(3分)唐代诗人李白的七绝《峨眉山月歌》中这样写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山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所描述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5.(3分)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入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容器中的水面高6cm.且与石鼓上表面齐平(g取10N/kg)(  )
A.0N B.0.2N C.0.6N D.0.8N
16.(3分)甲、乙两同学从跑道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全程时间中一半跑,另一半时间走;乙在全程的一半内跑,则(  )
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同时到达终点 D.无法判断
17.(3分)在托盘天平两托盘上分别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稀盐酸的烧杯,调节天平使其平衡,再分别加入甲、乙两种物质,则甲、乙分别是(  )(已知:常温下H2S是一种气体,其水溶液是一种二元弱酸。)
A.Mg和MgO B.Mg(OH)2和MgS
C.MgO和MgCO3 D.MgO和Mg(OH)2
18.(3分)等质量的Mg、Fe、Zn分别与三份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SO4溶液>FeSO4溶液>ZnSO4溶液
B.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MgSO4>FeSO4>ZnSO4
C.反应后产生的H2质量相等
D.反应中用去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Zn>Fe>Mg
19.(3分)把一块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方式以球形割面切开,成为2个薄透镜,然后沿主轴分开一定的距离,则(  )
A.无论平行光是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仍是平行光
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
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20.(3分)图1表示向一定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实验中得到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若反应生成水,水为液态),横坐标表示通入的氧气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反应前、后的温度与压强相同.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1中Oa段表示实验中沉淀质量的变化情况
②图1中c点表示上述混合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③由图2可知,反应前X的体积为2L
④由图2可知,x可能是C0或CH4.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探究简答题(共40分)
21.(5分)验证叶绿素合成所需的条件。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①配制培养基:1号培养基(含蔗糖、水、植物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等)
2号培养基(不含Mg,其他成分与1号相同)
②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后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将种子的胚剥离
③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胚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两周后
甲 乙 丙 丁
培养基 1号 2号 1号 1号
培养瓶数 5 5 5 5
每瓶接种数目 10 10 10 10
培养条件 光照16h/d、 25℃ 光照16h/d、 25℃ 黑暗、 25℃ 光照16h/d、 10℃
实验结果 绿色 黄色 黄色 黄绿色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实验设计时,为什么不是每组只用1个培养瓶、或每个培养瓶中只接种一粒种子的胚?   。
(2)在此实验设计时,为什么不用完整种子萌发的方法,而是去掉胚乳后   。
(3)请写出与上表相关的实验结论:   (写出两点即可)
22.(5分)杆秤是我国常见的称量工具。为了研究杆秤的刻度是否均匀,取一把自重为G0的刻度尺来研究,在最左端加上配重,使刻度尺的重心距提纽O左边L0的地方,如图所示,用质量为m1的钩码做秤砣,把它挂在离提纽O为x的地方;逐次增加待测物体的质量mx,调节秤砣的位置,使刻度尺保持平衡。记录下每次平衡时的待测物体的质量mx与秤砣离提纽O的距离x,以x为横坐标,mx为纵坐标,做出如图所示图线。
(1)图线显示是一条直线说明了    
(2)图线中x0=   (用所给量表示)
23.(5分)有一个老先生常常借助于放大镜来读书看报。一次,他想用量角器测量书上所画的三角形的一个角的角度,但是看不清。于是取了一个放大倍数为5倍的放大镜,他顺利地摆放好量角器,并且量角器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在    (与焦距比较),然后读出了这个角度是25度.那么,被测的这个角的实际角度是    度。
24.(5分)已知:白色Fe(OH)2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Fe(OH)3为红褐色沉淀,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某学生制备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胶头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长胶头滴管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方法二:先去除装置中空气,然后让Fe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法来制备。装置如图,所用试剂: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
(2)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
(3)制备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分两步:第一步,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先打开止水夹,关闭止水夹,进行Fe(OH)2的制备,这步操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把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试管塞去掉,马上能看到白色沉淀在氧气和水作用下变成红褐色,写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25.(5分)《墨经》中提到:“力,形之所以奋也。”“形”指物体,“奋”的意思为静止变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改变等。这句话主要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
26.(5分)各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一种植物)需要每天短于16h的光照才能开花,若光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有人将苍耳置于不同组合的光照期和黑暗期中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你认为可以对前人的认识做何修正?   。
(2)有人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图乙所示,该实验(是或否)   。
27.(5分)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28.(5分)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米/秒和10米/秒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后立刻开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灯。若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秒,则表明拉响汽笛时两船之间相距   米,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   米;乙船亮灯时距离甲船   米。(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三、分析计算题(共20分)
29.(5分)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它可用HXCYOZ nH2O化学式表示.取6.3g该晶体,在100℃完全失去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5g.又测得在无水HXCYOZ中H、C、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26,7%、71.1%,求该晶体的化学式.
30.(5分)某学生分别用一定量的2价金属A与60毫升盐酸反应,用图1所示装置收集氢气,所做六次实验结果如下表:(假设产生的氢气全部收集,其中有一次酸与金属恰好完全反应)
试验编号 A/克 盐酸/毫升 产生氢气的体积/升
1 0.5 60 0.5
2 1.0 60 1.0
3 1.5 60 1.5
4 2.0 60 2.0
5 2.5 60 2.0
6 3.0 60 2.0
(1)用编号回答:上述实验中,金属过量的是   ,盐酸过量的是   .
(2)假设所收集的氢气的密度为0.083克/升,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3)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其密度为   克/厘米3.
(4)在图2的坐标中,画出六次实验中,金属A与生成盐酸盐质量的相关函数曲线.
31.(5分)有位同学想要测定一个灯泡的电阻R,手头只有以下器材:待测灯泡、电压为U=12V的电源、两个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设阻值分别为R1与R2,已知R2=nR1且n>1)、一只电流表、若干导线。如图所示,他先连接了部分电路,然后在AB之间接入电阻或导线,如表,请根据该同学提供的数据和条件求出灯泡与未知定值电阻的可能阻值。
几种连接方式 1 2 3 4
电流强度I(A) 0.2 0.25 0.5 =0.571
32.(5分)广口瓶中装有适量NaOH的稀溶液,将新鲜绿藻浸在该溶液中;U形管内装有红色的水,当CO2被不断消耗时,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当溶液中CO2的量不断增加时,发生以下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如图,连接广口瓶和U形管。
(1)将装置在太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上浮/下沉),原因是    。
(2)若将装置在暗室里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上浮/下沉),原因是    。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普通高中保送生科学仿真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60分)
1.(3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到目前为止,人们所已知的具有最大密度的星体和最小密度的物质分别是(  )
A.黑洞、星际物质 B.中子星、星际物质
C.红巨星、氢气 D.白矮星、氢气
【答案】A
2.(3分)密封的圆台形容器如图放置,装满不能混合的两种液体,它们的密度分别为ρ1、ρ2(ρ1<ρ2),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A;若将容器倒置,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B;比较pA与pB的大小,正确的是(  )
A.pA>pB B.pA=pB C.pA<pB D.无法比较
【答案】C
3.(3分)如图所示,在一块长方形木块上用细线缚着一块石头,使它漂浮在玻璃缸内的水面上。这时木块恰好露出一半体积,使石块在木块的下面,并仍放在原来玻璃缸的水中,则(  )
A.木块露出一小半体积,缸中水面在a处以上
B.木块露出一大半体积,缸中水面在a处以下
C.木块露出一大半体积,缸中水面仍在a处
D.木块露出一半体积,缸中水面在a处以上
【答案】C
4.(3分)如图所示,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可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了。则液体A和气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下列的(  )
A.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
B.硫酸、氨气
C.酒精、氧气
D.水、氯化氢
【答案】C
5.(3分)如图所示,物体a、b和c叠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力Fb=5N、Fc=10N分别作用于物体b、c上,a、b和c仍保持静止。以f1、f2、f3分别表示a与b、b与c、c与桌面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则(  )
A.f1=5N,f2=0,f3=5N B.f1=5N,f2=5N,f3=0
C.f1=0,f2=5N,f3=5N D.f1=0,f2=10N,f3=5N
【答案】C
6.(3分)一运动员在进行长跑锻炼时,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三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图(  )
A.乳酸、CO2、O2 B.O2、CO2、乳酸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答案】A
7.(3分)向100克3.65%的盐酸中,逐滴加入4%氢氧化钠溶液,同时测定溶液的有关数据.以每次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横坐标的下列函数图象的形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8.(3分)自然界的许多动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进化出了符合一定科学规律的身体部位。对此,下列给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鱼类主要是靠鳔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下沉和上浮的
B.蚊子细尖的口器,可以增大压强,易于刺穿皮肤吸取人和动物体内的血液
C.大象长有两个大大的耳朵,不仅可以发挥听觉功能,还能用于散热
D.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前,猫、狗、老鼠和蛇等动物大都会有异常表现,是因为这些动物可感知地壳内部运动发出的次声波
【答案】A
9.(3分)如图所示,有一个盛水玻璃容器,水中浮着一个倒立的玻璃杯,处于图示静止状态,当小管中水位发生变化时(  )
A.往小管中加水,玻璃杯将向上运动
B.往小管中加水,玻璃杯仍然保持静止状态
C.打开阀门,小管中水位下降,玻璃杯将向上运动
D.不管小管中水位升还是降,玻璃杯永远保持静止
【答案】C
10.(3分)t℃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均分为三份,分别加热蒸发溶剂,然后把温度降至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其质量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c=2b﹣a B.c=2a+b C.c=a+b D.c=a+2b
【答案】A
11.(3分)有两个温度和质量都相同的金属球,先把甲球放入盛有热水的杯中,热平衡后水温降低了Δt.把甲球取出,热平衡后水温又降低了Δt,则甲球比热c甲和乙球比热c乙大小的关系是(  )
A.c甲>c乙
B.c甲<c乙
C.c甲=c乙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B
12.(3分)如果不慎在照相机的镜头上粘上一个灰尘颗粒(如图),那么拍摄的相片(  )
A.其上部将出现一个黑点
B.其下部将出现一个黑点
C.其上部和下部皆无黑点
D.其上部和下部各出现一个黑点
【答案】C
13.(3分)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6000℃,所辐射的电磁波中辐射强度最大的在可见光波段,人体温度约为37℃,宇宙空间内的电磁辐射相当于零下270℃的物体发出的,这种辐射称为“3K背景辐射”(  )
A.γ射线 B.X射线 C.紫外线 D.无线电波
【答案】D
14.(3分)唐代诗人李白的七绝《峨眉山月歌》中这样写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山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所描述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答案】B
15.(3分)如图所示,在容器中放入一个上、下底面积均为10cm2,体积为80cm3的均匀对称石鼓,其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容器中的水面高6cm.且与石鼓上表面齐平(g取10N/kg)(  )
A.0N B.0.2N C.0.6N D.0.8N
【答案】B
16.(3分)甲、乙两同学从跑道一端前往另一端。甲在全程时间中一半跑,另一半时间走;乙在全程的一半内跑,则(  )
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同时到达终点 D.无法判断
【答案】A
17.(3分)在托盘天平两托盘上分别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稀盐酸的烧杯,调节天平使其平衡,再分别加入甲、乙两种物质,则甲、乙分别是(  )(已知:常温下H2S是一种气体,其水溶液是一种二元弱酸。)
A.Mg和MgO B.Mg(OH)2和MgS
C.MgO和MgCO3 D.MgO和Mg(OH)2
【答案】C
18.(3分)等质量的Mg、Fe、Zn分别与三份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的质量:MgSO4溶液>FeSO4溶液>ZnSO4溶液
B.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MgSO4>FeSO4>ZnSO4
C.反应后产生的H2质量相等
D.反应中用去的稀硫酸溶液的质量:Zn>Fe>Mg
【答案】A
19.(3分)把一块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方式以球形割面切开,成为2个薄透镜,然后沿主轴分开一定的距离,则(  )
A.无论平行光是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仍是平行光
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
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答案】C
20.(3分)图1表示向一定量氯化钙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纵坐标表示实验中得到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若反应生成水,水为液态),横坐标表示通入的氧气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气体的总体积(反应前、后的温度与压强相同.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1中Oa段表示实验中沉淀质量的变化情况
②图1中c点表示上述混合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③由图2可知,反应前X的体积为2L
④由图2可知,x可能是C0或CH4.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二、探究简答题(共40分)
21.(5分)验证叶绿素合成所需的条件。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①配制培养基:1号培养基(含蔗糖、水、植物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等)
2号培养基(不含Mg,其他成分与1号相同)
②小麦种子用清水浸泡后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将种子的胚剥离
③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胚接种在培养基上,培养两周后
甲 乙 丙 丁
培养基 1号 2号 1号 1号
培养瓶数 5 5 5 5
每瓶接种数目 10 10 10 10
培养条件 光照16h/d、 25℃ 光照16h/d、 25℃ 黑暗、 25℃ 光照16h/d、 10℃
实验结果 绿色 黄色 黄色 黄绿色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实验设计时,为什么不是每组只用1个培养瓶、或每个培养瓶中只接种一粒种子的胚? 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
(2)在此实验设计时,为什么不用完整种子萌发的方法,而是去掉胚乳后 避免胚乳中镁元素对实验的干扰 。
(3)请写出与上表相关的实验结论: 甲组与乙组对照表明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须的矿物质;
甲组和丙组对照表明叶绿素合成需要光 (写出两点即可)
22.(5分)杆秤是我国常见的称量工具。为了研究杆秤的刻度是否均匀,取一把自重为G0的刻度尺来研究,在最左端加上配重,使刻度尺的重心距提纽O左边L0的地方,如图所示,用质量为m1的钩码做秤砣,把它挂在离提纽O为x的地方;逐次增加待测物体的质量mx,调节秤砣的位置,使刻度尺保持平衡。记录下每次平衡时的待测物体的质量mx与秤砣离提纽O的距离x,以x为横坐标,mx为纵坐标,做出如图所示图线。
(1)图线显示是一条直线说明了  杆秤的刻度是均匀的 
(2)图线中x0=  (用所给量表示)
23.(5分)有一个老先生常常借助于放大镜来读书看报。一次,他想用量角器测量书上所画的三角形的一个角的角度,但是看不清。于是取了一个放大倍数为5倍的放大镜,他顺利地摆放好量角器,并且量角器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在  一倍焦距以内 (与焦距比较),然后读出了这个角度是25度.那么,被测的这个角的实际角度是  25 度。
24.(5分)已知:白色Fe(OH)2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Fe(OH)3为红褐色沉淀,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
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
(1)某学生制备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胶头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长胶头滴管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接触氧气 。
方法二:先去除装置中空气,然后让Fe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法来制备。装置如图,所用试剂: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
(2)在试管Ⅰ里加入的试剂是  铁屑、稀硫酸 。
(3)制备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分两步:第一步,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先打开止水夹,关闭止水夹,进行Fe(OH)2的制备,这步操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Ⅰ中溶液压入试管Ⅱ中,且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
(4)把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试管塞去掉,马上能看到白色沉淀在氧气和水作用下变成红褐色,写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4Fe(OH)2+O2+2H2O=4Fe(OH)3 。
25.(5分)《墨经》中提到:“力,形之所以奋也。”“形”指物体,“奋”的意思为静止变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改变等。这句话主要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6.(5分)各植物的开花都要求一定的黑暗和光照时间,但“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期的长短,还是光照期的长短”并不明确。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一种植物)需要每天短于16h的光照才能开花,若光照时间长于16h就不开花,有人将苍耳置于不同组合的光照期和黑暗期中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各组处理的差异(变量)是  黑暗期的长短 。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你认为可以对前人的认识做何修正? ①影响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不是光照时间短于16h,而是每天长于8h的黑暗(或②苍耳开花不仅需要每天短于16h的光照,还需要长于8h的黑暗) 。
(2)有人进一步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图乙所示,该实验(是或否) 是,图乙所示实验表明,决定苍耳开花的关键性因素是黑暗的长短,而不是光照的长短 。
27.(5分)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
【答案】
解:①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②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所以如果能听到声音,后听到声音;
答:①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
②听到了遇险飞船的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火光。
28.(5分)夜里,在海洋的同一条航线上,甲、乙两船分别以5米/秒和10米/秒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两船相隔一定距离时,驾驶员在听到对方的汽笛声后立刻开亮自己船上的探照灯。若两船驾驶员探照灯打开的时间正好相隔0.2秒,则表明拉响汽笛时两船之间相距 4830 米,甲船亮灯时距离乙船 4620 米;乙船亮灯时距离甲船 4623 米。(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答案】
解:
(1)甲船发出汽笛声的传播速度:
v甲=340m/s+5m/s=345m/s,
乙船发出汽笛声的传播速度:
v乙=340m/s+10m/s=350m/s,
设两船的距离为s,由题知,﹣,
即:﹣=0.4s,
解得:
s=4830m;
(2)乙船发出汽笛声的传到甲船的时间:
t乙===13.8s,
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
Δs=(v甲船+v乙船)t乙=(5m/s+10m/s)×13.8s=207m,
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
s′=s﹣Δs=4830m﹣207m=4623m;
(3)甲船发出汽笛声的传到乙船的时间:
t甲===14s,
这段时间内两船走的路程:
Δs′=(v甲船+v乙船)t甲=(5m/s+10m/s)×14s=210m,
此时两船之间的距离:
s′=s﹣Δs=4830m﹣210m=4620m。
故答案为:4830;4620。
三、分析计算题(共20分)
29.(5分)某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它可用HXCYOZ nH2O化学式表示.取6.3g该晶体,在100℃完全失去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5g.又测得在无水HXCYOZ中H、C、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2%、26,7%、71.1%,求该晶体的化学式.
【答案】
解:由6.3克该晶体,在100℃完全失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2.5克,
则水的质量为6.4g﹣4.5g=8.8g,由晶体分子式可用HxCyOz nH2O表示,=;解得n=2,
由H、C、O在无水HxCyOz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2.7%、26.7%,
则x:y:z=::=1:1:8,
再设HxCyOz中H、C、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m、m,
则1×m+12×m+16×2m=126﹣18×7,
解得m=2,
即晶体的化学式为H2C7O4 2H4O,答:晶体的分子式为:H2C2O5 2H2O;
30.(5分)某学生分别用一定量的2价金属A与60毫升盐酸反应,用图1所示装置收集氢气,所做六次实验结果如下表:(假设产生的氢气全部收集,其中有一次酸与金属恰好完全反应)
试验编号 A/克 盐酸/毫升 产生氢气的体积/升
1 0.5 60 0.5
2 1.0 60 1.0
3 1.5 60 1.5
4 2.0 60 2.0
5 2.5 60 2.0
6 3.0 60 2.0
(1)用编号回答:上述实验中,金属过量的是 5、6 ,盐酸过量的是 1、2、3 .
(2)假设所收集的氢气的密度为0.083克/升,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4 .
(3)所用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其密度为 1.01 克/厘米3.
(4)在图2的坐标中,画出六次实验中,金属A与生成盐酸盐质量的相关函数曲线.
【答案】
解:(1)比较1、2、4三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随着金属A的质量不断增加,说明酸是过量的、6两组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随着金属A的质量不断增加,说明金属是过量,每加入0.6克金属A,所以加入2.0克金属A,说明5组实验恰好完全反应,2.0克金属A和60mL盐酸生成盐和8.0L氢气,设金属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x.
A+2HCl═ACl7+H2↑
x 73
2.8g y 0.166克
==
得:x=24 y=7.06g
(3)由(2)可知,氯化氢的质量是6.06克,根据题目中盐酸的密度可知═7.01g/cm3.
(4)根据(2)中的解答可以知道,金属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盐酸盐的质量为:2.7g+6.06g﹣0.166gg=3.894g、6次金属已完全反应,即为7.894g=1.9735g=6.947g=5.9205g;
则其图象为:
故答案为:(1)6、6;1、2、3;
(2)24;
(3)1.01;
(4).
31.(5分)有位同学想要测定一个灯泡的电阻R,手头只有以下器材:待测灯泡、电压为U=12V的电源、两个阻值未知的定值电阻(设阻值分别为R1与R2,已知R2=nR1且n>1)、一只电流表、若干导线。如图所示,他先连接了部分电路,然后在AB之间接入电阻或导线,如表,请根据该同学提供的数据和条件求出灯泡与未知定值电阻的可能阻值。
几种连接方式 1 2 3 4
电流强度I(A) 0.2 0.25 0.5 =0.571
【答案】
解:根据欧姆定律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分别为
R总1===60Ω,
R总2===48Ω,
R总3===24Ω,
R总6===21Ω,
根据串联时总电阻最大,
R总1=RL+R1+R5=RL+R1+nR1=60Ω;
R总3=RL+R2=RL+nR1=48Ω;
R总8=RL+R1=RL+R1=24Ω;
R总7=RL+R并=21Ω或RL=21Ω;
解得:R1=12Ω;RL=12Ω,因而RL=21Ω是不可能的,
n=3,即R6=36Ω,
根据并联电路的电阻R并==9Ω总6=RL+R并=21Ω。
答:R1的阻值为12Ω,灯泡的阻值为12Ω,R2的阻值为36Ω。
32.(5分)广口瓶中装有适量NaOH的稀溶液,将新鲜绿藻浸在该溶液中;U形管内装有红色的水,当CO2被不断消耗时,溶液中发生以下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当溶液中CO2的量不断增加时,发生以下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如图,连接广口瓶和U形管。
(1)将装置在太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下沉 (上浮/下沉),原因是  绿藻进行光合作用消耗CO2,NaHCO3被分解为Na2CO3、CO2、H2O,相当于溶液中的水分增加,则溶液的密度下降,浮力变小,所以观察到绿藻会下沉 。
(2)若将装置在暗室里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绿藻会  上浮 (上浮/下沉),原因是  绿藻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当CO2增加时,Na2CO3、CO2、H2O反应生成 NaHCO3,溶液中水分减少,溶液的密度增大,浮力变大,所以要上浮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