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单元测试(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单元测试(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4八下·余杭期末)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易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模型的是(  )
A.氢元素 B.甲烷分子结构
C.电流表 D.有礼标志
【答案】B
【解析】 模型就是原型的样本,是对现实系统的描述和模仿,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氢元素,为符号,故A不合题意;
B:甲烷分子结构,为模型,故B符合题意;
C:电流表,为符号,故C不合题意;
D:有礼标志,为符号,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2025八下·青田开学考)下列分子模型中,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  )
A. B. C. D.
【答案】A
3.(2024八下·金东期末)2024年2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布,研发含锥-177抗癌新药取得实质性进展。镥-177相对原子质量为177,核外电子数为71,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
A.177 B.142 C.106 D.71
【答案】C
【解析】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减去质子数。
【解答】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可知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1,则镥原子的质子数为71,中子数为106.
故答案为:C。
4.(2024八下·乐清期中)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质子数的不同 D.电子数的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分析。
【解答】 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C。
5.(2025八下·青田开学考)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化学式的书写依据是化合价,牢记常见元素化合价: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氧负二价,氟氯溴碘与金属化合负一价,单质通常为零价。化学式中各元素化合价的总和为零。
【解答】A、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B符合题意。
C、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C不符合题意。
D、锌的化学式为Zn,D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6.(2024八下·拱墅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
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答案】D
【解析】 根据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的现象以及对此作出的推断进行分析。
【解答】 A.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方向直接通过,说明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的质量比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α粒子碰到的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不能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4九上·温州月考)下列各图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根据图示,B、D为单质,C为混合物,不符和题意,A为化合物,故选A。
8.(2024七上·临平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答案】A
【解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9.(2024八下·嘉兴期末)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3 D.+5
【答案】B
【解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解答】在 NaClO 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1,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故选B。
10.下列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空气、水、氧气 B.二氧化碳、海水、氮气
C.冰水、碳酸钠、氯化钠 D.铁、氧化铁、食醋
【答案】A
【解析】根据物质的分类来分析。
【解答】A、空气为混合物,水为化合物,氧气为单质,A正确;
B、二氧化碳为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海水为混合物,不是化合物,B错误;
C、冰水为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氯化钠为化合物,不是单质,C错误;
D、铁为单质,不是混合物,食醋为混合物,不是单质,D错误。
故选A。
11.(2024八下·上城期末)浙江科学家潘建伟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锶原子光晶格钟,该钟的误差可以数十亿年不超过一秒,关于元素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8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D.一个Sr2+中含有38个电子
【答案】A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它就等于质子数,对原子来说,还等于核外电子数;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8,故A正确;
B.通过元素周期表可知,该元素名称为锶,带“钅”,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不是“g”,故C错误;
D.一个Sr2+带2个正电荷,则含有38-2=36个电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2.(2025八下·余姚开学考)下列关于二氧化氮的化学式NO2表示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
B.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
C.二氧化氮这种物质由一种氮元素和两种氧元素组成
D.一个二氧化氮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表示一种物质或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答】A.可以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正确;
B.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正确;
C.可以表示二氧化氮是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错误;
D.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正确;
故选:C
13.(2024八下·嵊州期末)在科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下列科学用语中对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CO ③CO2 ④Mg2+ ⑤2OH- ⑥H2O ⑦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⑦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⑥ D.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答案】C
【解析】①表示2个氢原子;②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③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④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⑤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⑥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⑦表示铜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
【解答】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A错误;
B.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②,B错误;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⑥,C正确;
D.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D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4八下·东阳期末)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C15H22O5)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是青蒿的提取物,能溶于酒精和乙醚,在水中几乎不溶,它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B.可以用乙醚溶解的方法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C.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D.青蒿素具有热的不稳定性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以及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青蒿素的溶解性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D.根据青蒿素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 A.由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可知,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青蒿素可溶于乙醇、乙醚,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可以用乙醚溶解的方法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因为在加热过程中会破坏其有效成分,说明青蒿素具有热的不稳定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5.(2024八下·杭州月考)小舟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
A.碳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2CO3、CO、CH4
B.硫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H2S、SO2、SO3
C.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2O3、FeO、FeS
D.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O2、N2、CO2
【答案】A
【解析】(1)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比较方法来分析;
(4)根据空气的组成及其含量来分析。【解答】C.在FeO、Fe2O3、FeS三种含铁化合物中,将化学式变形得:①6FeS;②3Fe2O3 ;③6FeO ,因32×6>16×3×3>16×6,含铁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排列为FeO>Fe2O3>FeS,故C错误;
B.H2S的相对分子量为34,SO2的相对分子量为64,SO3的相对分子量为80,故硫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SO3>SO2>H2S,故B错误;
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H2CO3、CO、CH4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2、-4,由高到低,故A正确;
D.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氧气约为21%,二氧化碳约为0.03%,故D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2024七上·诸暨期末)如图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
A.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B.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答案】分子之间存在间隙;B
【解析】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解答】
第一空: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第二空:A、黄豆芝麻混合实验是模拟实验,无法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B、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空隙。故答案为:B。
17.(2023八下·越城期末)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   ;
(2)2个氢原子   ;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1)O2
(2)2H
(3)H2O
【解析】(1)根据O2 具有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
(2)根据元素符号表示一个原子,多个原子符号前加系数分析;
(3)根据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分析。
【解答】(1) O2 具有帮助呼吸的性质,可用于医疗急救。
(2)2个氢原子符号为2H。
(3)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符号为 H2O 。
故答案为:(1) O2 ;(2)2H;(3) H2O 。
18.(2025八上·椒江期末) 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根据电解水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理论上电解水时,a、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2s1,但是某次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不符合,则下列对此采取的进一步实验方法可取的有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C.认为是实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2)图乙是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图,图中“○”代表氧原子, “●”代表氢原子,请将模型图补充完整并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 (提示: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答案】(1)氢元素、氧元素;ABD
(2)
【解析】(1)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不符时,要分析原因,而不能视而不见。
(2)根据体积比等于分子数之比画图。
【解答】(1)水电解后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说明水由氢和氧组成。实验获得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是理论上的2:1。则因反复实验,查找原因;检查是否是因为装置漏气导致误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所以可猜测是否是因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导致的误差;实验要严谨,不能仍为实验存在误差而放任不管。
故答案为:ABD。
(2)水电解后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提示说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可知氢气分子个数是氧气分子个数的2倍,如图所示。
19.(2024八下·金东期末)为了加深对分子构成的认识,小科同学用各色橡皮泥进行分子模型的制作。观察四种分子结构模型,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模 型 各种颜色的球及个数 分子名称 化学式
1 1 个灰色球、2个白色球 水分子 H2O
2 1个黑色球、4个白色球 甲烷分子 ①
3 2个灰色球、2个白色球 ② H2O2
4 2个黑色球、1个灰色球、6个白色球 乙醇分子 C2H5OH
(1) 模型2的化学式①是   ; 模型3的分子名称②是   。
(2)由模型3表示的物质可以反应得到模型1表示的物质,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变化的实质:   。
【答案】(1)CH4;过氧化氢分子
(2)过氧化氢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水分子
【解析】由图可得 灰色球 表示氧原子, 白色球 表示氢原子, 黑色球 表示碳原子。
【解答】(1)甲烷化学式为CH4,模型3的分子名称②是过氧化氢分子;
(2)模型3的分子名称②是过氧化氢分子,过氧化氢分子分解产生水和氧气,即过氧化氢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水分子。
20.(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表中是A、B、C三种微粒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A B C
质子数 12 12 17
中子数 12 12 18
电子数 10 12 18
(1)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表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用字母表示)。
(3)A、C两种微粒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答案】(1)24.31
(2)A、B
(3)MgCl2
【解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中提供的信息进行解答;
(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间互称同位素;
(3)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进行分析。
【解答】(1)元素名称的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
(2)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间互称同位素;表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AB;
(3)A的质子数为12,A为镁元素,C的质子数为17,C为氯元素,两种粒子形成化合物为氯化镁,镁元素为+2价,氯元素为-1价,根据化合价法则可知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Cl2。
21.(2024八下·东阳期末)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都采用锂电池储能,如图甲是第16题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这一格子的具体信息。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2)“Li”除了表示锂元素、一个锂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3)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答案】(1)3 (2)锂单质 (3)Li+
【解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学式与元素符号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
(3)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解答】 (1)根据图片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可知,则锂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
(2)“Li”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锂元素,表示一个锂原子,还能表示锂这一单质。
(3)由图乙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锂离子,其离子符号为Li+。
22.(2024八下·余杭期末)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1)由图可知,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中T的化合价为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答案】(1)质子
(2)+1;22
【解析】 (1)根据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2)①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和。
【解答】 (1)由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 ”表示的粒子是质子;
(2)①在 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T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0,则x=+1价,即T的化合价为+1价;
②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16=22。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2023七上·义乌期末)(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3)拓展应用:
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
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
【答案】(1)引力;中间
(2)中间
(3)A
【解析】(1)根据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木块的移动方向是否与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木块的形状,观察它的移动方向。如果移动方向发生改变,那么二者有关;否则,二者无关。
(2)探究硬币的移动方向与液面形状是否有关时,可以改变液面的形状,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如果硬币的移动方向改变,则说明二者有关。
(3)根据硬币和木块在水中的移动方向分析。
【解答】(1)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引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
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中间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向中间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3)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硬币都向中间移动,则硬币靠拢,木块都向边缘移动,则木块分开,故选A。
24.(2024八下·湖州期中)化合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下面是小科对元素化合价的部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元素正负化合价有何规律[
推测一: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都显正价;
推测二: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负价。
【举例及分析】
(1)NaCl、CuO、Fe2O3中金属元素化合价分别为+1、+2,+3,其他金属在化合物中也都显正价,推测一正确。金属都显正价的可能原因是   。(从电子得失角度回答)
(2)H2O、SO2、CO2中氢、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4、+4,说明推测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3)HCl、H2S、CH4中氯、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4。
(4)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与氧化合时常显正价,与氢化合时常显   价。
【答案】(1)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只能失去电子而不能得到电子
(2)不成立
(3)【得出结论】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此时非金属元素都显负价。
(4)负
【解析】(1)金属元素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弱,容易失去电子显正价;
(2)注意分析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只显示负价即可;
(3)三种化合物中都含有氢元素,据此分析另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4)将上面得到的结论综合一起即可。
【解答】(1) 金属都显正价的可能原因是金属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只能失去电子而不能得到电子;
(2)在 H2O、SO2、CO2中氢、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4、+4, 即在与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都显正价,则推测二不成立;
(3) HCl、H2S、CH4中氯、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4。 它们都是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此时非金属元素都显负价。
(4)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与氧化合时常显正价,与氢化合时常显负价。
25.(2024八下·金东期末)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α粒子散射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 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 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该实验很好地模拟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即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为:   。
(4)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下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答案】(1)原子核
(2)C
(3)多数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只有绝少数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4)D
【解析】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 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 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解答】(1) 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原子核;
(2)原子核和 α粒子 相互排斥,所以内环S极、外环N极,同时α粒子大小以及质量都小于原子核,所以直径2cm、重5g。
故答案为:C。
(3)原子核内部大部分是空的,所以多数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只有绝少数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4)大部分直线穿过,少部分发生小角度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结合环形金属板空间构型可知D符合实际情况。
26.(2021八下·杭州月考)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对比和归纳,我们往往可以得出一些十分有趣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请仔细阅读下表中的内容,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常见的几种离子 H+ Na+ Mg2+ OH﹣ Cl﹣ SO42﹣
对应元素及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 、 、O 、 、S
所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酸 碱 盐
HCl、H2SO4 NaOH、Mg(OH)2 MgCl2、Na2SO4
(1)由前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往往与相应离子所带的   数相等.
(2)由后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通过元素或原子团  可以确定相应化合物的化学式.
(3)利用表中所给内容,请你写出硫酸钠的化学式   .
(4)根据硫酸亚铁的化学式FeSO4,可推出该物质所含阳离子的符号为   .
【答案】(1)电荷(2)化合价(3)Na2SO4(4)Fe2+
【解析】(1)氢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据此分析化合价和离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2)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然后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推算出化学式中离子的个数,从而写出对应的化学式;
(3)根据表格确定钠和硫酸根的化合价,然后根据(2)中的规律写出化学式;
(4)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硫酸根的化合价计算出铁元素的化合价,再根据(1)中的规律写出铁离子的符号。
【解答】(1)由前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往往与相应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
(2)由后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通过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确定相应化合物的化学式。
(3)根据表格可知,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y=0,解得:x:y=2:1,那么硫酸钠的化学式为:Na2SO4;
(4)硫酸亚铁的化学式FeSO4,硫酸根离子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x+(-2)×1=0,解得:x=+2价,那么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即Fe2+。
27.(2023八下·下城期中)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硫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0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mg/g。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亚硝酸根离子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
(4)用多种菜做实验的目的是   。
【答案】(1)+3
(2)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偏高
(3)低温、密封,尽量缩短储存时间
(4)使得出的结论更客观,更具有普遍意义。
【解析】(1)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数即为化合价数,原子团的化合价为组成原子团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分析;
(2)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变的化趋热分析;
(3)由(2)中亚硝酸盐的变化趋势分析;
(4)根据化学实验要排除偶然性,具有普遍意义分析。
【解答】(1) 亚硝酸盐中含有亚硝酸根离子NO2﹣,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则x+(-2)×2=0,x=+3。
(2)由表中数据可知, 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偏高 。
(3)由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可知, 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低温、密封,尽量缩短储存时间。
(4) 用多种菜做实验是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客观,更具有普遍意义 。
故答案为:(1)+3;(2) 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高,不密封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明显偏高 ;(3) 低温、密封,尽量缩短储存时间 ;(4) 使得出的结论更客观,更具有普遍意义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2)这幅图属于    (填“符号” 或“模型”);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填序号)。
A.二氧化氮 B.氧化铁 C.氧化铝 D.二氧化硅
【答案】(1)氧
(2)模型
(3)B
【解析】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题中图示、物质的分类来分析解答。
【解答】(1) 由题图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
故答案为:氧。
(2)根据题图可知,这幅图属于模型图。
故答案为:模型
(3)由题图可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氧化铁,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9.(本题4分)小明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先后注入等体积的清水和酒精,标注此时液面的位置。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两者充分混合,请描述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清水和酒精混合后,二者之间会发生扩散现象,酒精分子会跑到水分子的空隙里面,水分子会跑到酒精分子的空隙里面,因此混合后它们的体积会缩小。
【解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据此进行解答。
30.(本题9分,第1空1分,其他2分)(2024八下·余杭期中)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
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原子。
(1)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格部分:
物质 甲烷 氯气 五氧化二磷 氦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 (写微粒符号) CH4 Cl2 P2O5    
(2)表中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   (写化学式)。
(3)五氧化二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4)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文字部分的观点吗 答:   (填“同意”或“不同意”),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
【答案】(1)He
(2)CH4、P2O5
(3)142
(4)不同意;表格中的氯气(Cl2)就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
【解析】(1)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分析
(2)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分析
(3)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4)根据题干信息分析;
【解答】(1)氦气属于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故化学式即其元素符号,故填:
(2)根据题干信息,“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表格中CH4、P2O5分别由不同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其属于复杂原子:
(3)五氧化二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4)材料一中提到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而氯气由氯分子构成,每个氯分子由两个相同的氯原子构成,故不同意其观点;
31.(本题10分,每小题2分)(2024八下·金东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引起了民众囤盐恐慌,被污染的海水中含有的I-131 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核废水中含有三种水,分别是水 (H2O)、重水(2H2O)和超重水(3H2O);
【材料三】一个氘 (2H)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一个氚原子(3H)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材料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射线的过程叫做衰变,超重水((33H2O)中的氚(3H)元素会发生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
(1) 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是I-127, 则I-127和I-131互为碘的   。
(2) 水 (H2O) 、重水 (2H2O) 和超重水(3H2O)中共有   种元素。
(3) 超重水 (3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4)当核废水中的氚(3H)元素发生β-衰变时,会变成   (填元素符号)。
【答案】(1)同位素(2)2(3)22(4)He
【解析】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解答】(1) 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是I-127, 则I-127和I-131互为碘的同位素;
(2) 氘 表示原子核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氢原子,也属于氢元素, 水 (H2O) 、重水 (2H2O) 和超重水(3H2O) 这三种物质所含元素共有氢、氧2种元素,
(3) 超重水 (3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x2+16=22
(4)β-衰变过程中,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成一个质子,质子数增加1个,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不变,则氚3H发生-衰变后成为He。
32.(本题8分,每个2分)(2024八下·临平月考)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如表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相关问题:
维生素C(白色)化学式:C6H8O6每片100mg,含维生素C10%一日3次,每次2片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小科的爸爸以往每天按说明书服用该片剂,但小明建议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若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30mg,则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维生素C片的效果。
【答案】(1)176
(2)9:1:12
(3)54.5%
(4)200
【解析】(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和个数的乘积之和;
(2)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3)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铭牌计算出一天需要维生素C的质量,再计算食用西红柿的质量。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6H8O6 可知,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8+16×6=176;
(2) 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
(3) 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根据铭牌可知,一天服用维生素C的质量:100mg×10%×6=60mg;
则一天食用西红柿的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易观察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幅图中属于模型的是(  )
A.氢元素 B.甲烷分子结构
C.电流表 D.有礼标志
2.下列分子模型中,可以表示一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  )
A. B. C. D.
3.2024年2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宣布,研发含锥-177抗癌新药取得实质性进展。镥-177相对原子质量为177,核外电子数为71,则其核内中子数为(  )
A.177 B.142 C.106 D.71
4.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与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质子数的不同 D.电子数的不同
5.下列试剂瓶标签上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B. C. D.
6.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原子中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B.原子中原子核的质量较大
C.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7.下列各图中●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8.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9.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3 D.+5
10.下列物质按混合物、化合物、单质顺序排列的是(  )
A.空气、水、氧气 B.二氧化碳、海水、氮气
C.冰水、碳酸钠、氯化钠 D.铁、氧化铁、食醋
11.浙江科学家潘建伟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锶原子光晶格钟,该钟的误差可以数十亿年不超过一秒,关于元素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8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g D.一个Sr2+中含有38个电子
12.下列关于二氧化氮的化学式NO2表示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
B.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
C.二氧化氮这种物质由一种氮元素和两种氧元素组成
D.一个二氧化氮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13.在科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下列科学用语中对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H ②2CO ③CO2 ④Mg2+ ⑤2OH- ⑥H2O ⑦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⑦ B.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
C.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⑥ D.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14.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C15H22O5)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是青蒿的提取物,能溶于酒精和乙醚,在水中几乎不溶,它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B.可以用乙醚溶解的方法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
C.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D.青蒿素具有热的不稳定性
15.小舟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
A.碳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2CO3、CO、CH4
B.硫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由大到小:H2S、SO2、SO3
C.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2O3、FeO、FeS
D.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O2、N2、CO2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所示,在一端开口的玻璃管中倒入一半水,然后再注入一半的酒精,将管口密封后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这一现象说明了   ;以下事实也能说明上述结论的是   。
A.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B.对厚壁钢瓶内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17.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1)用于医疗急救的气体   ;
(2)2个氢原子   ;
(3)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18. 水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根据电解水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理论上电解水时,a、b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2s1,但是某次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不符合,则下列对此采取的进一步实验方法可取的有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C.认为是实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D.大胆假设,两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不同
(2)图乙是水电解变化过程模型图,图中“○”代表氧原子, “●”代表氢原子,请将模型图补充完整并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 (提示: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19.为了加深对分子构成的认识,小科同学用各色橡皮泥进行分子模型的制作。观察四种分子结构模型,填写相关内容:
序号 模 型 各种颜色的球及个数 分子名称 化学式
1 1 个灰色球、2个白色球 水分子 H2O
2 1个黑色球、4个白色球 甲烷分子 ①
3 2个灰色球、2个白色球 ② H2O2
4 2个黑色球、1个灰色球、6个白色球 乙醇分子 C2H5OH
(1) 模型2的化学式①是   ; 模型3的分子名称②是   。
(2)由模型3表示的物质可以反应得到模型1表示的物质,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变化的实质:   。
20.如图是镁和氯两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表中是A、B、C三种微粒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
A B C
质子数 12 12 17
中子数 12 12 18
电子数 10 12 18
(1)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表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微粒是   。(用字母表示)。
(3)A、C两种微粒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21.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都采用锂电池储能,如图甲是第16题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这一格子的具体信息。
(1)锂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2)“Li”除了表示锂元素、一个锂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3)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22.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1)由图可知,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中T的化合价为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1)小寒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一个圆柱形杯子中 (如图所示)装满水后继续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着    (填“引力”或“斥力”),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块木块,硬币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会往杯子边缘移动,而木块则无论怎么移动最后都会往中间移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㈠可能与硬币和木块的形状有关 ㈡可能与液面形状有关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寒将木块制作成与一元硬币相同的形状,放入装满水的杯内,发 现木块总是向    移动,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寒将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处,若发现硬币总是 向    移动,则证明猜想二成立。 (选填“中间”“边缘”“任意位置”)
(3)拓展应用:
小轩非常好奇如果将两块木块和两枚硬币放入到未装满水的杯子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硬币靠拢,木块分开 B.硬币分开,木块靠拢
C.硬币和木块都靠拢 D.硬币和木块都分开
24.化合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下面是小科对元素化合价的部分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元素正负化合价有何规律[
推测一: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都显正价;
推测二: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只有负价。
【举例及分析】
(1)NaCl、CuO、Fe2O3中金属元素化合价分别为+1、+2,+3,其他金属在化合物中也都显正价,推测一正确。金属都显正价的可能原因是   。(从电子得失角度回答)
(2)H2O、SO2、CO2中氢、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4、+4,说明推测二   (填“成立”或“不成立”)。
(3)HCl、H2S、CH4中氯、硫、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2、-4。
(4)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可知: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而非金属元素与氧化合时常显正价,与氢化合时常显   价。
25.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原子模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小科同学在项目化学习中,使用若干辐射环磁体(如图乙所示,两个磁极分别位于内外两环)、金属板、橡皮筋等器材制作了一个演示模型,用以模拟α粒子散射的动态过程,演示模型的制作过程如下:
①如图甲所示,将长条金属板弯折成环形(保留 10cm的缺口),并固定在桌面上;
②在环形金属板中央放置一块直径 5cm、重40g的辐射环磁体;
③在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连接一段橡皮筋(图中未画出),用以向环内“发射α粒子”。
根据演示模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固定在环形金属板中央的磁体,用来模拟的是原子中的哪一结构?
(2)下列四个辐射环磁体中最适合用作模拟被发射的“α粒子”的是____(填字母编号)。
A.直径2cm、重5g、内环N极、外环S极
B.直径5cm、重40g、内环S极、外环N极
C.直径2cm、重5g、内环S极、外环N极
D.直径5cm、重40g、内环N极、外环S极
(3)该实验很好地模拟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即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的运动情况为:   。
(4)小科同学通过环形金属板的缺口处向内依次发射12颗“α粒子”,这些“α粒子”最终会吸附在环形金属板上。在模拟实验完成后,将环形金属板展平,下图中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填字母编号,金属板上的点代表被吸附的“α粒子”)。
26.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对比和归纳,我们往往可以得出一些十分有趣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请仔细阅读下表中的内容,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常见的几种离子 H+ Na+ Mg2+ OH﹣ Cl﹣ SO42﹣
对应元素及原子团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 、 、 、O 、 、S
所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酸 碱 盐
HCl、H2SO4 NaOH、Mg(OH)2 MgCl2、Na2SO4
(1)由前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数值往往与相应离子所带的   数相等.
(2)由后两行内容对照可得出的规律是:通过元素或原子团  可以确定相应化合物的化学式.
(3)利用表中所给内容,请你写出硫酸钠的化学式   .
(4)根据硫酸亚铁的化学式FeSO4,可推出该物质所含阳离子的符号为   .
27.隔夜菜是否能吃,主要在于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蔬菜中的硝酸盐来自生长过程中所施氮肥,空气中微生物(如硝酸盐还原菌),会产生一种还原酶,使蔬菜中的部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烧熟后的菜在食用和保存阶段都会有一些细菌进入: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生长。
某研究小组对烧熟的菜中亚硫酸盐含量做了测试,数据如下表:盖有保鲜膜的菜肴在4℃的冰箱中放置不同时间的亚硝酸盐含量(单位:mg/kg)
菜肴 半小时 6小时 18小时 24小时
炒青菜 0.6861 0.7982 4.3333 5.3624
韭菜炒蛋 1.8153 1.9249 2.8390 5.6306
红烧肉 2.4956 4.2558 4.0668 5.5188
红烧鲫鱼 / 2.0948 3.2300 7.2397
将一份红烧鲫鱼样本(不盖保鲜膜)在常温下放置4小时,测定其亚硝酸盐含量为8.9483mg/g。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盐中含有亚硝酸根离子NO2﹣,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价。
(2)根据表中的数据,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共同规律是:   。
(3)要使烧熟后的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尽可能低,保存的条件应该是   。
(4)用多种菜做实验的目的是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28.(本题6分,每空2分)如图表示的是地壳里所含各种元素质量分数。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2)这幅图属于    (填“符号” 或“模型”);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占第二位的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____(填序号)。
A.二氧化氮 B.氧化铁 C.氧化铝 D.二氧化硅
29.(本题4分)小明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先后注入等体积的清水和酒精,标注此时液面的位置。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两者充分混合,请描述出现的现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30.(本题9分,第1空1分,其他2分)从原子论到分子学说,原子——分子论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同种原子相互排斥不能结合;化合物由“复杂原子”构成,“复杂原子”由不同原子按一定整数比例简单构成。
材料二:1811年,阿伏加德罗引入新的概念——分子,提出了分子学说。对于化合物而言,分子相当于道尔顿所谓的“复杂原子”;对于单质而言,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单质原子。
(1)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格部分:
物质 甲烷 氯气 五氧化二磷 氦气
构成物质的微粒 (写微粒符号) CH4 Cl2 P2O5    
(2)表中微粒中符合道尔顿“复杂原子”的是   (写化学式)。
(3)五氧化二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4)你同意材料一中加点文字部分的观点吗 答:   (填“同意”或“不同意”),请选用(1)表中的物质说明理由:   。
31.(本题10分,每小题2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核废水的排放引起了民众囤盐恐慌,被污染的海水中含有的I-131 是碘的一种放射性元素;
【材料二】核废水中含有三种水,分别是水 (H2O)、重水(2H2O)和超重水(3H2O);
【材料三】一个氘 (2H)原子中有1个质子和1个中子;一个氚原子(3H)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材料四】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放出射线的过程叫做衰变,超重水((33H2O)中的氚(3H)元素会发生β-衰变,在这个过程中,氚原子核内一个中子会变成一个质子。
(1) 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是I-127, 则I-127和I-131互为碘的   。
(2) 水 (H2O) 、重水 (2H2O) 和超重水(3H2O)中共有   种元素。
(3) 超重水 (3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4)当核废水中的氚(3H)元素发生β-衰变时,会变成   (填元素符号)。
32.(本题8分,每个2分)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如表为某品牌维生素C片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相关问题:
维生素C(白色)化学式:C6H8O6每片100mg,含维生素C10%一日3次,每次2片
(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维生素C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小科的爸爸以往每天按说明书服用该片剂,但小明建议可食用西红柿来代替,若100g西红柿含维生素C30mg,则小明爸爸每天应食用西红柿   g,即可达到服用上述维生素C片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