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用品中的科学》单元教学规划+《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学习用品中的科学单元主题 学习用品中的科学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在于探究学习用品中的科学原理,特别是弹力、摩擦力和浮力的作用与表现。通过这些具体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内容:1. 研究圆珠笔笔芯伸缩与弹簧弹力的关系。2. 探究笔杆上橡胶套对摩擦力的影响。3. 分析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理解浮力。学业要求: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发现学习用品中的科学现象。2. 学生能够解释这些科学现象背后的力学原理。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和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教材分析 《学习用品中的科学》是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用品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教材设计了多个实验活动,如探究圆珠笔笔芯的伸缩原理、研究橡胶套对摩擦力的影响等,这些活动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单元的内容编排逻辑清晰,从弹力、摩擦力到浮力,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力学世界。每个科学实践活动都分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教材还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好奇和兴趣。他们喜欢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然而,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展示生动的实验现象、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有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2.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等因素有关。3. 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浮力有关。科学思维: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发现学习用品中的科学现象,并提出问题。2.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3.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科学探究:1. 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 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3. 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和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科学态度:1. 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好奇和兴趣,愿意积极参与。2. 尊重实验事实和科学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和创新。3.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愿意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单元结构化活动 1. 一、活动设计思路本单元的结构化活动设计遵循“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流程。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学习用品中的科学原理。二、具体活动安排**第12课:笔芯为什么能够伸缩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圆珠笔,提问学生:“当我反复按压圆珠笔的时候,为什么笔芯可以反复出来进去?”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科学实践活动:探究圆珠笔的伸缩:学生小组讨论,猜想圆珠笔笔芯伸缩的原因。然后拆开圆珠笔,观察内部构造,发现小弹簧。取出弹簧再实验,观察笔芯能否方便伸缩,从而理解弹簧在圆珠笔中的作用。认识弹性形变:学生分组实验,反复拉伸、压缩弹簧,观察弹簧形状的变化,体会当弹簧产生形变时对手的作用力。引导学生归纳出弹力和弹性的概念。定量观察弹簧的弹性形变: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再将直尺固定在弹簧的旁边。在弹簧下端挂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弹簧的长度变化。通过实验,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弹性形变和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具有弹性的物体,了解弹性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篮球的材质是有弹性的,所以才能拍起来;水杯盖子有的有弹簧,所以能弹开等。第13课:笔杆上橡胶套的作用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带有橡胶套的圆珠笔图片,提问学生:“笔杆上的橡胶套有什么作用?”引出课题。科学实践活动:研究橡胶套的作用:学生将带有橡胶套的圆珠笔放在桌面上滚动或摩擦,去掉橡胶套后再进行同样操作。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意识到摩擦力的存在。体验生活中的摩擦力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生活中的摩擦力作用实例,如拽凳子游戏、橡皮擦游戏等。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质量、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结论。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轮胎上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使汽车行驶更稳定;滑冰鞋的冰刀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使滑冰更顺畅等。第14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景引入:教师提问学生:“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引出课题。2. 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学生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学生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观察其沉浮现象是否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和分析,学生得出物体沉浮与密度、体积等因素有关的结论。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浮力原理制作简单的浮力装置,如小船、热气球等。同时,让学生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等。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一、评价标准1. 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2. 科学思维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发现学习用品中的科学现象,并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和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3. 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好奇和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尊重实验事实和科学证据,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和创新;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愿意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评价方法1. 观察记录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小组讨论等情况,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2. 作品展示法:学生将自己的实验成果、心得体会等以报告、海报、PPT等形式进行展示,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3. 测试评估法:通过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考察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用品中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第14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物体的体积、质量及密度有关。2. 知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或附加物体可以改变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科学思维1. 运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分析橡皮泥沉浮变化的原因。2. 培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1. 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橡皮泥沉浮实验,记录并分析结果。2. 学习使用简单的科学工具(如水槽、量杯)进行实验操作。科学态度1.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 培养耐心、细致的实验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提出假设并验证。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即密度决定沉浮。掌握通过改变橡皮泥形状来改变其沉浮状态的方法。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初步理解与应用。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科学规律,形成科学结论。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学习活动:1. 教师演示:教师手持一块橡皮泥,先将其捏成球形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沉浮状态。接着,将橡皮泥展平为薄片状再次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变化。2.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块橡皮泥,形状不同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同呢? 通过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沉浮现象,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二)探究活动 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块橡皮泥、一个水槽和记录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别将橡皮泥捏成球形和薄片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沉浮状态。小组内讨论,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究活动2:改变橡皮泥体积实验学习活动:学生继续利用橡皮泥,尝试通过增加或减少橡皮泥的体积,观察并记录其对沉浮状态的影响。小组讨论,总结体积变化与沉浮的关系。探究活动3:添加重物实验学习活动:小组内选择一块橡皮泥,尝试在其上附加不同重量的小物件(如小石子、纸片),观察并记录沉浮变化。讨论附加物重量对橡皮泥沉浮状态的影响。探究活动4:橡皮泥密度实验学习活动:教师简要介绍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学生利用量杯和水测量橡皮泥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其密度,并与水的密度进行比较,理解密度与沉浮的关系。探究活动5:创意沉浮设计学习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橡皮泥设计并制作一个既能浮在水面又能沉入水底的创意作品,如小船加重物等。分享展示,解释设计思路及沉浮控制原理。探究活动6:沉浮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应用学习活动:教师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自然界中典型的沉浮现象,如轮船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升降机制等。学生小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沉浮现象的直接感知。初步认识到形状变化对沉浮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体积对沉浮的影响,深化对沉浮原理的理解。探究质量变化对沉浮的影响,为后续密度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引入密度概念,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沉浮原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学生视野,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三)生活应用 习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列举生活中利用沉浮原理的例子,如救生衣、潜水员装备等。每组选择一个例子,制作简易模型或绘制示意图,在班级内展示并讲解。 强化学生对沉浮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四)知识总结 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沉浮的基本原理、形状、体积、质量及密度对沉浮的影响。学生自由发言,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疑问。 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主要取决于它的______。答案:密度2.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______。 答案:下沉3. 通过改变橡皮泥的______,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答案:形状4. 物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其密度会______。 答案:减小(二)、判断题1. 任何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都会沉下去。( )答案:×2. 物体的体积越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答案:×(还需考虑质量)3. 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小。( ) 答案:×(轮船是利用浮力原理,部分排开水的重量等于船的重量)(三)、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A. 形状 B. 颜色 C. 质量答案:B当我们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小船形状放入水中,它更容易( )。A. 下沉 B. 漂浮 C. 悬浮 答案:B3. 下列哪个例子是利用了沉浮原理?( )A. 自行车轮胎 B. 救生衣 C. 钢笔答案:B4. 如果一个物体的密度与水相同,那么它在水中会( )。A. 上浮 B. 下沉 C. 悬浮答案:C(四)、答题1. 解释什么是密度,并举例说明密度与沉浮的关系。答案: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上浮;当物体的密度与水相同时,物体会悬浮在水中。2.你如何利用橡皮泥制作一个既能浮在水面又能沉入水底的作品?请简述你的设计思路。答案:可以将橡皮泥捏成小船形状,使其浮在水面上;然后在小船内放置重物(如小石子),直到小船的密度大于水,它就会沉入水底。3. 潜水艇是如何实现升降的?请解释其原理。答案: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通常是通过向水舱内注水或排水)来改变其在水中的浮力,从而实现升降。当潜水艇需要上升时,会排出部分水舱中的水,减轻重量,增加浮力;当需要下降时,则向水舱内注水,增加重量,减少浮力。4. 列举至少两个生活中利用沉浮原理的例子,并解释其工作原理。答案:(1)救生衣:救生衣内部填充有浮力材料,当穿着救生衣的人落入水中时,救生衣能提供足够的浮力使人浮在水面上,避免溺水。(2)潜水艇:如前所述,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改变浮力,实现升降。(五)、实践探究题1. 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材质的物体(如木头、塑料、铁块)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尝试解释其原因。答案:实验设计如下:准备三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木头、塑料、铁块),分别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计算密度。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状态。根据密度与沉浮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由于木头的密度小于水,所以木头会浮在水面上;塑料的密度接近水,可能悬浮或漂浮;而铁的密度大于水,所以铁块会下沉。五、板书设计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沉浮原理 密度决定沉浮 二、影响因素 形状 体积 质量 三、生活应用 救生衣 潜水艇 四、创意设计 沉浮作品展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演示、丰富的探究活动和生动的生活应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了对沉浮原理的理解,特别是在密度概念的引入和解释上,通过量杯测量和计算,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创意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将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应用情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我相信能够进一步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