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案【教学目标】1. 精准阐释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总任务的内涵、实施过程及重大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一化三改”的内在逻辑。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3. 清晰讲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挫折,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全面认知。4. 让学生深刻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教学重难点】重点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剖析其内在推动因素。2.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涵盖对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3.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的转变,理解其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紧密联系。难点1. 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尤其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个体农业经济变革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2. 准确把握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的内涵,以及如何依据这些正确指引社会主义建设方向。【新课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貌的视频,展现当时百废待兴的场景,如落后的工业生产、亟待恢复的农业经济等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该走向何方?如何才能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主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课讲解】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探究与分享1展示一组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数据对比图,如钢铁、煤炭产量与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差距。提出问题:从这些数据中能看出新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结合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紧迫性。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发展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迫在眉睫。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过渡时期。党在这一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深入剖析“一化三改”的关系:“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三改”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例如,工业发展为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提供技术与设备支持,农业和手工业改造又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知识总结: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具体内容,强调“相当长时期”体现了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意义: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探究与分享2展示两种观点的辩论场景:观点一:新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应先发展资本主义,积累足够实力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观点二:中国已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组织学生分组辩论,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方面阐述各自观点。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点拨:赞同观点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历史必然性:1.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经济基础。2. 国家在管理私营工商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其进行初步改造,为全面改造奠定实践基础。3. 个体农业经济分散落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农民有互助合作的愿望,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群众基础。4. 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和支持,为中国向社会主义阵营转变创造有利外部环境。探究与分享3展示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历史图片、数据和文献资料,如农业合作社的生产场景、公私合营企业的合同等。提出问题:(1)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了哪些独特政策?这些政策有何创新之处?(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1)在农业和手工业改造方面,创造了多种互助合作形式,如农业初级生产合作社,逐步将个体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现和平赎买,将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些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结合中国国情,以和平方式实现生产关系变革。(2)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制度的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后续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间|1956年||---|---|---|||标志|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意义|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国家发展奠定根本制度基础|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探究与分享展示“一五”计划相关建设成果图片,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沈阳第一机床厂制造的机床等。讲述“一五”计划编制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如缺乏经验、统计资料匮乏等。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一五”计划为何能取得巨大成功?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2. 始终坚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使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并初步发展。3. 确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人民建设热情。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面临新课题: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艰辛探索。相关链接展示毛泽东关于独立思考、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论述原文。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能照搬他国经验,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教师讲解: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国内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为此,八大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虽然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在理论上存在一定不足,但突出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国情,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这一着眼点是正确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问题: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回答: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在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方面,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交通、建筑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教育医疗事业长足进步,人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健康状况改善;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伟大精神;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如“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相关链接:详细讲解“两弹一星”精神和大庆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国防安全和科技进步作出巨大贡献;大庆精神体现中国工人阶级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推动石油工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板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一化三改”2.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3.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与意义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 “一五”计划的成就与原因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 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主要矛盾与任务4.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与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