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4.1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壳变动均表现为上升 B.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
C.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D.地壳变动不一定都十分剧烈
2.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自然现象是(  )
A.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B.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
C.太阳东升西落
D.四季更替
3.象山鹤浦是浙江宁波南部的滨海集镇,东南濒临东海,海岸边怪石林立,如图所示,怪石的形成主要受到的影响因素是( )
A.冰川 B.海浪 C.风力 D.生物
4.地球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图所示为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分析图中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15世纪该地可能是海洋 B.大理石柱升降变化是地球外力的作用
C.证明地壳变动都很缓慢 D.证明地壳变动是断断续续进行
5.成语“沧海桑田”出自葛洪《神仙传麻姑》中的记载:“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虽为神话,确体现了海陆变迁的原理。下列描述中,不符合原理的是( )
A.我国东海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B.太行山上发现了许多海螺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人类活动是海洋变成陆地的根本原因
D.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
6.以下证据中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的是(  )
①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以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②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
③江河的泥沙在中下游和河口沉积
④采石场工人看到开采过后暴露出来的弯曲的岩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织,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地壳运动 B.风力作用 C.流水作用 D.生物影响
8.上虞岭南乡的覆卮山上有一处奇特景观,称为冰川石浪。该石浪形成于约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是大规模古冰川运动这一外力作用的结果,下列地质作用中,不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波浪侵蚀 B.流动沙丘
C.地下溶洞 D.华山断层
9.下列各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列关于褶皱和断层(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褶皱和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B.形成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
C.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挤压造成的
D.岩层受到挤压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
11.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 沙漠中的石蘑菇
12.大陈岛是一座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岛屿。岛上有雄伟的甲午岩,有些岩石上明显有远古火山遗留的熔岩流和火山弹痕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陈岛的形成可能与远古火山爆发有关
B.这种地质特征也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C.海风对大陈岛的地貌变化没有影响
D.甲午岩的形成与海水的冲刷作用有关
13.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千奇百怪,小科在元旦假期游览了金华双龙洞,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这种溶洞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风的侵蚀作用
C.冰川的移动作用 D.流水的沉积作用
14.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形成了现今特有的自然景观。关于黄土高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
C.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有一部分是人为造成的
D.植树种草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
15.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二、填空题
16.在高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可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__;若海底发现煤层,说明这里曾是__________。所以,地球上的陆地、海洋、高山、平原并不是永久不变的。
17.地形发生“沧海桑田”变化是地球_________力量和_________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8.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和 等,它们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 。来自地球外部的力主要有 、 、 、 和 等,它们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 。
19.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溶洞)主要是因 (选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下同)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火山湖)主要是因 而形成的。
20.各种地形的成因:
黄土高原—— ; 珊瑚礁—— ;
新安江水库—— ; 溶洞—— ;
河口三角洲—— ; 夏威夷群岛—— ;
阿尔卑斯山—— 。
21.读下面三幅地表景观图,填空回答。
(1)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
(2)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
(3)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是图 。
22.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态变化的概念图,还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图中的“?”应填入的内容是 。
(2)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 。(填序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4.1探索地球表面(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C C C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A A A
1.A
【分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地壳变动知识的掌握理解。
【详解】A地壳变动有垂直运动(上升和下降),也有水平运动(挤压和张裂),故A错误;
B地质作用包括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和变质作用,因而内力作用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动力,故B正确。
C地壳变动的主要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故C正确。
D地壳变动可以是很缓慢的也可以是很剧烈的,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考生要掌握地壳变动的运动类型。
2.B
【详解】远处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球体,A错误;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很久以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演变为现在的高山,B正确;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形成的,C错误;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的,D错误。故选B。
3.B
【详解】象山鹤浦东南濒临东海,长期受到海浪的侵蚀和冲刷。海浪的反复作用会不断侵蚀和塑造海岸边的岩石,形成各种奇特的怪石景观,B正确;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度或高山地区,A错误;虽然风力作用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但由于象山鹤浦紧邻海洋,海浪的作用远强于风力作用,C错误;生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常较为缓慢且有限,不太可能形成如此壮观的怪石景观,D错误。选项B。
4.A
【详解】据图可知,建成时,大理石柱高于海平面,15世纪低于海平面,说明15世纪该地可能是海洋,A正确;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不能说明是地球外力作用,B错误;无法证明地壳变动的快慢,C错误;地壳变动是持续发生的,不是断断续续进行的,D错误。故选A。
5.C
【详解】A、我国东海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故A正确。
B、太行山上发现了许多海螺、海蚌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故B正确。
C、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海洋变成陆地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人类活动,故C错误。
D、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沧海桑田”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
故选C。
6.C
【详解】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海洋,是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高山,是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江河的泥沙在中下游和河口沉积,是外力作用导致地表发生变化,不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采石场工人看到开采过后暴露出来的弯曲的岩层,是地壳受到挤压,导致地壳褶皱,能支持“地壳是在不断变动”这一观点。故选:C。
【点睛】
7.C
【详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河网 纵横交织形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 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作用,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D
【详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包括受到地球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种,以上四种景观中,波浪侵蚀、流动沙丘和地下溶洞是地球外力作用形成的,华山断层是地球内力作用导致,故选D。
9.D
【详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①是褶皱,④是断层,①④为内力作用形成,②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关于褶皱与断层的叙述,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结果;形成这种褶皱和断层的动力是来自于地球的内部作用;绝大多数褶皱是由于水平运动造成的;岩层爱到掠夺可拉伸过度发生断裂,形成了断层,故选B。
11.C
【分析】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详解】长江三角洲、海岸边的怪石和沙漠中的石头蘑菇都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喜马拉雅山脉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综上所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大陈岛,行政上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岛上有雄伟的甲午岩,有些岩石上明显有远古火山遗留的熔岩流和火山弹痕迹。由此可判定,大陈岛的形成可能与远古火山爆发有关,这种地质特征也是地壳变动的表现,甲午岩的形成与海水的冲刷作用有关;海风对大陈岛的地貌变化有影响。依据题意,故选C。
13.A
【详解】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的溶蚀作用,它形成钟乳石,石笋等地形;风的侵蚀作用,它形成风蚀蘑菇等地形;冰川的移动作用,它形成冰碛湖等地形;流水的沉积作用,它形成冲积平原等地形。金华双龙洞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选项中的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A
【详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地球外力作用的结果,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A选项错误。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土质疏松、降水集中等自然原因,也受乱垦滥伐、过度放牧、陡坡耕种等人为因素影响,BC选项正确。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是解决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根本办法,D选项正确。故选A。
15.A
【详解】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故A正确。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是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产生的,故B错误。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故C错误。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风力、太阳辐射等物理作用,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故D错误,根据题意,选A。
16.海洋森林地球内部风力 流水
【分析】根据海陆的变迁,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在高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可证明这里曾经是海洋;若海底发现煤层,说明这里曾是森林所以,地球上的陆地、海洋、高山、平原并不是永久不变的。
17.内部、外部
【分析】根据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地形发生“沧海桑田”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18. 火山 地震 高低不平 流水 风力 冰川 海浪 生物 平坦
【分析】此题考查地质作用。
【详解】结合教材知识得知,地球的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火山和地震等,它们塑造了山岭和低地,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来自地球外部的力主要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和生物等,它们把高山削低,将低谷填平,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
19.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详解】地球外力作用通常形成石林、溶洞、蘑菇石等,瑶琳仙境属于溶洞,故为外力作用的而形成的;而五大连池属于火山湖,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0. 风力的沉积 生物的堆积 人类活动 流水侵蚀 流水的沉积 火山喷发 板块碰撞
【分析】任何一种地表形态都是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流水、海洋和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等。
【详解】黄土高原主要是由风把西北地区的黄土吹过来,逐渐沉积而成;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的;水库是人工修建而成,属于人类活动;溶洞主要是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属于流水侵蚀作用中的化学侵蚀;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在入海口处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而成,属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夏威夷群岛是由于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属于火山喷发;阿尔卑斯山脉是由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故属于板块碰撞。
【点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1. 甲 乙 丙
【分析】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两者同时起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但在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可能是内力占优势,也可能是外力占优势。
【详解】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有:河谷,沟壑等,甲图就是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有: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等,乙图就是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
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丙图就是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从图就可直接判断,解题的关键是读图分析能力。
22. 火山 ②
【详解】(1)地表形态是在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表现形式为地震、火山喷发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冰川侵蚀作用、流水冲涮、风力侵蚀作用等。温州江心屿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瓯江下游沉积而成。“江心屿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图中的举例②流水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