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4.13 《太阳和月亮》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4.13 《太阳和月亮》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教学规划+《太阳和月亮》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 太阳 月亮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地球 太阳 月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和特性。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理解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太阳: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一个球体。月亮: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学习内容描述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性。解释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关系。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学业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形成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综合认识。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太阳和月亮,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观月计划,并能观察月相的形态和月相变化。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地球 太阳 月亮》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这三个天体。教材内容包括太阳的基本概况、月亮的表面特征以及月相变化规律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形成对天体的综合认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体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模拟实验和观察活动,如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小球模拟月亮来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以及观察月相并记录月相变化规律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已经对太阳、地球和月亮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他们能够从书本、网络等途径了解到一些关于天体的知识,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这些天体的奥秘,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和经验基础,对于科学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也有所认知。然而,他们在科学观察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巩固规范,以确保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学生对宇宙探索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天体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能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分析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观月计划,观察月相的形态和月相变化,并尝试解释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探究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形成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综合认识。能够正确记录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并能够基于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理解宇宙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和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认识太阳导入:播放关于太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太阳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观察太阳:教师讲解观察太阳的正确方法,如使用太阳滤光镜等专门的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整理观察所得。强调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以免损伤视力。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并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交流分享: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太阳概况的总体认识。设计一张“太阳知识”汇总表,将全班学生不同的发现记录在相应的栏目中。查阅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查找的资料,梳理关于太阳的各类知识,并在全班交流分享。活动二:认识月亮导入:提问:“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亮的基本概况。播放关于月亮的视频片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月亮:教师讲解观察月亮的正确方法,并要求学生选择满月的日子进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并画出观察到的月亮。强调观察活动的组织性和安全性,提醒学生在野外观察时必须有家长陪同。交流分享:学生依次上台介绍自己的观察情况并展示自己所画的“月亮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形成一张完整的“月亮图”,并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学生对月亮表面特征的描述。对照伽利略的“月面图”:将学生画的“月亮图”与伽利略画的“月面图”进行对照,交流感想。了解伽利略的重大发现以及他对天文学的贡献。查阅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查找的资料,梳理关于月亮的各类知识,并在全班交流分享。设计一张“月亮知识”汇总表,将全班学生不同的发现记录在相应的栏目中。活动三: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变化导入:提问:“你们知道月相是什么吗?月相有哪些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模拟实验: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小球模拟月亮进行模拟实验。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以及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师强调模拟实验的关键点:月球亮面始终要对着太阳(手电),眼睛(脑袋代表地球,眼睛代表地球上的人)始终要看着月球,月球转到哪了,地球要跟到哪。观察记录: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并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师提醒学生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月相变化的规律。交流分享: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重点讲解上半个月月相由缺到圆、下半月月相由圆到缺的变化规律以及亮面的位置变化。认识典型月相:介绍朔月、望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新月、残月等典型月相的名称和特点。活动四:小组讨论太阳、地球和月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太阳、地球和月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潮汐现象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分享彼此的思考和发现。交流分享: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地球和月亮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发现和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当前宇宙探索的进展,如火星探测、太空旅行等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记录、知识汇总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描述这三个天体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实验、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否能够正确记录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并能够基于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科学态度。检查学生是否对宇宙探索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并乐于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否尊重自然和科学,能够理解宇宙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团队合作能力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观察任务和知识梳理;是否能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能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第13课《太阳和月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太阳是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对地球提供光和热;月亮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围绕地球旋转。
学生认识到太阳和月亮的周期性变化(如日升日落、月相变化)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图表等方式表达和理解科学概念。
3. 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天文观测活动,如记录日出日落时间、观察月相变化。
学习使用科学工具(如望远镜、天文软件)辅助探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探究过程中分享观点、协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
日升日落、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地球的意义。
难点
理解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月相变化的科学原理。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天文现象。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视频观赏:播放一段介绍太阳系和月亮的科普动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太阳和月亮的重要性。讨论分享:组织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太阳和月亮的不同形态或现象,如日出日落的美景、月圆月缺的变化等。 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自然过渡到新知学习,增强学习的亲近感和参与感。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模拟太阳系学习活动:分组使用小球、绳子等材料模拟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亮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轨迹。探究活动2:观察日出日落学习活动:连续一周记录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绘制时间变化图。探究活动3:月相观察日记学习活动:每晚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形状变化,制作月相变化图,尝试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探究活动4:模拟月食和日食学习活动:利用手电筒、小球等材料模拟月食和日食现象,讨论其发生条件。 探究活动5:太阳能量小实验学习活动:使用凸透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纸张,体验太阳的巨大能量。探究活动6:天文软件探索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使用天文软件模拟观察星空,寻找特定星座或行星。 直观展示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相对位置和基本运动规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导致的日升日落现象,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观察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理解月相变化的科学原理。通过动手实验,直观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天体相互关系的理解。通过小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太阳的能量,理解太阳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宇宙奥秘,拓宽视野,培养科技应用能力。
(三)生活应用 天文摄影展:鼓励学生利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太阳、月亮及星空照片,举办小型天文摄影展。科普小讲座:分组准备关于太阳、月亮或天文现象的科普小讲座,向班级或家人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促进知识内化。
(四)知识总结 思维导图绘制: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绘制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思维导图,总结本课重点知识。班级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思维导图,教师点评补充,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通过分享交流,促进班级内的知识共享和思维碰撞。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______星。
答案:恒
2.月亮围绕______旋转。
答案:地球
日升日落是由于地球的______造成的。
答案:自转
4. 月相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大约是______天。
答案:29.53
、判断题
1. 太阳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答案:×
2. 月食发生时,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答案:×
3. 日出时,太阳刚好在地平线上。()
答案:√(简化理解,实际略有偏差,但适合三年级学生水平)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个不是月亮的特点?
A. 发光 B. 反射太阳光 C. 围绕地球旋转
答案:A
2. 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哪种反应?
A. 核裂变 B. 核聚变 C. 化学反应
答案:B
3. 下列哪项不是日食发生的必要条件?
A. 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B. 月亮、地球、太阳在同一直线上 C. 月亮比太阳大
答案:C
4. 下列关于太阳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太阳是太阳系中心 B. 太阳自身发光发热 C. 太阳是地球的卫星
答案:C
(四)、简答题
1. 解释什么是月相?
答案:月相是指月亮在围绕地球旋转过程中,由于阳光照射角度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形状变化。
2. 日升日落对地球生物有什么影响?
答案:日升日落带来昼夜交替,影响生物的生活节律、光合作用等,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3.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形状会变化?
答案:因为月亮围绕地球旋转时,太阳照射到月亮表面的部分会随着月亮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会有所不同。
4.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答案:太阳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支持生命存在;驱动地球气候系统,影响天气变化;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
(五)、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
答案:在一个暗室中,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一个球体(如篮球),观察球体被照亮的部分;然后关闭手电筒,观察球体是否仍然发光。实验表明,只有当手电筒(太阳光)照射球体时,我们才能看到其被照亮的部分,证明了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
五、板书设计
太阳和月亮一、太阳 1. 恒星,太阳系中心2. 提供光和热3. 日升日落:地球自转二、月亮 1. 地球的卫星2. 反射太阳光3. 月相变化:围绕地球旋转4. 月食:地球挡光三、天文现象 1. 日食:月亮挡光2. 太阳能量巨大四、实践应用 1. 观察记录2. 科技探索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太阳和月亮》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太阳和月亮的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实践能力。未来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天文观测活动的组织,引入更多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探索宇宙奥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