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教学规划+《月相的变化》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球 太阳 月亮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地球 太阳 月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基本常识,特别是地球、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和特性。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初步理解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太阳:太阳是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一个球体。月亮: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学习内容描述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性。解释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关系。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学业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形成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综合认识。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太阳和月亮,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观月计划,并能观察月相的形态和月相变化。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地球 太阳 月亮》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这三个天体。教材内容包括太阳的基本概况、月亮的表面特征以及月相变化规律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形成对天体的综合认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体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模拟实验和观察活动,如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小球模拟月亮来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以及观察月相并记录月相变化规律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已经对太阳、地球和月亮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他们能够从书本、网络等途径了解到一些关于天体的知识,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探究这些天体的奥秘,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和经验基础,对于科学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组织形式也有所认知。然而,他们在科学观察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巩固规范,以确保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外,学生对宇宙探索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天体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能够发光发热;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能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思维能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分析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能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观月计划,观察月相的形态和月相变化,并尝试解释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探究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形成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综合认识。能够正确记录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并能够基于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尊重科学的态度,理解宇宙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和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认识太阳导入:播放关于太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太阳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的基本概况。观察太阳:教师讲解观察太阳的正确方法,如使用太阳滤光镜等专门的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整理观察所得。强调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以免损伤视力。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并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交流分享: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对太阳概况的总体认识。设计一张“太阳知识”汇总表,将全班学生不同的发现记录在相应的栏目中。查阅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查找的资料,梳理关于太阳的各类知识,并在全班交流分享。活动二:认识月亮导入:提问:“你们知道月亮有哪些特点吗?”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亮的基本概况。播放关于月亮的视频片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观察月亮:教师讲解观察月亮的正确方法,并要求学生选择满月的日子进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并画出观察到的月亮。强调观察活动的组织性和安全性,提醒学生在野外观察时必须有家长陪同。交流分享:学生依次上台介绍自己的观察情况并展示自己所画的“月亮图”。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引导全班形成一张完整的“月亮图”,并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学生对月亮表面特征的描述。对照伽利略的“月面图”:将学生画的“月亮图”与伽利略画的“月面图”进行对照,交流感想。了解伽利略的重大发现以及他对天文学的贡献。查阅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查找的资料,梳理关于月亮的各类知识,并在全班交流分享。设计一张“月亮知识”汇总表,将全班学生不同的发现记录在相应的栏目中。活动三: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变化导入:提问:“你们知道月相是什么吗?月相有哪些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月相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模拟实验:使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小球模拟月亮进行模拟实验。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以及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师强调模拟实验的关键点:月球亮面始终要对着太阳(手电),眼睛(脑袋代表地球,眼睛代表地球上的人)始终要看着月球,月球转到哪了,地球要跟到哪。观察记录: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并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师提醒学生如实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月相变化的规律。交流分享: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重点讲解上半个月月相由缺到圆、下半月月相由圆到缺的变化规律以及亮面的位置变化。认识典型月相:介绍朔月、望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新月、残月等典型月相的名称和特点。活动四:小组讨论太阳、地球和月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太阳、地球和月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潮汐现象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分享彼此的思考和发现。交流分享: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地球和月亮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发现和探索活动。鼓励学生关注当前宇宙探索的进展,如火星探测、太空旅行等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观察记录、知识汇总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描述这三个天体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是否能够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能力评价通过观察实验、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活动,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否能够正确记录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并能够基于观察数据和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科学态度。检查学生是否对宇宙探索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并乐于交流自己的想法;是否尊重自然和科学,能够理解宇宙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团队合作能力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观察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观察任务和知识梳理;是否能够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能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第14课《月相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月相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而形成的。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月相的名称和特点。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推理和归纳,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科学探究: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观察计划,记录月相的变化。学生能够使用科学工具和方法,如望远镜、图表等,辅助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尊重科学事实,勇于提出假设并验证其正确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月相的名称、特点和周期性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即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对月相的影响。三、教学过程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1. 学习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月相变化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月相的变化规律。 通过生动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二)探究活动 1. 探究活动一:观察月相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每晚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形状和位置,持续一个月。 2. 探究活动二:绘制月相图 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绘制月相变化图,并标注不同月相的名称。3. 探究活动三:模拟月相变化学习活动:使用手电筒、小球(代表月球)和地球仪(代表地球),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月相的变化。4. 探究活动四:分析月相变化周期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分析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并计算月相变化的周期。 5. 探究活动五:讨论月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习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月相对潮汐、历法、节日等方面的影响。 6. 探究活动六:制作月相日历学习活动:学生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制作一个月相日历,标注每个月相出现的日期和时间。 通过持续观察,使学生直观感受月相的变化,为后续分析提供数据支持。通过绘制月相图,加深学生对月相名称和特点的理解。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月相对人类生活的实际意义。通过制作月相日历,巩固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三)生活应用 1. 学习活动:学生分享月相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农历节日、潮汐现象等。 通过分享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四)知识总结 1. 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月相的名称、特点、成因和周期性规律。 通过知识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四、作业设计(一)、填空题1.月相是月球围绕______公转过程中形成的。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实际上是______照射到月球表面反射的光。3.新月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的______之间。4.满月时,月球、地球和太阳几乎在______直线上。答案:地球;太阳;直线;一条(二)、判断题:1.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自转引起的。()2.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月球的一半被照亮。()3.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答案:×;√;×(月相变化的周期约为29.5天)、选择题:下列哪个不是月相的名称?()新月 B. 上弦月 C. 满月 D. 圆月2.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A. 一天 B. 一个月 C. 一年 D. 29.5天3.下列关于月相的说法正确的是?()A. 新月时,月球全部被照亮 B. 满月时,月球一半被照亮C. 上弦月和下弦月时,月球形状相似 D. 月相变化没有规律答案:D;D;C(四)、简答题:1.描述一下新月时月球、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2.月相变化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3.如何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答案:新月时,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的直线之间;月相变化对潮汐、历法、节日等方面有影响;可以通过每晚观察并记录月亮的形状和位置来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实践探究题:设计一个实验,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月相的变化,并解释实验现象。答案:可以使用手电筒、小球(代表月球)和地球仪(代表地球)进行实验。将手电筒固定在地球仪的一侧,模拟太阳的位置。让小球围绕地球仪公转,观察并记录小球在不同位置时“月球”被照亮的部分。实验现象表明,随着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月相。五、板书设计月相的变化一、月相的定义和名称1. 定义: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2. 名称: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二、月相的特点和成因1. 特点:形状变化、位置变化2. 成因: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变化三、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1. 周期:约29.5天2. 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四、月相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潮汐现象2. 农历节日3. 历法制定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情境导入、丰富的探究活动和实用的生活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记录和讨论活动,对月相的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巩固了所学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月相变化的成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月相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如航海、航天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