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学习目标] 1.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2.知道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3.掌握硝酸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特点。任务一 硝酸1.物理性质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交流研讨1] 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硝酸和氧化钠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硝酸和碳酸钙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①H++OH-===H2O ②2H++Na2O===2Na++H2O ③2H++CaCO3===Ca2++CO2↑+H2O(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34NO2↑+O2↑+2H2O。[交流研讨2] 实验室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如果将浓硝酸取出,发现浓硝酸呈黄色。这是为什么呢?提示:浓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所以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浓硝酸见光分解会生成二氧化氮,溶于浓硝酸呈黄色。(3)强氧化性①HNO3与金属(Cu)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 操作 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浓硝酸和稀硝酸实验 现象 ①浓硝酸反应比较剧烈,铜丝逐渐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逐渐变深蓝色; ②稀硝酸反应比较缓慢,铜丝逐渐溶解,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色【实验结论】a.化学方程式浓HNO3与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稀HNO3与铜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浓HNO3的氧化性更强。[交流研讨3] (1)浓硝酸、稀硝酸与Cu的反应生成物分别为NO2、NO,反应中,稀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较多,说明稀硝酸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对吗?提示:不对。浓硝酸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与Cu反应时浓HNO3反应更剧烈。(2)一定量的金属铜放入浓硝酸后,金属铜有剩余,推测产生的气体成分可能有哪些。再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金属铜还会继续溶解吗?提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气体。向有金属铜剩余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稀硫酸提供氢离子,溶液中的NO会继续与铜反应。(3)铁在常温下可以和稀硝酸反应,预测铁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出化学方程式。提示:Fe(少量)+4HNO3(稀)===Fe(NO3)3+NO↑+2H2O;3Fe(过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②钝化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保护内部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硝酸。加热时,铁、铝可以与浓硝酸反应。③浓HNO3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C+4HNO3(浓)CO2↑+4NO2↑+2H2O。④王水组成: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 。特性: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3.硝酸的工业制法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染料等,工业制硝酸的原理如图:写出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N2+3H22NH3。②4NH3+5O24NO+6H2O。③2NO+O2===2NO2。④3NO2+H2O===2HNO3+NO。硝酸的强氧化性1.规律(1)硝酸的浓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2)硝酸作氧化剂的反应中,还原剂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态。2.表现(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金属,如3Ag+4HNO3(稀)===3AgNO3+NO↑+2H2O。②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不生成H2,硝酸的浓度不同,还原产物不同,可能是NO2、N2O、NO、N2、NH等。③不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模板为:④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加热时可以与Fe、Al发生反应。(2)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①反应规律:非金属单质+浓硝酸最高价氧化物或最高价含氧酸+NO2↑+H2O。②实例:C+4HNO3(浓)CO2↑+4NO2↑+2H2O。(3)硝酸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或离子,如HI、HBr、SO2、Fe2+、FeO、Br-、I-、S2-、SO等均能被HNO3氧化。(4)铁与稀硝酸反应,先生成Fe(NO3)3,若Fe过量,Fe(NO3)3再与Fe反应生成Fe(NO3)2。 下列事实与硝酸性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打开浓硝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挥发性B.用棕色试剂瓶保存浓硝酸——不稳定性C.稀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酸性D.稀硝酸使黑色氧化铜固体溶解——强氧化性答案:D解析: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HNO3(g),溶于水蒸气中产生白雾,A正确;HNO3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实验室常用棕色试剂瓶保存浓硝酸,并置于阴凉处,B正确;稀硝酸中含有H+,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体现其酸性,C正确;稀硝酸与CuO反应生成Cu(NO3)2和H2O,体现了稀硝酸的酸性,D错误。任务二 酸雨及防治1.酸雨的概念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这是因为雨水中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2.酸雨的形成(1)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而形成酸雨。(2)酸雨的形成过程Ⅰ.写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中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SO2→SO3:2SO2+O22SO3。②SO2→H2SO3:SO2+H2O H2SO3。③SO3→H2SO4:SO3+H2O===H2SO4。④H2SO3→H2SO4:2H2SO3+O2===2H2SO4。Ⅱ.写出硝酸型酸雨形成过程中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NO→NO2:2NO+O2===2NO2。②NO2→HNO3:3NO2+H2O===2HNO3+NO。3.酸雨的危害及防治SO2、NOx的消除方法1.SO2的消除方法(1)钙基固硫法:将生石灰和含硫的煤混合燃烧,SO2转化为CaSO4。反应原理:CaO+SO2CaSO3、2CaSO3+O2===2CaSO4。总反应:2CaO+2SO2+O22CaSO4。(2)氨水脱硫法:将SO2通过氨水并被氧化生成氮肥(NH4)2SO4。反应原理:2NH3·H2O+SO2===(NH4)2SO3+H2O、2(NH4)2SO3+O2===2(NH4)2SO4。(3)碱液吸收法:SO2+2NaOH===Na2SO3+H2O。2.NOx的消除方法(1)碱液吸收法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2)催化转化法NON2:4NH3+6NO5N2+6H2O,NON2:2NO+2CON2+2CO2。 1.正误判断,错误的说明原因。(1)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厂和化肥厂的废气都含有氮氧化物。(2)安装煤炭燃烧过程的固硫装置主要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的CO2,从而使雨水的pH<5.6。答案:(1)正确(2)错误。固硫装置是为了除去燃烧过程产生的硫的氧化物(3)错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SO2,SO2使雨水的pH<5.62.(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测试时间/h 0 1 2 3 4雨水的pH 4.73 4.63 4.56 4.55 4.55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变 (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下列可以减少酸雨产生途径的是 (填字母)。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A.①②③ B.②③④⑤C.①③⑤ D.①③④⑤答案:(1)①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 ②小 Cl2+2H2O+SO2===H2SO4+2HCl(或H2SO3+HClO===H2SO4+HCl) (2)C解析:(1)①雨水样品放置时pH变小,其原因是雨水中的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致: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②雨水和自来水混合,应考虑SO2与Cl2或H2SO3与HClO的反应:SO2+2H2O+Cl2===H2SO4+2HCl或H2SO3+HClO===H2SO4+HCl。因此雨水与自来水混合后溶液pH将变小。(2)减少酸雨的产生需减少SO2的排放,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燃料脱硫、固硫,开发不含硫的新能源(如氢能、核能等),都是有力措施,因此①③⑤正确。1.古籍富载化学知识。下列物质没有强氧化性的是( )A.王水:硝酸和盐酸 B.鼻冲水:氨水C.硇水:硝酸 D.坏水:浓硫酸答案:B解析:A.王水:硝酸和盐酸,硝酸有强氧化性,A不符合题意;B.氨水没有强氧化性,B符合题意;C.硝酸有强氧化性,C不符合题意;D.浓硫酸有强氧化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4·威海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硝酸能与Na2SO3反应,但不生成SO2B.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C.可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稀硝酸D.浓硝酸因易挥发出HNO3而呈黄色答案:A3.(2024·兴安县期中)下列关于酸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气体造成B.pH<5.6的雨水为酸雨C.防治酸雨最主要的措施是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D.可以向燃煤中添加石灰进行脱硫答案:C解析:A.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气体造成,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化为硫酸,A正确;B.正常的雨水显酸性,pH<5.6的雨水为酸雨,B正确;C.防治酸雨最主要的措施是合理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C错误;D.可以向燃煤中添加石灰进行脱硫,减少硫氧化物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D正确;故选C。4.将19.5 g锌粉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水及气体,当锌粉完全反应时收集到11.2 L NO、NO2混合气体(标准状况下),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A.1.2 mol B.1.1 molC.0.9 mol D.0.8 mol答案:B解析:锌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而与稀硝酸反应时则生成NO,标准状况下,n(NO2)+n(NO)==0.5 mol,即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5 mol,n(Zn)==0.3 mol,则生成的n[Zn(NO3)2]=0.3 mol,可知表现酸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3 mol×2=0.6 mol,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5 mol+0.6 mol=1.1 mol。5.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气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NO、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达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注射器F中的空气推入E中,E中的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利用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排除对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 使分液漏斗的凹槽对准小孔,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2)铜丝上产生气泡,溶液变为蓝色 3Cu+8H++2NO===3Cu2++2NO↑+4H2O(3)验证E中的无色气体为NO(4)吸收NO、NO2等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防止倒吸解析:(1)因烧瓶中有空气,则生成的NO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利用A装置反应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排除对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为达到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使分液漏斗的凹槽对准小孔,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2)因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其离子反应为3Cu+8H++2NO===3Cu2++2NO↑+4H2O,因此实验现象是铜丝上产生气泡,溶液变为蓝色;(3)将F中的空气推入E中,发生反应:2NO+O2===2NO2,E中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证明NO存在,则装置E和F的作用是验证NO的生成;(4)NO、NO2都有毒,污染环境,氮的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则装置D的作用为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D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课时测评7 硝酸 酸雨及防治(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题点一 酸雨及防治1.在碳、氮、硫的氧化物中,许多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当它们分散到空气中时,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下列有关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将有利于减少这些氧化物的产生B.这些氧化物使雨水的pH<7,我们把pH<7的雨水称之为酸雨C.氮与硫的氧化物还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D.“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答案:B解析: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其pH约为5.6,pH小于5.6的雨水才叫酸雨。2.(2024·邻水县月考)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酸雨指的是pH小于7的雨水B.CO2、SO2和NO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均显酸性,故这三种气体均可造成酸雨C.在煤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可减少燃烧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排放,从而减少污染D.氮和硫的氧化物都是引起化学烟雾的污染源答案:C解析:A.酸雨指的是pH小于5.6的雨水,A项错误;B.CO2导致温室效应,不会造成酸雨,B项错误;C.在煤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产生的二氧化硫会与其结合,可减少燃烧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排放,从而减少污染,C项正确;D.氮的氧化物是引起化学烟雾的污染源,D项错误;答案选C。3.下列除去大气污染物所利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汽车尾气经催化剂作用:2CO+2NON2+2CO2B.石灰乳吸收硫酸厂尾气:SO2+Ca(OH)2===CaSO3+H2OC.燃烧法除去尾气中硫化氢:2H2S+3O22SO2+2H2OD.氨气与一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4NH3+6NO5N2+6H2O答案:C题点二 硝酸的性质4.下列有关硝酸的性质及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的硝酸是一种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黄色液体B.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C.硝酸必须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并置于阴凉处D.硝酸可用于制备炸药、染料及石膏等产品答案:B5.下列反应既表现硝酸的酸性,又表现硝酸的氧化性的是( )A.CuO+2HNO3===Cu(NO3)2+H2OB.FeO+4HNO3(浓)===Fe(NO3)3+2H2O+NO2↑C.C+4HNO3(浓)CO2↑+2H2O+4NO2↑D.NH3+HNO3===NH4NO3答案:B6.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 )A.硝酸铁 B.碳酸钠C.硝酸钾 D.硫酸亚铁答案:C解析:A.Cu、稀硫酸、硝酸铁混合时,Cu与硝酸、Fe3+发生反应,铜粉的质量减少同时有气体逸出,若铜粉足量则最终生成Fe2+和Cu2+,若硝酸铁过量则最终生成Fe3+,溶液不一定是蓝色,A错误; B.Cu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Na2CO3后,Na2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Cu不溶解,B错误;C.Cu、稀硫酸、KNO3混合时发生反应3Cu+8H++2NO===3Cu2++2NO↑+4H2O,则铜粉质量减少,同时溶液逐渐变为蓝色,且有气体逸出,C正确;D.Cu、稀硫酸、FeSO4混合时不发生反应,D错误。7.(2024·洛阳高一期末)在下列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无色溶液:Ca2+、H+、Fe3+、HCOB.澄清透明溶液:H+、K+、Cl-、MnOC.加入铝粉放出H2的溶液:K+、Na+、NO、Fe2+D.含有大量Ca2+的溶液中:NH、Na+、Cl-、Al3+答案:D解析:A.铁离子为黄色,且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可以氧化氯离子生成Cl2,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C.加入铝粉放出H2的溶液为酸性或碱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会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碱性条件下,氢氧根离子和亚铁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不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D.Ca2+、NH、Na+、Cl-、Al3+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符合题意。8.(2024·辽宁丹东高一期末)硝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来制造火药、氮肥、染料。下列关于硝酸的认识正确的是( )A.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不同B.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C.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先加硝酸溶液,再加氯化钡溶液D.工业制硝酸的原理:空气NO2硝酸→尾气处理答案:B解析:A.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铜被氧化为硝酸铜,转移电子数相同,故A错误;B.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是因为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溶液中,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B正确;C.亚硫酸钠能被硝酸氧化为硫酸钠,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应该先加盐酸溶液,再加氯化钡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亚硫酸钠已变质,故C错误;D.工业制硝酸的原理:氨气NO→NO2硝酸→尾气处理,故D错误。9.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① ② ③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答案:D解析:①中浓HNO3受热分解,发生反应4HNO3(浓)4NO2↑+O2↑+2H2O,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故A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NO2,所以“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根据①和②,浓硝酸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NO2时需要加热,所以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才可与上方红热木炭接触,同时,N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生成的NO2为还原产物,故C正确;红热的木炭可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故D错误。10.(2023·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有一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酸,其中H2SO4和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4 mol/L和2 mol/L。取10 mL此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待反应结束后,生成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设反应中HNO3被还原成NO)( )A.0.045 mol B.0.03 molC.0.02 mol D.0.005 mol答案:B解析:n(H2SO4)= 4 mol/L×0.01 L=0.04 mol,n(HNO3)=2 mol/L×0.01 L=0.02 mol,n(H+)=2×0.04 mol+1×0.02 mol=0.10 mol,n(NO)=1×0.02 mol=0.02 mol。NO的氧化性比H+强,NO先反应,Fe过量,发生的反应为3Fe+8H++2NO===3Fe2++4H2O+2NO↑,0.02 mol NO消耗0.08 mol H+,同时得到0.02 mol NO。剩下(0.10-0.08) mol即0.02 mol H+,剩下的H+和Fe反应产生H2,Fe+2H+===Fe2++H2↑,0.02 mol H+反应得到0.01 mol H2,气体的总物质的量=0.02 mol+0.01 mol=0.03 mol。11.(2024·上海徐汇高一校际联考)向Fe(NO3)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SO2后再加入少量BaCl2溶液,溶液中增加最多的离子是( )A.H+ B.SOC.Ba2+ D.Fe2+答案:A解析:向Fe(NO3)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S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NO+3SO2+2H2O===2NO+3SO+4H+,后再加入少量BaCl2溶液,发生反应Ba2++SO===BaSO4↓,因此溶液中增加最多的离子是H+。12.(2023·山西怀仁一中高一期末)有某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20 mL,其中硫酸的浓度为2 mol·L-1,硝酸的浓度为1 mol·L-1,现向其中加入6.4 g铜粉,充分反应后,剩余铜的质量为( )A.0.56 g B.1.12 gC.2.24 g D.4.48 g答案:D解析:n(HNO3)=1 mol/L×0.02 L=0.02 mol,n(H2SO4)=2 mol/L×0.02 L=0.04 mol,n(H+)=n(HNO3)+2n(H2SO4)=0.02 mol+0.04 mol×2=0.1 mol,n(Cu)==0.1 mol,发生反应为3Cu+2NO+8H+===3Cu2++2NO↑+4H2O,根据方程式知,n(NO)=0.02 mol,n消耗(H+)=0.08 mol,可以溶解0.03 mol铜单质,故剩余(0.1-0.03) mol×64 g·mol-1=4.48 g。13.(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末)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探究NO与Cu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②中的水可除去NO2和硝酸蒸气B.当④中红棕色气体消失时,再点燃酒精灯C.因反应生成N2,故无需尾气处理D.④中红色固体变黑说明NO能氧化Cu答案:C解析:A.硝酸具有挥发性,NO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②中的水可除去NO2和硝酸蒸气,故A正确;B.当装置④中红棕色气体消失时,说明装置中空气已排尽,可排除氧气的干扰,再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验证,故B正确;C.反应生成了N2,但尾气中仍含有一定量的NO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进行尾气处理,故C错误;D.若④中红色固体变黑,即Cu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黑色的CuO,说明NO能氧化Cu为CuO,故D正确。14.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1)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装置②中盛放的是蒸馏水,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 。(4)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向装置中通入N2一段时间,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3NO2+H2O===2HNO3+NO(3)3 mol/L稀硝酸 浓硝酸(4)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避免氧气把一氧化氮氧化,影响对硝酸氧化性强弱的判断(5)③中洗气瓶内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④中洗气瓶内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解析:(1)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装置②中盛放蒸馏水,使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H2O===2HNO3+NO;(3)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因为要验证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装置③中应盛放稀硝酸,装置⑤的作用是收集NO,装置④中应该盛放浓硝酸,达到验证浓硝酸能氧化NO的目的,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气;(4)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硝酸之前需通入一段时间N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避免氧气把一氧化氮氧化,影响对硝酸氧化性强弱的判断;(5)NO通过装置③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气体NO2产生,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硝酸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硝酸,若浓硝酸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共66张PPT)第4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第五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1.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应用。 2.知道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3.掌握硝酸与金属、非金属反应的特点。学习目标任务一 硝酸新知构建1.物理性质硝酸是 色、 挥发、有 气味的液体。2.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无易刺激性交流研讨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硝酸和氧化钠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硝酸和碳酸钙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OH-===H2O2H++Na2O===2Na++H2O 2H++CaCO3===Ca2++CO2↑+H2O(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研讨2实验室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如果将浓硝酸取出,发现浓硝酸呈黄色。这是为什么呢?提示:浓硝酸见光、受热易分解,所以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浓硝酸见光分解会生成二氧化氮,溶于浓硝酸呈黄色。(3)强氧化性①HNO3与金属(Cu)的反应【实验探究】实验操作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浓硝酸和稀硝酸实验现象 ①浓硝酸反应比较剧烈,铜丝逐渐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逐渐变深蓝色;②稀硝酸反应比较缓慢,铜丝逐渐溶解,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色【实验结论】a.化学方程式浓HNO3与铜反应: ;稀HNO3与铜反应: 。b.浓HNO3的氧化性更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强交流研讨3(1)浓硝酸、稀硝酸与Cu的反应生成物分别为NO2、NO,反应中,稀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较多,说明稀硝酸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对吗?提示:不对。浓硝酸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与Cu反应时浓HNO3反应更剧烈。(2)一定量的金属铜放入浓硝酸后,金属铜有剩余,推测产生的气体成分可能有哪些。再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金属铜还会继续溶解吗?提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气体。向有金属铜剩余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稀硫酸提供氢离子,溶液中的NO 会继续与铜反应。(3)铁在常温下可以和稀硝酸反应,预测铁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试写出化学方程式。提示:Fe(少量)+4HNO3(稀)===Fe(NO3)3+NO↑+2H2O;3Fe(过量)+8HNO3(稀)===3Fe(NO3)2+2NO↑+4H2O。②钝化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的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 ,保护内部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 制容器或 制容器盛放浓硝酸。加热时,铁、铝可以与浓硝酸反应。③浓HNO3与非金属(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C+4HNO3(浓) CO2↑+4NO2↑+2H2O。④王水组成: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 。特性: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钝化铁铝1∶33.硝酸的工业制法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染料等,工业制硝酸的原理如图:写出上述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O2===2NO23NO2+H2O===2HNO3+NO归纳总结硝酸的强氧化性1.规律(1)硝酸的浓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其氧化性越强。(2)硝酸作氧化剂的反应中,还原剂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态。2.表现(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以氧化所有的金属,如3Ag+4HNO3(稀)===3AgNO3+NO↑+2H2O。②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不生成H2,硝酸的浓度不同,还原产物不同,可能是NO2、N2O、NO、N2、NH 等。归纳总结③不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的模板为:④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钝化。加热时可以与Fe、Al发生反应。归纳总结(2)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①反应规律:非金属单质+浓硝酸 最高价氧化物或最高价含氧酸+NO2↑+H2O。②实例:C+4HNO3(浓) CO2↑+4NO2↑+2H2O。(3)硝酸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硝酸的强氧化性还表现在可以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或离子,如HI、HBr、SO2、Fe2+、FeO、Br-、I-、S2-、SO 等均能被HNO3氧化。(4)铁与稀硝酸反应,先生成Fe(NO3)3,若Fe过量,Fe(NO3)3再与Fe反应生成Fe(NO3)2。 典例应用下列事实与硝酸性质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打开浓硝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挥发性B.用棕色试剂瓶保存浓硝酸——不稳定性C.稀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酸性D.稀硝酸使黑色氧化铜固体溶解——强氧化性√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HNO3(g),溶于水蒸气中产生白雾,A正确;HNO3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实验室常用棕色试剂瓶保存浓硝酸,并置于阴凉处,B正确;稀硝酸中含有H+,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体现其酸性,C正确;稀硝酸与CuO反应生成Cu(NO3)2和H2O,体现了稀硝酸的酸性,D错误。返回任务二 酸雨及防治新知构建1.酸雨的概念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这是因为雨水中溶解了 的缘故。pH<5.6的降水称为酸雨。2.酸雨的形成(1)大气中的 、 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 而形成酸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雨水(2)酸雨的形成过程Ⅰ.写出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中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SO2→S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SO2→H2SO3: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SO3→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H2SO3→H2SO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写出硝酸型酸雨形成过程中转化的化学方程式。①NO→NO2: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O2→HNO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2+H2O H2SO3SO3+H2O===H2SO42H2SO3+O2===2H2SO42NO+O2===2NO23NO2+H2O===2HNO3+NO3.酸雨的危害及防治知识拓展SO2、NOx的消除方法1.SO2的消除方法(1)钙基固硫法:将生石灰和含硫的煤混合燃烧,SO2转化为CaSO4。反应原理:CaO+SO2 CaSO3、2CaSO3+O2===2CaSO4。总反应:2CaO+2SO2+O2 2CaSO4。(2)氨水脱硫法:将SO2通过氨水并被氧化生成氮肥(NH4)2SO4。反应原理:2NH3·H2O+SO2===(NH4)2SO3+H2O、2(NH4)2SO3+O2===2(NH4)2SO4。(3)碱液吸收法:SO2+2NaOH===Na2SO3+H2O。知识拓展2.NOx的消除方法(1)碱液吸收法2NO2+2NaOH===NaNO3+NaNO2+H2O、NO2+NO+2NaOH===2NaNO2+H2O。NO2、NO的混合气体能被足量烧碱溶液完全吸收的条件是n(NO2)≥n(NO)。(2)催化转化法典例应用1.正误判断,错误的说明原因。(1)汽车排放的尾气、硝酸厂和化肥厂的废气都含有氮氧化物。答案:正确(2)安装煤炭燃烧过程的固硫装置主要是为了提高煤的利用率。答案:错误。固硫装置是为了除去燃烧过程产生的硫的氧化物(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废气中含大量的CO2,从而使雨水的pH<5.6。答案:错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SO2,SO2使雨水的pH<5.62.(1)现有雨水样品1份,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该雨水样品的pH,所得数据如下: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①雨水样品的pH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如果将刚取样的上述雨水和自来水相混合,pH将变 (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测试时间/h 0 1 2 3 4雨水的pH 4.73 4.63 4.56 4.55 4.55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 小Cl2+2H2O+SO2===H2SO4+2HCl(或H2SO3+HClO=== H2SO4+HCl)①雨水样品放置时pH变小,其原因是雨水中的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所致:SO2+H2O H2SO3、2H2SO3+O2===2H2SO4。②雨水和自来水混合,应考虑SO2与Cl2或H2SO3与HClO的反应:SO2+2H2O+Cl2===H2SO4+2HCl或H2SO3+HClO===H2SO4+HCl。因此雨水与自来水混合后溶液pH将变小。(2)下列可以减少酸雨产生途径的是 (填字母)。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烟囱造高 ③燃料脱硫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A.①②③ B.②③④⑤C.①③⑤ D.①③④⑤C减少酸雨的产生需减少SO2的排放,将煤转化为清洁能源(如煤的气化和液化),燃料脱硫、固硫,开发不含硫的新能源(如氢能、核能等),都是有力措施,因此①③⑤正确。返回随堂达标演练1.古籍富载化学知识。下列物质没有强氧化性的是A.王水:硝酸和盐酸 B.鼻冲水:氨水C.硇水:硝酸 D.坏水:浓硫酸√A.王水:硝酸和盐酸,硝酸有强氧化性,A不符合题意;B.氨水没有强氧化性,B符合题意;C.硝酸有强氧化性,C不符合题意;D.浓硫酸有强氧化性,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4·威海高一期末)下列有关硝酸化学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硝酸能与Na2SO3反应,但不生成SO2B.硝酸的氧化性很强,能氧化所有金属C.可用铝或铁制容器盛装稀硝酸D.浓硝酸因易挥发出HNO3而呈黄色√3.(2024·兴安县期中)下列关于酸雨的说法错误的是A.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气体造成B.pH<5.6的雨水为酸雨C.防治酸雨最主要的措施是禁止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D.可以向燃煤中添加石灰进行脱硫√A.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二氧化硫气体造成,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化为硫酸,A正确;B.正常的雨水显酸性,pH<5.6的雨水为酸雨,B正确;C.防治酸雨最主要的措施是合理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C错误;D.可以向燃煤中添加石灰进行脱硫,减少硫氧化物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D正确;故选C。4.将19.5 g锌粉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盐、水及气体,当锌粉完全反应时收集到11.2 L NO、NO2混合气体(标准状况下),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A.1.2 mol B.1.1 molC.0.9 mol D.0.8 mol√锌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而与稀硝酸反应时则生成NO,标准状况下,n(NO2)+n(NO)= =0.5 mol,即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5 mol,n(Zn)= =0.3 mol,则生成的n[Zn(NO3)2]=0.3 mol,可知表现酸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3 mol×2=0.6 mol,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5 mol+0.6 mol=1.1 mol。5.某校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气体,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已知NO、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达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排除对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使分液漏斗的凹槽对准小孔,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因烧瓶中有空气,则生成的NO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利用A装置反应生成的CO2将整套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排除对气体产物观察的干扰;为达到此目的,应进行的操作是使分液漏斗的凹槽对准小孔,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打开K,当装置C中产生白色沉淀时,关闭K;(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之,观察到装置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丝上产生气泡,溶液变为蓝色3Cu+8H++2NO ===3Cu2++2NO↑+4H2O因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NO和水,其离子反应为3Cu+8H++2NO ===3Cu2++2NO↑+4H2O,因此实验现象是铜丝上产生气泡,溶液变为蓝色;(3)将注射器F中的空气推入E中,E中的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证E中的无色气体为NO将F中的空气推入E中,发生反应:2NO+O2===2NO2,E中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证明NO存在,则装置E和F的作用是验证NO的生成;(4)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吸收NO、NO2等尾 防止倒吸气,防止污染空气NO、NO2都有毒,污染环境,氮的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则装置D的作用为吸收多余的氮氧化物,防止污染空气;D装置中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返回课时测评题点一 酸雨及防治1.在碳、氮、硫的氧化物中,许多是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但是当它们分散到空气中时,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下列有关这些元素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将有利于减少这些氧化物的产生B.这些氧化物使雨水的pH<7,我们把pH<7的雨水称之为酸雨C.氮与硫的氧化物还能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引发呼吸道疾病D.“温室效应”与二氧化碳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其pH约为5.6,pH小于5.6的雨水才叫酸雨。2.(2024·邻水县月考)下列有关环境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酸雨指的是pH小于7的雨水B.CO2、SO2和NO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均显酸性,故这三种气体均可造成酸雨C.在煤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可减少燃烧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排放,从而减少污染D.氮和硫的氧化物都是引起化学烟雾的污染源√A.酸雨指的是pH小于5.6的雨水,A项错误;B.CO2导致温室效应,不会造成酸雨,B项错误;C.在煤中添加适量的生石灰,产生的二氧化硫会与其结合,可减少燃烧过程中含硫化合物的排放,从而减少污染,C项正确;D.氮的氧化物是引起化学烟雾的污染源,D项错误;答案选C。√题点二 硝酸的性质4.下列有关硝酸的性质及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A.纯净的硝酸是一种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黄色液体B.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C.硝酸必须密封保存在无色细口瓶中,并置于阴凉处D.硝酸可用于制备炸药、染料及石膏等产品√5.下列反应既表现硝酸的酸性,又表现硝酸的氧化性的是A.CuO+2HNO3===Cu(NO3)2+H2OB.FeO+4HNO3(浓)===Fe(NO3)3+2H2O+NO2↑C.C+4HNO3(浓) CO2↑+2H2O+4NO2↑D.NH3+HNO3===NH4NO3√6.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是A.硝酸铁 B.碳酸钠C.硝酸钾 D.硫酸亚铁√A.Cu、稀硫酸、硝酸铁混合时,Cu与硝酸、Fe3+发生反应,铜粉的质量减少同时有气体逸出,若铜粉足量则最终生成Fe2+和Cu2+,若硝酸铁过量则最终生成Fe3+,溶液不一定是蓝色,A错误; B.Cu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Na2CO3后,Na2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Cu不溶解,B错误;C.Cu、稀硫酸、KNO3混合时发生反应3Cu+8H++2NO ===3Cu2++2NO↑+4H2O,则铜粉质量减少,同时溶液逐渐变为蓝色,且有气体逸出,C正确;D.Cu、稀硫酸、FeSO4混合时不发生反应,D错误。7.(2024·洛阳高一期末)在下列条件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铁离子为黄色,且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题意;B.高锰酸根离子具有氧化性,在酸性条件可以氧化氯离子生成Cl2,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符合题意;C.加入铝粉放出H2的溶液为酸性或碱性,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会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碱性条件下,氢氧根离子和亚铁离子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不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D.Ca2+、NH 、Na+、Cl-、Al3+相互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符合题意。8.(2024·辽宁丹东高一期末)硝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来制造火药、氮肥、染料。下列关于硝酸的认识正确的是A.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不同B.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C.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可以先加硝酸溶液,再加氯化钡溶液√A.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铜被氧化为硝酸铜,转移电子数相同,故A错误;B.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是因为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溶液中,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B正确;C.亚硫酸钠能被硝酸氧化为硫酸钠,检验久置于空气中的亚硫酸钠溶液是否变质,应该先加盐酸溶液,再加氯化钡溶液,若生成白色沉淀,证明亚硫酸钠已变质,故C错误;D.工业制硝酸的原理:氨气硝酸→尾气处理,故D错误。9.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① ② ③①中浓HNO3受热分解,发生反应4HNO3(浓) 4NO2↑+O2↑+2H2O,产生的气体为混合气体,故A正确;由①可知,浓硝酸受热分解可生成红棕色气体NO2,所以“产生红棕色气体”不能说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根据①和②,浓硝酸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NO2时需要加热,所以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才可与上方红热木炭接触,同时,N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生成的NO2为还原产物,故C正确;红热的木炭可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CO2,故D错误。√10.(2023·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有一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酸,其中H2SO4和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4 mol/L和2 mol/L。取10 mL此混合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待反应结束后,生成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设反应中HNO3被还原成NO)A.0.045 mol B.0.03 molC.0.02 mol D.0.005 mol11.(2024·上海徐汇高一校际联考)向Fe(NO3)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SO2后再加入少量BaCl2溶液,溶液中增加最多的离子是A.H+ B.SOC.Ba2+ D.Fe2+√12.(2023·山西怀仁一中高一期末)有某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20 mL,其中硫酸的浓度为2 mol·L-1,硝酸的浓度为1 mol·L-1,现向其中加入6.4 g铜粉,充分反应后,剩余铜的质量为A.0.56 g B.1.12 gC.2.24 g D.4.48 g√13.(2024·福建泉州高一期末)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探究NO与Cu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②中的水可除去NO2和硝酸蒸气B.当④中红棕色气体消失时,再点燃酒精灯C.因反应生成N2,故无需尾气处理D.④中红色固体变黑说明NO能氧化Cu√A.硝酸具有挥发性,NO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②中的水可除去NO2和硝酸蒸气,故A正确;B.当装置④中红棕色气体消失时,说明装置中空气已排尽,可排除氧气的干扰,再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验证,故B正确;C.反应生成了N2,但尾气中仍含有一定量的NO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需进行尾气处理,故C错误;D.若④中红色固体变黑,即Cu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了黑色的CuO,说明NO能氧化Cu为CuO,故D正确。14.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 NaNO3+NaNO2+H2O。(1)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u+4HNO3(浓)===Cu(NO3)2+2NO2↑+2H2O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4HNO3(浓)===Cu(NO3)2+2NO2↑+2H2O;(2)装置②中盛放的是蒸馏水,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NO2+H2O===2HNO3+NO装置②中盛放蒸馏水,使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NO2+H2O===2HNO3+NO;(3)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 。3 mol/L稀硝酸浓硝酸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因为要验证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装置③中应盛放稀硝酸,装置⑤的作用是收集NO,装置④中应该盛放浓硝酸,达到验证浓硝酸能氧化NO的目的,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气;(4)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向装置中通入N2一段时间,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避免氧气把一氧化氮氧化,影响对硝酸氧化性强弱的判断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硝酸之前需通入一段时间N2,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避免氧气把一氧化氮氧化,影响对硝酸氧化性强弱的判断;(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中洗气瓶内液面上方无明显现象,④中洗气瓶内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生成NO通过装置③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气体NO2产生,说明稀硝酸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硝酸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硝酸,若浓硝酸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第4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学案.doc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二节第4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