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微练23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1.下列装置可以用于相应实验的是( )A.图甲制取并收集SO3B.图乙检验乙炔具有还原性C.图丙中红墨水左高右低D.图丁装置制取Cl22.实验室制备2,6 二溴吡啶(受热易分解),实验操作主要包括:①2,6 二氯吡啶溶于冰醋酸;②加热三颈烧瓶至110 ℃,缓慢通入溴化氢气体;③减压蒸馏分离乙酸和产品。其制备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Br气体可用浓磷酸和溴化钠加热制备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须将恒压滴液漏斗下方活塞关闭C.采用油浴加热的方式使受热更均匀,便于控制温度D.减压蒸馏可以降低加热温度,防止产品分解3.乙醚(C2H5OC2H5)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其沸点为34.5 ℃。实验室制备乙醚的原理为2C2H5OHC2H5OC2H5+H2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冷凝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B.三颈烧瓶中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C.温度过高容易产生乙烯等副产物D.冰水浴收集的液体经过分液即可获得纯乙醚4.(2024·江西模拟)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草酸晶体(H2C2O4·H2O)分解生成的含碳气体产物(不考虑草酸蒸气)。已知:常温下,CO通入PdCl2的盐酸溶液中生成黑色Pd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中大试管口向上倾斜,可能因为草酸晶体的熔点低于分解温度B.由Ⅱ中现象可推断草酸晶体分解生成COC.Ⅱ、Ⅲ中现象可推断草酸晶体分解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D.可用燃烧法代替Ⅴ进行尾气处理5.(2024·石家庄质检)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Na2S溶液B 由KI溶液提取碘单质 向KI溶液中依次加入氯水、乙醇并振荡C 证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向丙烯醛中加入溴水并振荡D 证明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取少量淀粉水解液,向其中滴加碘水6.(2024·T8联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选项 操作及现象 结论A 向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SO2,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B 收集一试管干燥的NO2并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液体充满试管 NO2和H2O反应,气体体积减小C 在苯酚溶液中加入足量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 苯酚和溴发生化学反应D 在碘水中加入氯仿(CHCl3),振荡、静置,上层为浅色的水相 氯仿极性强于水且密度大于水7.(2024·甘肃二模)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A 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呈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 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B 取少量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 向2 mL 0.01 mol·L-1 KI溶液中加入5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Fe3+和I-的反应存在限度D 向盛有2 mL 0.1 mol·L-1的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5滴0.1 mol·L-1 AgNO3溶液,再向其中滴加4~5滴0.1 mol·L-1的KI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 AgCl转化为AgI, Ksp(AgCl)>Ksp(AgI)8.(2024·合肥质检)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 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B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煮沸 无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发生水解C 向K2CrO4溶液中缓慢滴加5~10滴6 mol·L-1 H2SO4溶液 黄色()变为橙红色(Cr2) 增大氢离子浓度,向生成Cr2的方向移动D 加热试管中的聚氯乙烯薄膜碎片 试管口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氯乙烯加聚反应是可逆反应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解释或结论A 将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然后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 通过测定白色沉淀的质量,可推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B 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若溴水褪色,则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乙烯C 向盛有2 mL 0.1 mol·L-1 Mg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4滴0.1 mol·L-1 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向上层清液中滴加4滴0.1 mol·L-1 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Ksp[Mg(OH)2]>Ksp[Fe(OH)3]D 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两只连通的烧瓶,一只烧瓶浸泡在热水中,另一只浸泡在冰水中。浸泡在热水中的烧瓶内红棕色加深 2NO2N2O4 ΔH>0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专题微练23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1.A 解析 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冰水冷却三氧化硫,图中装置可制取并收集SO3,A项正确;生成的乙炔中混有硫化氢,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紫色褪去,不能证明乙炔具有还原性,B项错误;红墨水左低右高可证明Mg与浓盐酸反应放热,C项错误;常温下浓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图中缺少酒精灯,D项错误。2.B 解析 浓磷酸难挥发,可以通过浓磷酸和溴化钠加热制备HBr气体,A项正确;恒压滴液漏斗活塞上方和下方是通过右侧导管连通的,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活塞无需关闭,但漏斗上口的塞子要关闭,B项错误;由题意知反应温度在110 ℃,普通水浴无法满足反应温度要求,故采用油浴便于控制温度,C项正确;由题意知2,6 二溴吡啶受热易分解,减压蒸馏可以降低加热温度,防止产品分解,D项正确。3.D 解析 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应采用逆流的方式,即a口进,b口出,A项正确;乙醇与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和操作方法为:先加入乙醇,再将浓硫酸慢慢加入乙醇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放出大量热导致液体飞溅,B项正确;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脱水剂、170 ℃左右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即温度过高容易产生乙烯等副产物,C项正确;乙醇易挥发,冰水浴收集的液体除了乙醚,还有挥发出来的乙醇,两者互溶,不能经过分液获得纯乙醚,D项错误。4.B 解析 用大试管加热固体应使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际操作管口向上可能因草酸晶体的熔点低于分解温度,在加热分解过程中固体先熔化为液体,A项正确;由实验目的和原理知,CO通入PdCl2的盐酸溶液中生成黑色Pd粉,方程式为CO+PdCl2+H2OCO2+Pd+2HCl,当检验CO时会产生CO2,因此应先检验CO2再检验CO,Ⅱ、Ⅲ中依次盛放澄清石灰水、PdCl2的盐酸溶液,分别用于检验草酸晶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项错误;Ⅱ、Ⅲ中的现象可推断草酸晶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C项正确;Ⅴ用于CO尾气处理,可用燃烧法代替Ⅴ进行尾气处理,D项正确。5.D 解析 氯水中的次氯酸也能与硫化钠发生反应,无法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A项错误;由KI溶液提取碘单质,不能用乙醇溶解碘单质,因为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B项错误;醛基和碳碳双键都能与溴水反应,醛基发生氧化反应,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不能证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C项错误;取少量淀粉水解液,向其中滴加碘水,若显蓝色,说明淀粉水解不完全,D项正确。6.C 解析 SO2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从而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褪去,与SO2漂白性无关,A项错误;NO2和H2O反应生成NO,NO不溶于水,液体不会充满试管,B项错误;苯酚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2,4,6 三溴苯酚沉淀和溴化氢,C项正确;氯仿能萃取碘水中的I2,I2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说明氯仿的极性比水弱,D项错误。7.D 解析 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呈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不能说明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因为麦芽糖中含有醛基,本身就具有还原性,A项不符合题意;取少量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当溶液中存在Ag+时也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AgCl白色沉淀,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B项不符合题意;向2 mL 0.01 mol·L-1 KI溶液中加入5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该反应中FeCl3过量,溶液呈棕黄色,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存在Fe3+,不能说明Fe3+和I-的反应存在限度,C项不符合题意;向NaCl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NaCl溶液过量,再加入KI溶液时,只存在沉淀的转化,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即AgCl转化为AgI,即Ksp(AgCl)>Ksp(AgI), D项符合题意。8.C 解析 向溴水中加入苯,苯萃取了溴水中的溴,振荡后静置,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水,上层为溴的苯溶液,并非是发生加成反应,A项错误;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体系呈碱性,若不加氢氧化钠,未反应的稀硫酸会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则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蔗糖没有发生水解,B项错误;K2CrO4溶液中存在平衡2(黄色)+2H+Cr2(橙红色)+H2O,缓慢滴加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C项正确;聚氯乙烯加强热产生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产生了氯化氢,不能说明氯乙烯加聚反应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而氯乙烯加聚和聚氯乙烯加强热分解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D项错误。9.C 解析 高锰酸钾溶液一般用稀硫酸酸化,其本身含有硫酸根离子,则不用通过测定白色沉淀的质量就可推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A项错误;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会发生副反应产生SO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若溴水褪色,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乙烯,应该先将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除去SO2,B项错误;向盛有2 mL 0.1 mol·L-1 Mg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4滴0.1 mol·L-1 NaOH溶液,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4滴0.1 mol·L-1 FeCl3溶液,NaOH的量不足,实验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再生成红褐色沉淀,发生了沉淀的转化,则说明Ksp [Mg(OH)2]>Ksp[Fe(OH)3],C项正确;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两只连通的烧瓶,一只烧瓶浸泡在热水中,另一只浸泡在冰水中,浸泡在热水中的烧瓶内红棕色加深,说明反应2NO2N2O4逆向移动,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D项错误。(共27张PPT)专题微练23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1567892341.下列装置可以用于相应实验的是( ) A.图甲制取并收集SO3 B.图乙检验乙炔具有还原性C.图丙中红墨水左高右低 D.图丁装置制取Cl2二氧化硫催化氧化生成三氧化硫,冰水冷却三氧化硫,图中装置可制取并收集SO3,A项正确;生成的乙炔中混有硫化氢,均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紫色褪去,不能证明乙炔具有还原性,B项错误;红墨水左低右高可证明Mg与浓盐酸反应放热,C项错误;常温下浓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图中缺少酒精灯,D项错误。解析1567892342.实验室制备2,6 二溴吡啶(受热易分解),实验操作主要包括:①2,6 二氯吡啶溶于冰醋酸;②加热三颈烧瓶至110 ℃,缓慢通入溴化氢气体;③减压蒸馏分离乙酸和产品。其制备装置如图所示(加热和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56789234A.HBr气体可用浓磷酸和溴化钠加热制备B.检查装置气密性时须将恒压滴液漏斗下方活塞关闭C.采用油浴加热的方式使受热更均匀,便于控制温度D.减压蒸馏可以降低加热温度,防止产品分解156789234浓磷酸难挥发,可以通过浓磷酸和溴化钠加热制备HBr气体,A项正确;恒压滴液漏斗活塞上方和下方是通过右侧导管连通的,检解析查装置气密性时活塞无需关闭,但漏斗上口的塞子要关闭,B项错误;由题意知反应温度在110 ℃,普通水浴无法满足反应温度要求,故采用油浴便于控制温度,C项正确;由题意知2,6 二溴吡啶受热易分解,减压蒸馏可以降低加热温度,防止产品分解,D项正确。解析1567892343.乙醚(C2H5OC2H5)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其沸点为34.5 ℃。实验室制备乙醚的原理为2C2H5OH C2H5OC2H5+H2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和加热装置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冷凝水应该从a口进,b口出B.三颈烧瓶中先加入乙醇,再加入浓硫酸C.温度过高容易产生乙烯等副产物D.冰水浴收集的液体经过分液即可获得纯乙醚156789234冷凝管中的冷凝水应采用逆流的方式,即a口进,b口出,A项正确;乙醇与浓硫酸的加入顺序和操作方法为:先加入乙醇,再将浓硫酸慢慢加入乙醇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放出大量热导致液体飞溅,B项正确;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脱水剂、170 ℃左右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即温度过高容易产生乙烯等副产物,C项正确;乙醇易挥发,冰水浴收集的液体除了乙醚,还有挥发出来的乙醇,两者互溶,不能经过分液获得纯乙醚,D项错误。解析1567892344.(2024·江西模拟)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检验草酸晶体(H2C2O4·H2O)分解生成的含碳气体产物(不考虑草酸蒸气)。已知:常温下,CO通入PdCl2的盐酸溶液中生成黑色Pd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Ⅰ中大试管口向上倾斜,可能因为草酸晶体的熔点低于分解温度B.由Ⅱ中现象可推断草酸晶体分解生成COC.Ⅱ、Ⅲ中现象可推断草酸晶体分解反应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D.可用燃烧法代替Ⅴ进行尾气处理156789234用大试管加热固体应使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际操作管口向上可能因草酸晶体的熔点低于分解温度,在加热分解过程中固体先熔化为液体,A项正确;由实验目的和原理知,CO通入PdCl2的盐酸溶液中生成黑色Pd粉,方程式为CO+PdCl2+H2O===CO2+Pd+2HCl,当检验CO时会产生CO2,因此应先检验CO2再检验CO,Ⅱ、Ⅲ中依次盛放澄清石灰水、PdCl2的盐酸溶液,分别用于检验草酸晶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B项错误;Ⅱ、Ⅲ中的现象可推解析156789234断草酸晶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存在元素化合价变化,C项正确;Ⅴ用于CO尾气处理,可用燃烧法代替Ⅴ进行尾气处理,D项正确。解析1567892345.(2024·石家庄质检)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156789234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Na2S溶液B 由KI溶液提取碘单质 向KI溶液中依次加入氯水、乙醇并振荡C 证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向丙烯醛中加入溴水并振荡D 证明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取少量淀粉水解液,向其中滴加碘水氯水中的次氯酸也能与硫化钠发生反应,无法证明氯气与水的反应存在限度,A项错误;由KI溶液提取碘单质,不能用乙醇溶解碘单质,因为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B项错误;醛基和碳碳双键都能与溴水反应,醛基发生氧化反应,碳碳双键发生加成反应,不能证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C项错误;取少量淀粉水解液,向其中滴加碘水,若显蓝色,说明淀粉水解不完全,D项正确。解析1567892346.(2024·T8联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且有相关性的是( )156789234选项 操作及现象 结论A 向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SO2,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B 收集一试管干燥的NO2并倒置于盛水的水槽中,液体充满试管 NO2和H2O反应,气体体积减小C 在苯酚溶液中加入足量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 苯酚和溴发生化学反应D 在碘水中加入氯仿(CHCl3),振荡、静置,上层为浅色的水相 氯仿极性强于水且密度大于水SO2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从而使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褪去,与SO2漂白性无关,A项错误;NO2和H2O反应生成NO,NO不溶于水,液体不会充满试管,B项错误;苯酚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2,4,6 三溴苯酚沉淀和溴化氢,C项正确;氯仿能萃取碘水中的I2,I2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说明氯仿的极性比水弱,D项错误。解析1567892347.(2024·甘肃二模)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156789234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A 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呈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 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B 取少量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156789234C 向2 mL 0.01 mol·L-1 KI溶液中加入5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Fe3+和I-的反应存在限度D 向盛有2 mL 0.1 mol·L-1的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4~5滴0.1 mol·L-1 AgNO3溶液,再向其中滴加4~5滴0.1 mol·L-1的KI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 AgCl转化为AgI,Ksp(AgCl)>Ksp(AgI)向麦芽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滴加NaOH溶液调至呈碱性,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可观察到产生银镜,不能说明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因为麦芽糖中含有醛基,本身就具有还原性,A项不符合题意;取少量某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当溶液中存在Ag+时也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AgCl白色沉淀,不能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B项不符合题意;向2 mL 0.01 mol·L-1 KI解析156789234溶液中加入5 mL 0.01 mol·L-1 FeCl3溶液,该反应中FeCl3过量,溶液呈棕黄色,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存在Fe3+,不能说明Fe3+和I-的反应存在限度,C项不符合题意;向NaCl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NaCl溶液过量,再加入KI溶液时,只存在沉淀的转化,先产生白色沉淀,再产生黄色沉淀,即AgCl转化为AgI,即Ksp(AgCl)>Ksp(AgI), D项符合题意。解析1567892348.(2024·合肥质检)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156789234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A 向溴水中加入苯,振荡后静置 水层颜色变浅 溴与苯发生了加成反应B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煮沸 无砖红色沉淀 蔗糖未发生水解向溴水中加入苯,苯萃取了溴水中的溴,振荡后静置,液体分为两层,下层为水,上层为溴的苯溶液,并非是发生加成反应,A项解析156789234C 向K2CrO4溶液中缓慢滴加5~10滴6 mol·L-1 H2SO4溶液 黄色()变为橙红色(Cr2) 增大氢离子浓度,向生成Cr2的方向移动D 加热试管中的聚氯乙烯薄膜碎片 试管口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氯乙烯加聚反应是可逆反应错误;向蔗糖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体系呈碱性,若不加氢氧化钠,未反应的稀硫酸会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则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说明蔗糖没有发生水解,B项错误;K2CrO4溶液中存在平衡2(黄色)+2H+ Cr2(橙红色)+H2O,缓慢滴加硫酸,H+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溶液由黄色变成橙红色,C项正确;聚氯乙烯加强热产生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产生了氯化氢,不能解析156789234说明氯乙烯加聚反应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的方向进行的反应,而氯乙烯加聚和聚氯乙烯加强热分解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D项错误。解析1567892349.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156789234选项 实验操作 解释或结论A 将含有二氧化硫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中,然后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 通过测定白色沉淀的质量,可推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B 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若溴水褪色,则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乙烯156789234C 向盛有2 mL 0.1 mol·L-1 Mg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4滴0.1 mol·L-1 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向上层清液中滴加4滴0.1 mol·L-1 FeCl3溶液,生成红褐色沉淀 Ksp[Mg(OH)2]>Ksp[Fe(OH)3]D 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两只连通的烧瓶,一只烧瓶浸泡在热水中,另一只浸泡在冰水中。浸泡在热水中的烧瓶内红棕色加深 2NO2 N2O4 ΔH>0高锰酸钾溶液一般用稀硫酸酸化,其本身含有硫酸根离子,则不用通过测定白色沉淀的质量就可推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A项错误;实验室用浓硫酸和乙醇制取乙烯会发生副反应产生SO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若溴水褪色,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乙烯,应该先将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除去SO2,B项错误;向盛有2 mL 0.1 mol·L-1 MgCl2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4滴0.1 mol·L-1 NaOH溶液,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4滴0.1 mol·L-1 FeCl3溶液,NaOH的解析156789234量不足,实验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再生成红褐色沉淀,发生了沉淀的转化,则说明Ksp [Mg(OH)2]>Ksp[Fe(OH)3],C项正确;把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两只连通的烧瓶,一只烧瓶浸泡在热水中,另一只浸泡在冰水中,浸泡在热水中的烧瓶内红棕色加深,说明反应2NO2 N2O4逆向移动,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D项错误。解析15678923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微练23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docx 专题微练23 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