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随处可见的能量转换(1课时)<核心概念>:4.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学习内容与要求>:4.1.能的形式、转化、和转移。4.1.1.知道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都是能的形式,了解这些能的相互转化现象。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描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都有能量。运动、声、光、电、热、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说出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科学思维:能通过调查、实验和分析,证明到处都有能量和能量转换现象, 能量转换不只是朝一个方向进行,可以是双向的,能量还可以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科学实践: 1.能调查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2.感受能量转换和传递科学态度:学生在活动中对能量转换现象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各种与能能量转换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二、教学内容《随处可见的能量转换》一课指向课标中的学科核心概念是:4.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围绕主要概念的学习内容是:4.1能的形式、转化和转移;其中5至6年级的学习目标是: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形式的能,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初步了解热能及其传递方式。本课是《能量的转换》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能量转换现象,使学生通过调查、体验等学科实践认识到能量转换和传递转换现象的普遍存在;通过分析打电话等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情况,认识到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不是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的,能量形式的转换可以是相互的。学生在调查、感受能量转换和传递现象过程中,发展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教学重点:调查和说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设备、或现象中存在动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及其之间的转换。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调查、实验和分析,证明到处都有能量和能量转换现象,能量转换不只是朝一个方向进行,可以是双向的,能量还可以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三、教学策略、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每组1份:铁丝、橡皮筋、线轴、牙签、卡纸、小棍,两小袋重物、绳子。安全注意事项。关于能量转换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和塑料直尺。(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教师:在本单元前面几课中,我们探究了几种电器工作时的能量转换情况,发现电器能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能量,还能实现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转换。那么,各种各样的能量和能量转换只与电器有关吗?预设回答:人和动物通过食物获得能量,燃烧煤炭获得能量,汽车通过燃烧汽油获得能量。2.多媒体出示课页图片,教师提出问题:这幅图中有几种能量转换现象?预设回答:风力发电机,把风力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小草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辐射出的光能转换成植物内部的化学能。牛吃草时,把植物体内的化学能传递到牛的体内。一部分转换为热能维持体温,一部分转为牛活动的动能。3.教师:能量的转换不仅存在于电器的工作中,生物的生长和运动、各种机械的工作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随处可见的能量转换。板书课题:能量转换随处可见。(三)、科学实践科学实践一:调查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1. 感受能量转换现象的遍存在。谈话:教师提问:调查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现象?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怎样转换的?把调查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第7页。(课前布置调查任务)学生通过课前调查,或者小组讨论,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能量转换现象,并且填写活动手册。引导学生交流与分析谈话:请展示你的活动手册记录单,介绍你调查到的能量转换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提问: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并交流调查结果。预设:篝火燃烧:化学能→光能、热能萤火虫:化学能 → 光能;击鼓:化学能 → 动能 → 声能 唱歌:化学能 →声能汽车、跑步、燃气做饭……学生总结:形式多样,普遍存在。教师小结:能量转换现象随处可见,生物的生长和运动、各种自然现象、机械的工作都于能量有关。3.分析能量转换的方向提问:能量转换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吗?出示图片并提问:分析打电话、太阳能电灯发光过程中,能量转换情况是怎样的?引发学生调动经验,进行思考。给学生出动举例的机会。学生分析并描述:打电话时,话筒将声能转换成电能,电能通过电缆传到对方的听筒并转换成声能。太阳能电灯发光时,来自太阳的光能经过太阳能电池班被转换成电能,电能经过电灯又被转换成光能和热能。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板书:打电话:声能 → 电能 → 声能太能灯发光:光能(太阳)→ 电能→光能(灯) 。还能举出类似的现象吗?比较这两种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再举例:电动机:电能 → 动能发电机:动能 → 电能话筒:声能 →电能 →声能;学生说出: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并不是单向的。师生得出结论:能量的转换不是只能朝着一个方向进行的;不同能量形式的转换可以是相互的。科学实践二:感受能量转换和能量传递现象1.谈话:根据图片提示,做下面这些小活动。 在扭动铁丝时要注意安全,小心发热烫手。组织交流: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或者体会手山的感觉?学生活动:拍手、快速摩擦双手,来回扭动铁丝,用皮毛或丝绸摩擦后的塑料直尺吸引纸屑。学生回答:搓手时人身体里的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换成了热能;拍手时动能转换为声能;来回扭动铁丝时动能转换为热能,摩擦直尺吸纸屑,动能转换为电能,电能转换为动能。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搓手:化学能→动能→热能拍手:化学能→动能→声能来回扭动铁丝:化学能→动能→热能摩擦直尺吸纸屑:化学能→动能→电能→动能2.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弹力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过程,说一说产生了怎样的能量转换?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弹力小车,并使其运动。交流:当我们用力绕橡皮筋时,身体里的化学能转化为手上的动能,随着橡皮筋被绕紧,手的动能转换成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当释放橡皮筋时,小车开始运动,皮筋的弹性势能转换为小车的动能。3.小实验:绳子上系两个重物,其中一个抬高再轻轻放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还有类似的现象吗?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并且汇报交流:观察到松手后重物摆动起来,片刻后,另外一个重物也开始摆动,说明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4.多媒体出示图画并提问:同学们,你能简单描述一下画中的情景吗?能量是怎样转换或者传递的的?学生描述太阳照在西红柿上结出果实,一个小男孩吃着西红柿踩自行车,自行车通过皮带把动力传给发电机,发电机产生的电传给电炉,电炉把水烧开,水气从壶嘴里喷出,发出声音。学生分析其中的能量转换现象。预设:太阳光照在西红柿上是光能转换成植物体内的化学能。小男孩吃了西红柿有力气踩自行车,是化学能转换成动能。自行车的动力使发电机发电是动能转换成电能。发电机发出的电使电炉发热,把水烧开,是电能转换成热能。还有,水烧开后水气从壶嘴喷出来发出声音是热能转换成声能。5.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调查、实验和分析,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预设:学生总结身边到处都有能量和能量转换现象, 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还可以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四)、拓展与应用1.出示教师制作的能量转换玩具,并引导学生分析玩具中的能量转换情况。学生:观察并分析老师制作的玩具。2利用所学知识和身边材料,自己设计并制作能量转换玩具,下次上课分享你的作品。学生:根据提示和启发思考自己可以制作什么样的玩具,课后实践。(五)、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实验法和讨论法作业评价设计一、填空题1、世界是由_____组成的,_____都有能量。2、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______,还能从一个物体_____另一个物体。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食物链是能量的传递过程。( )2、物质都有能量。( )3、能量转换朝一个方向进行。( )4、搓手和拍手,能量都可转换成热能。( )5、发电机和电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是一样的。(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篝火燃烧的能量转换过程是( )A.光能转换成热能B.化学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C.化学能转化成动能2、有关能量转换现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能量仅在电器工作过程中转换B.生物的生长和运动需要能量转换C.各种机械运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3、在食物链“植物→老鼠→猫头鹰”中,能量是依次( )A.转换 B.传递 C.消失4、下列哪种现象中能量最后转换成声能?( )A.来回扭动铁丝B.将摩擦后的直尺靠近纸屑C.拍手5、下列哪种表述能体现能量是相互转换的?( )A.化学能→动能→热能B.声能→电能→声能C.太阳能→电能四、连线题将生活现象和相应的主要的能量转换形式连接起来。反复弯折铁丝会发热 太阳能转化为光能给充电宝充电 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蜡烛燃烧 热能电能转化为化学太阳能路灯照明 能动能转化为热能五、综合题小明在玩具店买了一个自动跷跷板(如图)。装上电池通电后,玩具里的电磁铁产生磁性,小猫端下落。这时A和B两个触点断开,电磁铁失去磁性,因为玩具中的小狗比小猫重,所以小狗端下落。如此重复,跷跷板的两端就会自动不停地上下升降。(1)装上电池通电后该套装置发生了能量转换,如______转化为_______。(2)装上电池后,小猫端下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明正玩得起劲,跷跷板突然停在图中的位置不动了,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七)、教学反思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达到的效果。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不足: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学生分组实验中,可能部分小组做的很慢,就让他们接着做直到成功,如果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耽误时间。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课堂秩序可能会不太好,需要改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