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 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 素材

资源简介

《6 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教材聚焦于 “识别界限 拒绝性骚扰” 这一重要且敏感的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案例分析、知识讲解、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性骚扰的概念、形式、危害,以及预防和应对的方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对可能遇到的性骚扰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支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三、【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性骚扰的概念,清晰列举常见的性骚扰形式,深刻认识性骚扰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的危害。
学生能够敏锐识别生活中的性骚扰行为,准确判断恰当与不当的身体接触界限,熟练掌握预防性骚扰的有效方法,在遇到性骚扰时,能够冷静、机智地采取应对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安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他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坚决抵制性骚扰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积极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性骚扰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全面了解常见的性骚扰形式。
熟练掌握预防性骚扰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警惕、识别界限、规避风险等方面的措施。
切实掌握应对性骚扰的有效方法和自我保护措施,如摒弃错误观念、坚决拒绝、机智周旋、主动求助等。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准确识别界限,清晰区分恰当和不当的身体接触,避免因认知模糊而导致的误解或伤害。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尊重他人感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尊重他人,同时也能保护自己免受性骚扰的侵害。
五、【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性骚扰相关的真实案例视频、图片资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解读内容,用于课堂导入和知识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设计并印刷导学单,涵盖课堂讨论问题、判断观点正误、记录思考结果等内容,引导学生有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准备海报纸和彩笔,供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记录和展示讨论结果。
提前安排学生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工作。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以严肃且关切的语气开场,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5 页 “请你支招” 中的事件:“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一位男士故意贴近一位女士,并做出一些不适当的肢体动作。” 读完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位男士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事件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踊跃举手回答。部分学生可能回答该男士的行为不礼貌、不道德,有些学生可能直接指出这属于性骚扰行为。
教师小结:性骚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如何识别界限,拒绝性骚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尊严。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什么是性骚扰
教师活动:微笑着鼓励学生:“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性骚扰的事情,现在请大家开动脑筋,说出你们所了解的常见性骚扰的形式,并且简要举例说明哦。”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在白板上认真记录学生的回答。之后,组织学生集体阅读教科书第 40 - 41 页 “性骚扰概念”“常见性骚扰形式” 的内容。阅读结束后,带领学生讨论之前学生所列举的行为是否属于性骚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性骚扰形式,如言语上的黄色笑话、文字上的骚扰短信、图像上的暴露图片、肢体上的故意触碰等,并举例说明。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参与讨论,对照教材中的性骚扰概念,判断自己之前列举的行为是否准确,进一步加深对性骚扰形式的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列举得非常全面,通过大家的分享和教材的学习,我们更加清楚了性骚扰的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违背他人意愿” 是构成性骚扰的核心要件,性骚扰是违法行为。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人遇到性骚扰,都要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活动二:如何预防性骚(15 分钟)
提高警惕,减少风险
教师活动:神情严肃地向学生强调:“同学们,现实生活中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和谐相处,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提高警惕,树立预防性骚扰的意识,学会积极应对。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导学单活动二第 1 题,对 4 个观点的正误进行判断。” 在学生思考回答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适时给予指导。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导学单上的 4 个观点,如 “只有陌生人才会性骚扰”“只有女性会被性骚扰”“性骚扰只发生在晚上”“性骚扰只在公共场所发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刚学到的知识,仔细思考后做出判断,并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经过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可以明确以上 4 种观点均是错误的。第一,骚扰者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熟悉的人,可能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也可能是同性或异性。第二,被骚扰者可能是女性,也可能是男性,与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无关。第三,发生性骚扰的时间,可能是晚上,也可能是白天。第四,发生性骚扰的地点,可能会在公共场所、学校 (职业场所) 或家庭,在不适合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发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我们既要提高警惕,也要避免恐慌,时刻保持防范意识。
识别界限,相互尊重
识别界限,分清恰当与不当的身体接触
教师活动:亲切地引导学生:“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如何识别界限,分清恰当与不当的身体接触。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 42 页‘恰当的身体接触’‘不当的身体接触’两部分内容,独立完成‘探究思考’练习,随后各组就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准备汇报交流。”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 “探究思考” 练习,对题目中的身体接触行为进行判断。之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判断依据和想法,共同探讨形成小组共识,推选小组代表准备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老师出示参考答案,大家对照一下。第 1、2 题为恰当的身体接触,比如朋友间正常的拥抱、老师轻轻拍学生肩膀鼓励。第 3、4、5 题为不当的身体接触。性骚扰的行为人主观上一般是故意的。如果在公共汽车、地铁等场所,由于紧急刹车、拥挤等原因在无意中接触他人身体甚至敏感部位,则不构成性骚扰。但第 3 题表述的行为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属于 “不当的身体接触”。第 4 题 “搬运体育器材时,不小心碰到了同学的隐私部位”,虽不属于性骚扰,但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受。触碰到他人的同学应该主动、及时和诚恳地表达歉意,同时也需注意自己言行,而被触碰到的同学也不必过于敏感。大家一定要学会准确判断,保护好自己,也尊重他人。
尊重感受,文明交往
教师活动:微笑着安排任务:“现在,请各组围绕预设问题讨论事件 1,并派代表交流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发表不同观点。”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倾听学生的观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事件 1:课间,一位男生想向前座的女生借文具,他用拉弹女生内衣肩带的方式打招呼。女生回过头并气愤地警告男生:“你要干什么!别乱动!” 男生满脸通红地道歉......
预设问题:
该事件中女生有什么感受?该如何看待男生的行为?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如何尊重感受、文明交往?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在导学单上写下自己对预设问题的观点,然后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看法,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汇总凝练出本组观点,选出代表准备分享。在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补充自己的观点。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该男生的行为属于 “不当的身体接触”,让女生产生了被冒犯、不舒服的感受。不过,该男生及时觉察自己行为不当,并主动道歉,这一点值得肯定。中学生应注意人际边界,文明交往,尊重彼此身体和语言的界限,不做有意或无意的骚扰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人的感受,以文明、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规避风险,避免骚扰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预防性骚扰的知识,现在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 43 页‘规避风险,避免骚扰’的内容,独立思考还有哪些规避性骚扰风险的行为,并填写在导学单上,然后我们用‘接龙’的方式回答。” 在学生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拓宽思路。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导学单上写下自己想到的规避性骚扰风险的行为,如不单独与陌生异性见面、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等。在 “接龙” 环节,积极参与,依次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们可以从时间、场合、防范人群与自我约束等方面来思考,汇聚出更多规避性骚扰风险的行为。例如:网上交友需谨慎、避免晚上在人少路黑之处活动、不与有不良企图的人交往、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等。大家要将这些方法牢记心中,在生活中切实运用,保护自己的安全。
活动三:如何应对性骚扰和自我保护
教师活动:神情严肃且关切地向学生说明:“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目的是依据不同的情形,商讨出应对性骚扰的不同方法和自我保护措施。老师明确一下小组学习的步骤和要求:
各组从事件 2、事件 3、事件 4、事件 5 中选择一个事件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在导学单上写下观点;
组内交流,要求积极发言并认真听取同伴观点;
将讨论结果写在海报纸上,进行全班分享和交流。”
详细介绍四个事件:
事件 2:因父母在外打工,某同学住在亲戚家。亲戚多次抚摸该同学臀部,还威胁其不许声张。该同学虽然厌恶亲戚这种行为,但一直隐忍着。请你分析该同学可能有哪些错误想法?你认为该同学应有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事件 3:某同学经常到朋友家去玩,朋友的哥哥有时会靠得很近,还会用手摸该同学的脸颊和腰部,该同学觉得很不舒服。若该同学向你求助,你的想法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事件 4:某人总是给我手机上发送黄色图片和视频,我警告他不要发,他还发。我该怎么办?
事件 5:某同学晚上经过偏僻的胡同时,迎面有个男人用污秽的语言骚扰她。该同学该怎么办?
在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要求和事件介绍,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选择一个事件进行合作探究。独立思考事件中的问题,在导学单上写下自己的观点。然后,积极参与组内交流,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认真听取同伴的观点,共同讨论出应对性骚扰的方法和自我保护措施,将讨论结果写在海报纸上。在全班分享和交流环节,小组代表展示海报纸,详细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小结:对这 4 个事件的深入讨论分享,大家学会了很多应对性骚扰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错误观念要摒弃。常见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有:将遭遇性骚扰归因于自身,感觉难为情;或是在遇到性骚扰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不要给父母找麻烦、说了父母和老师也不信等,因此没有主动寻求帮助。二是拒绝态度要坚决,要敢于直接、大声地说出 “走开”“住手” 等。三是机智周旋保安全,牢记生命至上的原则,“勇为” 也需 “智取”。四是受到骚扰主动求助,若受到骚扰,要尽快向能帮助自己的成年人报告,寻求帮助。大家一定要将这些方法牢记心中,在遇到危险时,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三)总结提升与布置作业
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以坚定且温暖的语气总结:“同学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不仅要将本课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学会识别界限、尊重他人,还要外化于行,运用自我保护和寻求法律保护等方法,保障自身安全。课后,请大家将今天所学知识向家人和朋友们进行宣传,帮助更多的人提高防范意识。现在,请大家收拾好自己的物品,准备下课。”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教科书中的本课内容,完成未做的练习及课后自我评价表,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关注性骚扰问题,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相关知识,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一些敏感内容的讲解要适度、恰当,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不太主动参与讨论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在案例选择上,可以更加多样化,涵盖不同场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性骚扰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性骚扰问题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