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 《8 溺水的预防与急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体育与健康 《8 溺水的预防与急救》素材

资源简介

《8 溺水的预防与急救》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溺水的预防与急救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教材紧密围绕 “溺水的预防与急救” 这一关乎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主题,通过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以及清晰的操作步骤讲解,全面且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溺水的危害、掌握预防溺水的方法以及学会溺水后的自救与他救技能。教材内容编排由浅入深,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对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阐述溺水的概念、常见原因以及不同溺水状态下的表现。深入了解预防溺水的关键要点,包括识别安全隐患、遵守安全规则等。熟练掌握溺水自救、间接营救溺水者以及溺水者上岸后急救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学生在面对溺水相关情境时,能够迅速识别险情,准确判断状况。通过动作体验练习和模拟演练,切实掌握溺水自救的技能,如大字漂、水母漂以及水中抽筋自救等,显著提高遇险时的应变能力。同时,能够运用所学的间接营救和急救方法,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对溺水者进行科学施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牢固树立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传播预防溺水的知识,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安全规则,展现对自己和他人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全面掌握预防溺水的方法,包括增强安全意识、识别危险水域和防溺水警示标识、遵守游泳等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
清晰了解溺水自救的方法,如保持冷静、利用漂浮物、采取大字漂和水母漂姿势以及应对水中抽筋的措施。
熟练掌握间接营救溺水者的科学方法,牢记安全营救 “叫叫伸抛” 法,以及溺水者上岸后的现场急救步骤。
(二)教学难点
在实际情境中,能够迅速且准确地识别溺水险情,克服紧张情绪,正确运用所学的自救和他救技能。
真正理解并践行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援的原则,避免因盲目施救而导致自身危险。
将预防溺水的意识深入内化,养成长期遵守安全规则、主动传播预防溺水知识的习惯。
五、【课前准备】
精心收集并剪辑与溺水相关的视频资料,包括溺水事故案例、花样游泳运动员溺水片段、意外落水自救方法演示、溺水者岸上现场急救等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知识讲解。
准备充足的教学道具,如篮球、体操垫、凳子、竹竿、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空桶等,用于动作体验练习和模拟演练。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溺水原因分析图表、防溺水警示标识图片、我国儿童青少年溺水死亡率数据表、各种自救和他救方法的动画演示等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设计并印刷导学单,涵盖课堂提问、讨论问题、填写自救方法关键词、分析救援场景等内容,引导学生有序参与课堂学习。
准备绘画工具,如彩笔、画纸等,用于学生制作防溺水宣传海报。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以严肃且关切的语气开场,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善游者溺’这句话,大家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看法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倾听学生的观点并给予回应和引导。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踊跃举手回答。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擅长游泳的人也可能因为意外情况而溺水,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只要谨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等。
教师活动:接着,播放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溺水的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2 页有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完视频并阅读教材后,大家来分析一下,导致溺水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活动:全神贯注地观看视频,认真阅读教科书,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回答。学生可能回答不熟悉水域情况、身体不适、体力不支、缺乏安全意识等原因。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溺水,又称淹溺,是指因人体淹没或浸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导致呼吸障碍的过程。如果溺水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可在数分钟后因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擅长游泳的人也会因为不熟悉水域情况、身体不适、体力不支等情况而发生溺水。所以,无论是否会游泳,都可能发生溺水事故,预防溺水是保护生命安全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学习如何预防溺水以及在溺水时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预防为主我先行 —— 识别安全隐患
教师活动:以认真的态度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教科书第 52 页的图片,大家要知道,看似平静的水域也可能存在危险。” 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识别防溺水警示标识,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标识,谁能说一说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 接着,出示教科书第 53 页的我国儿童青少年溺水死亡率数据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并填写导学单,要求回答教科书第 53 页 “探究思考” 中的问题:“从数据表中,你能发现哪些与溺水相关的信息?导致不同溺水死亡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参与小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和数据表,在小组内积极讨论,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析导致溺水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思考后,将答案填写在导学单上,准备小组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如 10 - 19 岁青少年溺水死亡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原因可能是农村接触危险水域机会多、青少年安全意识不足、男生喜欢冒险等。
教师小结:10 - 19 岁青少年溺水死亡率较高,各年龄段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在生活中接触危险水域的机会是导致溺水的环境因素,这也是农村溺水死亡率高于城市的原因之一。在危险水域活动时缺乏安全意识,决策判断不够谨慎,行为方式过于鲁莽等原因是导致溺水的个人因素。由于中学生在没有成人监护下的自主活动更多、活动范围更广,特别是有的男生喜欢冒险或逞能,导致 10 - 19 岁青少年溺水死亡率最高,男性溺水死亡率高于女性。预防溺水首先应增强安全意识,时刻注意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 “四个不能”:不能私自下水游泳;不能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能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能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其次,要遵守游泳等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并主动学习和掌握游泳等相关技能。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要点,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
活动二:水中遇险莫慌张
观看视频
教师活动: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学习意外落水后的自救方法。” 播放意外落水的自救方法视频,在播放过程中,适时暂停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关键动作和要点,提醒学生将关键词记录在导学单上。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谁能说一说,意外落水后首先要做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仔细倾听教师讲解,在导学单上记录关键词,如保持冷静、漂浮物、大字漂、水母漂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可能回答意外落水后要保持冷静。
教师小结:意外落水后面临溺水危险时,正确的自救方法是保持冷静,不要用力划水,尽量抓住任何漂浮或可以支撑身体的物品,如身边没有可利用的漂浮物,应立即采取大字漂或水母漂的自救姿势使自己漂浮起来,并伺机呼救。保持冷静是关键,慌乱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大字漂动作体验练习
教师活动:拿出篮球和体操垫,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同学们,现在我们用篮球和体操垫来模拟水面,体验大字漂动作。” 出示练习方法图片,并进行详细讲解示范:“大字漂的动作方法是身体仰卧,头部后仰,腹部上顶,展开双臂和双腿,呈‘大’字的姿势。当呼气结束时双手向下压水,利用反作用力稍抬头,瞬间吸气,继续呈漂浮状态。” 示范结束后,引导学生分组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同伴的练习情况相互指导和帮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进一步强调动作要领。最后,请 2 - 3 名学生展示大字漂动作的体验练习,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在小组内积极参与练习,按照教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努力保持身体平衡,感受大字漂的动作技巧。仔细观察同伴的练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被邀请展示的学生,自信地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学习。
水母漂动作体验练习
教师活动:出示水母漂动作体验练习方法的图片,再次向学生讲解示范:“水母漂的动作方法是四肢自然下垂或双手抱膝,待漂浮到水面上,自然缓慢地吐气,吸气时,双手用力向下划水,抬头换气后,低头闭气,恢复漂浮姿势,依次交替进行。” 讲解示范结束后,引导学生分小组利用凳子练习和体验水母漂动作,体会水母漂动作的呼吸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同伴练习的情况相互指导和帮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呼吸节奏和动作协调性的重要性。最后,请 2 - 3 名学生展示水母漂动作的体验练习,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认真学习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小组内进行练习,尝试掌握水母漂的动作和呼吸技巧。与同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练习感受,互相纠正动作。被邀请展示的学生,认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
水中抽筋巧自救
教师活动:以专业的姿态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水中还有可能遇到抽筋的情况,现在老师来讲解并示范水中小腿或脚趾抽筋自救的方法。” 进行详细的动作示范,边示范边讲解:“如果小腿抽筋,可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如果脚趾抽筋,可将脚趾往抽筋的反方向用力扳动。” 示范结束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5 页知识链接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水中抽筋自救方法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教师的示范,仔细聆听讲解,阅读教科书相关内容,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模拟练习,体会水中抽筋自救的动作和方法。向教师请教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掌握自救技能。
活动三:科学施救量力而行
发现和识别溺水者
教师活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当我们在水边时,要学会发现和识别溺水者。大家运用现有的知识储备,想一想溺水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倾听学生的回答并进行点评。之后,安排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57 页内容,进一步了解溺水者的表现。阅读结束后,进行总结:“溺水者可以分为有意识的溺水者和无意识的溺水者。其中无意识的溺水者常表现为在水中静静漂浮,不能自主地支配肢体动作,有的仿佛是在水中站立,容易被忽视,遇到这种情况应仔细观察,并可通过是否能对呼叫有回应进行判断。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些特征,以便及时发现溺水者。”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踊跃回答问题,如溺水者可能会挣扎、呼喊、手脚乱划等。阅读教科书内容,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溺水者的表现,加深对识别溺水者方法的认识。
小组探究
教师活动:严肃地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看几种不同的救援场景,同学们分组进行交流讨论。” 出示下列 4 种不同救援场景的图片,要求学生依据导学单的提示,判断四种场景中的救援方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完成导学单,讨论救助方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安全、救援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结束后,组织小组间汇报交流,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
场景 1:一名中学生直接跳入水中营救溺水者。
场景 2:救援人员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就下水救援。
场景 3:有人试图用绳子直接拉溺水者上岸。
场景 4:在没有任何救援工具的情况下,一人伸手去拉溺水者。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根据导学单的要求,对每个场景中的救援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其正确性并说明原因。如场景 1 中中学生直接下水营救可能会导致自身危险,场景 2 中救援人员未做好防护措施下水也不安全等。将讨论结果填写在导学单上,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观点,补充和完善自己小组的意见。
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全面。4 种场景中的救援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危险。如遇他人意外落水,中学生应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采用呼救和间接施救的方法科学施救。无论会不会游泳,中学生都不得直接下水救人。牢记安全营救 “叫叫伸抛” 法:“叫” 是大声呼救,呼叫周围群众的援助;“叫” 是拨打 110 求助,同时尽快拨打 120 急救电话;“伸” 是指如果有竹竿,应采用俯卧姿势将竹竿伸过去,要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再进行救援;“抛” 是将周边可利用的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空桶等漂浮物,抛给落水者,帮助落水者漂浮在水面上。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方法牢记心中,在遇到溺水情况时,正确运用,科学救援。
溺水者上岸后的现场施救
教师活动:微笑着引导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在水平三的时候学习过心肺复苏方法,现在大家回忆一下。” 在学生回忆后,播放溺水者岸上现场急救的视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溺水者岸上现场急救的正确步骤,并完成导学单上相关问题的回答。视频播放结束后,进行总结:“溺水者岸上急救与其他心搏骤停时的心肺复苏方法有所不同,溺水者岸上急救时开展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为:清除口鼻异物 —— 人工呼吸 2 - 5 次 —— 胸外按压 30 次+人工呼吸 2 次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循环进行)。” 同时,展示教科书第 59 页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努力回忆水平三学习过的心肺复苏方法,认真观看视频,观察溺水者岸上现场急救的步骤,思考并回答导学单上的问题。如回答溺水者上岸后首先要做什么,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次数等问题。结合教科书图片,进一步巩固对溺水者岸上急救步骤的认识。
活动四:制作防溺水宣传海报
教师活动:以鼓励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分小组制作一张预防溺水宣传海报。” 详细说明活动要求:“大家要拟定一个预防溺水的宣传口号,介绍如何预防溺水和急救,宣传海报内容可以参考教科书第 59 页。希望大家发挥自己的创意,让海报既美观又实用。” 在学生制作海报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建议,如色彩搭配、内容排版等。制作完成后,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邀请各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制作的海报。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积极讨论,确定宣传口号和海报内容,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绘画,有的学生负责书写文字,有的学生负责设计排版等。认真制作海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特长,将预防溺水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小组代表自信地展示小组制作的海报,介绍海报的设计思路、宣传口号以及所包含的预防溺水和急救知识,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学习借鉴。
总结提升与布置作业:
强调预防溺水重要性,布置课后练习及宣传海报展示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