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雷鸣电闪波尔卡》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雷鸣电闪波尔卡》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一、课标引领
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学生能辨识乐曲中打击乐器(如定音鼓、钹)模拟的雷声、闪电声,分析节奏型(如波尔卡典型的三拍子节奏)和音乐结构(回旋曲式)的特点,体会音乐对自然场景的描绘手法。
2.艺术表现:学生能用身体律动或打击乐器表现乐曲中的节奏重音和强弱对比,模仿雷雨场景的音响效果。
3.创意实践:根据音乐,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如书本、桌椅、盆)创作一段“雷雨音效”,并尝试与乐曲片段结合,探索音乐与自然声音的融合方式。
4.文化理解:了解波尔卡舞曲的起源及约翰·施特劳斯家族对维也纳圆舞曲与波尔卡音乐的推广作用,理解音乐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联系。探讨《雷鸣电闪波尔卡》如何通过“标题音乐”形式将自然现象艺术化,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在描绘场景、传递情感中的作用,以及音乐与生活的关联性。
二、教材分析
波尔卡是19世纪产生于波西米亚的一种速度较快的二拍子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
乐曲为G大调,拍,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乐曲开始是一个简单的引子,A段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是描绘舞会盛况,情绪热烈欢快,休止符的使用使音乐富于弹性;第二主题速度加快,采用下行音阶的手法,并在每个音级之间嵌进一个属音5,从而使音乐气氛发生变化,好像新换了队形和舞步,也好像是在描绘:正当人们舞兴正浓的时候,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但人们并不介意,反而跳动得更加欢快了。
B段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在第二主题后面再现,构成一个单三部曲式。B段的音乐好像在表现:尽管外面风声大作、雷电交加、暴雨狂泻不止,而舞厅里的人们依然兴致很高、舞兴不减。
B段的音乐转到了C大调。其中的第一主题用了许多连音,旋律比较舒展。但是,由于音乐进行中不时地加进了定音鼓的滚奏和吊镲的敲击声,好像真的是风雨交加、雷鸣电闪。一方面是雷雨交加,另一方面是优美舒展的音乐,这就不难使人们想象到音乐所描绘的内容:尽管天公不作美,而跳舞的人们依然沉浸在欢快愉悦的舞蹈之中。
B段的第二主题,倚音及短促的八分音符和连线的使用,使乐曲显得十分轻巧活泼。
第二主题之后,第一主题再现。
乐曲的第三乐段再现了乐曲的A段。
乐曲的尾声用了两次长的颤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乐曲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式聆听,赏析《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各音乐要素变化引起的乐曲情绪变化,理解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2.通过记图形谱、哼唱主题旋律、听辨西洋管弦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小组合作即兴创编表演等,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乐器的表现作用,体会波尔卡音乐风格的特点。
3.通过聆听、赏析、创编表演等方式,了解约翰施特劳斯的艺术贡献,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感知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波尔卡舞曲的音乐风格。
难点:根据乐曲的变化及特点即兴创编声势律动或自制打击乐伴奏。
五、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自制打击乐器(沙锤、鼓、雷声模拟器、不锈铁钢盆)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音乐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大自然,自然界中有于多声响,譬如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你们能模拟出风声、雨声、雷声吗?我们一起来模拟一场雷雨吧,听老师的指挥:风起、小雨滴轻轻落下,小雨逐渐变成中雨,雷声从远处滚滚而来,突然一声雷响,雨越下越大,雨越下越小,天气转晴。 除了人声模拟,各位音乐家也善于用音乐来模拟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奥地利就有一位作曲家,运用了管弦乐生动而逼真地模拟了雷鸣电闪的声音,并结合波尔卡舞蹈音乐风格,创作了一首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乐曲是他一百多首波尔卡作品中,最得意、最富有演出效果的乐曲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作品。
分段欣赏 乐曲一共由引子、尾声和四个音乐主题,分7个乐段组成,构成复三部曲式结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波尔卡舞会现场,感受这里的气氛,并且告诉老师通过聆听,你脑海中复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你听到了怎样的自然之声?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 引子:乐曲刚开始是怎样的声响?非常突然的几声雷响 a主题: 雷声从远处滚滚而来,力度渐变。 (观看视频片段)由大鼓滚奏演奏而成,共四次,一起跟着音乐敲击桌面模仿大鼓滚奏的声音。 正当人们舞兴正浓的时候,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但是,人们并不介意,舞会依然进行。聆听b主题: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更加愉快 旋律有怎样的特点?轻巧活泼,级进下行、节奏密集、大跳、重复属音5 b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大鼓、定音鼓与钹奏出的“电闪雷鸣”音响,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景象,这里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我们也试着跟着音乐动起来,向前四步、向后四步、拍手 C主题: 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听到了哪些乐器?怎样的情景?由哪些乐器演奏? 弦乐组、打击乐组。音乐在主题c转到C大调,在弦乐组连贯的歌唱性主题中,穿插着鼓和镲“电闪雷鸣”的声音,色彩交织、生动无比。仿佛人们在屋内跟随音乐翩翩起舞、欢歌笑语,同时屋外闪电霹雳、风雨交加的画面。 哼唱主题旋律 探索创造生活中的打击乐,模仿演奏,不锈钢盆、鼓、沙锤 主题d: 听辨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钢琴弹奏)出现了许多装饰音、音区升高,装饰音的使用使音乐更加的诙谐、俏皮,模仿了波尔卡欢快轻盈的舞步。 观看轻盈的波尔卡舞蹈,介绍波尔卡。
完整聆听 全曲的四个主题已经聆听结束,后面还有三个乐段,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全班分成四小组:滚雷组、动作组、自制乐器组、舞蹈组,跟音乐律动、演奏,当听到你的主题时做出相应的反应。填入音乐主题编号,完善作品的曲式结构。 (教师引导做出反应) 中段结束后,乐队重复主部主题,“电闪雷鸣”的动机频繁出现,使乐曲推向白热化气氛。尾声用了两次长颤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乐曲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完善曲式结构,讲解复三部曲式结构构成:单二部+单三部+单二部(再现部) 作者介绍: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身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相比,小约翰的艺术成就似乎更大一些。其主要成就在于把维也纳圆舞曲发展成音乐会乐曲,因而在众多作曲家中,获得了“圆舞曲之王”的美誉。他的创作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音乐,具有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描绘性强等特点,堪称维也纳交响音诗。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他写了约一百七十首圆舞曲,141首波尔卡,百余首其他舞曲,四十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闲聊波尔卡》《拨弦波尔卡》、轻歌剧《蝙蝠》等。
拓展 无独有偶,作曲家们除了模仿大自然中的音响,还非常善于观察生活,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创作出了著名的《铁匠波尔卡》,乐队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特定节奏乐器,叮当叮当的声音使乐曲更为活泼、欢快,音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中国音乐家也将打铁玩出了花样,一起来看看,小提琴演奏家柴亮与打铁匠共同演奏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
总结评价 当堂练习 1.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这是哪一个主题。 2.波尔卡是一种三拍子舞曲。 3.《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作者是约翰·威廉姆斯。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波尔卡的节拍、节奏。感受了舞曲中打击乐的丰富音色。作曲家们创作了如此丰富的舞曲音乐,或优美典雅、或生动活泼,这些经典的舞曲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浸润着我们的心灵。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作品中音乐素材的表现和现实生活自然场景的联系,建立具体音乐形象的导向,丰富头脑中的音乐素材。(共21张PPT)
新课导入
音乐来源于生活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雷鸣电闪波尔卡
UnterDonnerundBlitz,Polkaschnell,op.324
单元课题:缤纷舞曲
授课人:张肆方
乐曲结构
复三部曲式
引子 1 2 3 4 5 6 7 尾声
a主题
b主题
c主题
d主题
a主题
你听到了怎样的自然之声?由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
认识打击乐器
大鼓
定音鼓

a主题
滚奏共出现几次?营造出了怎样的效果?
b主题
乐曲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变化?
旋律有怎样的特点?试着用旋律线把音的高低画出来(第一行)
b主题
旋律快速跳进下行重复属音5
6
·
5
·
4
·
3
·
2
·
4
·
3
·
2
·
1
·
7
6
5
5
5
5
5
5
5
4
·
7
5
3
·
1
·
旋律有怎样的特点?
b主题
跟随音乐动起来
c主题
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的情景?由哪些乐器演奏?模唱旋律
寻找生活中的打击乐
c主题
跟随音乐演奏
d主题
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舞会氛围是怎样的?
出现装饰音,音区升高,音乐更加的诙谐、俏皮,模仿了波尔卡欢快轻盈的舞步。
倚音
Polka波尔卡
"波尔卡"由波希米亚语中的"半"字演化而来,产生于1830年左右的捷克,是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舞曲。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
乐曲结构
复三部曲式
引子 1 2 3 4 5 6 7 尾声
a b c d a主题
b主题
c主题
d主题
乐曲结构
复三部曲式
b动作组
c自制乐器组
a滚雷组
d波尔卡组
引子 1 2 3 4 5 6 7 尾声
a b c d 跟音乐律动、演奏,并完善乐曲的曲式结构
乐曲结构
复三部曲式
引子 1 2 3 4 5 6 7 尾声
a b c d c a b
单二部曲式
A
单三部曲式
B
单二部曲式
A
(再现部)
约翰·施特劳斯
( 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圆舞曲之王"
创作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
代表作品:《闲聊波尔卡》《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
音乐来源于生活
《铁匠波尔卡》
《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
课堂练习
1.聆听《雷鸣电闪波尔卡》片段,这是哪一个主题。
A. a主题 B. b主题 C. c主题 D.d主题
2.波尔卡是一种三拍子舞曲。
3.著名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作者是约翰·威廉姆斯。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波尔卡音乐风格,感受了舞曲中打击乐的丰富音色。作曲家们创作了如此丰富的舞曲音乐,或优美典雅、或生动活泼,这些经典的舞曲装点了我们的生活,浸润着我们的心灵。希望同学们通过对作品中音乐素材的表现和现实生活自然场景的联系,建立具体音乐形象的导向,丰富头脑中的音乐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