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 年春学期 3 月份调研九年级化学试卷分值:70 分 时间:60 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计 30 分)1.我国科学家发现月球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钛(Ti)和铁,在常温下,金属钛能和 20%的盐酸反应生成一种钛盐和一种气体。经检测,这种气体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则这种气体可能是A.O2 B.Cl2 C.H2 D.CO22.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立即用水浇灭B.夜间发现家中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明泄漏原因C.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产生酸雨D.校内用钢架制作的自行车防雨棚应定期喷涂油漆防锈3.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石墨作铅笔芯 B.铜丝作导线C.食品袋中充氮气防腐 D.氦气用于飞艇4.化学知识无处不在,2022 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就用到了许多化学知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利用液氢作为火炬燃料 B.用金、银、铜制作奖牌C.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 D.饮用水用二氧化氯消毒5.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和黄铜片相互刻画,黄铜片上有划痕B.钛合金与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于制人造骨C.淬火后的钢针可直接将其弯曲用作钓鱼钩D.武德合金的熔点比其成分金属高6.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A.蔗糖溶解在水中:蔗糖分子消失B.干冰升华:分子间间隔增大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着D.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7.KCl 在医药上可作电解质紊乱的调节剂。KCl 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25℃ 时,按下表数据配制溶液。③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序号 ① ② ③ ④KCl 的质量/g 10 20 30 40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A.23% B.30% C.40% D.45%8.下图所示的有关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向试管中加入铁钉 B. 配制溶液C. 稀释浓硫酸 D. 检查装置气密性9.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均为 40gC.升高温度可以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石榴幼果膨大期需要施用一种含氮、磷的复合肥。下列化肥中满足条件的是A.KNO3 B.(NH4)2HPO4 C.NH4Cl D.Ca3(PO4)2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A.金刚石用于制作玻璃刀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D.铜丝用于制作制导线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除去 CaO 中混有的少量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B 除去 CO2 中混有的少量 CO 点燃C 鉴别 N2 和 CO2 分别向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D 鉴别黄铜片和纯铜片 相互刻画,比较硬度A.A B.B C.C D.D13.化学实验操作中有许多“先、后”之分,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合理的是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先装入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通入一氧化碳,后点燃酒精喷灯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停止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D.实验时若碱溶液沾到皮肤上,先涂上硼酸溶液中和,后用较多的水冲洗14.A~E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 D、E 是黑色固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 中“→ ”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 与 C 之间一定不会发生反应B.“A →E ”的反应一定属于化合反应C.B 物质常态下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D.“C →B ”的反应既可能是化合反应,也可能是分解反应15.下列 4 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室温下,等质量的向 pH=1 的硫酸溶液中逐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 镁片和铝片分别与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滴加入 pH=13 的氢氧化 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 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至质量不再减轻钠溶液 并不断搅拌 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时间(t)关系A.A B.B C.C D.D二、非选择题(40 分)16.(10 分)化学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A 中看到的现象是 。(2)B 中刚开始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放置过长时间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探究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 C 中的溶液逐滴加入 B 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写出该沉淀的化学式 。则下列分析推理合理的是 (填序号)。A.长滴管中吸取的 C 中溶液为红色B.长滴管中吸取的 C 中溶液为无色C.滴加前,B 中固体一定剩余D.滴加后,B 中溶液 pH 变大17.(6 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有助于更好地达到实验目的。请据图完成有关问题:(1)实验一中改进前该实验能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的 ,为了达到相同实验目的,现有图中两个改进实验方案,你不赞同的方案及理由是 。(2)实验二是小组同学在探究铝、铜、铁三种金属的有关性质时进行的实验,在 A 实验中观察是 。A 实验结束后将①②试管内的物质倒入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填字母序号)。A.Al2(SO4)3B.FeSO4C. CuSO418.(10 分)溶液变色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之一,课堂上老师带领同学们对下列溶液混合后变色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资料:碘酒为碘( )的乙醇溶液;淀粉遇 变蓝,在本实验中作为指示剂,指示 是否存在。【实验】第一步:向烧杯 A 中加入一定体积的 溶液、水和 2mL1%淀粉溶液。第二步:向烧杯 B 中加入一定体积的 2%碘酒、水和 2 粒维生素 C 片。第三步: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烧杯 A 烧杯 B变色时间 序号溶液体积 溶液总体积 碘酒体积 溶液总体积/s/mL /mL /mL/mL① 10 32 2 25 595② 10 32 5 25 193③ 10 32 10 25 39④ 5 32 5 25 399⑤ 20 32 5 25 78说明:本实验中,溶液总体积可看作是各液体的体积之和【解释与结论】(1)碘酒中溶剂是 。(2) 溶液还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①②③的目的是 。(4)由②④⑤可以得到的结论: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碘酒体积等其他条件相同时, ,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越短。(5)①中若将碘酒体积改为 1mL,则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 (填“>”“<”或“=”)595s。【继续实验】(6)补做实验证明了维生素 C 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实验方案:向烧杯 A 中加入 溶液、10mL 水和 2mL1%淀粉溶液;向烧杯 B 中加入 和 1 粒维生素 C。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的时间与 78s 不同。(7)同学们进一步证明了 与维生素 C 能发生反应,实验向烧杯中依次加入碘酒、水、淀粉溶液,再加入维生素 C 片,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19.(6 分)在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说明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利用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使铁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如图表示小明的化学学习小组对此进行探究的数量关系。请计算:(1)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是 克。(2)反应生成的铜完全附着在铁棒上,这样的金属棒上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20.(8 分)2022 年 5 月 29 日,中国第二艘货运飞船“天舟二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天舟二号”的关键铠甲是高精度铝合金材料。(1)铝合金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A.密度小、强度高 B.硬度小、易加工(2)铝除了用于制造合金,铝本身还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为 。(3)将 mg 铝粉放入含有 38.1g 氯化亚铁和 40.5g 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①若反应后得到三种滤渣,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②当 m=7.2 时,滤渣的质量为 g。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C C B A A D B B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B A D16.(1)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所以锌片表面有气泡冒出,锌片逐渐减小;(2)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锈反应完之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验结束后,用长滴管吸取 C 中的溶液逐滴加入 B 中,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红褐色沉淀说明 C 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B 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A、C 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可使酚酞变红色,故 A 正确;B、由 A 的分析知,C 中溶液为红色,故 B 错误;C、B 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氧化铁和铁都已完全反应,滴加前,B 中没有固体剩余,故 C 错误;D、B 中溶液中含有氯化铁和过量的盐酸,显酸性,滴加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B 中溶液 pH 变大,故 D正确;故选 AD。17.(1)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后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方案 2 中导管将二氧化碳引到烧杯底部,二氧化碳一定先接触低处蜡烛,导致低处蜡烛一定先熄灭,无法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铁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铝,强于铜,铁和硫酸铝不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实验现象为:①中无明显现象,②中析出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A 实验结束后试管①中铁和硫酸铝没有反应,试管中含有的固体是铁,溶液中含有硫酸铝;试管②中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固体中一定有铜,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将①、②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红色固体是铜,说明 A 实验结束后试管②中含有过量的硫酸铜,未反应的铁继续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一段时间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Al2(SO4)3、FeSO4(硫酸铝没有参加反应,铁和硫酸铜反应一定会生成硫酸亚铁,硫酸铜可能过量,可能已完全反应),故选择 A、B。18.(1)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方程式为:;(3)①②③中其他变量相同,不同的是碘酒的体积,所以三组实验是为了验证不同的碘酒体积对溶液变色时间的影响;(4)②④⑤三组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不同,其他变量都相同,而溶液颜色的变化时间不同,且第⑤组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最大,第④组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最小,且溶液变色所需的时间最短的是第⑤组,而第④组实验中溶液变色所需时间最长,由此可以说明: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碘酒体积等其他条件相同时,H2O2 溶液体积越大,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越短;(5)根据①②③三组实验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碘酒体积越小,溶液混合后变色时间越长,可得:①中若将碘酒体积改为 1mL,则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大于 595s;(6)补做实验证明维生素 C 用量对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也有影响,则变量是维生素 C 用量,其他因素均相同,烧杯 A 中加入 20 mL3%H2O2 溶液、 10mL 水、 2mL 1% 淀粉溶液,故是与实验⑤对比,故向烧杯 B 中加入 5mL 的 2% 碘酒、20mL 水、1 粒维生素 C 片,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记录混合后溶液变色时间,与实验⑤对比;(7)碘单质能使淀粉变蓝,因此将淀粉加入到碘酒溶液中后,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色,再加入维生素 C 后,溶液又变为无色,故填: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色,再变为无色。19.(1)11.2(2)解:设生成铜的质量为 ,金属棒上铜的质量分数是答:金属棒上铜的质量分数是 24.8%20.(1)合金比组成它的成分金属硬度大、熔点低、抗腐蚀性强。故铝合金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如密度小、强度高,故选 A;(2)铝除了用于制造合金,铝本身还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为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3)根据金顺活动性顺序铝>铁>铜,将 mg 铝粉放入含有 38.1g 氯化亚铁和 40.5g 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铝先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铝,氯化铜反应完全之后,铝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铁和氯化铝,①若反应后得到三种滤渣,滤渣为铝、铁、铜,说明铝过量,氯化铜与氯化亚铁反应完全,设与氯化铜反应的铝的质量为 x,与氯化亚铁反应的铝的质量为 y,解得 ,故 m 的取值范围为 m>5.4g+5.4g=10.8g;②当 m=7.2 时,因为 40.5g 氯化铜消耗铝的质量为 5.4g,故此时说明氯化铜反应完全,氯化亚铁部分反应,故滤渣中为铜,设 40.5g 氯化铜生成的铜的质量为 m,与氯化亚铁反应的铝的质量为 7.2g-5.4g=1.8g,此时生成的铁的质量为 n,解得故此时滤渣的质量为 19.2g+5.6g=24.8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