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4.11《杠杆》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4.11《杠杆》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规划+《杠杆》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简单机械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简单机械》,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等基本机械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简单机械》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需要认识到简单机械是能够帮助人们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并了解其基本构造和工作方式。学习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等基本机械,理解其工作原理。2.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学会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其带来的便利。学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应达到以下学业要求:能够识别并命名常见的简单机械。2. 能够解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能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简单机械》为主题,选取了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应用广泛的四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作为次级主题,设置了《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启示》四课。从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特征来看,轮轴、滑轮属于杠杆类机械,其本质为杠杆的变形,可将这四种简单机械划分为两组,即杠杆、轮轴、滑轮为一组,斜面为一组。因此,本单元的四课也可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其中,《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为第一部分,《斜坡的启示》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拧螺丝的学问》和《升旗的方法》分别与第一课《撬重物的窍门》成递进关系。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了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简单机械,如剪刀、钳子、滑轮等。然而,这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系统的,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科学的解释。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兴趣较高,他们渴望了解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有趣、实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认识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科学思维1.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2. 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科学探究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探究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态度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认识简单机械活动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识别常见的简单机械。活动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简单机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教师总结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强调其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活动二:探究杠杆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过程:教师介绍杠杆的基本要素: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杠杆平衡的规律,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撬棒等。活动三:探究滑轮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活动过程:教师介绍滑轮的基本结构和种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滑轮、钩码、铁架台等器材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升旗杆、起重机等。活动四:探究轮轴和斜面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了解它们的省力特点。活动过程:教师介绍轮轴和斜面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轮轴、斜面等器材探究其省力特点。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轮轴和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螺丝刀、斜坡等。活动五:设计简单机械装置活动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实际问题。活动过程: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轻松地将重物搬上楼梯?”。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绘制设计图。学生分组展示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计。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评价方式本单元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设计作品等。通过观察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通过实验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设计作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标准1.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能够识别常见的简单机械并解释其应用场景。2.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3. 小组讨论表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4. 设计作品质量: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且设计图绘制清晰、准确。评价结果反馈教师应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小组讨论表现和设计作品质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11课《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包括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和力臂。
2.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实例,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学生能够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解释杠杆的平衡状态,培养抽象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
1.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杠杆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科学态度
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杠杆的基本概念及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实物:教师展示一把剪刀、一根撬棍和一个天平,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2. 提出问题:为什么剪刀能轻松剪断纸张?撬棍为什么能撬起重物?天平如何保持平衡?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物展示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 学习活动1:认识杠杆1. 教师讲解: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及五要素,通过图示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2. 学生操作:学生用铅笔作为支点,书本作为动力和阻力,模拟杠杆的工作原理,观察并记录不同位置支点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学习活动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 实验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使用杠杆尺、钩码等器材,探究不同动力和阻力作用下杠杆的平衡状态。2. 数据记录:记录不同组合下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以及动力和阻力的大小。3.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尝试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活动3:杠杆的分类1. 教师讲解:介绍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概念及特点。2.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剪刀、撬棍、筷子等工具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并解释原因。学习活动4:制作杠杆模型1. 材料准备:提供木棍、绳子、钩码等材料。2. 动手制作:学生分组制作一个简单的杠杆模型,模拟省力杠杆或费力杠杆的工作原理。3. 展示交流:各组展示模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学习活动5: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1. 视频观看:播放一段关于杠杆在机械、建筑、交通等领域应用的视频。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尝试解释其工作原理。学习活动6:设计杠杆工具1. 任务布置: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2. 设计汇报:各组展示设计成果,并解释其工作原理和优势。 通过直观的操作,加深学生对杠杆五要素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打下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杠杆分类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和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杠杆工作原理的理解。通过视频观看和小组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杠杆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通过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生活应用 1.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自行车刹车、汽车千斤顶等,引导学生分析其工作原理。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工程师、设计师等角色,讨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改进或设计新的工具。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杠杆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1.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杠杆的基本概念、五要素、平衡条件、分类及应用等。2.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一张关于杠杆的思维导图,帮助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知识梳理和思维导图绘制活动,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杠杆的五要素包括支点、动力、阻力、(______)和(______)。
答案:动力臂、阻力臂
2. 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为(______)杠杆。
答案:省力
3. 天平是一种(______)杠杆。
答案:等臂
4. 使用撬棍撬起重物时,撬棍的支点应靠近(______)端。
答案:阻力
(二)、判断题
1. 杠杆的支点一定在动力点和阻力点的中间。( )
答案:×
2. 省力杠杆一定能省力,但不一定能省距离。( )
答案:√
3. 剪刀剪东西时,剪刀把是动力臂,剪刀刃是阻力臂。( )
答案:×(应为:剪刀把到支点的距离是动力臂,剪刀刃到支点的距离是阻力臂)
(三)、选择题
1. 下列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老虎钳 B. 钓鱼竿 C. 起子 D. 撬棍
答案:B
2. 当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力一定等于阻力 B. 动力臂一定等于阻力臂
C. 动力×动力臂一定等于阻力×阻力臂 D. 动力和阻力方向一定相反
答案:C
3.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B. 动力和阻力一定作用在支点的两侧
C. 杠杆平衡时,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D. 使用杠杆不一定能省力
答案:B
(四)、简答题
1. 请解释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
答案: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在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 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特点?请各举一个例子。
答案:省力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能省力但费距离,如老虎钳;费力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但能省距离,如钓鱼竿。
3.为什么天平能保持平衡?
答案:天平能保持平衡是因为天平的左右两臂长度相等,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当两边放置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因此天平能保持平衡。
请举例说明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剪刀、筷子、撬棍、锤子等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工具。
(五)、实践探究题
请设计一个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小工具,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设计一个简易的开瓶器。将一根细长的铁丝弯曲成“L”形,铁丝的一端绕在瓶盖上作为阻力点,另一端作为动力点。使用时,将铁丝的一端卡在瓶盖边缘,另一端用手握住并用力向下压,由于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因此能够轻松地将瓶盖撬开。这个工具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杠杆原理中的省力杠杆原理。
五、板书设计
杠杆 支点 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 省力杠杆 基本概念 阻力 杠杆分类 费力杠杆动力臂 等臂杠杆阻力臂 剪刀生活应用 撬棍 天平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杠杆的基本原理、平衡条件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杠杆的平衡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