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4.12《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规划 《滑轮》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4.12《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规划 《滑轮》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规划+《滑轮》课时教案+课时练习(含答案)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简单机械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简单机械》,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等基本机械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简单机械》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需要认识到简单机械是能够帮助人们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并了解其基本构造和工作方式。学习内容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等基本机械,理解其工作原理。2.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学会使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其带来的便利。学业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应达到以下学业要求:能够识别并命名常见的简单机械。2. 能够解释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并能举例说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简单机械》为主题,选取了生活中比较常见且应用广泛的四种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作为次级主题,设置了《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斜坡的启示》四课。从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特征来看,轮轴、滑轮属于杠杆类机械,其本质为杠杆的变形,可将这四种简单机械划分为两组,即杠杆、轮轴、滑轮为一组,斜面为一组。因此,本单元的四课也可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其中,《撬重物的窍门》《拧螺丝的学问》《升旗的方法》为第一部分,《斜坡的启示》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拧螺丝的学问》和《升旗的方法》分别与第一课《撬重物的窍门》成递进关系。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了多个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简单机械,如剪刀、钳子、滑轮等。然而,这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系统的,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科学的解释。学生对简单机械的兴趣较高,他们渴望了解这些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有趣、实用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1. 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认识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科学思维1.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2. 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科学探究1.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探究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态度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活动一:认识简单机械活动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识别常见的简单机械。活动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简单机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教师总结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强调其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活动二:探究杠杆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过程:教师介绍杠杆的基本要素: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杠杆平衡的规律,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撬棒等。活动三:探究滑轮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活动过程:教师介绍滑轮的基本结构和种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滑轮、钩码、铁架台等器材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升旗杆、起重机等。活动四:探究轮轴和斜面原理活动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了解它们的省力特点。活动过程:教师介绍轮轴和斜面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轮轴、斜面等器材探究其省力特点。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轮轴和斜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螺丝刀、斜坡等。活动五:设计简单机械装置活动目标: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解决实际问题。活动过程: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如何轻松地将重物搬上楼梯?”。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并绘制设计图。学生分组展示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设计。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评价方式本单元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设计作品等。通过观察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通过实验报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的得出情况;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设计作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标准1.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简单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能够识别常见的简单机械并解释其应用场景。2.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3. 小组讨论表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4. 设计作品质量: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且设计图绘制清晰、准确。评价结果反馈教师应对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能力、小组讨论表现和设计作品质量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12课《滑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理解滑轮的基本构造,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理解滑轮组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科学思维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分析滑轮的作用和效果,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 科学探究
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滑轮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尝试用科学语言解释实验现象。
4. 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待实验结果的客观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轮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滑轮组如何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难点
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特别是动滑轮如何省力但增加距离。
运用滑轮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合理的滑轮组方案。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情境展示:播放一段工人利用滑轮组吊装重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滑轮的作用。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滑轮的认识和猜想,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滑轮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通过情境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认识滑轮学习活动:学生观察实验室中的滑轮模型,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并记录它们的区别。探究活动2:定滑轮的作用学习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定滑轮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并记录力的方向和物体提升的高度变化。探究活动3:动滑轮的作用学习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动滑轮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比较使用动滑轮前后所需的拉力大小,并记录物体提升的高度变化。探究活动4:滑轮组的作用学习活动:学生设计并组装简单的滑轮组,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观察并记录力的方向、大小以及物体提升的高度变化。探究活动5:滑轮组的效率学习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滑轮组方案在提升相同重物时所需的拉力大小和效率。探究活动6:滑轮的应用学习活动: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滑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并制作展板进行展示。 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滑轮的基本构造,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也不增加距离。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动滑轮可以省力但增加距离,加深对滑轮工作原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滑轮组如何结合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既改变力的方向又省力(或增加距离)。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滑轮组的效率与滑轮数量、排列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培养优化设计的意识。通过资料搜集和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滑轮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三)生活应用 情境模拟:设定一个需要利用滑轮解决问题的生活场景(如搬运重物、升旗仪式等),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合理的滑轮方案。方案展示:各组展示设计方案,并解释其原理和优点。其他组进行点评和提问,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通过情境模拟和方案展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点评和提问,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
(四)知识总结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滑轮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滑轮组的应用等。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滑轮知识的思维导图,帮助巩固记忆和理解。 通过知识梳理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滑轮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
答案:定滑轮、动滑轮
2. 定滑轮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改变力的方向
3. 动滑轮的作用是______。
答案:省力但增加距离
4. 滑轮组结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既可以______,又可以______。
答案:改变力的方向、省力(或增加距离)
(二)、判断题
1.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
2. 定滑轮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
3. 滑轮组中的滑轮数量越多,效率越高。()
答案:×
(三)、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定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省力 B.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 可以增加距离
答案:B
2. 下列关于动滑轮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省力 B.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 增加距离
答案:B
3. 滑轮组在提升重物时,如果需要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应该选择()。
A. 只有定滑轮 B. 只有动滑轮 C.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
答案:C
下列哪项不是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升旗仪式 B. 电梯运行 C. 吊装重物
答案:B
简答题
请简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答案:定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移动,可以省力但增加距离。
2. 请解释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答案:滑轮组结合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通过合理的组合和排列,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或增加距离)。滑轮组中的动滑轮承担部分或全部重物,从而减小了所需的拉力;而定滑轮则用于改变力的方向,使操作更加便捷。
3. 请列举两个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实例一:升旗仪式。原理:利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使旗手可以在地面轻松拉动绳子升旗。实例二:吊装重物。原理:利用滑轮组结合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既省力又方便操作。
4. 在设计一个滑轮组方案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需要考虑重物的重量、提升的高度、所需拉力的大小、操作便捷性等因素。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滑轮数量和排列方式。
(五)、实践探究题
设计一个滑轮组方案,用于将一辆重100千克的小车从地面提升到二楼(假设二楼高度为4米)。要求方案既省力又方便操作。请画出滑轮组示意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和所需拉力的大小(忽略滑轮重量和摩擦力)。
答案:示意图(略)。工作原理:利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通过绕过滑轮的绳子将小车提升。动滑轮承担小车重量的一半,因此每个动滑轮承受的拉力为小车重量的一半(即50千克的重力);而定滑轮则用于改变力的方向。由于有两个动滑轮分担重量,所以所需的总拉力为小车重量的一半再除以2(因为有两段绳子绕过每个动滑轮),即25千克的重力(约为245牛顿)。因此,方案既省力又方便操作。
五、板书设计
滑轮一、基本构造1. 定滑轮 2. 动滑轮二、工作原理1. 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 2. 动滑轮:省力但增加距离三、滑轮组1. 结合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2. 应用:改变力的方向+省力四、生活应用1. 升旗仪式2. 吊装重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活动、生活应用和知识总结等环节,系统地介绍了滑轮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实验操作、资料搜集和方案设计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安全指导,在方案设计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滑轮组的效率和优化方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