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课标内容 知能目标 核心素养1.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知道认识的含义、阶段,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必备知识梳理案1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__。(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________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________、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__________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_______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______、知觉和表象 ______、判断和______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______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______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__________,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__________关系感觉器官外部联系抽象思维内部联系感觉概念推理初级高级深化感性认识辩证统一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____为主体、以_________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作为一种____________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______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__________的生产实践、__________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______________等。物质性人客观事物直接现实性观念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______、实践的______和实践的______。它们都是客观的。b.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__________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______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______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______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______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__________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主体对象手段运动规律意识指导创造创造社会关系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______________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______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__________,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客观物质对象实践认识工具认识能力主观世界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____________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______。(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__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_____和实践所产生的_____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主观和客观实践现实认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改造世界核心素养探究案议题一 实践的内涵2议题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素养目标:结合我国“天问一号”深空探测的相关背景材料,依据新高考要求,以必备知识实践的特点考查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 情景探究“天问一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首批科学影像图,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尽管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航天技术的不成熟,全球范围内的火星探测进展都十分缓慢,但我国仍按计划完成了规划目标。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代表了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未来,我国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探究分析我国“天问一号”探测任务。提示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天问一号”是我国探测火星的任务,其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人类火星的探测工程活动受航天技术及其星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天问一号”探测任务是我国航天规划的重要一环,探测任务的成功,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火星探测任务是在众多航天人的默默奉献下完成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代表了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发展行星探测工程。· 重难突破1.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整个世界。(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典例印证C1.1954年,“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大家坐着绿皮火车,慢慢“颠”回家乡。70年过去,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样,路途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航技术的成熟发展为自驾出行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车出门“兜兜风”。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实践水平的提升 ④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能够变革社会现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2.近年来,各地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在深化拓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净化社会风气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素养目标: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情景呈现,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培育科学精神。· 情景探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情景一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几代北斗人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从服务中国到服务亚太,再到全球组网的发展历程。下一步的计划是到2035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情景二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究技术的逐步提升,人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除了提供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铁路、海运、航空和应急救援等服务外,还具备其他系统不具备的功能——短报文通信和位置报告。而且,目前其信息发送能力已经从一次120字提高到1 200字,遇到突发情况时将不再需要字斟句酌,并且还具备发送图片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大大的惊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圆满部署在民用领域或是军事领域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信息时代的进步就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定位系统也让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究1 结合情景一,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认识的途径却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国搞导航系统研发,想从他国购买技术仍然改变不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建设自己独立的导航系统,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探究2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认识。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探究3 我国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我们不断深化对导航领域的科学认知,目的在于提升我国导航科技水平,促进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重难突破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 侧重点 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些都与认识的目的不同2.正确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3)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典例印证3.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开发了基于“微球”技术的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同时,科研团队还专门设计实现药物递送、承载肿瘤疫苗的“微球”,完成了一种新型肿瘤疫苗的开发,并推进到了临床个体化治疗研究。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4.让金属变得既坚硬又可塑是科学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黄照文运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发现施密特定律对于预测高次孪生现象中孪晶变体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改善材料性能提供了指导意义。这充分印证了( )①人们只有获取直接经验才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设想是否正确 ④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B· 知网概览学业质量落实案3D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 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B2.说到夏季最令人生厌的动物,不少人的答案是蚊子。清华大学一科研团队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蚊媒病毒的狡猾之处:病毒通过改变人体的皮肤微生物,重塑感染者的气味,影响蚊子的嗅觉感知。这项发现也为阻断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快速传播流行提供了全新策略。由此可见( )①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是我们研究的目的②源于实践的认识推动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③科研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④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3.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直到这项最新研究的发现,人类才对它们有了深入的理解。日本动物行为专家使用高速相机发现,狗看到主人时会扬起眼眉,首次遇到陌生人时会竖起耳朵,不同的面部表情可映射出控制情绪的大脑活动性。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①人们借助于认识工具扩展了人类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C4.环境是制约地震观测的重要因素。过去,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关心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突破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这表明( )①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是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②先进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不同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近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发现了早、晚两期金中都遗址建筑组群。根据地层关系、建筑规制和出土遗物分析,早期建筑基址时代约为辽至金大定年间,晚期建筑基址时代约为金大定至金末元初。新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以往对金中都的里坊布局、城建规划等方面的认知,也为研究金中都的手工业生产、社会生活提供了新资料。这表明( )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以往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考古探索将会不断刷新历史认知及其规律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因人的参与而变得丰富多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年,习近平同志要求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并率先垂范,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的要求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调查研究,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有人认为,调查研究就在于深入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答案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要在基层调研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理性认识。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课时作业巩固案4D一、选择题1.“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C2.“天问一号”的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材料主要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3.微信表情制作团队根据影片中常出现一些夸张搞笑的捂脸动作而创作了“捂脸”表情。该表情以它丰富的情感内涵,委婉的表达方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种“捂脸”:遇到好事了,捂脸;遇到坏事了,捂脸;认错的时候,捂脸;太尴尬了,捂脸……材料表明( )①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 ③人们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理解有个体差异性 ④认识对象具有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4.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B5.“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实践者。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就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认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坚守人民立场,扎根实践沃土,努力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正确认识是建立在深入实践基础上的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 ③系统学习是提高认知能力的决定因素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6.深圳特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为其他地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从创建深圳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哲学依据是( )①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D7.“拉索”是世界上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它观测到,在伽马射线暴“后随爆炸”的早期不到两秒的时间里,高能光子流量增强了100多倍,改变了以往理论模型所预期的增长是比较缓慢平稳的判断,这将会引发科学界的深入认识和探讨。这表明( )①最新研究成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②认识工具的发展拓展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③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实际意义 ④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8.以往,在飞行的飞机上、在远洋航行的船舶上,手机、笔记本是上不了网的。而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空中上网聊天、远洋视频娱乐、偏远山区信号全覆盖成为现实。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9.港珠澳大桥从最早提出设想到设计,再到开工、全线贯通、正式通车,历时35载。面对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建设者们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克服了说不完的困难,战胜了数不尽的挑战,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主要说明( )①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实践靠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能完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10.科研人员完成LUXZEPLIN实验(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暗物质探测实验)的核心部件——液态氙时间投影室(TPC)的组装,使人类向能够寻找暗物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新的实践工具的更新是认识发展的目的②人的认识发展受主观因素的制约③实践的发展提高了人认识世界的能力④LUXZEPLIN实验能为世界的物质性提供新的证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水质变没变好、环境保护得如何?水里的江豚、岸边的麋鹿最有发言权。任何人不能以想象和猜测否定环境治理成果。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错误的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②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12.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已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回望历史,13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也蕴藏着许多宝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研究“五年规划”的重要特征及历史经验,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表明( )①已有经验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④实践能够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13.某地地处盐碱地,当地先后试过种小麦、玉米、棉花、西瓜,也种过桑树、养过蚕、栽过杜仲、插过花,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当地政府根据专家组实地调研的结果和建议,决定种植大棚西红柿,终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③只有实践能检验客观是否与主观认识相符合 ④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二、非选择题14.近年来,北京市在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交易、融资和司法保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突破,北京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已经形成完整链条。2023年11月10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先行区将集中试点示范落地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措施,构建“2+5+N”的数据先行区基础架构,为全市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综合样板,进而推广复制成功的经验做法。随着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北京市将探索建设有利于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培育发展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为什么能够推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答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将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在数据要素管理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化认识,建设有利于壮大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内容 知能目标 核心素养1.2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知道认识的含义、阶段,了解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能够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加深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理解,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INCLUDEPICTURE"必备知识.TIF"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含义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a.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b.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INCLUDEPICTURE"核心素养.TIF"议题一 实践的内涵素养目标:结合我国“天问一号”深空探测的相关背景材料,依据新高考要求,以必备知识实践的特点考查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育科学精神。INCLUDEPICTURE"情景探究.TIF"“天问一号”火星车拍摄的火星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首批科学影像图,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尽管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航天技术的不成熟,全球范围内的火星探测进展都十分缓慢,但我国仍按计划完成了规划目标。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代表了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未来,我国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探究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探究分析我国“天问一号”探测任务。提示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天问一号”是我国探测火星的任务,其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人类火星的探测工程活动受航天技术及其星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天问一号”探测任务是我国航天规划的重要一环,探测任务的成功,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意义重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火星探测任务是在众多航天人的默默奉献下完成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代表了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发展行星探测工程。INCLUDEPICTURE"重难突破.TIF"1.准确理解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不是整个世界。(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所谓“改造”,即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改变。(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INCLUDEPICTURE"典例印证.TIF"1.1954年,“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大家坐着绿皮火车,慢慢“颠”回家乡。70年过去,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样,路途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航技术的成熟发展为自驾出行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车出门“兜兜风”。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实践水平的提升④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能够变革社会现实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2.近年来,各地紧密结合各行各业特点,精心设计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在深化拓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层面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净化社会风气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答案 B议题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素养目标: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情景呈现,分析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培育科学精神。INCLUDEPICTURE"情景探究.TIF"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情景一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几代北斗人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从服务中国到服务亚太,再到全球组网的发展历程。下一步的计划是到2035年,以北斗系统为核心,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情景二 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究技术的逐步提升,人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除了提供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铁路、海运、航空和应急救援等服务外,还具备其他系统不具备的功能——短报文通信和位置报告。而且,目前其信息发送能力已经从一次120字提高到1 200字,遇到突发情况时将不再需要字斟句酌,并且还具备发送图片的功能。给人们带来了大大的惊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圆满部署在民用领域或是军事领域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信息时代的进步就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定位系统也让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究1 结合情景一,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但认识的途径却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我国搞导航系统研发,想从他国购买技术仍然改变不了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建设自己独立的导航系统,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探究2 结合以上材料,说明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认识。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探究3 我国自主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我们不断深化对导航领域的科学认知,目的在于提升我国导航科技水平,促进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INCLUDEPICTURE"重难突破.TIF"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 侧重点 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不能据此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者说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些都与认识的目的不同2.正确把握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3)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INCLUDEPICTURE"典例印证.TIF"3.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开发了基于“微球”技术的干粉吸入式疫苗研制平台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制备出新型干粉吸入式疫苗,能够高效阻断呼吸道病毒的感染与传播。同时,科研团队还专门设计实现药物递送、承载肿瘤疫苗的“微球”,完成了一种新型肿瘤疫苗的开发,并推进到了临床个体化治疗研究。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4.让金属变得既坚硬又可塑是科学家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黄照文运用背散射电子衍射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分析,发现施密特定律对于预测高次孪生现象中孪晶变体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改善材料性能提供了指导意义。这充分印证了( )①人们只有获取直接经验才能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理论设想是否正确 ④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 BINCLUDEPICTURE"知网概览.TIF"INCLUDEPICTURE"Z42.TIF"INCLUDEPICTURE"学业质量.TIF"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①感性认识是肤浅的、不可靠的 ②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③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2.说到夏季最令人生厌的动物,不少人的答案是蚊子。清华大学一科研团队在一项研究中,揭示了蚊媒病毒的狡猾之处:病毒通过改变人体的皮肤微生物,重塑感染者的气味,影响蚊子的嗅觉感知。这项发现也为阻断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快速传播流行提供了全新策略。由此可见( )①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是我们研究的目的②源于实践的认识推动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③科研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④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B3.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但直到这项最新研究的发现,人类才对它们有了深入的理解。日本动物行为专家使用高速相机发现,狗看到主人时会扬起眼眉,首次遇到陌生人时会竖起耳朵,不同的面部表情可映射出控制情绪的大脑活动性。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①人们借助于认识工具扩展了人类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C4.环境是制约地震观测的重要因素。过去,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关心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突破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这表明( )①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是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②先进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不同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5.近年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发现了早、晚两期金中都遗址建筑组群。根据地层关系、建筑规制和出土遗物分析,早期建筑基址时代约为辽至金大定年间,晚期建筑基址时代约为金大定至金末元初。新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以往对金中都的里坊布局、城建规划等方面的认知,也为研究金中都的手工业生产、社会生活提供了新资料。这表明( )①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以往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考古探索将会不断刷新历史认知及其规律 ④自在事物的联系因人的参与而变得丰富多彩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A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年,习近平同志要求宁德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并率先垂范,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的要求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实在在抓好调查研究,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取信于民。”有人认为,调查研究就在于深入基层收集第一手资料。结合材料,运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知识对此加以评析。答案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要在基层调研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获得理性认识。对现实情况的掌握越是全面、准确,就越能为谋划工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支撑。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INCLUDEPICTURE"课时作业A.TIF"一、选择题1.“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D.理性认识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答案 D2.“天问一号”的目标是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精细巡视勘查。材料主要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目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3.微信表情制作团队根据影片中常出现一些夸张搞笑的捂脸动作而创作了“捂脸”表情。该表情以它丰富的情感内涵,委婉的表达方式,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种“捂脸”:遇到好事了,捂脸;遇到坏事了,捂脸;认错的时候,捂脸;太尴尬了,捂脸……材料表明( )①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②意识在形式上是客观的,在内容上是主观的 ③人们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理解有个体差异性 ④认识对象具有能动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A4.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A.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C.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D.通过实践,观念的东西可以变成现实的东西答案 D5.“学而后方知,知而后必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立足于客观实际的实践者。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就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认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国内形势,坚守人民立场,扎根实践沃土,努力为最广大人民谋幸福。这体现的哲理有( )①正确认识是建立在深入实践基础上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主要标准③系统学习是提高认知能力的决定因素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B6.深圳特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为其他地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从创建深圳特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哲学依据是( )①实践是人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A.①④ B.②④C.②③ D.①③答案 C7.“拉索”是世界上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它观测到,在伽马射线暴“后随爆炸”的早期不到两秒的时间里,高能光子流量增强了100多倍,改变了以往理论模型所预期的增长是比较缓慢平稳的判断,这将会引发科学界的深入认识和探讨。这表明( )①最新研究成果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②认识工具的发展拓展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③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实际意义④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8.以往,在飞行的飞机上、在远洋航行的船舶上,手机、笔记本是上不了网的。而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空中上网聊天、远洋视频娱乐、偏远山区信号全覆盖成为现实。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科学实验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B9.港珠澳大桥从最早提出设想到设计,再到开工、全线贯通、正式通车,历时35载。面对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建设者们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克服了说不完的困难,战胜了数不尽的挑战,将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主要说明( )①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物质性相统一的活动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直接现实性活动 ④实践靠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能完成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A10.科研人员完成LUXZEPLIN实验(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暗物质探测实验)的核心部件——液态氙时间投影室(TPC)的组装,使人类向能够寻找暗物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新的实践工具的更新是认识发展的目的②人的认识发展受主观因素的制约③实践的发展提高了人认识世界的能力④LUXZEPLIN实验能为世界的物质性提供新的证据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11.水质变没变好、环境保护得如何?水里的江豚、岸边的麋鹿最有发言权。任何人不能以想象和猜测否定环境治理成果。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错误的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②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12.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已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回望历史,13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也蕴藏着许多宝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研究“五年规划”的重要特征及历史经验,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表明( )①已有经验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④实践能够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13.某地地处盐碱地,当地先后试过种小麦、玉米、棉花、西瓜,也种过桑树、养过蚕、栽过杜仲、插过花,但都以失败告终。后来当地政府根据专家组实地调研的结果和建议,决定种植大棚西红柿,终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 ③只有实践能检验客观是否与主观认识相符合 ④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发展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D二、非选择题14.近年来,北京市在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入表、交易、融资和司法保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突破,北京数据要素市场生态已经形成完整链条。2023年11月10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先行区将集中试点示范落地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政策措施,构建“2+5+N”的数据先行区基础架构,为全市打造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综合样板,进而推广复制成功的经验做法。随着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北京市将探索建设有利于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培育发展壮大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为什么能够推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答案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运行将进一步深化北京市在数据要素管理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化认识,建设有利于壮大数据要素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为推动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doc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