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核心素养明示】
运用时空定位,知道全球物种大交换,描述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的路线和内容,把握商品的全球性流动,认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以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主要地区发展的影响,认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横向的世界性联系以及纵向上社会形态的演变,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
通过了解马尼拉大帆船在今天的象征意义,拓宽国际视野,加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识。
【教材信息说明】
第一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主要叙述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世界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物种大交流,形成了哥伦布大交换,反过来又促进世界人口进一步大规模迁移。第二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主要叙述了在人口和物种交流过程中,欧洲人把疾病传播到美洲,带来人口大量死亡、信仰的崩溃,这都是欧洲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第三子目是“早期殖民扩张”主要叙述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得欧洲商人大发横财,驱使他们加大了对亚非美三大洲的殖民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也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预示着欧洲革命即将到来,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大转折、大变革时代
在高中的学习中,除了一些新的学习内容的增加以外,如新航路开辟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疾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对中国发展的影响等,更重要的是认识到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人类社会在横向上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并带来了纵向上社会形态的演变,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开始逐渐联系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但是因为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影响,较为抽象,需要从具象的内容入手,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认识影响,进而理解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
【重难疑点确认】
重点:如何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世界有分散走向整体的节点
难点: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式指导】
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西班牙银圆——陷入金银的诅咒
这是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八里尔银币,这是西班牙的八里尔银币,也叫做“比索”,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在16、17世纪被铸造出来后,就传遍了亚洲、非洲、美洲,开启了遍布全球的白银时代。大英博物馆的专家是这么写到的:“它的到来动摇了东亚经济体系,导致中国明朝的经济陷入混乱。”
西班牙在南美殖民地制造“双柱”银元,流通时间较早,几乎遍布全世界,明万历年间流入中国。据英国东印度公司记录,1681年至1833年,流入中国的白银达6800万两以上,合银元l亿枚,绝大部分是双柱银元。1821年墨西哥独立,1825年停铸“双柱”,改铸“鹰洋”。 “双柱”有“双球”和“人头像’两种。1732年开铸前者,1772年开铸后者。神话中欧非两洲原本相连,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开。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柱上有卷轴缠绕,成S形,S加两坚杠表示“元”也就由此而来。卷轴上有拉丁文PLVS VLTRA,意为“海外还有天地”。两柱间有两个球,意为要征服全球。 “PLVSVLTRA”意为“海外还有天地”双球和双柱上都载有皇冠,象征西班牙王国称霸于世界。
那么一枚小小的银币为何可以撼动东亚经济体系?它又是如何改变世界格局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新课——从白银资本的流奔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课:
一、人文地理:——人口物种交流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1. 人口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表现:
①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②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最后结果是,如今,居住在美洲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种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特点: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民族与人种的多元化程度能超过巴西。巴西人口的种族构成十分复杂。在巴西,不同种族,多种肤色的人生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巴西有人种大熔炉之称。
巴西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抵达巴西。16世纪30年代沦为葡萄牙殖民地。 1808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葡王室流亡巴西。拿破仑战败后,葡王室重回里斯本,王子佩德罗则留在巴西担任摄政。 [1] 1822年9月7日,佩德罗王子宣布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称佩德罗一世,建立巴西帝国。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64.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22.2%的居民信奉基督教福音教派。
在整个巴西,巴西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频繁混血。19世纪,亚洲和欧洲的移民化开始受到刺激,德国人开始在1818年来到这里,1875年,意大利人,1880年西班牙人,20世纪初,日本人,叙利亚人和黎巴嫩人开始相继来到这里。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东南地区发生了巴西最大的移民潮,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成为这次移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当时种植园以及刚刚兴起的巴西工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巴西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1884至1962年间迁居巴西的移民即达497万多人,主要来自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波兰和阿拉伯国家。黄种人多来自日本、朝鲜和中国。巴西约有130万日本人,25万华人,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
①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②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③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④由欧洲国家主导。
(4)影响:
积极:①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种和民族结构;②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③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消极:①欧洲人加快对美洲的殖民掠夺;②使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③给非洲黑人带来了沉重灾难;④促使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人文地理格局的变化,认识视野格局变化,引发全球动植物的物种交换。
2.物种交换
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影响之一就是玉米、南瓜、西红柿、马铃薯、蕃薯、花生等美洲粮食作物输入旧世界。它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桌,也养活了更多人,因为马铃薯的单位亩产通常超过任何其他作物,其结果使它成为了穷人的保命食物。从爱尔兰、东欧、俄国,直到中国,这些美洲食物都使人口增长有了基础性保障。
何炳棣曾雄辩地证明,正是由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蕃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那里的人们第一次有了足够多的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如果川菜没有辣椒,它的风味会减少几分?如果土豆没有走出安第斯山区,麦当劳、KFC还能以炸薯条实现全球产业化吗?蓝山咖啡的原产地其实在非洲,后来才成了牙买加出品;亚马逊流域驯化的木薯,则成了非洲热带地区的主粮……这种现象叫做“哥伦布大交换”。
——林颐《开启物种大交换时代》
(1)表现: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地瓜的前世”
番薯原产于中美洲。西班牙船在16世纪70年代将番薯运到了马尼拉,随后一位中国船的船长瞒着西班牙海关,将番薯的藤蔓和塞进筐里的一卷绳子混在一起偷运了出去。他将这种走私来的植物带到了位于中国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当时中国正在饥馑之中。船长的儿子将番薯介绍给了福建巡抚,后者随后命令农民开始种植番薯(即外来的块茎)。饥馑结束了。其他地区也用番薯来解决其食品问题。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地瓜的今生”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特点:欧洲主导、内容丰富、范围广、结果具有双重性、具有长期性。
(3)意义:丰富食物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融。物种交换密切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哥伦布大交换》
【知识延伸】正确认识哥伦布大交换
1.含义:哥伦布大交换是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许多项目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
2.意义:这一横跨东西半球的“交换”涉及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等一系列内容的交换,意义深远。它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
(1)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人口增长大于人口损失。
(2)哥伦布大交换不仅带来了各种疾病和动植物的广泛传播,也使人类移民自愿或者被迫地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上生活。
他(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物种都多。……旧世界的动植物种类,尤其是新世界的动植物种类,都已经被人类缩减或专门化了。专门化往往意味着未来改变的可能性愈趋窄化:为了眼前方便,我们劫掠了未来。
——摘编自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带来的影响就是利弊并存,从而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种植业、畜牧业的推广虽然推动了新大陆的开发,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美洲地区的原生态文明被打破。交换的物种除了动植物,还有疾病的病原体,它们造成原住民的死亡不亚于殖民战争。
3.病原体传播:
伴随着全球人口的迁移和动植物的交换,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这些传染病给美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王加丰在《世界文化史导论》中说到:尽管枪炮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量土著居民被殖民者屠杀。但是欧洲人携带的天花、麻疹、白喉、流感等病原体,造成原住民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
15—16世纪的印第安人饱受传染病侵袭时,他们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与病毒对抗,等待印第安人的结局是人口越来越少。美洲的疟疾也侵袭了欧洲人,后来他们发现了奎宁,称为治愈疟疾的有效药物金鸡纳霜,又叫“奎宁”(该词出自印加语)。是防治热病,尤其是疟疾的特效药,为热带地区的必需品。金鸡纳霜是用金鸡纳树的树皮研磨而成的。
这些疾病今天看来并不特殊、也不难治,但美洲人对此完全没有抵抗力。这就好比面对这次的新冠肺炎的我们,由于是全新病原体,人类体内没有对其的免疫力,疫情传播速度和致死率非常惊人。但这些病最终随着特效药的研制和人类自身抗体形成,到今天已并非不治之症。
“欧洲人随身带来的病菌乃是他们最强大的武器……在加勒比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土著部落居民在不到50年的时间被扫荡殆尽。到1650年,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的人口从原来到2500万萎缩到150万。安第斯山脉的印加文明人口从900万减少到60万。”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5-16世纪,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天花病毒几乎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这是当时中美洲最大的帝国。这些墨西哥土著居民对天花病毒毫无抵抗力,原来有1000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而同时期印加人也从700万减少到只有50万。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这些地区原有社会的解体,这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人口的大量死亡也中断了这些古代帝国文明的进程,中南美洲的三大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最终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学习完这一目我们回到教材,看教材思考点的问题: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换和病原体传播三个角度分别阐述其影响,但也可以结合学习聚焦中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带来的影响就是利弊并存,从而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二、经济联系 ——商品世界流通
解读地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拓》涉及的三角贸易、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葡萄牙参与的丝银贸易,在这张地图上,我们第一直观的印象是海路航线密如蛛网,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多海域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除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外,大西洋和太平洋则是后起新兴的市场。其次能观察到,除澳大利亚外,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都被纳入到全球的商业网络中,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较之前空前扩大;第三,进行世界贸易的主要国家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欧洲人在世界商贸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世界商贸的中心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条件: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19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中,欧洲人是贸易的经营者、组织者,美洲提供金银货币、原料等,亚洲提供奢侈品,一幅国际贸易分工的图景出现,说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了。而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是在早期殖民扩张的前提下进行的,殖民者用非正当的贸易手段——奴隶贸易来支撑大西洋贸易体系,这是对美洲资源、非洲人口的残酷掠夺。
2.概况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 印度洋贸易中欧洲与阿拉伯商人,主体上仍是传统商品;并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新航路开辟后,大批葡萄牙商船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与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进行直接通商贸易(省去中间商赚差价)。为什么说有中国呢?因为1518年运回欧洲的商品中出现了丝绸和红檀木。从1505年和1518年运回欧洲的货物清单对比中明显能看出,商品交易量增长迅速,因此在与意大利、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大西洋贸易:以欧洲人为主,连通欧美非洲,相互交换各地物产商品,并形成“三角奴隶贸易”
①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美洲在16—18世纪出产了大约13.3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85%。美洲的白银大约有一半直接流入欧洲,还有一半被欧洲人用于亚洲的商品交换。欧洲的黄金总量由55万公斤上升到119.2万公斤。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据统计,从1480到1530年,葡萄牙人在几内亚湾掠得的黄金值10万英镑,占当时世界黄金总量的10%。从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注册白银和200吨注册黄金,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②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换取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由此,形成了罪恶的“ 三角贸易”。
阅读教材、大西洋“三角贸易”地图,能复述列举出“三角贸易”中商品流动的出程、中程、归程的基本史实。
在大西洋贸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跨洲际的全球贸易网络,是世界经济日益连为一个整体的重要的标志性表现。
印第安人人口的急剧减少使得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为了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为殖民者创造财富,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武器和廉价手工业品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中换取黑人,自己也抓捕黑人(这是出程);然后把黑人运到美洲贩卖为奴隶(这是中程);最后再把黑奴在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和金银财富运回欧洲(这是归程)。从而形成了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跨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是罪恶的。但是这样的贸易却从15世纪持续到19世纪,四百多年。这种贸易为西欧国家带来大量财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非洲遭遇巨大灾难,丧失了大量人口,社会进程被打断。推动美洲种植园经济兴起,金银外流,印第安人遭遇屠杀。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 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脱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概念解读】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机器生产)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过程。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例如16世纪的奴隶贸易。
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学习延伸】谈谈为什么黑奴贸易会出现在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
答案提示:15~19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海外殖民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暴,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在美洲发展种植业,另一方面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另外,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正常贸易获取的利润无法满足西欧商人的欲望,而黑奴贸易能获取巨额利润,对于西欧商人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同时,奴隶贩子的行动得到本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加上新航路开辟后,越洋航行得以实现等;所以贩卖黑奴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手段之一,持续了近400年的时间。
但当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逐渐向自由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殖民政策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热衷于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他们的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黑奴贸易也就逐渐衰落了。
据统计,到16世纪末,世界近百分之八十三的贵金属产量为西班牙所控制,那么多钱该怎么花呢?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欧洲生产力相对低下,大量日用品有赖于从亚洲进口,特别是香料、瓷器和茶叶。而此时的大明帝国正在深受白银短缺的困扰,这样远隔重洋的两个地域在白银贸易的推动下即将在大海上交汇。接下来,我们进入太平洋贸易的学习。
(3)太平洋贸易:以葡西为主,以连接三大洋的“丝银贸易”为代表;
阅读教材,请简单概括太平洋贸易中的主导国有哪些?其贸易路线和商品是什么?
A、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至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澳门→白银(日本)→中国
葡萄牙人租占澳门港口的目的是“渴望得到中国的财富和物产”,以便发展东西方的国际贸易。所以,嘉靖末年以来,葡萄牙人以澳门为基地,大力开展东西方的国际贸易活动。当时澳门对外贸易的重要航线有三条。分别是: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航线;澳门—日本长崎航线;澳门—菲律宾马尼拉—墨西哥航线。
——邓开颂、黄启臣《澳门港史资料汇编(1533-1985)》
中国丝织品出口,白银是主要流通货币,但是中国的银矿不丰富;太平洋两岸有两个丰富的银矿产地,一是日本(银岛),一是西属美洲;葡萄牙开展中日之间丝银贸易,明朝由于屡受日本倭寇侵扰,中国政府禁止与日本通商,葡萄牙乘机参与中日贸易,葡萄牙人从澳门到广州低价收购生丝,高价卖到日本长崎,换回白银,高价出售给中国商人,两边获取暴利,持续80多年,后来中国商人不顾政府禁令开始进行中日贸易。
精明的葡萄牙商人很快发现经营中日生丝贸易可获巨利,于是在获得澳门居留权后便在广州大量收购中国生丝,然后用葡萄牙大帆船运往日本长崎销售。此时,日本的银矿开采日渐兴盛,白银供过于求,银价走低;而中国则因普遍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而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16世纪后期,日本的金银比价约为1:10,到17世纪30年代下降为1:12至1:13;而同期中国的金银比价基本维持在1:7或1:8的极高水平瑧?瑒。两国银价相差如此悬殊,将日本白银输入中国同样可获巨利。因此,葡国商人将中国生丝运往日本换取白银,再将日本白银运回澳门收购中国生丝,这便是中日“丝银”贸易。
长崎市是日本九州岛西岸著名港市,长崎县首府。长崎市位于日本的西端,与我国上海相隔仅80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国与日本的桥梁。从古时起,这里就是中国文化传入日本的窗口,是与朝鲜半岛、西欧及中国交流的窗口,“兰学”传入源于此县。也是日本国内颇具国际性的县。长崎港是日本在锁国时期唯一准许外国船舶进入日本的港口。在长崎港的开放下,日本引进欧洲文化,发展贸易,得到了繁荣发展。因长崎市所处港口地区,所以工业发达,其中以造船业最为发达。
B、西班牙: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马尼拉→白银(墨西哥)→马尼拉→中国
西班牙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将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产品经菲律宾马尼拉运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讲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但最终这些白银依然大量流入中国。贸易区域涉及亚洲和美洲,横跨整个太平洋。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据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
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当16世纪全球化开端之时,明代白银成为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体,标志着明代中国白银经济或者说白银时代的形成……其次,白银货币化削弱了明朝的专制主义皇权,引发了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是导致明朝在全球危机中倾覆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关于明代流人中国白银的估计,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 8775万两,从日本得到 2万万两,从葡萄牙得到 4276万两,总计为3亿3051万两。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那么大量白银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呢?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体。
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传统观念,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
明朝“一条鞭法”就是把田赋、徭役及杂役合并,统一征收白银,白银成为国家财政统一计量单位和征收形态。中国白银时代自明代开端,白银作为中国主币使用确立银本位制直至1935 年废除,长达约500年之久。货币的作用也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尤其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进一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但白银的货币化,尤其是大量白银流入民间,使得政府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为所欲为地垄断控制货币,大大削弱了明朝的专制皇权,从而引发财政和社会危机。
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在亚洲的殖民地澳门和菲律宾作为中转站进行中转贸易;贸易商品除了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商品就是白银,也是在示意图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而这些白银最终绝大部分都流入中国,因此太平洋贸易的特点是:一个围绕着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特别提醒】
在东西方贸易网络中,虽然白银流入中国,但掌控海洋贸易权的却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他们在美洲、亚洲的殖民地,在印度果阿、马六甲、、中国澳门等地建立的殖民据点和商站,为主导印度洋、太平洋贸易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政治格局 ——早期殖民扩张
【概念解读】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政治格局:欧洲国家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占领殖民地,逐渐形成以欧洲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
经济格局:以欧洲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其他国家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范围传播。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与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的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
2.概况:
(1)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
方向: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亚洲。
占领地区:15世纪初,葡萄牙先后在西非和东非海岸建立了许多据点,进而控制了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夺取了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和岛屿以及中国的澳门,并占领了美洲的巴西。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
扩张特点: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
扩张结果:葡萄牙打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阿拉伯舰队,从而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葡萄牙人凭借着武力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
葡萄牙建立起最早的商埠帝国。他们的目标不是占有领土,而是通过强迫商船停靠于武装贸易口岸并交纳关税,从而控制贸易线路。1498年瓦斯科·达伽马到达卡里库特时,从当地统治者那里获得了建立商埠的许可。在非洲和东亚之间,葡萄牙商人建立了50多个贸易商埠。在圣乔治·达米纳,它们从事西非奴隶贸易;在莫桑比克,他们试图控制南非的黄金贸易;在霍尔木兹海峡,他们控制了马鲁古香料群岛的丁香和肉豆蔻贸易。而他们在澳门和长崎的商埠则打开了中国和日本市场的大门。
但是葡萄牙人的力量也有其局限性,他们不擅长陆地作战(人力有限),因而未能征服印度次大陆,他们只能控制沿海据点。
究其根本葡萄牙政治体制发展跟不上经济上的繁荣才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葡萄牙地处欧洲西部一隅,由于地理原因自古以来商品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大量资金涌入葡萄牙之后,上至国王大贵族下至普通水手都没有将其投入社会再生产中而是将其挥霍一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就无从谈起。在此条件下,虚弱的葡萄牙资产阶级自然无法推动资本主义政治改革,当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荷兰建立共和国时,葡萄牙政治体制一直停留在落后的中世纪状态下,无法给葡萄牙经济发展提供政治支持与保障。
——陈柏衡《为什么是葡萄牙“发现”了世界,又迅速“失去”了世界》
(2)西班牙: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扩张的方向:主要是在美洲。
占领地区:除巴西以外的中美洲、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扩张特点:与葡萄牙不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且还在当地建立农业大庄园,以供应欧洲市场。
在1503年至166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攫取了有据可查的总计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西班牙的物价大致上涨为北欧物价的两倍,其工资仅落后于暴涨的物价……这样一来就将西班牙工业置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因为其产品过于昂贵,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竞争。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世界历史: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知识延伸】教皇子午线
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当时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条约中占了便宜,相信到印度去的航路是在西方。但实际上这条分界限使得葡萄牙人取得了绕道非洲到印度去的航路上所有据点。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暂时承认了西葡两国殖民掠夺的成果,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平衡了西葡两大海洋强国一百多年的势力范围和殖民霸权。
【提升优化】葡萄牙和西班牙对外扩张的共同点、性质及影响
共同点:
①两国的海外探险和殖民征服都是在封建王室的控制下,以贵族为主体,利用商人的贪欲和航海人才的技术展开的。
②两国在征服中都举起了相同的“传播基督文明"的旗帜。
③两国都采用暴力征服的手段,劫掠殖民地的财富。
④两国殖民政策的推行都由政府出面,按照宗主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殖民需要进行殖民统治。
性质:两国的殖民征服均是封建性的。
①从目的上看:葡、西两国当时都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殖民征服的目的仍在于扩大封建统治的范围。
②从结果上看:两国在殖民扩张中掠夺的财富只是用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上,并未在本国转化为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
影响:
①早期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了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 式。
②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夺的财富用于购买荷兰、英国、法国的商品,结 果西、葡衰落下去,而这些财富在荷、英、法等国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
③殖民国家争夺商业和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
④加强了亚洲、 非洲、美洲与欧洲的联系,推动了人类走向整体世界的进程。
(3)荷兰、英国、法国: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
从自然条件来看,大概谁都难以想象荷兰能称霸世界百年。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既有天然良港可以驾船出海,又有通向欧洲腹地的河流水道。总之,荷兰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面向大西洋,北面是北海、波罗的海,横贯欧洲的莱茵河等三条河流都在荷兰入海。这样的环境具有从事贸易的优势,
荷兰一个弹丸小国,成为17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因为抓住了历史机遇——欧洲商业中心转移,并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方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人没有走西班牙发展和崛起的旧路——掠夺式扩张,而是勇于创新,创立了商业垄断公司,将国家的力量和商业资本的力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殖民方式(也是发展方式)。荷兰的创新还表现在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近代银行、第一个股票市场等等,这无数个第一,造就了荷兰17世纪的辉煌。
对广大殖民地掠夺,增强了荷兰的经济力量,促使荷兰成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是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的。在商业资本压倒一切的阶段,迎来了令人羡幕的“黄金时代”。
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而不是以生产为核心,使荷兰从世界贸易中汇集的庞大的商业资本,脱离工业生产,孤立地甚至是畸形地发展。荷兰因此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它以及它的东印度公司一度拥有的繁华岁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像荷兰一样,英国位于大西洋沿岸,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它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过程,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1600-1858);发动殖民战争(本质:商业战争):英西战争:1588年 英荷战争:1652-1674,导索《航海条例》 英法战争:七年战争(1756-1763)
;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建立奴隶制种植园制度和工厂制度(后来);开展三角贸易。
英国,这个面积仅有64万平方公里,到今天也只有6000万人口的岛国,19世纪中叶,其殖民地遍及所有大陆板块,控制了9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亿多人口,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号称“日不落帝国”。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政府欢迎外国熟练的技工,鼓励他们采用新技术为英格兰织造精细呢绒新产品,英国也逐渐成为提供给西班牙殖民帝国工业品货源的生产国。但英国真正的崛起则始于“光荣革命”,英国政府努力将流动债务变为固定债务,让大公司和大银行受理散户的短期债务,而这些公司和银行集中向政府提供长期或永久贷款,便于政府聚集对外进取所需的巨额资金。通过制定既面向欧洲大陆又面向海外贸易及殖民地的双向战略,英国政府在维持欧陆均势的同时又全力拓展海外战略空间。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继西班牙帝国后的又一个世界殖民帝国。
——摘编自张家唐《论西班牙帝国衰落与大英帝国崛起的关系》等
3.评价早期殖民扩张:罪恶的资本原始积累
(1)对殖民地:
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史料阅读】
16世纪的修道士拉斯·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蹒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望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中断了美、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2)对欧洲: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商业革命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导致商贸中心西移,欧洲诸国商业地位变化。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伦敦等西欧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促使商业经营方式改变。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贸易活动增多后,很多情况下已不再需要用现货来进行直接交易,而是由买卖双方订立合同来成交,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这些变化被称为“商业革命”。西欧的“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商业资本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航海贸易风险太大,可能有些船会沉没,船员沿途可能死去(疾病等),如果由众多个人共同参股集资,股东们的责任是有限的,也就是,每位股东的责任最多是损失掉所投入的股金,不承担更多的风险……通过细化后的股份交易,不仅帮助探险创业者融到大量资本,而且以一种高效率的方式把海洋贸易风险分摊到众多投资者身上,达到“人均风险小,总体风险大”的经济效果。
②价格革命
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价格革命造成财富在欧洲国家内部地转移和重新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贵族地衰落:由于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减少。而封建地主按照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 致使他们的实际货币收入减少。长时期的价格上涨使地主濒临破产,手工工场主和商品经营者成为最大的获利者,新兴资产阶级队伍开始壮大。价格革命加剧了欧洲的社会分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原因: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
表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影响: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这种新的世界性商品经济关系的意义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国际分工已经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提供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合作探究】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因、方式和认识
1.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方式:野蛮的掠夺财富、贩卖黑奴、种族屠杀、组建垄断性贸易公司。
3.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认识:
A.阶段划分:
早期:新航路开辟至工业革命以前——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掠夺财富为主要手段。
中期:工业革命期间——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商品输出为主要手段。
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以寻求投资场所,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划分势力范围、强占殖民地为主要手段。
B.评价:(提示)
具有破坏性(早期)和建设性(中后期)双重性。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随着美洲宝库的发现,推动了人口的迁移,进而推动了物种的交换及疾病的传播,这样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随着海上航路的拓展和商品世界性流动的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最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开展,使得东西方形势开始发生逆转,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因此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全球的联系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转变。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变革的时代。从横向来看人们的活动区域从亚非欧三大洲到美洲、大洋洲的六大洲四大洋;从纵向上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即将取代封建制度,人类从地区性的有限联系走向全球初步联系,商品经济大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范围:从欧亚非扩展到全球;程度:从相对孤立有限联系到全球初步联系的建立;变革:社会形态的演进和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格局确立。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全球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板书设计】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横向变化:全球联系的初步确立
1、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传播、商品流动
2、西欧商业强国崛起,西欧主导世界贸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并发展
二、纵向变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演进
1、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社会分工差异,欧洲崛起
2、欧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崛起,封建势力衰落,西欧率先进入大变革时代
【核心总结】
被“发现” 的时代:全球航路的贯通。大航海时代是西欧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15世纪末到18世纪,西欧航海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不仅向东穿越好望角,远航到达印度、中国的南海,还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最终通过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返回原点,开辟了全球主要大陆之间的航线。英国、荷兰、法国、俄罗斯等国航海家又相继开通了大洋洲、太平洋、北冰洋等地的航线,整个世界通过海上航线被联系起来。全球航路的贯通使空间上相互分割的地区性航线连成了一个整体,原有的平衡将被打破、原有的孤立将被改变,一个梦想与欲望交织、希望与绝望同在、光明与黑暗并存的时代即将到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