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5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认识动物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围绕“认识动物”展开。以古诗《咏鹅》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通过“说一说常见动物的名称”活动,让学生认识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拓宽对动物种类的认知。“了解常见动物的特征”环节,以兔子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动物的方法,再通过对多种动物的观察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反思评价环节,引导学生回顾观察方法和动物特征,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强化学习效果。拓展迁移部分的“猜动物”游戏,进一步巩固对动物特征的认识。整节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和探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动物充满兴趣,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比较弱,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对于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和游戏活动很感兴趣。在小组活动中,他们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可能还不太会合理分工和有效交流。因此,教学中需要多提供直观材料,设计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践,并给予充分的指导和鼓励。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常见的动物名称和外部特征。 科学思维:了解不同动物的外部特征有所不同。 探究实践:能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 态度责任:激发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和情感。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常见动物的外形特征。 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动物的方法,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标准评价情况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和外部特征。☆☆☆能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乐于向同学介绍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1.播放骆宾王《咏鹅》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展示大白鹅在水中游动的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诗中描写的动物是什么呀?诗中描写了鹅的什么特征呢?” 2.引导学生回忆诗句内容,描述鹅的特征。接着提问:“那除了鹅,大家还认识哪些动物呢?”学生活动1 认真观看动画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背诵《咏鹅》,描述鹅的特征,如白色的羽毛、红色的脚掌等,并说出自己认识的其他动物。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熟悉的古诗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动物。环节二:说一说常见动物的名称教师活动2 展示教材中校园和户外的场景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里,你们能找到哪些动物呀?”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动物的名称。对于学生不太熟悉的动物,简单介绍一下。出示燕子、金鱼、蜗牛、蝴蝶、蝉的图片并介绍名称。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生活中,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动物,或者还见过哪些其他的动物呢?” 出示图片: 出示羊、兔子的图片并介绍名称。 出示图片: 出示蚯蚓、蚂蚁的图片并介绍名称。 播放视频《生活中常见的保护动物》学生活动2 仔细观察图片,踊跃发言,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称。 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动物的经历,如在公园看到过蝴蝶,在池塘里看到过金鱼等。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扩大学生的动物认知范围。小组讨论则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环节三:了解常见动物的特征教师活动3 拿出兔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这只可爱的兔子,大家按照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看看能发现兔子有哪些特征呢? 邀请学生发言,描述兔子的特征,如长长的耳朵、毛茸茸的身体、短短的尾巴等,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和完善。 师补充:兔子的耳朵通常较长且直立,能够灵活转动,帮助它们捕捉周围的声音,感知潜在的危险。 兔子的眼睛位于头部两侧,视野宽广,便于观察周围环境。它们的眼睛通常较大,颜色多样,如红色、蓝色、棕色等。 兔子的前肢较短,后肢较长且强壮,适合跳跃和快速奔跑。它们的脚掌有肉垫,行走时较为安静。 兔子的尾巴短小,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毛发蓬松,颜色可能与身体其他部位不同。 播放有关兔子的冷知识视频。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活动:“大家观察得很仔细,现在请拿出画纸和彩笔,把你眼中的小兔子画出来吧。” 在学生绘画过程中,巡视指导,给予鼓励和建议。 画完后,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介绍画中的兔子特征。 接着展示喜鹊、蜻蜓、乌龟、刺猬、青蛙等动物的图片,提问:“这些动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一个动物,像刚才描述兔子那样,说说它的特征。 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准确描述动物特征。 师补充介绍: (1)喜鹊 体型中等,羽毛主要为黑白两色,肩部和腹部为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尾羽较长,喙和脚为黑色。 (2)蜻蜓 身体细长,有两对透明翅膀,复眼大而突出,颜色多样,常见绿色、蓝色或红色,腹部细长。 (3)乌龟 身体被硬壳覆盖,壳分为背甲和腹甲,头小,四肢短粗,趾间有蹼,尾巴短小。 (4)刺猬 体型圆胖,全身覆盖短而硬的刺,腹部有软毛,颜色多为棕色或灰色,鼻子尖,耳朵小。 (5)青蛙 皮肤光滑湿润,颜色多样,常见绿色或棕色,后腿长而有力,适合跳跃,趾间有蹼,眼睛突出。学生活动3 认真观察兔子图片,积极发言描述兔子的特征。 生1:这只兔子白白的,它的耳朵细长而柔软,像两片柳叶。 生2:兔子身上有毛,摸起来软软的。 生3:兔子的嘴巴有三瓣唇,上唇中间有裂口,便于啃食植物。它们的门齿发达,适合啃咬。 观看视频,了解为什么兔子的耳朵那么长,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 在绘画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画出兔子。 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兔子的特征。 观察其他动物的图片,在小组内热烈交流,讨论动物的特征,然后推选代表发言,描述所选动物的特征。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描述和绘画兔子,让学生掌握观察动物特征的方法,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对多种动物特征的观察和讨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同时小组活动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环节四:反思评价教师活动4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动物,那在认识动物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观察它们的呀?” 总结观察动物的方法,如按顺序观察,用语言描述或用绘画表达等。 展示评价表 讲解评价标准,包括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和外部特征、能用多种方式描述动物特征、能用多种方法观察动物、乐于向同学介绍动物特征等方面。 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在评价表上给自己和小组同学打分。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评价结果和在本节课中的收获与不足。学生活动4 认真回顾观察动物的过程和方法,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解评价标准后,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在评价表上打分。 分享自己的评价结果,如 “我知道了很多动物的特征,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还不够准确,以后要多练习。” 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如认识了新的动物,学会了观察动物的方法等,也提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评价环节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动物观察和认识的重视。环节五:拓展迁移教师活动5 介绍“猜动物”游戏规则:“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个同学说动物的特征,另一个同学来猜动物的名称。”先进行示范,比如老师描述:“有一种动物,它有四条腿,身上有软软的毛,耳朵长长的,还爱吃胡萝卜。”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动物。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巡视并参与到部分小组的游戏中,给予指导和鼓励。 3.游戏结束后,提问:“通过这个游戏,大家对动物的特征是不是记得更清楚啦?”学生活动5 认真聆听游戏规则,观看老师的示范。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准确描述动物的特征,或者根据同学的描述猜出动物的名称。 游戏结束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如 “这个游戏很有意思,我对动物的特征记得更牢了。”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对动物特征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动物的兴趣。7.板书设计 认识动物 一、常见动物:小猫、小狗、兔子、金鱼等 二、外形特征:身体结构、颜色、大小等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描写的是哪种动物?( ) A. 鸭子 B. 鹅 C. 天鹅 D. 鸳鸯 2.以下属于动物的是?( ) A. 玩具小熊 B. 塑料金鱼 C. 蚂蚁 D. 纸折的燕子 3.观察兔子时,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 ) A. 从下到上 B. 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 C. 随意观察 D. 从局部到整体 4.下面哪种动物有长长的耳朵?( ) A. 刺猬 B. 乌龟 C. 兔子 D. 蜻蜓 5.在 “猜动物” 游戏中,一个同学描述 “有四条腿,背上有硬壳”,这可能是 ( )。 青蛙 B. 喜鹊 C. 乌龟 D. 刺猬 二、判断题 1.观察动物时不需要按照顺序,可以随意观察。( ) 2.金鱼生活在陆地上。( ) 3.兔子身上有毛,摸起来软软的。( ) 4.保护动物是大人的事情,和我们小朋友没关系。( ) 5.我们可以用画一画的方式来描述动物的特征。(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CBCC 二、判断题 ××√×√ 作业布置:去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观察更多的动物,记录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回校后与同学分享。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