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设计课题:公民基本权利时间 3.7 节次 来源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设计者 单位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 分析(明确课表要求) 素养目标:(法治观念)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强化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有助于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大主题:(法治教育)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学业质量要求: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正确认识和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义务。运用实际案例说明与生活相关的法律规定。(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明确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的内容是宪法的核心内容,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即:前承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如何正确对待自身的权利和相应的义务,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后启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体会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公民基本权利》是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内容,本单元逻辑架构一分明显,先讲权利后讲义务,最后落脚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从内容上看本框详细介绍了公民的四部分基本权利:政治权利、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权利以及公民其他权利,同时,也将公民行使这些基本权利的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蕴含其中。本框内容教学安排一课时,内容比较多,课堂容量很大。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理解其内涵及其价值,增强权利意识。 学情分析 (明确教学的起点) 在初中这一阶段,学生存在的困惑点是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往往会面临如何处理与他人、与国家及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关系的情况。学生不仅需要知晓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从而对自身所拥有的权利有明确的认识与理解,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且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按照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教材第三课设计了"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其目的就在于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体味其对于自己、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从而养成和增强权利意识,懂得珍视公民权利;帮助学生加强对法律规则的理解和领悟,不断构建自己的价值观,逐步树立法治理念;引导学生依法参与社会生活,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习目标(明确教学落脚点) 1.政治认同:通过收集、分析图片材料,知道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基本权利的重要性,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政治认同。 2.法治观念:通过分析案例,学会珍惜、爱护、依法行使这些权利,学会依法维护自身的各项权利,增强权利意识。 3.责任意识: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学会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环节一 1、呈现八年级下册整体教材分析 2、激情导入 3、明确目标 1、 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从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们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涉及到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分析整理后回答) 3、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1、呈现并梳理八下整册书的结构 2、运用你的经验:给学生说明权利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并且解释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展示目标,帮助学生解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和熟悉八下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权利伴随我们一生,从而激发我们学习权利的兴趣。通过学习目标的设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环节二 政治权利 1、思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保障了公民行使哪方面的权利?人大代表享有了什么权利?你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吗?你心目中的人大代表是什么样的人? 2、评价活动 3、探究活动 4、探究活动 1、出示时政热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2、教师总结: 3、教师总结: 4、教师总结:设计意图 通过热点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热点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及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探究活动的创设是“学、教、评的一致性”课堂实践。环节三 人身自由 1、通过老师的讲解,梳理笔记。 2、评价活动 3、探究活动 4、评价活动 5、自主学习 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教师讲授 2、教师总结 侵犯人身自由的表现: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人身自由,非法搜查公民身体。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及侵权表现。 4、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区分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 设计意图 把枯燥的法律知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热点话题变的生动有趣,使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学到了关于人身自由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科思维能力,也是“学、教、评的一致性”课堂实践。环节四 社会经济与文化权利 1、通过老师讲授,梳理笔记。 2、探究活动 3、探究活动 4、探究活动:判断以下公民行使什么权利? 1、教师教授 2、学生探究完后,教师明确答案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劳动权的含义、法律规定、意义等。 4、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的进行补充说明。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充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典型材料的分析。学生理解了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其他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使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课堂小结 评估 任务 (明确学生的掌握程度) 1.(2023·包头昆区模拟)下列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罗先生实名举报国家工作人员刘某的违法犯罪问题一-公民依法享有监督权 B.王哲通过严格筛选,终于圆了自己的“军营梦”--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权利 C.杜同学机智地配合警察将兜售手机的小偷捉拿归案--公民依法享有财产权 D.初中生小强领到寄宿生活补助费1250 元公民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近日,《襄阳市打击诬告陷害党员干部工作办法(试行)》印发,这是襄阳市纪委监委对诬告陷害行为的又一有力打击。据悉,2023年以来,该市共查处诬告陷害党员干部行为31起。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监督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B.行使监督权时不得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C.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主要依靠监督 D.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充分表达自己意愿 3.薛某、潘某在网上散布“胖猫事件”当事人谭某身份证号、手机号、照片、户籍地址、邮寄地址等隐私信息,对谭某实施网络暴力。薛某、潘某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①薛某、潘某实施的行为侵犯了他人人格尊严 ②公安机关采取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③薛某、潘某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④薛某、潘某的行为给谭某造成困扰和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网红儿童”是指家长通过让儿童代言、分享好物、参加商业活动等途径实现流量变现。一些家长甚至与网红孵化机构签约,将“炒作儿童”当作一门生意。以下是小吴搜集的相关素材,请你一起和他解读。 【啃小危害大】 儿童本应受到保护,然而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家长或机构为获得流量,不惜违背法律,伤害儿童、虐待儿童。3岁女孩被父母喂到70斤当吃播赚钱;为了获取流量,网红儿童家长要提前设计好视频内容,引导孩子按自己期望的方式表达展示,甚至为了“拍摄效果”故意丑化孩子形象、泄露孩子隐私等;频繁向学校请假只为让网红孩子参加商业活动……稚嫩的孩童承担着与年龄不符的“责任”。 【防线要筑牢】 遏制炒作“网红儿童”现象,首先需要家长目光长远,不能为一己私利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世界。大众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有使命感,要对不良内容应进行监督举报。然而,网络自媒体广告长久以来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过度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已成了全新的“广告代言”形式。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网络平台要从严把关,一方面严格落实主播准入条件和年龄限制,另一方面严格审核涉及未成年人的直播信息和视频内容,对过度消费“网红儿童”的账号采取封禁等措施。 (1)请结合【啃小危害大】,运用公民权利的相关知识,谈谈“啃小”的危害。 (2)请结合【防线要筑牢】,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筑牢“网红儿童”的保护防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