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2024-2025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2024-2025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全面且精准地阐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包括按劳分配的内涵、适用范围、意义,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2. 深入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熟练掌握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途径,以及不同分配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 学会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现象,如工资差异、奖金分配、财产性收入等,能够针对收入分配问题提出合理的见解和建议,提升经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丰富多样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经济数据、图表、视频以及实际案例资料,将抽象的收入分配概念和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模拟经济场景活动,如走访当地企业了解员工收入构成、模拟家庭收入分配规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制度自信。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财富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理解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鼓励学生通过合法劳动和智慧创造财富。同时,让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认识到合理的收入分配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分析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及重要意义,如体现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激发劳动者积极性等。同时,介绍多种分配方式的具体形式,如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明确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2. 居民收入的来源,包括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收入来源的特点和获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居民收入的多样性。
3.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理解我国分配制度是符合国情、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明确两者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将两者对立或混淆。
2. 准确把握按生产要素分配中不同要素的贡献衡量和分配标准,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配,以及这种分配方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影响。
3. 引导学生从宏观经济和社会公平的角度认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理解分配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和长远眼光,避免学生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片面理解。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系统讲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济案例,如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分配、民营企业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实际应用和效果,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经济问题,如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影响、如何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趋势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如展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居民收入水平的对比图表、国家关于收入分配政策的解读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5. 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和分配情况,如组织学生走访社区、企业、农村等,撰写调研报告;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经济场景活动,如模拟企业的薪酬制定、家庭的理财规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不同职业人群日常生活的视频,展示教师、工人、农民、企业管理者等不同职业者的工作场景和生活状况,视频中突出他们的收入水平差异。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不同职业的人收入各不相同。那么,大家知道我国的个人收入是如何分配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收入差异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主题——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 我国的分配制度: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宪法中关于分配制度的条款,讲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某国有企业为例,详细讲解按劳分配的内涵,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分析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在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等公有制经济领域。强调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展示一些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的案例,讲解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具体形式。按劳动要素分配,如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利息、股息、红利等;按技术要素分配,如科技工作者凭借技术成果获得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如企业管理者的年薪等。分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经济发展。
2. 居民收入的来源:展示一份居民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图表,讲解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劳动性收入,以工厂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为例,说明劳动性收入是居民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报酬,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产性收入,以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的租金、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为例,讲解财产性收入是居民通过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等)所获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以个体工商户经营店铺的利润为例,说明经营性收入是居民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以政府的养老金、救济金为例,讲解转移性收入是居民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获得的无偿收入。通过案例分析不同收入来源的特点和获取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居民收入的多样性。
3.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结合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现状,讲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生产力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需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例,讲解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资料,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居民收入的来源以及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强调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符合国情、具有优越性的制度,鼓励学生关注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课堂练习
布置几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概念的理解)、简答题(要求学生阐述我国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案例分析题(给出具体的收入分配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分配方式和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课后作业
1. 让学生选择自己家庭或身边熟悉的家庭,调查其收入来源和分配情况,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要求报告内容包括家庭收入的具体项目、各类收入所占比例、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
2.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主题为“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调查与分析”。每个小组选择几个不同行业,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建议。下节课进行小组汇报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相关的经济数据和案例资料,如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经济研究报告、新闻报道、企业案例等,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3. 实地调研所需的设备和材料,如调查问卷、录音笔、摄像机等,用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对于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理论,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在组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