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课件: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课件 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考点过关课件: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课件 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特点
学业内容构架
内容要求
(对应课标P37)
(1)了解导体电阻的概念,能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电阻大小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实验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
(2)能从电压与电阻的本质理解欧姆定律,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能用欧姆定律解释常见的电学问题,求解简单的电路问题。
内容要点
要点1 电阻、滑动变阻器
1. 电阻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2. 电阻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还有千欧(kΩ),1 kΩ=103 Ω。
3.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  长度 、  横截面积(粗细) 、  材料 以及温度有关。
长度 
横截面积(粗细) 
材料 
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有无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
金属导体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4. 滑动变阻器原理: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  接入电路导体的有效长度 从而改变电阻大小的装置。
5. 滑动变阻器的实物图、结构图和电路符号
接入电路导体的有效长度
6. 滑动变阻器注意事项
(1)串联在电路中,“一上一下”连接。
(2)接入电路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3)铭牌“20 Ω 1 A”中“20 Ω”字样表示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或变阻范围为0~20Ω) ;“1 A”字样表示  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
20Ω(或变阻范围为0~20Ω) 
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
的最大电流为1A 
【典例展示】
例1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中使用四根电阻丝,其材料规格如表所示。
编号 材料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灯泡亮度
A 锰铜合金 0.5 0.8 亮
B 镍铬合金 0.5 0.8 较亮
C 镍铬合金 0.5 0.4 较暗
D 镍铬合金 1.0 0.4 暗
(1)实验中通过观察  小灯泡的亮度 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
(2)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和转换法。
(3)分别将编号为  A、B 的电阻丝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4)分别将编号为B、C的电阻丝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的  横截面积 有关。
小灯泡的亮度 
控制变量法 
A、B 
横截面积 
(5)分别将编号为C、D的电阻丝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其得到的实验结论被实际应用到了  C 的工作原理中。
A. 电压表
B. 电流表
C. 滑动变阻器
C 
(6)实验过程中某小组同学更换电阻丝后发现小灯泡亮度变化不明显,可用  电流表 代替小灯泡完成实验。
电流表 
例2 如图将甲、乙两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它们的滑片P甲、P乙左右移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D
A. P甲移到a端,P乙移到c端,电路将短路
B. P甲移到b端,P乙移到d端,电路将短路
C. P甲移到b端,P乙移到d端,电流表的示数最小
D. P甲移到b端,P乙移到c端,电流表的示数最小
要点2 欧姆定律
1.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保持  电阻 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②保持  电压 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结论: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电阻 
电压 
2. 欧姆定律的表述:  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3. 公式:  I= 。
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I= 
【细节解读】
对应原则:I、U、R对应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不同时刻、不同导体或不同段电路三者不能混用。
适用原则:欧姆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即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如白炽灯和电熨斗等电热器,而洗衣机等电动机则不适用。
规范原则:单位必须是A、V、Ω。
同一导体(即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同一电源(即U一定时),I与R成反比,不能说成是R与I成反比。
导体的电阻由导体本身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因素决定。电阻值可通过欧姆定律变形公式R=计算,R与U和I的比值有关,但R与外加电压U和通过电流I等因素无关,即使电阻两端没有外加电压,内部没有电流通过,电阻依然存在。
【典例展示】
例3 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器材有:干电池2节(每节1.5V,串联使用),开关、滑动变阻器(20Ω,2A)、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个,阻值为5Ω、10Ω、15Ω、20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导线若干。连接好电路,设定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2V进行探究,发现在获得两组数据后无法再进行实验,为了继续使用前面两组数据,利用现有器材完成探究,下列方案中可行的是( B )
①用1节干电池作为电源;
②将设定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调整为2V;
③将5Ω的电阻串联在开关和滑动变阻器之间;
④将10Ω的电阻串联在开关和滑动变阻器之间。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④
C. 只有③④ D. 只有①③④
答案:B
例4 某兴趣小组在“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实验中,选用器材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电源电压恒为3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所用器材均能满足实验需要。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注意导线不能交叉。
(2)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保护电路,其主要作用是  改变灯泡两端电压 。
(3)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指针偏转明显,电流表无示数,则发生的故障可能是小灯泡  断路 (选填“断路”或“被短接”)。
(4)排除电路故障后进行实验,测得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0.3A。则小灯泡此时的电阻为  8.3 Ω。(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实验中发现,当电压表示数为0.9V时,小灯泡刚好微微发光,你认为此时小灯泡的电阻比它正常发光时的电阻要  小 (选填“大”或“小”)。
改变灯泡两端
电压 
断路 
8.3 
小 
要点3 伏安法测电阻
1. 实验原理:欧姆定律。公式:  I= 。电路图如图所示:
I= 
2. 实验步骤
(1)连接实物电路。连接实物时先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一上一下”连接,并将其调到最大阻值处。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注意“+”进“-”出及选择正确的量程。
(2)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填入表格。
(3)算出三次Rx的值,求出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整理器材。
【细节解读】
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有:  保护电路 和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
实验测三组数据的目的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
保护电路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和电压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典例展示】
例5 用如图所示电路测电阻Rx的阻值。
实验步骤如下:
(1)将电压表接在B、C两点间,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b端,电阻箱R调为某一阻值R1,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为合适的值;
(2)断开开关,将电压表右端由C点改接到D点;
(3)闭合开关,反复调节  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 使两表的示数与步骤(1)中相同,此时电阻箱的阻值为R2;
(4)待测电阻的阻值Rx=  R1-R2 ;
(5)若操作无误,反复调节始终无法实现两表的示数与步骤(1)中相同,原因可能有:  R1的阻值太小(或R1<Rx) 、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不够大(或R滑大<Rx) 。
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 
R1-R2 
R1的阻值太小(或R1<Rx)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不够
大(或R滑大<Rx) 
要点4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电路图
电流 I=I1=I2 I=I1+I2
电压 U=U1+U2 U=U1=U2
电阻 R=R1+R2 =+或R=
分压或分流 = =
【典例展示】
例6 如图甲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后,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电流表示数I与电压表示数U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U=  9 V,定值电阻R的阻值是  6 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  12 Ω。
9 
6 
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