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明确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的观点(1)表现: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2)评价: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小贴士:“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倾向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1)总体要求: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2)具体要求: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1.原因(1)理论依据: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2)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2.要求(1)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2)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小贴士:文化的交流互鉴,目的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会导致文化走向趋同。[自我诊断]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积极成果。 ( √ )2.“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 × )提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全盘西化论。3.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 × )提示: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4.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 ( × )提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5.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 × )提示: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怎样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提示: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③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⑤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1)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论”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张中国走欧洲资本主义道路,全盘西化的政治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论”尽管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2)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旗手们的猛烈批判。2.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着 眼 点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内 容 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利于增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要 求 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 特别提醒: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反映了中国发展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一再表明,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3.“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区别(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典题1]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①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世界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②错误。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母题 变式 若将④改为“反对盲目照抄照搬别国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否应选? 提示:应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就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典题2] 中国画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画包含丰富的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讲求的是笔墨韵味,追求的是意境。在近代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中,有人借西洋画改造中国画,提高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也有人过分模仿西方绘画技法,秉承西洋画的观念,丢掉了中国画的灵魂。这启示我们( )①革新中国画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 ②革新中国画应全面实行西洋画的技法 ③要将西洋画的特色技法融入中国画的灵魂之中 ④要将借鉴西方绘画技法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主要方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 [材料启示我们革新中国画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要将西洋画的特色技法融入中国画的灵魂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①③符合题意。革新中国画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错误。革新中国画需要以保持中国画的灵魂为主要方面,而不是将借鉴西方绘画技法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主要方面,④错误。] 为什么要立足国情进行交流互鉴?2023年是中法建交59周年,也是中法文化年举办20周年。作为一场巡回之旅,2023夏至音乐日的“热情”于2023年6月16日从武汉点燃,而后传递至北京、上海、成都、宁波、沈阳,打造一场燃爆夏日的全民音乐狂欢,多元化展示中法文化、艺术碰撞的魅力。A品牌汽车公司在本次音乐节中,广寻“知音”一起探寻个性、时尚、优雅的品味生活。过去30多年间,该品牌汽车公司为加强中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做出不懈努力,旗下的两款车已为超过600万的车主带来了极具法式魅力的汽车产品、服务及用车体验。同时,也让更多车主感受到了充满个性、时尚、优雅法式魅力的品味生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提示: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动中法文化交流。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中法经贸和政治发展的深度交流带动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两国企业要坚持互利共赢,不断加强经贸往来,加强政治互信。③文化具有多样性。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坚持多元化展示中法文化。④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借鉴法国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发展的成果。(4)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交融: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与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特别提醒:外来文化中国化过程中“以我为主”和“海纳百川”是否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民族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处。所以二者不矛盾。[典题1] 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瓷为媒,跨越地域、语言和种族,邀请50余个国家的摊主,与本地陶瓷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一起练摊,互相学习,共同展示,处处散发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美美与共的魅力。此次博览会,瓷并不是全部,“瓷+”科技、“瓷+”产业融合元素频频出现,为观众带来一场中外古今融合的艺术视觉盛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做法( )①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厚重文化载体 ②使文化在交流中多彩,在交融中丰富 ③在交流中立足国情,保持了民族文化本色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应该是以文化载体展现丰富的文化内容,①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瓷为媒,邀请50余个国家的摊主,与本地陶瓷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一起练摊,互相学习,共同展示,使文化在交流中多彩,在交融中丰富;在交流中立足国情,保持了民族文化本色,处处散发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美美与共的魅力,②③符合题意。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错误。]母题 变式 若将④改为“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是否应选? 提示:不选,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展现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魅力。[典题2] 第十八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于2024年4月1日在北京举行。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上海、沈阳、武汉等3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以此呈现中法两国在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 )①推进文化交融,使中法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②增进中法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③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④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 [中法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否认了文化多样性,①错误。第十八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有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3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以此呈现中法两国在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增进中法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②④符合题意。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错误。]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 )A.全面吸收,为我所用B.全盘否定,固守本来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 [外来文化有优秀的,也有糟粕,我们应批判吸收,为我所用,A错误。外来文化也有优秀的,应批判吸收,而不是全盘否定,B错误。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排除。]2.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引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是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 )①要吸收外来文化一切成果 ②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的封闭主义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B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引外来文化。上述观点旨在说明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④符合题意。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和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②错误。]3.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①保持开放的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立足国情,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③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④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材料强调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要博采众长,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鉴交融,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经营管理理念,③排除。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④错误。]4.在杭州亚运会上,充分体现中国杭州特色的“潮涌”会徽、“江南忆”吉祥物、“湖山”奖牌、 “薪火”火炬以及颁奖所用的花束、托盘和领奖台等一系列极具识别度的“亚运设计”,受到中外参赛运动员的一致赞许。由此可见(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文化交流互鉴 ③面对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行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一系列极具识别度的“亚运设计”,受到中外参赛运动员的一致赞许,可见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在杭州亚运会上,“亚运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杭州的特色,这说明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文化交流互鉴,②符合题意。面对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错误。材料中的会徽、吉祥物、奖牌等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不是行为载体,④不符合题意。]5.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洞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发展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抄。唯有充分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世情、国情、党情,因国制宜地结合实践需求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经”才能焕发魅力。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答案]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课时检测(二十二)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知识点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说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需要( )①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固守民族文化 ②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外来有益文化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发创造活力 ④坚持博采众长,促进人类文明繁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固守民族文化是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的表现,①错误。“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说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交流互鉴,借鉴和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为我所用,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不符合题意。“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这说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正确。]2.实验京剧《浮士德》根据歌德原著第一部改编成京剧文本,是“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成功尝试。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以京剧艺术为本体,融合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全新解读“中国公主”的动人传说。这些实验京剧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他们为中国京剧丰富的表现手段、高难度的表演技巧以及华丽的服饰装扮而惊叹。这启示我们( )①要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 ②要在文化交流对话中保持开放的心态 ③外来文化中国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实验京剧《浮士德》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融合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问题,①不符合题意。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③错误。]3.“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认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贡献,应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协和万邦”的治理观,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延续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各民族和谐共存、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这说明( )①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②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随时代变化而丰富④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贡献,应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我们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非全盘吸收,②不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保持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可以随时代变化而丰富,③错误。中华文明中的价值观、伦理观、治理观为各民族和谐共存、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这说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④符合题意。]4.2023年,江苏沛县八堡村“村界杯”足球赛和贵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篮球联赛“火爆全网”。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由此可见( )①“村BA”的火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C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不符合题意。“村界杯”“村BA”等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②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5.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理学的产生过程表明( )①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②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为我所用 ③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成果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A [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理学的产生过程表明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为我所用,①②正确。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错误。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错误。]6.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办,其吉祥物“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并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鼓舞人们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美好生活。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文化创作不能摒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④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就能充满活力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①错误。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并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这启示我们,文化创作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②③符合题意。“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就能充满活力”的说法太过绝对,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错误。]7.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见证了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传入中国,也见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向世界,中华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这充分表明( )①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文化多样性是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根源 ③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 [材料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但未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排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但不是根源,②错误。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这充分表明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③正确。敦煌见证了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传入中国,也见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向世界,中华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这体现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④正确。]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②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 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 ④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这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①排除。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外来文化中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这说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错误。]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告诉我们,文化发展要( )①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加以吸收利用 ②立足国情,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 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超越文化差异,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趋同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A [外来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对外来文化要批判吸收利用,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要立足国情,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②符合题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超越文化差异,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趋同”说法错误,④排除。]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青年医生怀揣对中医的神往、悬壶济世的理想,经过20余年努力,成为我国国医传承人。多年来,他始终秉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诊疗理念,传承国医“正虚伏毒”学术思想。他孜孜不倦地总结传承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原理。在留学期间,他进行了肿瘤免疫学训练,系统学习了国际肿瘤研究的先进技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向恶性肿瘤发起了一次次挑战。回国后,他创造性地将中医的“正虚伏毒”理论与西医的“免疫治癌”结合起来,创立了“扶正治癌”治疗方法。如今,他正在为最终攻克恶性肿瘤转移难题,融汇现代医学进展前沿,形成中国“新医学”而继续奋斗。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该青年医生的成功带来的启示。[答案] ①立足于医学实践,推动传统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该青年医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当代价值。②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该青年医生在留学期间,能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系统学习国际肿瘤研究的先进技术。③在医学实践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中西结合,将传统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发扬光大。一课一练(八)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一、选择题1.谈到古埃及,人们会想起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卢克索神庙等;谈到古巴比伦,人们会想起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太阴历、星期制度等;谈到古印度,人们会想起《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部世界著名史诗,还有建筑和雕刻艺术;谈到中国,人们会想起四大发明、青铜器、长城、甲骨文等。这告诉我们( )①各个国家的文化完全不同 ②不同国家的文化标志不同 ③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 ④各种古文化都持续地传承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谈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中国,人们会想起不同的文化。这告诉我们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标志不同,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②③正确。各个国家的文化既有其个性,又存在共性,①错误。这些古文化有的还在传承,有的已经消失,④排除。]2.成都大运会会徽主体设计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应英文University中的首字母“U”为基础形态,糅合了“太阳神鸟”与“凤凰”这两种典型的中国元素,整体颜色以曲线切割的方式将“U”分割成大红、明黄、翠绿、湖蓝四个渐变色块,并与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标志元素一脉相承。该设计( )①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②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运用流行元素对传统文化重新阐释 ④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该设计只是借鉴了中华文化的相关元素,并没有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①不符合题意。会徽的设计糅合了“太阳神鸟”与“凤凰”这两种典型的中国元素,并与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标志元素一脉相承,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与繁荣,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④符合题意。会徽的设计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改造,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③不符合题意。]3.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诸多交流活动中,我们将文化自信融入美食、美景,在平时的细节里、显见的差异中呈现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有利于( )①展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②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 [民族文化无优劣之分,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错误。在平时的细节里、显见的差异中呈现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有利于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②③符合题意。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④错误。]4.2023年8月1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对外展出。国家民委从馆藏的15万件文物和51万册古籍中,遴选出1 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举办这一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 )①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②引导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③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走向统一④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 [此次文物古籍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引导各民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既相互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而不是走向统一,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没有涉及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不符合题意。]5.钱锺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表明钱锺书先生主张( )①一切外来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 ②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③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④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 [我们要借鉴外来有益文化,而不是借鉴一切外来文化,①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各国要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没有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②不符合题意。“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表明钱锺书先生主张文化具有多样性,可以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③④符合题意。]6.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为增进世界人民友好交往搭建平台,勾绘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大画卷。进博会人文交流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持续放大进博会人文交流平台的作用。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 )①促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互鉴 ②消除中外文化的差异和隔阂 ③赋予中华文化以包容性特质 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 [进博会为增进世界人民友好交往搭建平台,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也有利于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①④正确。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消除中外文化的隔阂,但不能消除差异,②错误。中华文化本就有包容性特质,并不依赖于进博会来赋予,③错误。]7.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他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是基于( )①相互借鉴认同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③推进文化交融有利于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是因为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②③符合题意。对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要相互尊重、借鉴而不是认同,认同的是本民族文化,①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④错误。]8.北京冬季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浑身上下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着吉祥幸福;头上和平鸽和天坛构成的连续图案,寓意着和平友谊;整体装饰图案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这说明( )①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优秀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凸显了中华文化魅力 ④推动文化创新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雪容融”的设计浑身上下都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完美结合凸显了中华文化魅力,②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所以未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推动文化创新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④不符合题意。]9.十多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世界在更加频繁的人文交流中,激荡出相知相交、团结共荣的“和合之美”。由此可见,推动文明交流应( )①向共建国家输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 ②相互尊重,在求同存异中增进相互理解 ③坚持胸怀天下,在开放中推进不同文明的交融 ④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其他民族文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 [推动文明交流应坚持各民族平等,不能向共建国家输出中国价值,且中国也不向外输出中国价值,①错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说明推动文明交流应相互尊重,在求同存异中增进相互理解,②符合题意。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等方面的合作,世界在更加频繁的人文交流中,激荡出相知相交、团结共荣的“和合之美”,这说明推动文明交流应坚持胸怀天下,在开放中推进不同文明的交融,③符合题意。推动文明交流应立足国情,而不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10.2023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致辞强调,我们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加强网上交流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致辞所包含的理念( )①立足于互联网发展加深各国文明相互依赖程度的实际 ②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③超越不同社会制度,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④弥合文明差异,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文明新秩序指明方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 [我们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是立足于各国文明一律平等的实际,①错误。“我们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这体现了中国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超越不同社会制度,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②③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世界文明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有利于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是弥合文明差异,④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23年11月1日,“同唱一首歌”中国—东盟青年影视歌会在越南首都河内市举行,中越两国青年学生等约400人以经典影视作品为媒同唱一首歌。中国一些电影的主题曲及《我家在云山》等越南经典的民歌婉转悠扬;伴着在越南热播的中国某古装剧的主题曲,越南国家歌舞剧院舞蹈队舞姿曼妙;越南新活力民族乐团则用中越两国民族乐器奏响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曲目……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中越青年通过交流两国的影视歌曲,了解并学习彼此的优秀艺术文化,这将有助于中越青年们的友好交往,加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更加深刻理解中越关系“如手和足,如杵和臼,如根和茎,如兄和弟”的历史与时代意涵,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从中实现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知识,谈谈中越两国加强文化交流的意义。[答案]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越两国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两国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推动两国民族文化相通,促进两国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②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中越两国文化相通,有助于加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更加深刻理解中越关系的历史与时代意涵,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两国人民从中实现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9月27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材料一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亚洲各国应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材料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再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是在同世界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请结合文化的有关知识,就如何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三条建议。[答案]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成果。③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20 / 21课时检测(二十二)1 2 3 4 5 6 7 8 9C C B C A B D C A1.C [固守民族文化是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的表现,①错误。“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说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需要坚持交流互鉴,借鉴和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成果,为我所用,②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没有涉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不符合题意。“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这说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正确。]2.C [实验京剧《浮士德》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融合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这启示我们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问题,①不符合题意。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③错误。]3.B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贡献,应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我们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非全盘吸收,②不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保持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可以随时代变化而丰富,③错误。中华文明中的价值观、伦理观、治理观为各民族和谐共存、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这说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④符合题意。]4.C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①不符合题意。“村界杯”“村BA”等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这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②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④不符合题意。]5.A [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理学的产生过程表明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为我所用,①②正确。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错误。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④错误。]6.B [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①错误。第19届亚运会吉祥物“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良渚文化中的“玉琮”,并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这启示我们,文化创作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②③符合题意。“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就能充满活力”的说法太过绝对,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错误。]7.D [材料体现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但未强调“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排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但不是根源,②错误。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这充分表明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③正确。敦煌见证了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传入中国,也见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向世界,中华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这体现了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④正确。]8.C [“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这说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①排除。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外来文化中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这说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③错误。]9.A [外来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对外来文化要批判吸收利用,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要立足国情,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②符合题意。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符合题意。面对文化多样性,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求同存异。“超越文化差异,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趋同”说法错误,④排除。]10.①立足于医学实践,推动传统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该青年医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挖掘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当代价值。②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该青年医生在留学期间,能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系统学习国际肿瘤研究的先进技术。③在医学实践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中西结合,将传统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发扬光大。3 / 3(共45张PPT)第3课时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明确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新知初探·夯实基础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对待外来文化的两种激进的观点(1)表现: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______________、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____________。(2)评价: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小贴士:“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这两种倾向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1)总体要求: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______的心态。(2)具体要求: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__________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放文化事业二、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1.原因(1)理论依据:外来文化的__________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2)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____________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2.要求(1)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2)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__________,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小贴士:文化的交流互鉴,目的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而不是照搬外来文化,更不会导致文化走向趋同。以我为主[自我诊断]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积极成果。 ( )2.“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文化复古主义。 ( )√提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属于全盘西化论。3.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 )提示: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为解决中国的问题发挥积极作用。××4.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 ( )×提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5.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 )提示: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核心素养·议题探究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异域议题一 怎样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结合材料,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提示: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③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⑤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1.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1)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论”是中国近代以来主张中国走欧洲资本主义道路,全盘西化的政治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论”尽管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2)文化复古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是近代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的。“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受到了新文化运动旗手们的猛烈批判。2.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着眼点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 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养料和活力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内容 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有利于增加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要求 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更加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精髓,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国气度,了解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大力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 特别提醒: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基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更深认识,是基于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更深领悟,体现了全球化的时代眼光,反映了中国发展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一再表明,能否不断了解世界,能否不断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能否不断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3.“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区别(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主要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典题1] 2023年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 )①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④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增强世界文化认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是民族的,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②错误。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错误。]母题变式 若将④改为“反对盲目照抄照搬别国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否应选?提示:应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就要反对全盘西化论。[典题2] 中国画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中国画包含丰富的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讲求的是笔墨韵味,追求的是意境。在近代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中,有人借西洋画改造中国画,提高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也有人过分模仿西方绘画技法,秉承西洋画的观念,丢掉了中国画的灵魂。这启示我们( )①革新中国画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 ②革新中国画应全面实行西洋画的技法 ③要将西洋画的特色技法融入中国画的灵魂之中 ④要将借鉴西方绘画技法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主要方面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 [材料启示我们革新中国画需要坚持“扬弃”的观点,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受,要将西洋画的特色技法融入中国画的灵魂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①③符合题意。革新中国画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错误。革新中国画需要以保持中国画的灵魂为主要方面,而不是将借鉴西方绘画技法作为革新中国画的主要方面,④错误。]2023年是中法建交59周年,也是中法文化年举办20周年。作为一场巡回之旅,2023夏至音乐日的“热情”于2023年6月16日从武汉点燃,而后传递至北京、上海、成都、宁波、沈阳,打造一场燃爆夏日的全民音乐狂欢,多元化展示中法文化、艺术碰撞的魅力。A品牌汽车公司在本次音乐节中,广寻“知音”一起探寻个性、时尚、优雅的品味生活。过去30多年间,该品牌汽车公司为加强中法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做出不懈努力,旗下的两款车已为超过600万议题二 为什么要立足国情进行交流互鉴?的车主带来了极具法式魅力的汽车产品、服务及用车体验。同时,也让更多车主感受到了充满个性、时尚、优雅法式魅力的品味生活。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提示: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我们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推动中法文化交流。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中法经贸和政治发展的深度交流带动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两国企业要坚持互利共赢,不断加强经贸往来,加强政治互信。③文化具有多样性。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坚持多元化展示中法文化。④推动中法文化的交流,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借鉴法国文化中的有益成果。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发展的成果。(4)加强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交融: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与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特别提醒:外来文化中国化过程中“以我为主”和“海纳百川”是否矛盾?“以我为主”有利于永葆民族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共处。所以二者不矛盾。[典题1] 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瓷为媒,跨越地域、语言和种族,邀请50余个国家的摊主,与本地陶瓷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一起练摊,互相学习,共同展示,处处散发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美美与共的魅力。此次博览会,瓷并不是全部,“瓷+”科技、“瓷+”产业融合元素频频出现,为观众带来一场中外古今融合的艺术视觉盛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做法( )①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展现厚重文化载体 ②使文化在交流中多彩,在交融中丰富 ③在交流中立足国情,保持了民族文化本色 ④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B [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应该是以文化载体展现丰富的文化内容,①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瓷为媒,邀请50余个国家的摊主,与本地陶瓷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手工艺人一起练摊,互相学习,共同展示,使文化在交流中多彩,在交融中丰富;在交流中立足国情,保持了民族文化本色,处处散发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美美与共的魅力,②③符合题意。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④错误。]母题变式 若将④改为“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是否应选?提示:不选,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展现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魅力。[典题2] 第十八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于2024年4月1日在北京举行。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上海、沈阳、武汉等3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以此呈现中法两国在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 )①推进文化交融,使中法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②增进中法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③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不同民族文化④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 [中法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统一,否认了文化多样性,①错误。第十八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有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3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以此呈现中法两国在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这有利于增进中法之间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②④符合题意。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错误。]1.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 )A.全面吸收,为我所用B.全盘否定,固守本来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5243题号1学情诊断·当堂评价√5243题号1C [外来文化有优秀的,也有糟粕,我们应批判吸收,为我所用,A错误。外来文化也有优秀的,应批判吸收,而不是全盘否定,B错误。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排除。]2.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引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是因为我们有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 )①要吸收外来文化一切成果 ②反对盲目接受任何思想文化的封闭主义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④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523题号14√523题号14B [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引外来文化。上述观点旨在说明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③④符合题意。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①错误。在文化交流中,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和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②错误。]3.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①保持开放的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 ②立足国情,将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③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外国经营管理理念 ④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3题号41√523题号41A [材料强调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要博采众长,实现中外文化的互鉴交融,①②正确。材料未体现经营管理理念,③排除。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吸收借鉴,而不是宣传普及,④错误。]4.在杭州亚运会上,充分体现中国杭州特色的“潮涌”会徽、“江南忆”吉祥物、“湖山”奖牌、 “薪火”火炬以及颁奖所用的花束、托盘和领奖台等一系列极具识别度的“亚运设计”,受到中外参赛运动员的一致赞许。由此可见(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文化交流互鉴 ③面对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④行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3题号15√243题号15A [一系列极具识别度的“亚运设计”,受到中外参赛运动员的一致赞许,可见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在杭州亚运会上,“亚运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杭州的特色,这说明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文化交流互鉴,②符合题意。面对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错误。材料中的会徽、吉祥物、奖牌等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不是行为载体,④不符合题意。]243题号155.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洞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发展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搬照抄。唯有充分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世情、国情、党情,因国制宜地结合实践需求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经”才能焕发魅力。243题号15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答案] 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课时检测(二十二)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知识点一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说明推动我国文化建设需要( )①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固守民族文化②保持开放的心态,借鉴外来有益文化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发创造活力④坚持博采众长,促进人类文明繁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实验京剧《浮士德》根据歌德原著第一部改编成京剧文本,是“以中国语汇讲述世界故事”的成功尝试。实验京剧《杜兰朵公主》以京剧艺术为本体,融合中西方戏剧、音乐元素,全新解读“中国公主”的动人传说。这些实验京剧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他们为中国京剧丰富的表现手段、高难度的表演技巧以及华丽的服饰装扮而惊叹。这启示我们( )①要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机制②要在文化交流对话中保持开放的心态③外来文化中国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认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智慧、贡献,应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协和万邦”的治理观,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华文明传承延续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各民族和谐共存、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这说明( )①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②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才能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随时代变化而丰富 ④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3年,江苏沛县八堡村“村界杯”足球赛和贵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篮球联赛“火爆全网”。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助力了乡村振兴。由此可见( )①“村BA”的火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知识点二 立足国情 交流互鉴5.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佛、道二教的思辨化哲学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回归儒家原典,从儒家文本中寻找阐发“形上之道”的经典依据,为儒家建立了一个包含宇宙社会人生、贯通形上形下的庞大哲学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化程度。理学的产生过程表明( )①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②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为我所用③要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成果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6.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办,其吉祥物“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并结合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鼓舞人们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美好生活。这启示我们( )①传统文化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文化创作不能摒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④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就能充满活力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7.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见证了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等传入中国,也见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向世界,中华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文明在这里汇聚交融。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这充分表明( )①文化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文化多样性是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根源 ③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促进自身的发展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否则就容易滑入机械论的泥坑。”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赋予了中外文化新的时代内涵②文化交流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④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要立足国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推动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告诉我们,文化发展要( )①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的心态,加以吸收利用②立足国情,加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超越文化差异,实现中外文化的融合趋同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青年医生怀揣对中医的神往、悬壶济世的理想,经过20余年努力,成为我国国医传承人。多年来,他始终秉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诊疗理念,传承国医“正虚伏毒”学术思想。他孜孜不倦地总结传承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原理。在留学期间,他进行了肿瘤免疫学训练,系统学习了国际肿瘤研究的先进技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向恶性肿瘤发起了一次次挑战。回国后,他创造性地将中医的“正虚伏毒”理论与西医的“免疫治癌”结合起来,创立了“扶正治癌”治疗方法。如今,他正在为最终攻克恶性肿瘤转移难题,融汇现代医学进展前沿,形成中国“新医学”而继续奋斗。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该青年医生的成功带来的启示。4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课时检测2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docx 课时检测22答案.docx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第3课时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学案.docx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第3课时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