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第2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学案+检测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第2课时哲学的基本问题课件+学案+检测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课时检测(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依据。下列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有(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心外无物”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与“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考古工作者在郑州考古时发现了一古墓群,共有22座墓葬。墓葬年代跨度近1 600年,从东汉延续至明清时期,对研究古代建筑、家居生活、丧葬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砖砌的仿木门窗、微微打开的门,一桌两椅,桌上摆放杯盘、食盒、酒壶或茶壶,墓室内的布置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的日常生活,折射了宋代社会生活和墓葬风俗。考古的新发现(  )
①说明存在与思维相互分离,所以存在可以不依赖思维 ②说明存在与思维相互影响,思维都是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说明存在与思维有先后之分,没有存在也就没有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有望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2022年,我国参与公布了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的照片,这是人类“看见”的第二个黑洞,也是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真实存在的首个直接视觉证据。这一发现佐证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知识点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鸿蒙时代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时代,甚至可能产生在混沌时代之前。鸿蒙时代末期,世界破碎产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下列说法在世界观上与此一致的是(  )
A.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5.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之一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事物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①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③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科学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有(  )
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源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经验主义,亦称“经验论”,是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认为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邓小平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中认为,这种恶劣的经验主义,使我们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党中央多次下发通知强调,要反对经验主义。这是因为经验主义(  )
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 ③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没有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种“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观点(  )
①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②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科学巨人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霍金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
①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②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③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④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该观点与下列选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的“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既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总体战略设计与规划,也是对国内外复杂变化传播环境下新闻舆论实践的重要指导,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舆论公信力涉及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与认可问题。新闻舆论要取得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必须做到报道内容真实,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分析客观到位,报道时效性强,报道态度沉着冷静平衡等。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就是要着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自觉抵制虚假新闻、低俗新闻、炒作新闻及各种谣言的报道与传播,加强对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推送新闻、智能生成新闻的舆论风险管控。
(1)结合材料,说明新闻报道“真实”与“虚拟”所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
(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1 / 4(共48张PPT)
第2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3.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新知初探·夯实基础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和______的关系问题,也就是______和______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______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________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
存在
意识
物质
本原
同一性
2.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小贴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______和______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______,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生活
实践
方向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______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________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生
依赖于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__________,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______性、形而上学性和__________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具体形态
机械
历史观上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______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共同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__________(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__________。
(2)客观唯心主义:把__________(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__________的外化和表现。
主观精神
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
(2)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3)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自我诊断]
1.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 (  )
×
提示: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 (  )
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
5.“一切皆由命定”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  )

提示:“一切皆由命定”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提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它的存在对人类的认识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6.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  )
×
×
核心素养·议题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高空抛物、套路贷、校园贷、酒驾、高铁霸座等新情况、新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在原来的民法通则中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据此,后来的民法典进行了针对性修改,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彰显了我国法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议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简要分析民法典作出针对性修改的合理性。
提示:①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进行针对性修改,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符合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②民法典的修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体现了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可知论观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
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有没有
同一性 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
特别提醒:关键词法区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
(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体现的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2)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典题1]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则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统有无”的思想。上述观点(  )
①是对世界本原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的认识 ②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 ③都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不依赖于主观精神 ④体现了对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并没有涉及对世界本原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的认识,①不符合题意。“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认为元气是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也就是“道”是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这两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都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不依赖于主观精神,②③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且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差异,④不符合题意。]
母题变式 若将③改为“都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不依赖于精神”,是否应选?
提示:不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在于客观精神,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精神。
[典题2] 2023年9月2日,台风“苏拉”登陆广东,成为2023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受此影响,多地中小学延迟开学。台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准确预测,尽量使台风产生的灾害最小化。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人类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

A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准确预测,说明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符合题意。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C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二者不是相互影响的关系,D排除。]
王守仁同朋友观花,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议题二 怎样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王守仁认为“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一种什么观点?朱熹的观点是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①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朱熹把“理”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上述两种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优点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基本观点 优点 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
知识拓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说: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伽森狄: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
点不同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共同点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评价 ①进步性: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②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
知识拓展: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的经典观点
(1)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客观唯心主义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典题1]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那么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从哲学角度看,下列与上述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①郑人买履 ②理在气先 ③我思故我在 ④心外无物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C [得钟者的行为体现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其本质是教条主义,①不符合题意。“理在气先”强调“理”存在于“气”之前,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我思故我在”与“心外无物”,都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④符合题意。]
母题变式 若将③改为“我在故我思”,是否应选?
提示:不选,“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观点,与题目要求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
[典题2] 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时表现得又“聋”又“瞎”,看似高冷,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是刻意回避与人社交。下列观点与此现象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B [那些刻意回避与人社交的群体,有掩耳盗铃的意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存在即被感知”强调人的感觉经验,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换句话说,你没感觉到的东西,它就不存在,属于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观念”,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②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不符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1.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复杂进程,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绝对化,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下列属于这两种基本形式共同特征的是(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世界是不可知的 D.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5
2
4
3
题号
1
学情诊断·当堂评价

5
2
4
3
题号
1
D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是共同特征,A不符合题意。“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是客观唯心主义,不是共同特征,B不符合题意。“世界是不可知的”是不可知论,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特征,C不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正确。]
2.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5
2
3
题号
1
4

5
2
3
题号
1
4
A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正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分别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B、C排除。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排除。]
3.有媒体报道,部分商家为了获取流量诱导消费者刷好评,甚至批量刷好评、控制差评,这使得网购平台的评价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从哲学上看,虚假好评属于(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5
2
3
题号
4
1

A [虚假好评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属于唯心主义,A正确。虚假好评属于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未体现辩证法或者形而上学,B、C、D排除。]
4.以下能够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是
(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4
3
题号
1
5

2
4
3
题号
1
5
B [“气者,理之依也”是唯物主义思想,“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唯心主义思想,①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二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②不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都是唯物主义思想,③不符合题意。“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思想,“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思想,④符合题意。]
2
4
3
题号
1
5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1)你认为这次争论主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2
4
3
题号
1
5
[答案] (1)形神关系的争论实际是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范缜主张无神论,反对客观唯心主义;萧子良等主张有神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②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我们要坚持可知论。课时检测(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B C B C B B C B
1.B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体现了矛盾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排除。“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与“我思故我在”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④。]
2.D [郑州考古的新发现,对研究古代建筑、家居生活、丧葬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折射了当年宋代社会生活和墓葬风俗,说明存在与思维有先后之分,存在决定思维,且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④正确。存在可以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但思维离不开存在,二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关系,①错误。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并不是所有思维都是存在的正确反映,②错误。]
3.B [材料内容说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①④正确。正确的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②错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依赖于存在,③错误。]
4.C [“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来源于“理”,有了“理”才有了“气”,这是客观唯心主义,A不符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意思是自己的意识就是世界的本原,世界随我的意识的存在而存在,这种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B不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符合题意。“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意思是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D不符合题意。]
5.B [阴阳五行学说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①错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正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事物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符合题意。阴阳五行学说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科学揭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④错误。]
6.C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仁义礼智都不是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意思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心灵)看作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意思是心外没有任何事物,因为天下万物都在我的度量之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④符合题意。“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把虚无的“道”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源”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不符合题意。]
7.B [要反对经验主义,是因为经验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①③正确,②不选。经验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只是没有正确回答,④不选。]
8.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认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需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
9.C [霍金认为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强调唯物主义。“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不符合题意。“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道”是具体事物的“道”,没有具体事物也就没有“道”,强调“道”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强调“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符合题意。“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10.B [费尔巴哈的这个观点认为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人的形体存在则灵魂存在,形体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是唯物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意思是眼睛睁开花就开了,眼睛闭上花就谢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把虚无的“道”看作世界的本源,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意思是人生病了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恐惧的时候容易看到有“鬼”出没,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这些鬼神实际并不存在,它们只是人在生病状态下对客观存在的虚幻反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④符合题意。]
11.(1)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新闻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无论是真实报道还是凭空捏造,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新闻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要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首先解决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唯心主义歪曲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要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2.(1)①我们周围存在迷信现象。②迷信现象的实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①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夸大意识的作用,会使人不思进取、丧失斗志,甚至失去独立的人格,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②广大青少年应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坚信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 / 3第2课时 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2.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3.全面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小贴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前者是一般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它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两大阵营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
(2)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
(3)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自我诊断]
1.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 ( × )
提示: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2.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 )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 ( × )
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在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 )
5.“一切皆由命定”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 × )
提示:“一切皆由命定”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6.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 × )
提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唯心主义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但它的存在对人类的认识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高空抛物、套路贷、校园贷、酒驾、高铁霸座等新情况、新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在原来的民法通则中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据此,后来的民法典进行了针对性修改,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彰显了我国法治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简要分析民法典作出针对性修改的合理性。
提示:①面对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法典进行针对性修改,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符合存在决定思维,即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②民法典的修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确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体现了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是可知论观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何者是 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
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
有没有 同一性 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
特别提醒:关键词法区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
(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体现的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体现的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2)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予以否定,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典题1]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则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统有无”的思想。上述观点(  )
①是对世界本原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的认识 ②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 ③都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不依赖于主观精神 ④体现了对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并没有涉及对世界本原是主观精神还是客观精神的认识,①不符合题意。“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认为元气是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也就是“道”是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这两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都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不依赖于主观精神,②③符合题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且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差异,④不符合题意。]
母题 变式 若将③改为“都认为客观事物及整个世界不依赖于精神”,是否应选? 提示:不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本原在于客观精神,认为客观事物依赖于精神。
[典题2] 2023年9月2日,台风“苏拉”登陆广东,成为2023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受此影响,多地中小学延迟开学。台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准确预测,尽量使台风产生的灾害最小化。从哲学的基本问题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人类思维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
A [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部门可以对台风进行准确预测,说明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符合题意。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相对立不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C不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二者不是相互影响的关系,D排除。]
 怎样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王守仁同朋友观花,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答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1)王守仁认为“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一种什么观点?朱熹的观点是一种什么观点?
提示:①王守仁强调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朱熹把“理”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上述两种观点有何共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
提示: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意识决定物质。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优点 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
知识拓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水为始基说: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皆从水中产生,最后又归复于水。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伽森狄: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 点不同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共同点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评价 ①进步性: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②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
知识拓展: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的经典观点
(1)主观唯心主义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2)客观唯心主义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典题1]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那么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从哲学角度看,下列与上述材料寓意相符的是(  )
①郑人买履 ②理在气先 ③我思故我在 ④心外无物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C [得钟者的行为体现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其本质是教条主义,①不符合题意。“理在气先”强调“理”存在于“气”之前,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我思故我在”与“心外无物”,都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④符合题意。]
母题 变式 若将③改为“我在故我思”,是否应选? 提示:不选,“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观点,与题目要求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符。
[典题2] 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在社交时表现得又“聋”又“瞎”,看似高冷,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可能是刻意回避与人社交。下列观点与此现象蕴含哲理一致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B [那些刻意回避与人社交的群体,有掩耳盗铃的意味,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存在即被感知”强调人的感觉经验,一个事物的存在不是因为它存在着,而是因为你感觉到了它。换句话说,你没感觉到的东西,它就不存在,属于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物是观念的集合”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观念”,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②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不符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身体和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灵魂)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就有精神(灵魂),人死了,精神(灵魂)也就随之消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1.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复杂进程,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绝对化,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下列属于这两种基本形式共同特征的是(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C.世界是不可知的
D.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是共同特征,A不符合题意。“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是客观唯心主义,不是共同特征,B不符合题意。“世界是不可知的”是不可知论,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特征,C不符合题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D正确。]
2.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A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正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分别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内容,B、C排除。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但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排除。]
3.有媒体报道,部分商家为了获取流量诱导消费者刷好评,甚至批量刷好评、控制差评,这使得网购平台的评价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从哲学上看,虚假好评属于(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A [虚假好评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属于唯心主义,A正确。虚假好评属于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未体现辩证法或者形而上学,B、C、D排除。]
4.以下能够体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我在故我思”与“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气者,理之依也”是唯物主义思想,“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是唯心主义思想,①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二者都是唯心主义思想,②不符合题意。“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都是唯物主义思想,③不符合题意。“我在故我思”是唯物主义思想,“我思故我在”是唯心主义思想,④符合题意。]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1)你认为这次争论主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对这一问题,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1)形神关系的争论实际是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范缜主张无神论,反对客观唯心主义;萧子良等主张有神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2)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②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我们要坚持可知论。
课时检测(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一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依据。下列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根本分歧的有(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心外无物”
④“存在就是被感知”与“我思故我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体现了矛盾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②排除。“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与“我思故我在”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排除④。]
?知识点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考古工作者在郑州考古时发现了一古墓群,共有22座墓葬。墓葬年代跨度近1 600年,从东汉延续至明清时期,对研究古代建筑、家居生活、丧葬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砖砌的仿木门窗、微微打开的门,一桌两椅,桌上摆放杯盘、食盒、酒壶或茶壶,墓室内的布置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的日常生活,折射了宋代社会生活和墓葬风俗。考古的新发现(  )
①说明存在与思维相互分离,所以存在可以不依赖思维 ②说明存在与思维相互影响,思维都是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说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说明存在与思维有先后之分,没有存在也就没有思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郑州考古的新发现,对研究古代建筑、家居生活、丧葬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折射了当年宋代社会生活和墓葬风俗,说明存在与思维有先后之分,存在决定思维,且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③④正确。存在可以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但思维离不开存在,二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关系,①错误。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并不是所有思维都是存在的正确反映,②错误。]
3.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有望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2022年,我国参与公布了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的照片,这是人类“看见”的第二个黑洞,也是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真实存在的首个直接视觉证据。这一发现佐证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B [材料内容说明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①④正确。正确的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②错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依赖于存在,③错误。]
?知识点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鸿蒙时代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时代,甚至可能产生在混沌时代之前。鸿蒙时代末期,世界破碎产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下列说法在世界观上与此一致的是(  )
A.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 [“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来源于“理”,有了“理”才有了“气”,这是客观唯心主义,A不符合题意。“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意思是自己的意识就是世界的本原,世界随我的意识的存在而存在,这种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B不符合题意。“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天地和谐,万物才能生长;阴阳相接,世界才能变化,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符合题意。“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意思是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是主观唯心主义,D不符合题意。]
5.中国传统文化源头之一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事物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种观点(  )
①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③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科学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阴阳五行学说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①错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②正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事物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符合题意。阴阳五行学说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科学揭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④错误。]
6.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下列与材料蕴含的哲学观点相同的有(  )
①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③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源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仁义礼智都不是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意思是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心灵)看作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意思是心外没有任何事物,因为天下万物都在我的度量之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①④符合题意。“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把虚无的“道”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源”把“理”看作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不符合题意。]
7.经验主义,亦称“经验论”,是指凭自己的经验来处事的世界观,认为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验证。邓小平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中认为,这种恶劣的经验主义,使我们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党中央多次下发通知强调,要反对经验主义。这是因为经验主义(  )
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 ③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④没有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要反对经验主义,是因为经验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①③正确,②不选。经验主义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回答,只是没有正确回答,④不选。]
8.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种“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观点(  )
①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②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把人的主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认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需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
9.科学巨人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霍金的观点相一致的有(  )
①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②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③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 ④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霍金认为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强调唯物主义。“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①不符合题意。“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强调“道”是具体事物的“道”,没有具体事物也就没有“道”,强调“道”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②符合题意。“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强调“气”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符合题意。“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10.著名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画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该观点与下列选项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④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费尔巴哈的这个观点认为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人的形体存在则灵魂存在,形体消亡了灵魂也就消亡了,是唯物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意思是眼睛睁开花就开了,眼睛闭上花就谢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把虚无的“道”看作世界的本源,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意思是人生病了会感到焦虑和恐惧,恐惧的时候容易看到有“鬼”出没,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这些鬼神实际并不存在,它们只是人在生病状态下对客观存在的虚幻反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④符合题意。]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的“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既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总体战略设计与规划,也是对国内外复杂变化传播环境下新闻舆论实践的重要指导,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舆论公信力涉及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与认可问题。新闻舆论要取得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必须做到报道内容真实,对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分析客观到位,报道时效性强,报道态度沉着冷静平衡等。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就是要着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自觉抵制虚假新闻、低俗新闻、炒作新闻及各种谣言的报道与传播,加强对数据新闻、算法新闻、推送新闻、智能生成新闻的舆论风险管控。
(1)结合材料,说明新闻报道“真实”与“虚拟”所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
(2)请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答案] (1)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新闻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无论是真实报道还是凭空捏造,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新闻报道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要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首先解决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唯物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唯心主义歪曲地反映了世界的本质。要实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几年,在各种占卜App、网站注册的青年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占卜的行列。一些年轻人热衷网络算命,不管是传统的八字、手相,还是新兴的塔罗牌、占星术,不少人尝试从“玄学”中寻找人生方向。
“9.9元测运势”“19.9元测感情”“199元改运势”……95后“大师”为80后“安排”人生,高达3 888.88元的“转运水墨画”实为网购的印刷品,价值才50元。长期患病、意志消沉的王女士听信所谓可以消灾祛病的迷信手段并越陷越深,高价买来的“驱邪符”并没能使身体好转,反而被骗了200多万元。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说一说迷信的危害性,并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答案] (1)①我们周围存在迷信现象。②迷信现象的实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①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夸大意识的作用,会使人不思进取、丧失斗志,甚至失去独立的人格,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②广大青少年应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坚信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6 /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