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综合探究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议题1: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什么申遗成功
[情境]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是世界上保存完整、面积较大、种植历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千余年来,这里延续着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糯岗古寨分布在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共有居民近5 000人,传统民居建筑530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321座。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组合、与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态系统、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创造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
2023年9月,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情境,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原因。
提示: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茶文化的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③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古茶林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议题2: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知识分析,如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情境] 2023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强调“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情境,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各国应如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提示:①发展本民族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化发展。③推动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议题3:一眼万年 探索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情境] 2023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考古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结合XR+、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等新技术的使用,把视角从博物馆直接带到考古现场,以一眼万年的古今穿越,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从未断流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该纪录片“寻”的不仅是古国的历史真相,还有考古工作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它带领观众走进考古现场“寻根问源,叩问来处”,启迪大众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问题的思考,让人们沉浸式感悟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寻觅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现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作品通过对多个华夏古国的寻根溯源,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旨思想。
除了奇异瑰丽的古国文明,纪录片还呈现了一群上下求索、勇于突破的考古人。他们有的如科学家一般,用精密仪器在出土文物身上寻找历史真相;有的如探险家一样,在山野荒郊搜索先人的生活踪迹,把古籍和文物记载的断裂分散的历史碎片拼贴起来;有的化身历史讲解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
该纪录片以科技赋能、多维视角的创新实践,探索考古知识专业性与大众传播文本通俗性之间的平衡,实现了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统一,为文博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情境,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该纪录片探索文博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提示: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考古人上下求索、勇于突破,把考古知识与大众传播相结合,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该纪录片带领观众感悟历史,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现考古工作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该纪录片以科技赋能、多维视角的创新实践,实现了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1.2023年7月召开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依法依规管网治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这说明建设文化强国必须(  )
①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③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 ④发展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材料强调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这说明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②③正确。材料要求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没有反映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①不符合题意。对于落后文化要努力改造或剔除,④错误。]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  )
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 ④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①②正确。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③错误。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④错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的第四年。民法典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70多年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它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比如,明确禁止高空抛物,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民法典同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互联网对损害后果“无限放大效应”的特殊性,它创设了更正权、删除权以及禁令等和互联网
发展相匹配的民事法律机制。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集纳了中华民族的公序良俗,继承了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规定,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充分借鉴当今世界大陆、英美两大法系经验,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是对外国法律的“照单全收”。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民法典的编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
[答案] ①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全面总结我国70多年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民法典的编纂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民法典的编纂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示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议题1:古茶林文化景观为什么申遗成功
[情境]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和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是世界上保存完整、面积较大、种植历史悠久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学者誉为“茶树自然博物馆”“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千余年来,这里延续着人茶共生的古老故事。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糯岗古寨分布在茶林中的9个传统村落,共有居民近5 000人,传统民居建筑530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321座。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组合、与天然林相似的茶林生态系统、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创造了独特的山地人居环境。
2023年9月,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情境,运用“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分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的原因。
提示:①“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茶文化的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容。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③对保护和传承中国古茶林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议题2: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知识分析,如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情境] 2023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3北京文化论坛致贺信,强调“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情境,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说明各国应如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提示:①发展本民族文化,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尊重各民族文化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在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化发展。③推动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议题3:一眼万年 探索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情境] 2023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考古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结合XR+、自由视角、大场景3D扫描等新技术的使用,把视角从博物馆直接带到考古现场,以一眼万年的古今穿越,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从未断流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该纪录片“寻”的不仅是古国的历史真相,还有考古工作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它带领观众走进考古现场“寻根问源,叩问来处”,启迪大众对“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问题的思考,让人们沉浸式感悟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寻觅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现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作品通过对多个华夏古国的寻根溯源,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主旨思想。
除了奇异瑰丽的古国文明,纪录片还呈现了一群上下求索、勇于突破的考古人。他们有的如科学家一般,用精密仪器在出土文物身上寻找历史真相;有的如探险家一样,在山野荒郊搜索先人的生活踪迹,把古籍和文物记载的断裂分散的历史碎片拼贴起来;有的化身历史讲解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精彩的故事,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
该纪录片以科技赋能、多维视角的创新实践,探索考古知识专业性与大众传播文本通俗性之间的平衡,实现了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统一,为文博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情境,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该纪录片探索文博影视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提示: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考古人上下求索、勇于突破,把考古知识与大众传播相结合,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②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该纪录片带领观众感悟历史,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现考古工作的当下价值和时代意义。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该纪录片以科技赋能、多维视角的创新实践,实现了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1.2023年7月召开的中国网络文明大会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依法依规管网治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丰厚文明滋养和有力精神支撑。这说明建设文化强国必须(  )
①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③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 ④发展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材料强调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这说明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②③正确。材料要求培育网络空间文明风尚,没有反映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①不符合题意。对于落后文化要努力改造或剔除,④错误。]
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  )
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腐朽文化 ④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主体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①②正确。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③错误。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④错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的第四年。民法典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全面总结我国70多年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它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比如,明确禁止高空抛物,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民法典同样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由于互联网对损害后果“无限放大效应”的特殊性,它创设了更正权、删除权以及禁令等和互联网发展相匹配的民事法律机制。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集纳了中华民族的公序良俗,继承了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规定,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民事法律规范的融合;充分借鉴当今世界大陆、英美两大法系经验,吸收了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不是对外国法律的“照单全收”。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民法典的编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
[答案] ①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全面总结我国70多年来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②民法典的编纂直面人民生活的痛点、难点问题,满足新时代人民法治需求,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民法典的编纂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示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4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