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3.3《变化的影长》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3.3《变化的影长》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变化的影长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转动的地球》第3课。本课从生活现象出发观察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长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等方法将物体影长与阳光照射的角度联系起来,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关系。之后设计实验研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得出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学习者分析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猜想假设、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方式,明白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上海会比拉萨先看到日出。同时明白了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为今天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线照射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知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科学思维:能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探究实践:能通过实验探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并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态度责任:乐于合作探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难点: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达探究结果。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观察上午、中午、下午的物体影长和气温的变化能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提出假设。能基本能不能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能基本能不能通过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能基本能不能能理解是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活动中猜想假设教师活动1 一、视频导入 1.课件播放导入视频 2.揭示主题 师:你关注过影子的长短变化吗?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要探讨的主题就是“变化的影长” 课件板书:变化的影长 二、活动 师:观察上午、中午、下午的物体影长和气温的变化。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提示:测量影长时,要先固定一个测量的物体,比如说大树;注意测量时,物体要与地面垂直,不要倾斜;然后记录下上午、中午和下午影长的数值,取整数,精确到厘米。 说说你的发现吧。 课件出示图片 根据图片说一说上午、中午、下午的物体影长变化。 师:这是一天中树的影长变化,那你知道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吗? 出示图片: 师:是的,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天当中,上午和下午气温低,中午气温高。这是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师引导:那如果我们把气温和影长放在一起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师:我们的问题是“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也和物体的影长有关系吗?”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性解释。 师引导学生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师提示: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便产生了影。 影子是太阳光照形成的,所以影子的变化就代表了太阳的变化,同时也是光线的变化。 师:早上和傍晚,阳光都是斜的,这样的太阳光线叫作斜射,所以影子长;而中午的时候,太阳几乎就在头顶上,阳光会直直地照射下来,所以影子短,我们把这种太阳光线叫作直射。 课件出示 师:分析了影子之后,现在你能理解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和物体影长的关系了吗? 师解释:影长和气温都会受到太阳光线的影响,虽然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是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影长和气温都会跟着变化,所以气温的变化和影长是有关系的。比如在我们的教室里,光线照射在黑板上时,同样的光线,斜射时照的面积大,而直射时照的面积小,所以我们会感到直射时更热。 课件出示 师:影长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气温,但是随着太阳光线照射角度的变化,影长和气温也都会跟着变化,那太阳光线的照射角度会影响气温的变化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影子不同时段的长短变化 了解本课主题 生:早上和傍晚阳光斜射过来,所以影子长,中午阳光几乎从头顶上直射过来,所以影子很短! 生举手回答 生1:早上气温低,太阳升起后,气温逐渐升高,到了午后2点左右,气温是最高的,再往后,又慢慢变低。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影子短的时候阳光直射,光线集中...... 生问:那么温度和光线照射角度有关系吗?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视频导入,直接聚焦主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影长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观察和交流,探究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提出“物体影长和气温是否有关系”的问题。后面又引导学生有根据地提出假设,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环节二: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教师活动2 师:设计实验研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首先我们先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材料 课件出示材料超市 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 课件出示实验示意图 师提示:我们选择三个角度,一个是垂直时的90 ,一个是45 和20 师提示注意事项: (1)灯泡与测试袋的距离、测试袋的大小应保持不变。 (2)注意用电安全;不要触摸灯泡,以免烫伤。 师:下面我们把3种情况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2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了解实验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分享汇报实验数据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环节三:处理信息教师活动3 师:我们得到了实验数据,可以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根据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引导学生回忆折线图的绘制方法 课件出示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折线图,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和光线照射角度有关。光线直射时,物体温度变化快;光线斜射时,物体温度变化慢。 师问:那请问同学们,你能根据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解释一下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吗?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上午,阳光照射角度逐渐变大,影长逐渐变短,气温逐渐上升。一般在午后两小时左右气温达到最高。之后随着阳光照射角度持续变小,影长逐渐变长,气温开始降低。夜里没有阳光照射,气温继续降低。学生活动3 小组讨论,绘制折线图 生举手回答:90 时,温度变化快,20 时,温度几乎不怎么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早上和傍晚阳光照射角度较小,同样的光被分散到更大的范围,所以物体的温度较低。 生2:中午时阳光照射角度大,阳光接近直射,光线集中,所以同样的面积接收到的热能更多,物体的温度也就高了。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学会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提高学生科学的表达能力。
7.板书设计 变化的影长 假设:一天中的温度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 实验: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结论: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从早晨到傍晚,房子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 )。 A.短→短→长 B.长→长→短 C.长→ 短→长 2.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3.“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 )。 A.早晨气温低 B.中午气温低 C.早晨气温高 二、判断题 1.学校里的旗杆高12米,它的影子一定比12米短。( )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改变。( ) 3.在进行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实验时,灯泡与测试袋的距离、测试袋的大小应保持不变。( ) 4.一般情况下,一天中从早晨6点到下午6点,这个过程中,气温是先升高后下降。( ) 5.太阳越高,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你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吗?请你找几位同学,做做这个游戏,感受一下影子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转动的地球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 二、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 三、学业要求 1.知道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季节变化、正午物体影长变化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 2.能运用太阳系的简单模型,理解地球、月球和太阳等天体有规律的运动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3.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转动的地球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转动的地球》围绕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规律及其引发的自然现象展开,通过模拟实验、观测分析和推理验证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循环等地球运动效应的成因。单元内容整合了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影响,并结合生命科学领域探讨这些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实际意义,旨在培养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2.本单元分析 本单元属于“宇宙中的地球”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的运动是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基础,在学生对地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地球转动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宇宙知识奠定基础,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3.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4.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5.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昼夜交替》《谁先看到日出》《变化的影长》《四季的变化》《四季的成因》。《昼夜交替》是单元的起始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初步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现象的联系。《谁先看到日出》在学生对昼夜交替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由于地球自转方向导致不同地区看到日出的时间不同,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与地方时差的关系。《变化的影长》通过观察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探究地球自转过程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与气温等因素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影响的认识。《四季的变化》从观察四季自然现象的不同,如气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的原因,将研究方向从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转到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四季的成因》在前几课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即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且方向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四季的更替。
主题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且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地球有了初步了解。但地球的运动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地球的转动,在理解自转和公转与昼夜、四季变化关系时存在困难。教学中需借助直观教具、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引导他们逐步理解抽象概念。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等;掌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与地球运动的因果关系,明白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昼夜模拟)和观测数据,培养基于证据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用比较分析法区分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差异,构建天体运动的系统性认知 。 探究实践:经历“现象观察→假设猜想→模拟验证→结论形成”的完整探究过程,强化科学方法论训练;掌握科学工具(如地球仪、温度计、简易圭表)的操作技能,提升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能力 。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交流、协同探究的合作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引入和猜想假设 图片导入并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 介绍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就提出的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假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提出的太阳绕地球旋转的假说。 问题:关于昼夜交替,我们的假设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形式导入新课,明确课堂研究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提供猜想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逐步完成科学探究的步骤。
任务2 名称:事实证据 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同时,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和专家、参观科技馆等方式寻找更多的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既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大家在亲手设计的实验中得到自己的结论。
任务3 名称: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的模拟实验和收集到的资料,再次向同学们演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其他方式搜集证据,并基于证据和推理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猜想假设和实验 出示教材情境。 提问:为什么上海会比拉萨天亮得早?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假设。我们的假设合理吗?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设计意图:由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情境引入,结合地球自转的事实借助地图方位等信息引入学生猜测地球自转的方向。紧接着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假设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任务5 名称:搜集证据并得出结论 问题1: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 问题2:地球自转的规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等方式了解有关地球自转的其他信息和现象,并结合模拟实验和收集到的资料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尝试总结出地球自转的规律。
任务6 名称:设计制作“地球模型”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可以自转的地球模型。利用自制的地球模型向同学们展示地球是如何自转的,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哪些现象。 设计意图:借助三维模型,将抽象的地球运动转化为可视化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倾斜特征及其与昼夜交替的因果关系。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活动中猜想假设 活动:观察上午、中午、下午的物体影长和气温的变化。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困惑。 设计意图:从生活现象出发观察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长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等方法将物体影长与阳光照射的角度联系起来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关系。
任务8 名称:实验 设计实验研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不同光线入射角(如垂直、倾斜)对受热物体的影响,为理解地球公转引发的四季温差现象建立认知基础,同时强化学生观察、测量、归纳等实证研究能力 。
任务9 名称:处理信息 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根据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折线图,将抽象的温度与光线角度关系转化为直观的曲线趋势,帮助学生理解“光照角度越大(如正午太阳高度较高),温度越高;角度越小(如早晚太阳高度较低),温度越低”的规律,为解释昼夜温差提供实证依据 。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提出问题 提问: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是什么造成了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 设计意图:将一天拓展到一年,对于一年来说,其实气温也存在着规律性的变化。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春秋气温适宜,一年一年循环往复。一年中气温会有规律地发生变化肯定也有其原因。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及生活常识,学生很可能会想到阳光照射角度和每日日照时长这两个原因。
任务11 名称:搜集证据,制作圭表 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圭表的结构、用途。 选择材料自制圭表,并每周一测量,记录正午时刻铅笔的影长,连续观察一个月,看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圭表“以影定时”的原理。通过每周测量与记录,学生将经历 数据收集、趋势分析 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与实证精神;长期观察还能帮助学生感知自然规律的周期性,体会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激发对天文科学的探索兴趣。
任务12 名称:搜集证据 问题: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的日照时间也会变化吗?上网收集我们所在的城市(或离我们最近的城市)一周内每天的日出时刻和日落时刻,并计算出每天的日照时间,看看是否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观测与数据对比,学生可直观感知 日照时间随日期变化的规律 (如日照时长渐长或渐短) ,进而推导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区域光照的影响。
第5课时 任务13 名称:猜想假设并进行实验 一年中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有规律地变化着,形成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造成了阳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呢?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观察随着地球的公转,每天正午时物体的影长是否变化。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联想到可能是地球的公转造成了四季的形成的假设,然后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并用模拟实验观察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不同的季节正午时物体的影长是否发生了变化。
任务14 名称:搜集证据并得出结论 收集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资料,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改进实验方案,再次进行模拟实验,最后根据改进后的实验结果,尝试解释四季的成因。 设计意图:本活动通过资料收集、实验改进与模拟验证的探究闭环,旨在帮助学生 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核心机制 ,包括地轴倾斜、公转轨道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联性 。
任务15 名称:表达交流 用我们的模型向同学们演示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模型的演示,来检查同学们对四季形成的原因的理解和掌握。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昼夜交替 1.是否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2.能否清晰阐述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3.是否能设计合理的模拟实验方案。 第2课时:谁先看到日出 1.能否运用地球自转方向的知识,结合地图方位等信息,分析出不同地区日出先后顺序。 2.是否能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规范操作,完成“谁先看到日出模拟实验”。 3.理解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第3课时:变化的影长 1.是否了解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能否正确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是否能熟练运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3.设计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4课时:四季的变化 1.是否能清晰阐述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日照时间长短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2.是否掌握圭表测量正午影长、计算日照时间的方法,并规范记录数据 。 3.能否从连续观测数据(如影长、日出日落时间)中归纳日照时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关联季节温差 。 第5课时:四季的成因 1.能否准确表述四季的成因。 2.能否理解地轴倾斜的概念,以及地轴倾斜角度。 3.解释由于地轴倾斜,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昼夜交替 科学观念: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科学思维:通过地球仪与手电筒模拟实验,构建“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的逻辑推理链条 。 探究实践: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地球自转”与“太阳绕地球转”对昼夜现象的差异 。 态度责任: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2课时:谁先看到日出 科学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东边的上海比西边的拉萨先看到日出。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模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探究实践:能够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谁先看到日出,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制作出可以自转的地球模型。 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第3课时:变化的影长 科学观念:知道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引起了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也引起了气温的变化;知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科学思维:能用折线图等方式处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探究实践:能通过实验探究光线照射角度与温度变化的关系,并解释一天内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态度责任:乐于合作探究,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4课时:四季的变化 科学观念:知道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不断变化;知道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度量仪器,了解圭表的工作原理。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探究实践:通过制作、使用圭表,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刻,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5课时:四季的原因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知道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形成的。 科学思维:能基于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探究实践:能够设计模拟实验,观察随着地球的公转,每天正午时物体影长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乐于合作探究,在科学学习中要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下列天文学家中,提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假说的是( ) A.亚里士多德 B.海西塔斯 C.托勒密 2.地球的自转轴并不是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而是有着约( )倾斜角。 A.24° B.180° C.36° 3.阳光照射角度越大,物体的影长就( )光线就越集中,地面的温度就( )。 A.越短;越低 B.越大;越低 C.越短;越高 4.下列城市中,在同一天最先迎来黎明的是( )。 A.东部的大连 B.西部的乌鲁木齐 C.中部的郑州 5.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亮竖放在地上的圆木柱,地上出现的影子( ) A.影长相同 B.影长不同 C.形状相同 6.如果有一天地球自转变得忽快忽慢,则地球上( ) A.不再有四季交替现象 B.每个昼夜的时间长短不一 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消失 7.根据每天正午时刻物体影长的变化,人们就可以推测( ) A.四季变化 B.昼夜变化 C.天气变化 8.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 A.地球围着太阳转 B.太阳围着地球转 C.地球自转 9.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说明地球是( )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10.根据每天正午时刻表在圭尺上的影长,人们就可以准确确定( ) A.某天归属于哪个节气 B.某天的气温是多少 C.某天是星期几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不停地旋转”这一假说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 2.在进行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时,不能让手电筒发出的光直接照射同学的眼睛。( ) 3.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 4.一天中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和影长是不同的。( ) 5.四季的气温变化和阳光照射的角度无关。( ) 6.昼夜现象与地球的形状、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 ) 7.造成地球上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 8.地轴是一个假想轴,它贯穿地球的南北两极。( ) 9.北极星的位置在我们头顶的正上方。( ) 10.由于磁偏角的存在,指南针所指示的南北并不完全准确。( ) 三、连一连,将下列不同时间段内物体影长变化及气温高低变化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8-14点 物体影子由短变长 气温最高 14点左右 物体影子由长变短 气温逐渐降低 14-18点 物体影子最短 气温逐渐上升 四、科学探究题 下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请完成相关题目。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 2.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地球转到哪个位置,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而能够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3.当地球围绕太阳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春季。当地球围绕太阳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当地球围绕太阳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秋季。当地球围绕太阳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4.地球从C位置运行到A位置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的方向是( )(选填“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 2.A 3.C 4.A 5.B 6.B 7.A 8.C 9.C 10.B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连一连,将下列不同时间段内物体影长变化及气温高低变化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8-14点 物体影子由短变长 气温最高 14点左右 物体影子由长变短 气温逐渐降低 14-18点 物体影子最短 气温逐渐上升四、阅读与分析 四、科学探究题 1.自西向东 2.地球不停地自转 3.D A B C 4.从南到北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