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三单元 增强法治意识
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1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法治科学的内涵是什么?
了解我国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与成就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总目标
想 一 想
【微视频】
普法宣传,知法守法从我做起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在法治社会,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每个人都可以依法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有序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见义勇为行为可以免责: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
居住权保障老人住房权利:《民法典》首次在用益物权中增加居住权,规定房子只要设立了居住权,即使没有房产证,也可长时间乃至终生居住。
个人信息保护:《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维护公共秩序,法律确立了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在法律指引下,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依法行使权利、行义务,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社会和谐有序。
学校安全保障义务:在学校等公共场所,管理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
高空抛物治理:《民法典》完善了高空抛物坠物治理规则,明确了物业公司有安全保障义务,增加了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权和调查义务。
擅自变更房屋功能需恢复原状:在房屋装修和使用过程中,业主不得擅自变更房屋功能或用途。
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法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维护法律平等,所有人都要依法行使权利、胆行义务,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追究。法治之下,经济更繁荣,文化更灿烂,环境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保护英雄烈士名誉: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
夫妻共同债务的区分:《民法典》规定债务需“共债共签”,防止了夫妻一方恶意或者与第三人串通损害配偶的合法权益。
善意施助者免责:我国《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新中国法治建设是在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进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我国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找到了正确的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我国法治建设的最大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专门部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这些决策和部署都体现了我国在选择法治道路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
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要求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些思想观点都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和要义。
【微视频】
3D动画大片 - 当哪吒遇上民法典
↓↓↓点击跳转链接↓↓↓
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在重要领域立法方面,我国加快推进了一系列关键法律的出台,如民法典、外商投资法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在宪法实施和监督方面,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加强对宪法实施的监督,确保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法履职。
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各级政府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推进政务公开、阳光问责,努力构建法治化政府,以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体现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门类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公民各项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小组讨论
学习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微动漫:《民法典与生活同行》
【微视频】
第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第2框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与总目标
【微视频】
民法典这样关乎你整个人生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就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好、贯彻好、落实好。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一步一步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沿的成功道路。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治国理政须史离不开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完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国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救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总结中国法活的成功经验,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创新。
小组讨论
小组为单位,谈谈“全面依法治国”对于我们普通人有哪些意义。
学好民法典,生活倍有范
【微视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