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复习: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知识体系构建一、宏观把握:--对高中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政治和法治素养。1.以党的领导(第一单元)、人民当家做主(第二单元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国家政府层面的政治民主和基层民主、形式民主与实质民主、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等)、依法治国(第三单元)有机统一为主线,讲述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奠定学生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2.突出政治主体,分类明确各主体的权力(权利)与职责、义务关系:我国的国家机关类-权力机关(各级人大)、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法院;法律监督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机关(各级监察委)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包括民族自治地方、港澳特别行政区等);我国的政党类(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参政党:各民主党派),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组织(中组部、中宣部等)与各级组织(中共中央、省委、市委、县委、村支部等);其他个体类:公民、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成员、政协委员等;其他政治组织类:人民政协、村委会、居委会、共青团等。3.一般意义上政治活动环节:选举、协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一般意义上政治主体(中国共产党、立法部门、政府等)的政治活动的要求:科学(执政、立法、决策)、民主(执政、立法、决策)、依法(执政、立法、决策)。依法治国的基本环节和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政府)、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全民守法。二、中观视角:--中国共产党、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视角。第一单元:本单元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如何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的(第1课: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第2课: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的(第3课:实践逻辑)。也可以看做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阐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单元:本单元紧密围绕“人民当家作主”,讲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第4课)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5课),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6课)。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第三单元:本单元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展开阐述,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明确在总目标统领下的重点任务,懂得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微观重点:--关注课本,强化重点,注意关键字词和典型事例,并以点带面、构建微观体系。1.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根本立场、执政理念--P16-18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指导思想(P20-21)、思想路线(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P22)、共产党员的模仿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直接而具体的体现P23-24)(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3.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领导。P25-264.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总要求(主线、统领等)、一贯方针和要求等:P28-295.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本质所在)、依法执政(基本途径)及其关系:P30-316.如何理解民主、人民民主,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P38-407.(全国)人大的主要职权(P46)与各级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权利与义务(P48-49)8.全国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P4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系统内各机构的关系(P47)9.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①国家机构实行原则及表现(P49探究与分享)②人大制度贯彻了民主集中制(P50)③人大制度的优势(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P52-53)10.为什么说人大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51)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P55-56),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P57-58)12.我国坚持的民族方针(P6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P6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及其地位作用(P61-63)13.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P66),我国的基层民主实践活动(民族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P67-69)与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由基层党组织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参与、居民自主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它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原则。)14.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有哪些?(P82-83)15.法治国家的表现和建设举措:(P85-88)法治政府的表现和建设举措、意义(P89-92)法治社会的表现及建设举措:(P93-96)16.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有哪些?(P98)如何推进科学立法?(P99-100)17.行政机关严格执法的意义和举措有哪些?P101-10318.如何理解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P104)如何推进司法公正?(P105-106)19.全民守法要求我们怎么做?(108)推进全面守法,应该怎么做?(P109)四、模块融合:--横向内在联系,重构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1.必修三第2课“始终坚持以人民我中心(党的性质、宗旨与执政理念)”(P16-19)与必修二第3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为了、依靠、与共享)”P33与必修四第5课“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P66-70)2.必修三第4、5课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与选必一第1课《国体与政体》有关内容3.人大制度的优势(P52-5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P5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P63)与必修一第3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P39,包括探究与分享内容)4.第7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原则之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P83)与选必二第一课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P5)、民法基本原则之“守法与公序良俗”(P6)5.司法公正之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P104)与选必二实体法相关(第一、二、三单元)和程序法(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相关,第四单元)6.司法公正之司法救助制度(主体是司法机关P106探究与分享)与必修二第4课社会保障制度之“社会救济”(主体是政府)(P53)与选必二第10课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之寻求法律援助(主体是政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